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精英vs其他精英
(2007-10-06 04:47:12)
下一個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國剛開始可以給私人辦理護照並允許各種方式出國的時候,很多人終於可以選擇境外留學。最開始基本以公派為主,少數人是以自費留學的方式出去的。
因為美國是世界上的頭號科技強國,大學教育水平又很高,同時對中國不太保守(當然也有和平演變的政治考量),所以就成為中國輸出學生的第一大目的地。而日本當時作為中國近鄰中最富有並且科技最發達的國家,當仁不讓地成為第二大目的國。
兩類人裏,公派的自不用說,當時盡管走後門比較流行,但是可以說絕大部分派出去的,都是當時各個行業和部門裏的精英人才,尤其以理工類人才居多。這也是當時國家的發展需要。
自費的也都不是吃素的。當時中國很窮,大家都沒有錢,想去美國讀書,必須依靠美國大學的獎學金,否則根本沒法生存。獎學金並不那麽好拿的,需要非常高的外語水平、研究能力、學術成就等等等等,這些壓力也真的選拔出了一批人才,同時也逼迫著很多普通人成為精英。
在國外生活久了,有了感情,大部分留學生就想留下來了,為了拿到綠卡,又不得不拚命找工作,並且還需要技術要求比較高的工作,這也逼著大家拚命向高端前進。
而在相同時期,去其他國家的人相對較少(日本除外),原因是:
1,歐洲向來比較保守,接納外來的學生和訪問學者本來就少(亞洲就更少);
2,歐洲語言在中國並不流行,中國人也不了解,想去那裏留學的人也不多;
3,英國、澳洲和新西蘭把教育作為產業發展,是最近幾年的事情,90年代末期之前他們還意識不到這個商機。
所以,在95年前,大家對所謂留學生就隻有兩個印象,美國的和日本的。相比起這兩個國家來說,美國的要求更嚴格些,而日本對中國學生的簽證就放的很寬,甚至還允許體力工人方式的所謂“研修生”存在。再加上美國和日本的移民政策根本不同,也促使去這兩個國家的中國人的留學目的有著根本的不同。在美國的一定要找個高端工作,以便留下來;在日本的因為沒可能留下來,所以一定要抓緊時間賺錢,趕在自己被驅逐之前,把欠人的學費賺出來,甚至多賺點,以便回國後可以開個小生意或者作為炫耀的資本。如果隻是相比這兩個國家的中國留學生,那自然是去美國的人文化素質要高些,看起來也更“精英“些。
90年代後期,尤其是最近這幾年,中國某些人的腰包裏有錢了,就想著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海外去鍍金或者移民,這種目的下操作出來的孩子們就無所謂什麽精英了,無論是去美國、加拿大還是英國、澳新等地,孩子們的素質都是一樣的。因為都不需要過多的考試,不需要自己靠學術造就來賺取生活費,所以大家的壓力和動力都少了很多。老一代的美國留學生,刨除口音問題不談,幾乎每人的英文能力都是一流的,現在新一代的美國留學生就差了很遠,這情況在其他國家也都一樣。
所以說,在美的中國學生是精英,是有著時代背景的,除了80-90的那批人以外,其他人都差不多,不能因為人在美國就瞧不起其他人,你沒有這個資本。當然,你可以很自豪地說,在美國拿綠卡有多麽不容易,你付出了比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多得多的努力什麽,在我看來,那叫受虐狂。如果僅僅是為了個國外的身份,幹嗎不到澳洲和加拿大呢?反正就是為了換本發達國家護照,為了少受限製嘛,何苦那麽為難自己?比較讚賞某人的話:美國的發達與你個人的發達無關,也不是你這樣的人創造出來的,還是老老實實做自己的計劃吧,別硬挺著在那裏受罪。
人的成功都是有階段性的,小學成績好未必就能考上好大學,名牌大學畢業未必就能成為職場上的英雄。隻要努力,英雄遲早會是英雄,並不是你進了名牌大學或者去了美國就是英雄了,去了美國七八年還找不到工作、拿不到身份的大有人在。精英不是自己說出來,要看當下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