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Danny Boyle
領銜主演:Cillian Murphy, Chris Evans, Cliff Curtis, Michelle Yeoh(楊紫瓊), Hiroyuki Sanada(真田廣之)
類型:科幻/冒險/劇情
年代:2007
故事:8/10
導演:9/10
畫麵:9/10
綜合評價:垃圾/爛片/湊合/挺好/牛X
想象一下你在距離太陽很近的地方,看著它,眩目、震懾,滾滾的熱浪撲麵而來。麵前的這個巨大的火球,不斷吐出火舌,它的表麵就像最猛烈的波濤,洶湧澎湃。即使透過塗黑的鏡片,暗黑的球體上也湧動著無數紅色的暗流,像個隨時都要將你吞噬的怪獸,在你麵前低聲的咆哮著、匍匐蠕動。奇怪的是,你雖然害怕了,但是卻感到一種遠非尋常的美麗,竟然想要去接近甚至乎擁抱著,明明知道這種妄想隻會讓無比渺小的自己灰飛煙滅。
不知道有多少電影描繪空間旅行,象《Sunshine》這樣用如此炫麗的手法近距離描繪太陽巨大威力的印象中絕無僅有。影片伊始便是一位宇航員在正在接近太陽的飛船觀察室裏通過計算機控製的濾窗觀看太陽:3.1%的亮度已經眩目得讓他幾乎無法承受(4%就會立即造成失明),然而經過那一瞬,他卻露出孩子般喜悅的笑容,雖然亮度調低後麵前暗紅黑色的太陽顯得異常麵目猙獰。那種可怕的美究竟是讓人向往還是讓人恐懼?
小時候愛看科幻小說,最喜歡的絕對是大師亞瑟克拉克(老人家今年90大壽!)的《2001:太空奧德賽》(也就是和Stanley Kubrick合作的那部著名的電影)。大概初一的年紀,看的當然是中譯本,印象中第一次被文字所描述的美麗所感動。到現在雖然已經20年了,但是對那時的感覺仍然難以忘懷。每次看到有關空間旅行的科幻影片的時候總是情不自禁地和印象中的那種美麗所比較(上回是《The Fountain 珍愛源泉》- 應該也算是“空間旅行”吧):《Sunshine》應該是最接近的一次。
《28 Days Later... 驚變28天》的性格導演Danny Boyle謝絕了《28 Weeks Later驚變28周》的邀請,帶上老部下Cillian Murphy執意完成了這部低預算的《Sunshine》。也許他正如我一般在圓一個兒時的夢?雖然都一樣充滿著敬畏,然而和我幾乎充滿童話般想像的畫麵不同,他的夢更淒美更殘酷,並直插心靈的最深處。
影片中,太陽正在喪失應有的能量(由於"Q-ball"粒子的存在而非自然死亡,所以才會在並不遙遠的將來),人類為了能夠拯救自己和依然寒冰覆蓋的地球,派出了載有這八名宇航員的飛船Icarus二號,運送一枚“曼哈頓大小的核彈”準備投入太陽內部以消滅"Q-ball",讓太陽重新正常燃燒。數年前已經有一艘飛船 - Icarus一號- 進行這個任務,但是在接近太陽表麵後杳無音信。Icarus二號船員們在飛船掠過水星時突然接收到了Icarus一 號的信號,他們決定離開原定路線,尋找一號。他們認為,如果有兩艘飛船,任務完成的可能性會更大。然而,這個決定讓他們踏上了不歸路。太陽的攝人火舌以及在飛船這個幽閉空間中即將接近恐懼的極端時人性的扭曲讓人們的原則和堅毅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要不斷地做出殘酷的抉擇。
最近十幾年能夠說得上是空間旅行的片子基本上就是《Apollo 13》、《Mission to Mars》和《Red Planet》。它們的目的地不同,太空景色描寫雖然也夠細致,然而不同的是都缺乏《Sunshine》中麵對太陽(而非月球和火星)這種近乎無上的存在時的一種極度的壓迫感。這種壓迫感當然不僅僅來自對景色的刻畫,不同性格和身份的八名宇航員各自表現出來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在為此銘刻著深深的注腳。
在我的觀察,導演塑造這八名角色並非讓其中的某一位或者幾位出彩,而是讓我們看到這些人們作為一個整體 - 每個人都是人性的一個方麵,遇事時有時堅強、果斷而視死如歸,有時卻驚恐、慌亂而失去自我。這麽說來,無論是相比起來最“大牌”的Cillian Murphy和Chris Evans(《Fantastic 4》裏搞笑的火人),“二牌”的Cliff Curtis (剛剛在《虎膽龍威4.0》裏做過FBI頭目),還是我們熟悉的楊紫瓊、《無極》裏曾讓人起了七八層雞皮疙瘩的真田小隊長(幸好他的英文比中文要自然得多),還是幾乎名不見經傳的其餘三名演員,他們個人的表演已經不重要。Danny Boyle已經把他們變成一個整體,讓他們能夠在滿懷敬畏和向往時克服恐懼、戰勝自己,不斷校正自己迷失的方向而到達最終目標。正所謂“有招至無招”的境界。
影片沒有用太空中的浪漫(粗俗點就是Space Sex)、外星人等等做噱頭,雖說是“科幻”影片,除了片中的能夠和人交談的總控製電腦能夠讓人感到有些許高技術意味,其餘的基本上拳拳到肉,從飛船這個幽閉空間中人性的變與不變著手, 讓觀者在故事的看似平穩實則殘酷的進行中實實在在地去感受心靈的震撼。另外,影片也沒有象“一般的”(或“正常的”)好萊塢電影一樣描寫受災的地球和飛行的準備(像“煙花導演”Michael Bay著名的《Armageddon 世界末日》),甚或每位船員的背景也鮮有交代,一方麵當然有預算方麵的原因(和《珍愛源泉》一樣,在低預算下能夠拍出如此的視覺效果難能可貴),但更重要的是導演認為象最終片中如此才能夠體現足夠的戲劇張力而不落俗套。顯然他是對的:影片淒美絕倫;然而直接的結果是趕走了尋找感官刺激和精神放鬆的廣大觀眾,4月在英國首映後票房一蹶不振。下周《Sunshine》將在美國全麵上映(影片主要市場是針對美國,所以片中角色都說著美式英語),票房顯然也將受到這種曲高和寡的嚴峻考驗。
影片最後,星星點點卻可吞噬一切的太陽的火舌似乎美得不可方物卻又全無憐憫的殘酷無情。這似乎是所能想像中最美的夢,夢裏能夠欣喜地觸摸它高高在上的豔麗和狂野;這卻又是最恐怖的噩夢,夢裏它吞噬了一切。
這樣的夢,我從來都是無比地期待,卻也從來都是無比地恐懼。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