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不很明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留學生父母很荒謬 而留學生也挺作妖

(2023-12-17 18:14:05) 下一個

文章來源:  於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有條關於海外留學生父母們的熱搜新聞引起了網友們的廣泛興趣和山呼海嘯般的笑聲。是什麽樣的內容讓網友們如此歡樂?

那便是海外留學生父母們一個個聳人聽聞的奇葩“壯舉”!咱們就一起來奇文共賞一下。

1

留學生的父母能有多荒謬?

一位博主給海外留學生父母們荒誕可笑的言行做了一個合集放到了網上,真的是每一個都果斷踩在網友們的笑點上。

第一條就已經大殺四方了:



既然如此,那就幹脆讓孩子也辦個英國簽證一起來英國玩一玩吧,順便看看牛津劍橋



新西蘭留學生的家長規劃得也很用心啊。

下麵這條更駭人聽聞:



海關這要是再不立馬蓋戳,那一輩子都得被良心拷問啊。





上麵兩個故事闡述了什麽是典型的以訛傳訛,隻不過這個是海外版。法語裏根本沒有一個單詞叫法國大餐,在法國的留學生也沒幾個能天天吃得很奢侈。

 



這一條是關於語言的不了解,一些長輩對於外國人都說什麽語言還真可能是不清楚的。

而下麵這兩條則是一些長輩對於其他國家的名字容易弄混的案例:











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意大利差得也是有點遠啊。

除了語言與國家名稱方麵,家長們對於一些其他國家的文化也有很多不理解之處。

 





文中的“凸凹”是土澳的諧音,指的是澳大利亞。



當然了,還有關於時差方麵的誤會:





還有一些文字或名稱中產生的誤會:







當然,搞笑故事裏總少不了“諧音梗”段子,雖說按照現在的講笑話的規矩,諧音梗說出來是要退錢的,但有些諧音梗也確實很好笑。

 



當然,還有一些不太好分類的留學生家長笑話,我們就統一安排在下麵了。





話說這各國語言真有那麽好學嗎?

我們在國外多年可是並沒有這麽覺得,其實,即便單純學英語,想聽說讀寫都做到特別流利和到位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需要下苦功夫的。

 



還有博主在社交媒體上直接貼出了兩個人的微信聊天記錄。



其實這些也都屬於比較正常的現象,長輩們出過國的必定是少數,會外語的、了解外國文化的人也不多。

不過,在網友們的留學中,有些人其實覺得這些笑話背後是一個個幸福的家庭,溫馨的故事。所以,也是有網友通過這些故事抒發了自己的想法,比如:

 

 

2

留學生自己也笑話頻出

說到荒謬,那可遠遠不止留學生的父母,很多留學生在國外當然也有很多啼笑皆非的言行,尤其是初來乍到,對當地語言、文化、習俗、政策還都不慎了解的那些留學生們。

大家鬧出來的笑話也能做一個大合集了。

剛到英國的時候,有英國同學問一位中國留學生昨天晚餐吃的什麽東西,留學生想說他昨天晚上吃的是羊肉(lamb),然而他卻把它說成了lamp(燈/吊燈)。

英國同學笑著指了指天花板,說,你昨天吃的東西吊在那呢。

另外有一名同學去銀行辦事,一次沒有辦完,第二天又去了。銀行的女工作人員問他,昨天負責你這件事的人是誰?

這位同學說,是那位金發的女士。然而,這位同學以為金發的英語應該是Golden hair,他並不是知道金發的正確表達應該是Blonde。

於是他直接就告訴銀行的女工作人員,昨天是一位“Golden hair”的lady接待了他。銀行裏的同事們都驚歎:“Wow!Golden hair!”然後他們互相笑著,意味深長地點了點頭。

同理,還有同學以為龍蝦顧名思義應該叫Dragon shrimp,於是他去餐館點餐的時候就跟人家說Dragon shrimp,對方當然不知道來者何意,折騰了半天才知道他說的是lobster。

不過,上麵這些還都並不算最搞笑的。

有一位在餐館打工的同學接到英國同學的電話,對方問他在哪裏。他想說“I’m in the kitchen(我在廚房裏)”,結果他口誤,說成了“I’m in the chicken(我在一隻雞裏)”!

英國同學問他,How big is that chicken(那隻雞有多大)?

有些笑話也並不總是輕鬆,它們帶著一些驚悚,比如下麵這個。

一位英國留學生也在網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曆:

“朋友第一次來英國正好遇上入關檢查特嚴,她媽媽讓她給這邊的一個朋友帶了個金華火腿結果被稽查犬聞出來了,他就被領去辦公室了。然後,海關官員就要她解釋用報紙包起來的東西是什麽……

我那同學說leg(腿)……

那位官員一臉被嚇到的表情,問了句,Pardon(你再說一次)?!

我那朋友很大聲重複說leg!

她說當時還在想那位官員怎麽連火腿都不懂,還特地在腿上比劃了半天leg啊!leg就是leg啊……”

這位拋出驚悚笑話的英國留學生還提醒大家火腿的正確表達,是ham。而 leg 則是腿部的統稱,第一反應是人腿。海關官員一聽leg,當然是會被震驚到了。

當然了,在這裏我們也講講那個最容易出錯且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案例的,那就是吸管的英語講法。

吸管的正確表達是straw,但很多同學因為吸管的吸字,就非要把它說成sucker 。這個笑話就有點大了,另外,還有個別同學把吸塵器也叫成sucker,反正都是用來吸東西的嘛。

更離譜的是,有一次看電影,裏麵有位父親打球打得不好,於是他兒子說了句“It sucks(太遜色了)”,中文字幕的翻譯居然是:“它吸”……



說完英國的搞笑故事,咱們再說說兩個與英國隔海相望的荷蘭的同款故事。

有位中國留學生跟一些荷蘭師生在中國文化節裏一起吃自助餐,其中有一大盤子烤鴨肉供大家自取。

一位荷蘭老師問這位中國留學生這是什麽肉?

留學生脫口而出:“This is Dutch(荷蘭人)!”

老師聽完都不自覺地往後退了一步。其實留學生想說的當然是“This is duck”了。

荷蘭的平均身高是世界最高,老師裏當然也有很多高個子。

有位中國留學生跟老師聊天時想問他有多高,於是直接說了句“How long are you(你是多長)?”

老師也“坦率”回了一句:“Only my wife knows it(隻有我老婆知道)”。

3


如何減少鬧笑話

學習國際工商管理的同學們都知道有門課程叫做“跨文化溝通”。

可見,不光對於中國人,對於外國人來說,橫跨種族、國家、文化、經濟差距等等障礙而達到溝通交流的順暢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還別說商業談判、學術討論等等嚴肅事務,有些時候光是其他國家的人說一個笑話,你可能一輩子都摸不清它的笑點在哪。別人講一個笑話,你不笑;你講一個笑話,別人也不笑,這種情況其實還蠻尷尬的。

關於跨文化交流,我們可以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一位上歲數的英國女老師讓一位中國留學生幫她打一杯水。該同學熱心地幫她打了一杯熱水。老師就不開心了。這就是典型的文化差異造成的。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人都沒有平時喝熱水的習慣,除非是泡咖啡或泡茶。

所以,想溝通與交流順暢,其實不僅是語言要學好,對其他的國家的總體文化、習俗和價值觀也要有足夠的了解才可以。

跨文化交流的定義是什麽呢?

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進行交流的能力被稱為跨文化交流。跨文化的有效互動需要毅力和對彼此差異的敏感度。這包括語言技能、習俗、思維方式、社會規範和習慣。

世界各地的人們在很多方麵都有相似之處,但真正定義我們的是我們的差異。

簡單來說,溝通是個人之間通過任何方式(口頭或其他方式)交換想法和信息。與他人分享知識需要熟悉社會規範、肢體語言和禮儀。

所以,跨文化交流其實是一種能力,而且是很有用的能力。

這種能力有多麽有用呢?

擁有跨文化邊界有效溝通的能力對於任何跨文化或跨國事業的成功至關重要。也就是說,你想做國際上的生意或是學術課題研討,最好是要有這種能力的。

除了“做大事”,它還可以通過促進雙向對話來改善關係,這就促進了不同背景的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

其實,無論是在大學課程裏還是在網絡帖子裏,講跨文化交流的內容還是不少的。

大家也總結出了很多的要點。林林總總地看下來,基本都提到了三個最重要的點:

1. 尊重

2. 適應力

3. 耐心

這三個點可以說是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則,也是鑰匙。

在國外鬧笑話其實不要緊,隻要在過後的生活裏吸取經驗,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有耐心地去慢慢適應就好了。

今天我們聊了聊留學生家長和留學生本身的一些小笑話,也許當時給他們造成了尷尬,但終究無傷大雅。隨著家長與孩子之間,孩子與當地之間更多的交流、互動與了解,尷尬會越來越少,情感則會越來越多。

你或你的父母是否有鬧過相似的笑話呢?歡迎您留言與我們分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