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台軍大批飛行員不做台獨炮灰紛紛退役 (圖)

(2007-04-09 22:18:01) 下一個

台灣空軍幻影2000-5雙機

前不久,隸屬於台東空軍基地的一架F-5F在台灣嘉義縣一處農田墜毀,造成機組人員一死一重傷的事故。由於台軍曆來有事故高發的“傳統”,而此次出事的也不是現役主力戰機,因此在幾家媒體予以報道之後,事故似乎開始慢慢淡出人們視野。然而就在墜機事件餘波將散之際,台灣《東森新聞》曝光稱,台灣空軍今年1月至6月共有25名飛行員退役,創下十年來的最高紀錄。——這一報道在台灣島內引起轟動,在引發民眾對台軍飛行員關注的同時,也引發一片“台軍未來戰機沒人開”的驚呼。

台軍培養飛行員挺下本

在台灣地區每年服兵役的5萬人之中,隻有30%的人能夠進入海、空軍,其中進入空軍的人數比例就更低。但是就培養成本而言,空軍飛行員卻毫無疑問地在台灣各軍種中居於“老大”地位。

據報道,台空軍培養一位服役10年的空軍飛行員,至少需要花費8000萬左右新台幣(約合2000萬元人民幣),其中還不包括飛機的維修保養費以及地勤人員的軍餉。台空軍於1985年在清泉崗基地成立飛行部隊訓練指揮部,全麵負責飛行員培訓事宜。

為了提高飛行員訓練的整體水準,台空軍將美國作為最可倚重的力量,而美國人也樂得從中大獲其利。早在上世紀80年代,台空軍就高薪聘請美國空軍退役教官來台協助訓練,“結合台海現狀研擬戰術戰法”。自1996年起,台灣軍方又以每年3000萬美元的“代訓費”,按照每年一個飛行中隊的速度,派遣飛行員赴美國亞利桑那州盧克空軍基地受訓。

“飛行員荒”數年未解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盡管台灣空軍不惜工本地加強人員培養,但是自2002年以來,台軍新一代戰鬥機的飛行員始終處於嚴重的青黃不接階段。台“國防部”內部人士向媒體叫苦稱,台空軍總體缺員人數達35%,有的新型機種甚至缺員高達50%,嚴重影響了戰備和日常訓練水平。就台軍現役的三種二代主戰飛機而言,最早換裝的“寶島土特產”IDF目前飛行員缺員問題相對較輕,而斥巨資從美歐引進的F-16和“幻影”2000則發生“水土不服”現象,飛行員缺口不僅始終未能緩解,而且有日漸擴大之勢。

據台空軍內部人士向媒體透露,F-16和“幻影”2000的飛行員部隊原先編製名額為367人,但是目前業已完成訓練的飛行人員不到300人,缺編比例接近20%。包括退役等諸因素在內,台空軍飛行員每年流失90名左右,而同年新培訓補入現役的飛行員隻有40名左右,其中存在50多人的缺口,而流失人員又大多是資深飛行員或部隊骨幹力量,其造成的負麵效應還要遠遠高於缺員的實際數字。“飛行員荒”的被動局麵幾年來始終未能得到緩解,而今年台灣空軍創紀錄的25人退伍則使這一局麵更加雪上加霜。

“墳墓說”引發心理恐慌

此次F-5F所發生的飛行事故之所以在即將風平浪靜之際再起波瀾,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東森新聞》報道飛行員退役狂潮之際,台灣某軍事網站論壇上出現了一篇題為“是搖籃還是墳墓”的帖子。針對F-5F雙座教練機號稱“台空軍二代戰機飛行員的搖籃”,該帖子列舉了過去8年裏F-5F所發生的4次失事記錄以及造成7名飛行員遇難的事實,進而毫不客氣地指稱目前台空軍仍在服役的F-5F可能存在尚未發現的隱患,未來很可能“沒有成為飛行員的搖籃而是墳墓”。

“是搖籃還是墳墓”一帖直指此次飛行事故本身,進而揭示了台灣空軍屢屢發生的機毀人亡事故,不僅容易引發閱帖者特別是閱帖台軍官兵的心理恐慌,而且揭示出飛行事故是台軍飛行員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聞點睛 台軍飛行員的心態

此次《東森新聞》在披露台空軍飛行員掀起退役潮同時,談及造成台空軍飛行員大量流失的原因則語焉不詳,隻是大而化之地稱“飛行之外的瑣事多”、“升遷管道少”雲雲。事實上,除了“屢禁不止”的飛行事故外,工作強度大而報酬偏低早已成為台空軍官兵內部交流時最頭痛的問題。台灣民航的飛行員每月至少可拿到30萬左右新台幣,而台軍飛行員在壓力遠大於民航的同時,所拿薪水卻要低得多,在“多冒風險少拿錢”的略帶嘲諷意味的權衡之後,退役轉投民航公司成為許多台空軍飛行員的選擇。

除了待遇問題以外,島內某些政客的“台獨”主張也是造成台空軍飛行員流失的重要原因。在個別懷有不可告人目的的台灣地區領導人主導下,台空軍的訓練建設較之以往發生了較大轉變。舉例來說,今年5月以來,台灣軍方甚至將原本圍繞空戰設計的IDF戰機用來進行空對地攻擊演練,進一步增加了作戰訓練的風險性。政客主導下的台灣空軍引發了諸多飛行員的不滿,在不願當“台獨”分子犧牲品的念頭左右下,許多有經驗的飛行員最終退出現役,台軍方此前出台的加薪措施並未緩解飛行員退役潮,正是對這一現象所下的最好注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