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不很明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血戰長津湖,宋時輪為何寫下了作戰檢討書?

(2023-08-18 21:49:38) 下一個

 

血戰長津湖美軍逃出9兵團圍殲後,宋時輪為何寫下了作戰檢討書?

1950年11月11日夜裏,從柳潭裏撤退了整整十一個晝夜的陸戰1師,徹底逃出了9兵團前仆後繼地層層阻擊。

當天夜裏,宋時輪以個人的名義,寫下一份發往誌司和中央軍委的9兵團東線作戰檢討書。

“這次作戰打得很不好,不僅未能全殲美陸1師及第7師,反遭巨大減員,嚴重縮小戰力。”

這是宋時輪檢討書的第一段話,其開門見山,入木三分,在中外戰爭史上十分罕見。

宋時輪首先檢討自己,對朝境作戰情況調查研究不夠。

小白山係朝境最高最寒冷的地方,遍地積雪數尺,山高路滑,咫尺天涯,人煙稀少,一切糧草均須負擔,國內運輸線延長數百裏遙,經常供不應求。

部隊入朝後,即日夜生活於野外,戰時即是有米亦無法煮熟——白天防空,晚上作戰,偶麵煮熟運上火線均成冰凍,無法破碎,更無法吃,便造成嚴重的、普遍的饑餓現象。

部隊體力日益製弱,戰力隨之降低,加上冬裝未補齊——部隊入朝後發的東西都無法前運,僅靠棉衣服應付零下二十幾度的寒冷,特別此地最近每夜下雪,衣服普遍濕透,無法烤幹,形成大批凍病凍僵,直至不少數量已經凍死的嚴重現象。

宋時輪上將

宋時輪還列舉了2781師242團2營4連,除一個掉隊與—個通訊員外,全連攻擊新興裏敵時,受敵火力壓製即臥倒在冰地上,但最後打掃戰場時,發現全連成戰鬥隊形,死於該處,細查屍體大半無任何傷痕與血跡。

擔架民夫少,且係臨時動員的老百姓,未經必須的教育,大批逃亡,戰場傷員無人抬運或抬得不及時,致有大批傷員凍死的極端嚴重情況。

由於敵人沿公路及兩側行動,我圍殲敵人時,必須翻山越嶺,山上路少甚至無路,各種炮火無法前運參戰,彈藥運送亦困難,本來我們的火力就較弱於敵,如此則更加壓不倒敵人,增加解決戰鬥的困難。

再由於敵機濫炸,作戰地區群眾逃跑一空,道路生疏,盲目前進,部隊經常錯路,了解情況少,拖來拖去疲勞更甚,因而影響作戰不少。

同時,宋時輪也檢討說,由於倉促進入戰鬥,準備不充分,對地形、道路偵察不清楚,特別是敵情不明,以致盲目性的吃虧太大;26軍南調時間過遲,導致戰役預備隊使用不及時;部隊較注意政治動員教育是完全正確的,因此才能熬過這極端困難情況,尚不十分餒氣,但因缺乏必要的經驗與應用軍事教育,造成了幾次攻擊未能湊效的惡果。而這一切,應有自己負主要責任。

這樣的語氣和文風,一看就是出自宋時輪本人,而不是秘書代筆的文字。

可檢討書交給秘書穆俊傑發出後,宋時輪還是輕鬆不起來,他還需等待彭德懷以及毛澤東的回電。

彭德懷素以嚴厲著稱全軍,一次戰役中因38軍沒有按時到達指定位置,不由分說將軍長梁興初批得體無完膚,還當眾說出了“我斬馬謖的本事還是有的”狠話來。

早在11月28日,彭德懷曾電報提醒9兵團,“如作圍殲陸一師之5、7團時之企圖,26軍主力應向南靠攏”,可因為主觀輕敵和客觀後勤運輸困難,宋時輪遲遲沒有執行。

12月1日夜裏,見美7師北極熊團覆滅在即,柳潭裏的陸戰1師主力開始撤離,20軍和27軍傷亡又十分嚴重,宋時輪這才急令26軍南下穿插五老裏一線。

好在12月2日下午,毛澤東的急電更改了9兵團的命令,將26軍速調下碣隅裏執行打援任務,否則遠距離穿插五老裏的26軍,將遭遇更加嚴重的凍傷減員和美機轟炸帶來的傷亡。

12月4日,毛澤東又致電誌司和9兵團:“敵已下令由下碣隅裏以飛機撤走被圍之美軍五七兩團,望宋陶覃迅速控製下碣隅裏飛機場不使敵軍撤走,並對五七兩團之南退部隊予以殲滅,隻留下其在柳潭裏地區之固守部隊圍而不殲,以利釣魚。”

12月4日夜裏10時5分,宋時輪立即回電彭德懷並報毛澤東:“26軍現正接替二十軍,擔任攻擊下碣隅裏之任務。擬明晚發起戰鬥。20軍將下碣隅裏攻擊任務交代後,其58、60師主力即進入黃草嶺及以南地帶,準備打北援之敵。89師主力即進到隱峰裏、上下通地帶。59師今晚仍參加對柳潭裏南逃敵之作戰。27軍大部今晚正與柳潭裏逃敵作戰中。”

12月5日,毛澤東又回電:“宋陶覃十二月四日二十二時五分電部署意見很好,望即執行。”

而實際上,陸戰1師7團、5團在12月4日下午就全部撤進了下碣隅裏,已經推遲了12月4日晚攻擊計劃的26軍,12月5日晚也並沒有按自己定下的時間攻擊下碣隅裏。

12月11日,陸戰1師全部撤離黃草嶺後,預感到再也無法追上機動力十分強大的陸戰1師後,宋時輪這才連夜提筆寫下了自己的作戰檢討書。

長津湖戰役時期的彭德懷(中)

12月13日,收到並仔細研究了宋時輪的檢討書後,彭德懷以誌司的名義致電9兵團,並提出了對東線作戰指揮部署的補充意見。

彭德懷說,誌願軍出兵朝鮮不到兩個月,已取得了兩個戰役的基本勝利,使極端混亂艱難的朝北戰局由潰退而穩定轉為向敵進攻,基本改變了朝鮮的局勢,嚴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張牙舞爪的氣焰,克服了國內國外人們中存在的某些恐美病,表示了新中國人民偉大的力最,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了人民熱受祖國的自信心,同時也取得與高度技術裝備的敵軍作戰經驗。

彭德懷十分肯定地說,上述的意義是偉大的,證明毛主席和黨中央主張出兵援朝是必須的,是完全正確的。但在東西線的兩個戰役中,均有不同程度上的缺點。西線已有初步總結,東線戰役結束後,亦應該很好總結。

彭德懷也指出,從戰役上威脅敵之側後及主要供應線,製造敵被動應付和混亂其部署,在我無空軍火力劣勢的情況下,力求避免我主力與敵人作固定陣地攻擊和固定陣地防禦戰,西線的兩次戰役均是如此打法。以此來看,東線11月25日或26日乘敵立足未穩,首先殲滅社倉裏之敵,得手後向上下通裏、鹹興、永興,威脅敵東線之陸路與供應線,可能調動和混亂敵人的部署。

說到這裏,彭德懷有一句“某軍同誌未采納此意見”,雖然沒有直呼其名,但不言而喻,分明說的是20軍軍長張翼翔。

彭德懷分析此前的戰鬥,感覺9兵團開進的麵太大,攻擊點過多,沒有集中最大火力及兵力,首先殲滅敵人一兩個連至一個營,再殲第二個營,然後逐次殲滅被圍之敵。雖然總的兵力與敵約五與一的對比,但火力比敵弱,更沒有飛機配合。

彭德懷也直言不諱地指出,9兵團中下級幹部一般勇敢耐勞——這是戰勝敵人的基礎,但由於各項應急知識不足,需要高級領導幹部適時地具體幫助,因此指揮位置要求適當,不宜過遠,以便及時發現問題,修正某些部署,捕捉有利戰機,這對一個不熟習的敵人作戰十分重要。

看著彭德懷的電報,宋時輪越發覺得,9兵團上下都應徹底檢查,好好總結一下經驗教訓。

12月17日,宋時輪終於等來了毛澤東致誌司並9兵團的電報:“9兵團此次東線作戰,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由於氣候寒冷給養缺乏及戰鬥激烈,減員達4萬人之多。中央對此極為懷念……”

看到此處,宋時輪將手中的電報一揚,朝陶勇等人說:“毛主席來電報了!”

接過電報的陶勇,以及聞聲湊過來的覃健、謝有法看到,一向暴烈如鋼的宋時輪,眼眶裏盈滿了淚珠。

突然,宋時輪自言自語道:“可是,我怎麽向陳老總(陳毅)交待啊!”

抗戰勝利後的1945年9月,宋時輪隨陳毅自延安來到山東野戰軍。作為參謀長的宋時輪,與陳毅形影不離,也親眼目睹了“兼資文武此全才”(民主人士柳亞子語)的陳毅,開創了軍隊曆史先河的一麵。

1949年4月1日,上海戰役發起前,身為第3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的陳毅頒布了《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其中第二條“不住民房店鋪”一時連高級指揮員也不理解。

陳毅得知後眼睛瞪著幾乎跳出來,用力敲著桌子交待包括宋時輪在內的四名兵團司令員:“天王老子也不行!否則我拿你們開刀,到那時可別怪我翻臉不認人!”

可長津湖一戰,9兵團的三個軍戰鬥死亡7304人,戰傷傷員14062人,凍傷傷員30732人,總減員52098人,凍傷死亡還一時不清。傷亡這麽大,宋時輪怕的不是自己挨批受罵,而是將來無法麵對一直器重自己的連毛主席都一直尊稱其“陳老總”的陳毅。

但毛主席的親筆電報,還是讓宋時輪的內心還是得到了許多的安慰。

1950年12月25日,長津湖戰役徹底結束後,宋時輪自兵團部驅車去了一趟死鷹嶺,臨走前還特地叫上了9兵團政治部攝影組組長張崇岫。

死鷹嶺是59師與美陸戰1師激戰的主戰場,看著狹窄公路上到處是被炸毀的美軍車輛和牽引榴彈炮,宋時輪頓時明白了這裏戰鬥的激烈程度。

這時,隨身的通訊參謀搜索回來報告說,前麵發現了一批還沒有來得及掩埋的指戰員遺體。

宋時輪扔掉身披的大衣,從沒過小腿的雪地裏跑了過去。

通訊參謀揭開了一塊大帆布的一角,裏麵露出了整齊排列著犧牲指戰員的遺體,有的沒了雙腿,有的沒了雙手,有的沒了腦袋,有的僅剩下了半截身子,有的燒的麵目全非。

宋時輪看不下去了,聲淚俱下地說:“我老宋來看你們啦!你們是英雄,你們是震天動地的英雄,是你們打敗了美軍陸戰一師呀!

張崇岫不停地按動著快門,將犧牲的指戰員與宋時輪的悲情,也將自己對誌願軍烈士的敬重,一一定格在了冰天雪地裏的死鷹嶺中。

逝者如斯夫,不分晝夜。

1987年,八十歲的宋時輪辭去了中央軍委戰史軍史編審委員會副主任的職務。

此前擔任了軍事科學院院長、中央軍委教育訓練委員會主任職務期間,宋時輪相繼完成了一係列的軍事著作和論文。而無論是專著還是論文,裏麵無不有對長津湖戰役經驗的總結與得失的思考。

而離休後的宋時輪,依舊喜歡與戰爭相關的一些古詩詞,曹鬆的《己亥歲》和王翰的《涼州詞》,是他誦讀次數最多的兩首唐詩。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曹鬆《己亥歲》 )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 )

晚年的宋時輪

1991年9月的一天,宋時輪與秘書穆俊傑又談起了長津湖戰役。

宋時輪問:“你懂得‘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和‘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典故嗎?”

穆俊傑道:“懂得。”

宋時輪突然飽含深情地說了幾句不連貫的話:

我要與成全我這個指揮員的將士們告別呀!是我把他們帶出國了,都是些二十歲左右的娃娃啊,他們就留在這裏(長津湖)了,回不去啦!人心都是肉長的,心是會流血的,他們(犧牲的誌願軍戰士)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這時的宋時輪,已經沒有了自己的榮辱與得失,隻有那些成全了自己上將軍銜的長津湖戰役犧牲的戰士們。

這一年的9月17日,84歲的宋時輪將軍在上海悄然去世。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宋時輪將軍以及長津湖戰役犧牲的烈士們千古!

 

 

宋時輪說:本兵團餓死凍死以萬計,如有虛言,我願受黨紀製裁

 

 

三、華東軍區似乎啥都沒幹,宋時輪氣得發昏 

 

網絡自媒體文章在闡述第9兵團冬裝問題時,通常會引用一段話:“九兵團在9月上旬奉命北調的時候,宋時輪通過軍區致電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及華東局:裝具補充我們當全力滿足需要。目前該兵團冬衣悉按江南氣候縫製,恐不耐寒,寒區氣候我們亦無經驗體會,不知如何縫製才合標準,可否請東北裝備禦寒衣被,棉鞋帽等。電報發出後,如石沉大海。”《血戰長津湖》第82頁。 

 

以此作為中央沒保障好第9兵團的依據。 

 

這段話大部分沒問題,就最後十個字“電報發出後,如石沉大海”有問題。《血戰長津湖》的作者在本號發過文章,我挺熟的,所以我不評價這本書。我跟作者溝通過,我就問了一句話:“電報發出後,如石沉大海”這句話的出處在哪。

 

作者回複說這本書完稿10年,光提交審稿就4年多,記不清了,可能是我自己寫的,因為沒找到相關的回應電報。這個就是我們中國的作者,不管是書籍的作者還是文章的作者最大的問題,抗美援朝戰爭的檔案是不公開的,大家沒看到相應檔案,采取的處理辦法都是:我沒看到那就是沒有。於是自己想當然的編一些話。所以我們中國的書籍和文章裏到處都是雷,都是作者想當然的故事。我不愛看國內的這些書籍,原因就在於此。 

 

這份電報就是上一節中所說的9月5日華東軍區報軍委和毛主席關於第9兵團北調執行計劃的報告。毛主席在9月8日回複的:“九兵團全部可以統於十月底開到徐濟線,十一月中旬開始整訓。該兵團在徐濟線整訓期間仍歸華東建製,惟裝備及整訓方針計劃受軍委直接指揮為適宜。”

 

不能夠不知道,就說“電報發出後,如石沉大海”。 

 

確實,毛主席批示之後,辦事部門怎麽處理的,沒有公開資料了。但不代表不可以從別的資料上看出端倪。毛主席都批示了,會沒人管麽?怎麽可能。以周總理的工作作風,他會不管? 

 

周總理肯定管了這件事,因為在10月30日總後勤部的一份報告上,周恩來是這麽批示的:“原定於10月上旬先補充27軍,現如分開,需在11月內補充完畢,不能等到12月中。”這段批示充分說明之前就有安排。在第9兵團冬裝問題上,《血戰長津湖》還有一段話問題也是很大的:“戰後,宋時輪才搞清楚這件事,原來是第三野戰軍的某位領導疏忽了溫帶棉衣和寒帶棉衣的區別,向聶榮臻打了包票,結果聶榮臻、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都以為問題解決了。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在10月27日給毛澤東發電,稱九兵團所需棉衣已由第三野戰軍解決,保證11月1日前發齊。”《血戰長津湖》第83頁。 

 

我也跟作者溝通了,我問是三野哪個領導打的包票?作者回複說記不清了,有采訪記錄。一查采訪記錄,采訪的是詹大南的秘書,采訪記錄上說的是老人含含糊糊地說是聶榮臻沒搞清溫帶棉衣和寒帶棉衣的區別。責任變成聶榮臻的了。可是既然采訪記錄是含糊地指向聶榮臻,那成書怎麽變成三野某位領導疏忽,聶榮臻又報告毛主席棉衣三野已經解決? 

 

從我所掌握的資料來看,肯定不是聶榮臻的責任。 

 

我們來梳理華東軍區準備工作這件事。現在可以知道,毛主席批示後,周恩來肯定組織相關人員研究過,最後定下來的是10月上旬先補充27軍,落實單位要麽是總後勤部要麽是華東軍區。

 

從後麵的情況看,基本上是華東軍區。然後宋時輪就一直沒拿到過寒區裝備。為什麽這麽說呢?《宋時輪傳》說的非常清楚。 

 

 

 

下麵我們以《宋時輪傳》為藍本來敘述過程,同時指出該書如何造假。

 

在陳毅9月7日給第9兵團軍以上幹部開完會後,第9兵團在9月15日召開了軍事教育會,定下了教育計劃,預定11月開始實施。接下來該書又說第9兵團在上海召開幹部會議,軍以上領導出席,沒有列出會議時間。既然排在9月15日會議之後,肯定是之後的事嘍?其實不是。

 

會議內容是安排部署部隊北運計劃。該書說會後宋時輪向華東軍區、中央軍委上報北運計劃。然後該書說:“部隊北上,最大的難題是防寒裝備問題,第9兵團的服裝全部按南方標準縫製,指戰員著此冬衣,無論如何也不能抵禦北方地區的嚴寒。宋時輪在雁北地區戰鬥過,對北方寒冷的冬季有親身感受,因此,這次受命伊始他首先考慮的就是部隊禦寒冬衣問題。”華東軍區首長也十分焦慮,對第9兵團北調執行辦法,在致毛澤東、中央軍委並華東局的電報中提出:裝具補充我們當全力滿足需要。目前該兵團冬衣悉按江南氣候縫製,恐不耐寒,寒區氣候我們亦無經驗體會,不知如何縫製才合標準,可否請東北裝備禦寒衣被,棉鞋帽等。

 

因為我上一節的解說,我們一看就知道,該書中所提到的這份電報就是9月5日報毛主席和中央軍委的電報。那麽第9兵團這次上海的回憶時間肯定是在9月5日之前。

 

那麽《宋時輪傳》為什麽把會議放到9月15日之後,造成會議和電報是9月下旬的假象呢? 

 

還不就是為了給華東軍區推卸責任麽!

 

一般期刊文章或網絡文章的造假,經常出現的是編故事。像這種極其正規的書,內容是不會造假的,都是有據可查的,但次序可以顛倒,時間順序一改,就是另一回事了。所以該書刻意不提此次會議時間,按道理都應該寫的。這樣一來,時間就變成了9月下旬,華東軍區的準備時間就顯得倉促了。這本書後麵還有別的造假,以後敘述到相關內容時再說。 

 

其實這個電報內容都是很有意思的,“寒區氣候我們亦無經驗體會,不知如何縫製才合標準,可否請東北裝備禦寒衣被,棉鞋帽等”,這種話說出來是挨罵的。就問問現在的機關,你哪個單位敢跟上級這樣行文?我們不知道怎麽弄,不知道標準,所以讓東北準備吧。 

 

你不知道你不會學啊,不會問啊?脾氣稍微差點的領導就要這樣問了,脾氣差的直接就開罵了。居然好意思就直接推給東北了。

 

但是我在這裏說了,這樣寫是在給華東軍區推卸責任,不是給宋時輪推卸責任。我們在上一節就已經講過,《粟裕傳》寫的很清楚,第9兵團是他建議增調的。第9兵團在7月14日之前就知道了。以粟裕的行事風格,他會不部署、不準備,不管不問?退一萬步講,就算粟裕因為病倒,管不了事了。那麽在陳毅9月3日去北京受領任務,9月7日給第9兵團軍以上幹部開會明確任務。華東軍區到第9兵團北上,也有將近兩個月時間做準備。實際上宋時輪在9月5日前已經開會部署北上工作,這說北運計劃8月份就在做了,不然9月5日之前的這個上海會議上,宋時輪是沒辦法部署北運工作的。

 

更為滑稽的是,就算9月才開始準備,當毛主席在10月12日致電陳毅:“請令宋時輪兵團提前北上,直開東北,何日能開動請告。”陳毅回複說的是部隊還沒動員。又一個月過去了,各種會議都開了好幾個了,部隊居然還沒動員?

 

隨後該書說“10月初,部隊陸續北調。27軍首批北調,12日全部到達泰安附近地區。20軍13日到達兗州地區。兵團部、26軍及起義部隊28日從上海出發。為了解決防寒裝備尤其是冬裝問題,宋時輪與先頭部隊一起北上,立即到濟南找山東省委和省政府,要求幫助解決第9兵團赴寒區作戰的服裝問題。山東省委和省政府答應盡全力幫部隊解決。”

 

這個細節,宋時輪的女兒在《虎將宋時輪》中也是這麽說的。有意思不?身為華東軍區的主力部隊,宋時輪不要求華東軍區解決防寒裝備問題,反而找地方政府求助。 

 

至於山東怎麽盡全力解決,沒有查到記載了。 

 

接下來就是毛主席在10月23日召宋時輪進京麵談,在場的還有周恩來。24日的談話中,毛主席做了兩個決定:1、由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和宋時輪具體商定第9兵團北運的詳細計劃和防寒裝備問題的解決辦法。2、由朱德親自去兗州作動員。

27日,毛主席發電給彭德懷:“十月二十六日十八時電悉。(一)宋時輪已來京麵談,九兵團定十一月一日起車運梅河口地區整訓,前線如有戰略上急需可以調用,如無此種急需則不輕易調用。(二)元山登陸之美軍係由漢城移去之美陸戰第一師,由大邱移去之美步兵第七師及美第十兵團部,估計有三萬人左右,號稱五萬不可信。該敵早已船運,因受元山港水雷威脅遲疑不敢登陸,現在始登陸。過去因該兩師美軍未登陸,偽三師須守備元山、鹹興一帶,致偽首師孤軍東進,該師長表示恐懼。原擬俟美軍登陸後接防元山、鹹興線,讓偽三偕偽首一起東進。現在我軍出現,其計劃可能變更。是否將以偽三、偽首向長津進攻,以美軍一部出長津以南策應,目前尚不能定,因平壤、元山間二百公裏地區向我敞開著,元山本身亦受威脅。(三)偽八師今晨已從熙川逃至球場洞,目前似隻有偽六師尚有希望。在打偽六師時,偽八、偽一仍可能增援,請注意。(四)你們指揮所應移至安全地點,現在的位置不好。”

返回兗州後,宋時輪立即召開會議,一是明確了各軍出發時間,預計16日全部集結於梅河口地區;二是很高興地告訴大家防寒裝備問題,由總參謀部協調解決。聶榮臻則親自聯係了華東軍區,規定由華東軍區解決,並限定華東軍區在11月1日前把冬裝全部下發。 

 

有意思不?宋時輪自己不跟自己的華東軍區講防寒裝備的事,反而在毛主席麵前告了一狀。居然要聶榮臻去跟華東軍區說這個事。而且聶榮臻語氣都很嚴厲了,“限定11月1日前把冬裝全部下發。”

 

所以在10月27日,聶榮臻向毛主席報告:“幹糧、棉衣等軍需品正緊急補充,鐵路運輸計劃也已經與滕代遠商妥。” 

 

10月29日晚,宋時輪和華東軍區後勤部長鄺任農以及總後勤部人員一起商定了第9兵團各種裝備的補充問題。 

 

10月30日,總後勤部形成報告,報周恩來。我們來看下全文。 

 

 

 

報告中倒數第四行,昨晚(二十七日)應為二十九日之誤。 

 

一看全文就可以發現,哪裏是冬裝的問題,是馬匹、軍需、醫療器械、軍械,全部沒準備好。 

 

這份報告在《宋時輪傳》中是不可能刊載全文的,《宋傳》中隻有軍需部分。這也告訴了我們為什麽長期以來隻討論冬裝問題,不討論其他。因為隻有冬裝問題是已經公開的,藏不住的。這其實說明華東軍區根本沒做為第9兵團做任何準備工作。

 

而軍需這部分也非常有意思,“宋司令隻知棉衣沒有發給,且也不悉為何沒發,其他情況他也一概不知。”這個場景其實都可以想象出來,總後的人問宋時輪,宋時輪板著臉:我不知道,我啥都不知道。請問在邊上的鄺任農尷尬不尷尬?宋時輪一肚子氣啊。 

 

說到這裏我們就回頭說到《血戰長津湖》的說法了,《血戰長津湖》說的是“戰後,宋時輪才搞清楚這件事,原來是第三野戰軍的某位領導疏忽了溫帶棉衣和寒帶棉衣的區別,向聶榮臻打了包票,結果聶榮臻、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都以為問題解決了。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在10月27日給毛澤東發電,稱九兵團所需棉衣已由第三野戰軍解決,保證11月1日前發齊。”

 

其實這本書裏指的三野某位領導就是指鄺任農,但是並不是疏忽了溫帶棉衣和寒帶棉衣的區別,因為早在之前的電報中,華東軍區自己就說了不知道寒區衣服的標準。其實就是時間緊迫,聶榮臻規定的是限於11月1日之前發完,那到哪裏去找寒區棉衣啊,哪裏來得及啊,隻好把原來準備的溫帶冬裝一發了事。發了哪些東西呢?按照《後勤戰例選編》的記載,是每個人發溫區棉衣一件、棉帽一頂、單皮鞋一雙、布襪一雙、毛巾一條。 

 

鄺任農什麽人?老後勤了,紅三軍團紅5師的供給部長,紅一軍團紅1師的供給部長,紅一軍團供給部長,八路軍115師供給部長,他搞不清楚厚棉衣和薄棉衣?這不是笑話麽! 

 

都已經10月29日晚了,宋時輪在到處“申訴”後,終於得到了和鄺任農麵對麵解決問題的機會。

 

而且全文一看就知道,鄺任農去兗州不僅僅是去解決問題,還是去打擂台的。聶榮臻規定華東軍區解決,鄺任農是紅一軍團的老兵,對自己的老政委,他不敢說半個不字。見了宋時輪和總後的人,他還不打擂台麽,結果就是華東解決部分,總後解決部分。 

 

還需要注意一點,鄺任農雖然是華東軍區後勤部長,但第9兵團出征這個事,不可能由他一個人管的,肯定有一個軍區領導負責抓總,能被稱為軍區領導的就四個人,司令員陳毅、政委饒漱石、副司令員粟裕、副政委譚震林。具體是誰?別問我,我不知道。這麽短的時間,總後也不可能變戲法把物資裝備變出來,他們也就是全國範圍內調度。那麽按照打擂台的結果,總後負責棉帽、大衣、背心、絨褲、手套、棉皮鞋等,而且周恩來批示說必須11月內完成,那任務交給誰了呢? 

 

交給東北了。

 

電報往來,沒有公開。但是周恩來安撫東北軍區司令員高崗和副政委李富春的電報被收錄了。大家也還是看原文吧。

 

 

 

先對東北安撫了一下,然後周恩來專門說了:“但南方部隊加以軍行倉促,無法補齊,故必須隨後趕送。”此時的南方部隊,就隻有第9兵團和高炮14團。

 

我們還要注意一件事,第9兵團並不是華東軍區首支入朝參戰部隊,華東軍區第一支入朝參戰部隊是駐上海的高炮14團。這是怎麽回事呢? 

 

10月11日,毛主席複電彭德懷並告高崗、鄧華:“十月九日、十日各電均悉。(一)同意四個軍及三個炮兵師全部出動集結於你所預定的位置,待機殲敵;(二)已電華東調一個高射炮團於十月十四日從上海開動赴沈陽轉赴前線,請高注意接轉;(三)其他各項已另複。惟空軍暫時無法出動。” 

 

這份電報中說的已電華東調一個高射炮團,因為是小電報,沒有收錄在公開資料裏,所以原文是什麽,不知道。但沒關係,知道這個事就行了。我們先理一下幾份電報的順序。10月12日毛主席有一封電報給陳毅,讓第9兵團立即開東北。但隨即因為斯大林變卦不派空軍,命令被取消,在同日發電給陳毅,讓第9兵團原地整訓(指山東)。

 

14日,毛主席再次回電給陳毅:“(一)宋兵團後尾部隊酉儉全部離開上海、常熟地區是可以的,宋兵團仍照前定計劃在泰安、曲阜區域集結整訓一時期待命開東北;(二)高射炮團仍須即開東北;(三)上海人民代表會議何日開幕盼告。” 

 

用語是“高射炮團仍須即開東北”,即雖然第9兵團暫時不用北上,但高炮14團必須立即去。同樣,我們要注意到,12日就已經命令過第9兵團北上東北了,但隨後十幾天時間裏,第9兵團裝備問題依然沒解決。這段時間華東軍區到底在幹什麽?

我們繼續說高炮14團。雖然高炮14團受命非常倉促,但解決一個團的裝備問題和解決一個兵團的裝備問題是完全不一樣的,用不了多少時間。 

 

 

結果呢,就是彭德懷發飆了。

 

我們從電報可知,高炮14團根本沒做好準備工作。在彭德懷11月21日的這封電報中,高炮14團、66軍、第9兵團都是被彭德懷拿出來做反麵典型的。這個華東軍區的高炮14團是怎麽回事呢?他們也是誌願軍首批入朝部隊,因為裝備物資不齊,所以隻能出動一個營入朝。1、2、6連和機槍連部分人員配屬給了38軍,結果一入朝,因為翻車啦、不注意隱蔽啦,就被美軍飛機把車輛打得七七八八了,隻能撤回去。彭德懷火得要死。 

 

所以調到東北的部隊去東北必須自己裝備好,不能等、靠、要。這成了一個大事。緣由就是高炮14團、66軍、第9兵團都沒有裝備好。

 

其中66軍是真的倉促,沒辦法準備,該軍是誌願軍所有部隊中入朝最倉促的。高炮14團算比較倉促,但華東軍區補充裝備一個團的時間都沒有,那是說不過去的。第9兵團麽,我們已經知道了,7月14日之前,粟裕以前建議增調該兵團,並得到同意,時間充裕的很。彭德懷在電報裏其實語氣很嚴厲了,批評蠻重了。我們來回想一下,本文列出的上一個電報(周恩來給高崗、李富春的電報)裏周恩來不是讓張令彬去東北麽。我們來看看張令彬怎麽說的? 

 

 

 

張令彬講了以後來東北的部隊,自己要先裝備好,別指望東北補充。報告中用詞雖然是宋兵團來到前說宋兵團一切裝備好了,但指的是華東軍區,第9兵團自己是不能裝備、保障自己的,這是常識。上文展示的總後10月30日給周恩來的報告,就是楊立三、賀誠、張令彬寫的。跟華東軍區怎麽交涉的,他還不知道嗎?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東北軍區把任務接下來了。所以《20軍抗美援朝戰爭戰史》上說“上級計劃是讓該軍到沈陽、梅河口,休整期間補充冬季裝備”。

 

到目前為止,雖然過程非常曲折,但終於有著落了。第9兵團的部隊到了東北後,邊休整邊補充。但人算不如天算,情況又變化了。我們在後麵章節裏講。

本文先理清楚,第9兵團裝備沒補充(冬裝也是裝備的一部分,長期以來隻談冬裝其實掩蓋了第9兵團其實是整體裝備沒補充的事實)到底是華東軍區的責任還是總後勤部的責任?第9兵團裝備沒補齊的責任,要麽就是總後勤部,要麽就是華東軍區。

 

我個人的觀點是這樣,不管華東軍區內部的人事因素。華東軍區仗著有毛主席的尚方寶劍,不肯管第9兵團的裝備補充。因為毛主席在9月8日批示說:“該兵團在徐濟線整訓期間仍歸華東建製,惟裝備及整訓方針計劃受軍委直接指揮為適宜。” 

 

毛主席說的是“指揮”,不是軍委來補充。但這個批示很可能讓華東軍區有了推卸的借口。

 

毛主席批示後,具體經辦人是主持軍委工作的副主席周恩來,按照一般工作程序,周恩來肯定責成總後負責。總後正在全力保證第十三兵團,肯定跟華東軍區說你們自己保障自己。這不違反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的指示本來就是“指揮”。周恩來在10月30日的報告上批示的很清楚,原計劃是10月上旬先補充27軍的。“現在要分開”這五個字指的是原計劃是由一家單位負責保障,現在變成華東管一部分,總後管一部分。所以就知道了,原來肯定是一家管。總後是絕對不可能說華東軍區你不要管了,我們管。沒那麽傻的人,總後肯定是把任務給華東,你們自己的事,自己管。不光是總後這麽認為,所有人都這麽認為。其實周恩來早就說了“早已再三囑咐”。

 

華東軍區怎麽扯皮的,這種電報是不可能公開的。但是從聶榮臻規定就是你華東軍區來負責這件事,就可以知道,之前任務就是交給華東軍區的。聶榮臻也是老好人一個啊,他都火了,可想而知華東軍區在搞什麽名堂。華東軍區肯定有自身人事上的原因,但是什麽,我不知道。其實從華東軍區9月5日的電報就知道,從一開始華東軍區就是摞擔子的,直接就把冬裝問題推給了東北。而且他們當時還信誓旦旦說其他的裝具他們自己盡全力滿足,結果也沒管。 

 

上麵列出的電文還可以看到,彭德懷跟聶榮臻的態度是一樣的,自己的部隊自己管,別什麽都指望東北。 

 

總參、總後、東北軍區、誌願軍總部,都沒有站在華東軍區這邊,全部都有意見。所以不可能是總後的責任,任務肯定是交給華東軍區,本來就是華東軍區的部隊,自己保障自己的部隊,天經地義。難道彭德懷、聶榮臻、高崗、李富春、楊立三合夥起來整華東軍區不成?不可能的事。

事情基本脈絡是很清楚的:華東軍區不知道什麽原因,後勤部不肯管宋時輪。宋時輪隻好找地方政府求助,在毛主席麵前告狀,聶榮臻出麵給他撐腰,責成華東軍區必須補齊。鄺任農不得已和宋時輪及總後人員麵商,還打了擂台。總後又把會商後不是華東軍區的任務給了東北,東北非常不滿,周恩來親自安撫,東北承接任務。 

 

對於第9兵團的部隊來說,他們的問題看起來終於可以解決了。這時第9兵團的部隊都知道了,自己到東北後補齊裝備。 

 

那麽看起來都是華東軍區的責任(總後說不定也有責任,但目前的資料不顯示總後有責任,以後有新資料了再說),宋時輪還很委屈。當然了,在宋時輪眼裏,事先準備工作沒做好是華東軍區的責任。戰時保障沒做好是東北軍區的責任。12月11日,宋時輪寫了檢討,這封檢討前段時間網絡上傳遍了,我就不列了,也收錄在《後勤經驗總結》裏。但12月13日,他就用另一封電報指責了東北軍區。這封電報是非常觸目驚心的。我放上全文。 

 

 

 

我先簡單解讀下標紅的字句,宋時輪認為後勤分部運輸分發工作沒做好,導致部隊餓死、凍死以萬計。因為前文說到第四分部,這會讓人誤解是第四分部的工作沒做好導致極嚴重後果,其實不是這樣。第四分部是戰役發起前匆忙組建的,用於保障20軍。第9兵團餓死凍死全部推到第四分部頭上,肯定是說不過去的。

 

餓死凍死以萬計,這在之前文章中列出的數據中是完全沒有體現的,不管是哪個版本的數據,第9兵團的陣亡人數都沒有達到一萬。但是宋時輪是前線直接指揮員,他現在已經用黨性擔保了,如有虛言,他願意受黨的嚴格紀律製裁。請注意,他說的不是軍紀,而是黨紀製裁,上升到了非常高的高度。所以凍死餓死萬人,肯定是真的。既然傷亡數據沒體現,那就不用我說了。 

 

電報是求援的,但我們也可以看到,責任全部推給了東北軍區。 

 

但宋時輪可能一點責任都沒有嗎?不可能的事。

 

下一節先講到底是不是毛主席的責任?這部分是可以公開講,然後我們再來具體講述第9兵團入朝後都發生了什麽事。

 

作者:王正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lostman 回複 悄悄話 這些應該給國內的叫囂者看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