羅馬有教堂和修道院610座,其中,最著名的是“城中之國”梵蒂岡境內的聖彼得大教堂.此外,還有馬傑奧爾聖母堂、聖保羅大教堂等。特別是羅馬人民廣場Piazza del Popolo上的聖瑪麗亞教堂 。 聖彼得大教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彼得的殉難地。彼得原名“西門”,他是第一個承認耶穌為基督(即“救世主”)的人,所以耶穌賜予他“彼得”(意為“磐石”)之名。耶穌遇難後,彼得作為眾聖徒的首領開始創建基督教會。公元1世紀中葉,基督教由巴勒斯坦逐步傳播到羅馬時,引起了羅馬統治者的極大恐慌,為了鞏固政權,尼祿皇帝從公元64年開始鎮壓基督教的傳教士,耶穌的大聖徒彼得作為教會的創始人,自然不能幸免,他被尼祿皇帝釘死於十字架上。(據傳說他被釘在十字架上時頭朝下,因為他認為自己不配和耶穌以同樣的方式死)。他的遺體就地埋葬。當時許多被處決的基督徒也是就地埋在這裏,[這裏最早是羅馬皇帝卡裏古拉(Caligula 公元12-41年)的賽馬場],後來著名暴君尼祿把這裏當成殺害基督徒的刑場。再後來許多基督徒死後也自願選擇葬在此地,尤其是願意葬埋在彼得的墓地周圍。因此,這裏當時是一個很大的墓地/公墓。
讓羅馬統治者想不到的是,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基督教的教義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信徒和傳教士不僅殺不絕,其影響力反而越來越大。過了將近三百年,到了君士坦丁大帝時代,基督教的勢力已大到不能消滅的程度。 君士坦丁大帝受到其母的影響,宣告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並於324年在彼得的墓地建起了第一座聖彼得教堂,以表示對彼得的紀念,當然也可以說是為彼得平反昭雪。君士坦丁的兒子孔斯繼位後,將基督教確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在此後的一千多年中,教堂曆經反複擴建,重建,毀壞,又重建等等。直到16世紀,教皇朱利奧二世決定重建聖彼得大教堂,並於1506年破土動工。這次重建竟長達120年,在重建過程中,許多意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藝術家,如布拉曼特、米開朗琪羅、德拉·波爾塔和卡洛·馬泰爾,都相繼參與過設計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稱新聖彼得大教堂。也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梵蒂岡的兩處景點(聖彼得大教堂和西斯廷禮拜堂), 尤其是西斯廷,都要排長隊,去的越早越好。早上從市中心到梵蒂岡乘地鐵B線,下了地鐵後,不用問,幾乎所有人都是去梵蒂岡的,隨大家走就不會錯。走了大概10幾分鍾,遠遠的就看到了梵蒂岡“國”的小城牆和側門。路上可以看到匆匆趕去上班的天主教士。
在羅馬,很多大路口都沒有紅綠燈,在這裏的小路口,居然難得看到有紅綠燈。 因每天參觀的人太多,還要有警察維持秩序。
梵蒂岡的側門和城牆。。
梵蒂岡正麵,
參觀梵蒂岡最好趕早,如果是late morning 或中午,排隊的人們要繞一圈,可能要等一個小時或更長。教堂前麵是能容納30萬人的聖彼得廣場,廣場長340米、寬240米,被兩個半圓形的長廊環繞,每個長廊由284根高大的圓石柱支撐著長廊的頂,頂上有142個教會史上有名的聖男聖女的雕像,雕像人物神采各異、栩栩如生。
聖彼得大教堂門前左邊樹立著聖彼得高大的雕像,他神情自若、麵帶微笑,右手握著兩把耶穌送給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鑰匙,左手拿著一卷耶穌給他的聖旨。他頭上的縷縷卷發、臉上的根根皺紋、下巴上的撮撮胡須和身上的層層長袍無一不被雕琢得細膩、逼真。
教堂門前右邊的雕像是耶穌的另一重要使徒:保羅。而他在耶穌殉難後,一直迫害基督徒,並認為那是天經地義的。後來在去大馬士革的路上,被耶穌用光芒罩住並與之對話,從而得以認識耶穌,知曉耶穌原來是真神。從一個禍害基督徒的人轉變為基督教最重要的使徒,保羅是基督教除耶穌基督之外最重要的傳道者。保羅右手持一把寶劍,左手拿著一本書,上麵用希伯來語寫著:"I can do all things in him who strengthens me".
廣場中間聳立著一座41米高的埃及方尖碑,是1856年豎起的,它是由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的。這個方尖碑最初是公元前 1835 BC 年由埃及法老Pharaoh Mencares 建造的。這個方尖碑是埃及法老作為崇拜太陽神的器物,並具有日晷的功能。尖尖的塔尖影子會隨時辰的不同而移動。在公元37年 37 AD 被羅馬帝國第三位皇帝Caligula 下令運到羅馬。文藝複興時期教皇 Sixtus V 下令意大利建築師Domenico Fontana moved到廣場中央,樹立在現在的位置。
這裏順便講一下古羅馬小曆史。Caligula皇帝與他的外甥女小阿格裏皮娜(古羅馬帝國時期非常有名的婦女)結婚,或者應該說是具有強烈政治野心的小阿格裏皮娜憑借自己的年輕美貌和政治手腕讓老昏的Caligula皇帝與之結婚。並在婚後讓皇帝認她前麵婚姻帶過來的兒子尼祿為義子。婚後沒幾年Caligula皇帝就不明不白地死了,現在曆史學家大多認為是被小阿格裏皮娜下毒死的。這樣因尼祿(16歲)比Caligula皇帝的親生兒子不列塔尼庫斯 Britannicus (10 歲,後也被尼祿殺死) 大,就理所當然地當上了皇帝。 然而,小阿格裏皮娜最後竟然是被自己的兒子,著名的暴君尼祿,給殺死的。尼祿登上皇帝寶座時是16歲。在他當政之初,實際政治權力都控製在母親小阿格裏皮娜的手中,而且他最初還敬畏母親的權勢。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尼祿對於母親的控製越來越不滿,這種母子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後來阿格裏皮娜發現,原先很聽話的兒子居然經常公開對抗她。於是為了給尼祿施加政治上的壓力,她 公開威脅要以不列塔尼庫斯來代替尼祿,這顯然是一個不理智的行為。正因如此,心懷恐懼的尼祿才搶先毒死了僅14歲的不列塔尼庫斯,而他的這一做法反而更進 一步加深了母子之間的裂痕。此外,阿格裏皮娜還對尼祿的婚姻進行幹涉,並徹底導致了母子二人反目成仇。因此尼祿除掉母親也是遲早的事情了。
排隊隨著人流走向大教堂,這時又分成兩條隊,一條靠右走的比較慢,這是去一個在大教堂右側小博物館及登頂大教堂的。另一隊在左側,走的比較快,是進入大教堂的。我選擇了先登頂,再去大教堂。
教堂前麵的大柱子。
在排隊去登大教堂的路上,在這裏可以花7歐元買電梯票。實際上和登頂比薩斜塔不同,這裏不是真正的登頂。因為隻能登島教堂大概2/3 的高度。電梯也隻送到一半,送到教堂房頂平台。餘下的一半是等還是要自己走。從底層開始到頂, 一共有500 多級台階。我沒坐電梯,是一種很好的體驗。
從底層到平台台階比較寬,一會兒就到了。在樓頂平台,可以俯瞰教堂周圍的景色。沿著教堂前麵的協和大道(Via della Conciliazione, Road of the Conciliation) 可以看到遠處的台伯河,天使橋和天使堡 (castel sant angelo and the bridge of angels)。沿著瞭望台走到聖彼得大教堂正上方向下望去場麵非常壯觀,立在寬闊無比的聖彼得廣場中央高高的方尖碑像一把倒立著的寶劍直 指雲霄,廣場南北兩邊被兩排巨大的大理石圓柱構成的半圓形柱廊環抱著,唯一的一條通道向東延伸而去。
豎立在教堂平台前麵的十二門徒,正麵對比。大教堂正麵中央的廊簷上方有13尊雕像。正中站著的是手持十字架的耶穌基督雕像,兩邊是他的12個門徒的雕像一字排開,(兩旁各有6個雕像),分別是施洗聖約翰和11個門徒(彼得除外)。耶穌基督明顯比旁邊的門徒們要高大。兩端上方各有一個大銅壁鍾,左麵的是羅馬時間,右麵的是歐洲時間/格林威治時間。每逢佳節和重要儀式,銅鍾和教堂的鍾聲齊鳴,響徹全城。
2層樓上有3個陽台,中間的一個叫祝福陽台,平日裏陽台的門關著,重大的宗教節日時教皇會在祝福陽台上露麵,為前來的教徒祝福。
教廷的其他建築物,及羅馬市區遠眺。。
教廷的其他建築物,及羅馬市區遠眺。。這裏是俯瞰梵蒂岡和遠眺羅馬的最佳地方。
向下望去最先看到的是教皇辦公大樓,樓前有一個用草坪修剪出來的教皇徽章;大樓後麵是埃塞俄比亞神學院 (Ethiopian College)
接著是登大教堂的圓形穹頂,是這樣很窄的昏暗的樓梯。
梵蒂岡大教堂圓頂的 “塗鴉”“到此一遊”。 看來是館方有意裝上的,而且經常搽掉。
上去後,進入大教堂的圓形穹頂內側,牆壁四周布滿了巨大的馬賽克壁畫,從上麵向底下望去,教堂內的人如同小老鼠一樣大小。但遺憾的是眼前都被高高的鐵絲網攔住,沒有一個好的照相角度。想照教堂的穹頂,結果也照不好,因太偏了。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高136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圓頂;圓頂內部的直徑有41米,僅次於羅馬的萬神殿和佛羅倫薩的聖母百花大教堂,是世界第三大內直徑建築。教堂主殿的圓頂是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的。
大殿下麵有5扇門,平常一般遊客都入中門。如果遇上機會,教徒們就可從右邊的聖門Holy Door進入大殿,不過這需25年才有一次。其他三門分別是"聖事門"、"善惡門"和"死門"。
按規定,聖門平時關著,隻有在聖年Holy Year(Jubilee)或每25年才由教皇親自打開。每25年的聖誕之夜,聖門 打開後由教皇領頭走入聖堂,意為走入天堂。在聖年有幸打開此門的教皇的徽章將被刻在門上浮雕的下方,現在門上已有26枚徽章,說明此門已被 26位教皇打開過。第一次開啟聖門是在1300年,之中有幾次因為政治事件增加和暫停了幾次。“聖門”自上到下共有16幅浮雕,講述聖經裏的故事。
1 2
1。守護天堂大門的天使(The Angel at the Gates of Paradise 2。亞當、夏娃被逐伊甸園(The Fall)
3 4
3。 瑪麗亞默默祈禱(Mary The Annunciation); 4。 報喜的天使(The Angel of The Annunciation)
5。 6。
5。 耶穌受洗(Christ's Baptism in the Jordan) 6。迷途知返(The Lost Sheep)
7。 8
7。 浪子回頭(The Merciful Father) 8。耶穌為患者治愈病痛(The Cure of a Paralytic)
9 10
9。聖女淚洗耶穌足(The Woman who was a Sinner) 10。耶穌教導門徒寬恕他人(The Need for Forgiveness)
11 12
11。耶穌回頭注視三次否認他的彼得(Peter's Denial)Denial of Peter
12。耶穌被釘十字架(In Front of the Crucifix The Good Thief)
第三個門是“中門”,它是以前舊聖彼得大教堂的大門,由費拉來特(Filarete 1400-1469)1445年完成,所以也叫費拉來特門(The Filarete Door),是聖彼得大教堂最古老的門。聖彼得要求倒著釘在十字架,以免和耶穌的殉道方式相同
教堂確實很大,外麵那麽多人,但一進來,就立刻被“稀釋”掉了。走進聖彼得大教堂的正堂立刻被它那高高的天花板和四周無與倫比的奢華裝飾所震撼,一個能容納6萬人的大廳是何等的宏偉。滿眼望去不是金碧輝煌的壁畫和裝飾,就是惟妙惟肖的雕像和淺浮雕,絕對就是一座超大型的博物館。參觀聖彼得大教堂如果事前不做些功課,那到這兒來可就隻能是觀其皮毛了。
聖彼得大教堂北邊通道的第一個禮拜堂裏陳列有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499年的著名作品《聖殤》(Pietà). 這是米氏兩件最有名的雕塑作品之一(另一件是佛羅倫薩的“大衛”)。
也是聖彼得教堂裏最著名的雕刻。它描述的是耶穌剛從十字架上被放下來和被埋葬之間那一刻的情景,聖母瑪利亞坐著,雙膝支撐著耶穌基督柔軟無力的遺體。雕像結構呈金字塔形狀,它的最高點交會在聖母瑪利亞的頭頂,由於很難描繪出一個成年男子完全躺在一個婦女的膝蓋上,所以聖母瑪利亞的大部分身體都被寬大的衣服所遮蓋。耶穌躺在瑪利亞懷中,聖母毫無悲哀表情,而是平靜祥和。雕像中的聖母瑪利亞被米開朗基羅一反常態地塑造成年輕、平靜和神聖,用來替代以往應該的傷心、哀愁的老婦人形象;他對此是這樣解釋的:一是因為瑪利亞像少女一樣純潔;二是上帝時刻都在保佑著她,讓她青春永駐;三是他受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1-1321年)神曲 Divine Commedia 的影響,讓雕像中的瑪利亞更加富有情感。
這是米開朗琪羅的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值得稱頌的是米開朗琪羅在不到25歲的年紀就完成了如此偉大的作品。這也是米開朗琪羅唯一署名雕刻,名字刻在瑪利亞胸前的綬帶上。這個重達3噸的作品老米從雕刻到打磨花了2年多的時間。它隻在1964年離開過意大利一次,被運到紐約展覽。但它仍曾經多次遭到毀壞,最嚴重的一次是在1972年,一位受了刺激的匈牙利籍的奧地利地質學家拉茲勒-托思(Laszlo Toth)用地質錘猛敲雕像,邊敲邊喊:“我就是耶穌基督”,聖母的左臂被擊斷,麵紗和鼻子被擊碎,左眼被擊壞,經過多年修複才恢複了它的外形,但仍然無法彌補它原有的美感;後把它放置在教堂聖門右手第一個禮拜堂中,前麵還加裝了防彈玻璃護欄。另外,令人驚訝的是Laszlo Toth 並沒有被判刑,而是被判定精神疾病而在意大利精神病院住了兩年,後被遣返回奧地利,現仍在奧地利生活。
謝謝參訪,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