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364)
2010 (272)
2011 (195)
2012 (205)
2013 (210)
2014 (155)
2015 (172)
2017 (152)
2018 (173)
2020 (549)
2021 (413)
2022 (545)
2023 (331)
=======================================
從外灘長草辟謠,論防疫管理“包餃子喂豬”誤區
作者: 無讀不丈夫 |2022-04-29
昨天,一張外灘長草的圖片在網上瘋傳。
人們還沒來得及感歎“芳草萋萋黃浦灘”,就有敬業的記者“連夜趕往外灘”,拍下了辟謠照片。告訴大家,外灘沒長草,上海的夜色依然美麗又溫柔。
說實話,這謠辟得夠積極,但也夠無聊。
還“連夜趕往外灘”。我差點以為外灘著火了,結果,這麽急急如律令,隻是為了告訴讀者:你們餓著肚皮關心的長草一事,我們去看過了,確實是謠言,根本沒長草。瞧瞧,咱們當記者的容易嗎?在層層封控下,還能連夜趕往事發地點,而你們有些人得了急病,想連夜趕往醫院都做不到!這說明我們是多麽地敬業!
以前覺得八卦記者夠無聊的,現在才知道,還有更無聊的。石頭縫裏長不長草這事,到底事關哪條國計民生,還是哪個境外勢力陰謀,需要你馬不停蹄快馬加鞭“連夜趕往”去調查?不連夜趕去,廣大的上海市民是睡不著覺了,還是會餓死人,或者有人會想不開要跳樓?
如果把這種“連夜趕往外灘”的調查精神,自由趕往外灘的通天修為,用點到為民眾呼籲解決物資短缺、就醫困難上去,豈不是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難怪評論區成了大型翻車現場----
長草這事,無論真假,它都不叫個事。真長草,那草也不能拔下來當菜吃;假長草,這又何嚐不是封控下的一種幽默?大可一笑置之。
不怕外灘長草,就怕人心長草。繼續發揚這種連夜趕往外灘去看草的職業精神,記者們的報道會比德雲社的相聲更有笑點。
但笑中有淚的是,記者可以連夜去看草,有些病人卻不能連夜進醫院。兩相對比,不能不說,上海這次的防疫管理或多或少存在著一個亟需改進的管理誤區----包餃子喂豬。
把自由通行權隨意給到一些不幹正經事的記者,卻不能給到真正有需要的急症病人和孕婦,以至於出現多起因病情延誤而死亡或跳樓的悲劇。這就好比,包了餃子不給人吃,讓人餓著,卻拿來喂豬,可問題是,豬其實並不喜歡吃餃子,也吃不出餃子的味兒來。
這種包餃子喂豬的事,並非隻有連夜看草這一個孤例,再舉個眾所周知的事----連花清瘟膠囊的過度配送。
首先聲明,本人沒有絲毫詆毀連花清瘟之意,純粹就事論事。
可以肯定,連花清瘟並非新冠病毒的預防藥,而是治療用藥。這一點,從國家衛健委到諸多醫生、專家,都已明確表示:沒有症狀不推薦服用。
那麽問題來了,這樣一個並無預防功能的藥物,為何在疫情期間得以優先擠占大量運力,大麵積派送到各家各戶,送給絕大多數根本用不上的健康人?據說,有些社區甚至多次派送,還有些社區按人口一人派送兩盒。
且不說連花清瘟還有一定副作用(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腹脹、反胃,以及皮疹、瘙癢、口幹、頭暈等),即便是作為治療用藥,連花清瘟也不是人盡可夫服,比如高血壓患者、心髒病患者要慎用;還有一些患者則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才能服用,如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等。
人們常說,好鋼用在刀刃上。疫情期間運力緊缺,很多市民因此連菜和糧食都要省著吃,卻把有限的運力,浪費在這種絕大多數市民根本不需要的藥物上。寧可先送藥,也不先滿足生活物資配送需求,是什麽高明的邏輯?當然,無憑無據,不能說背麵後一定有什麽利益關係。就像我們不能斷言,說“連花清瘟被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是企業的自我炒作(因為他們已經辟謠了),也可能是貴人相助。但起碼,這是典型的包餃子喂豬,或者叫肥的瘦的一鍋煮。按上海話說,叫拎不清。
還有就是,最近曝光的一段浦東新區萬德路東方廣場的市民投訴電話:該小區從3月27日以來,連續30天一直全陰,結果,卻在前一天剛做完核酸檢測,當天上午又做過一次抗原的情況下,被要求下午再完成一次抗原測試。於是,這位姓王的女士質問,為什麽要在一個長期全陰的社區,這麽頻繁地一天兩次做抗原?上麵一句話,基層跑斷腿,這麽做到底有什麽科學依據?我們天天憑著抗原就管飽了嗎?
當然,我們不能如這位女士一樣,妄加揣測說背後有什麽貓膩。我們隻能從管理學角度來分析,這麽不厭其煩毀侮人不倦地讓社區人員把時間和精力耗費在毫無懸念、毫無意義的各種檢測上,顯然是再次折射了包餃子喂豬的管理誤區,使得資源無效配置,也就是浪費。
浪費是資源分配失誤的同義語。
經濟學在討論資源分配的邊際效益時,有一個原則:資源總量增加時,使用資源的標準可以放寬,因為資源豐富時邊際效益會降低。同理,資源總量減少時,使用資源的標準必須同步收緊,因為資源匱乏時邊際效益會隨之提高。
打個通俗的比方,你有十個饅頭,吃五個就飽了,吃七個就撐了,剩下的對你來說可有可無,你很可能把剩下的三個送給街邊素不相識的乞丐;而假如你隻有兩個饅頭,自己吃都不夠,這時,哪怕是你最要好的老鐵找你要,你可能也隻會掰半個給他。
所以,這次上海防疫,當物資、運力、通行成為稀缺資源時,居然出現各種各樣“包餃子喂豬”的現象,把有限的勁,都使錯了地方,就特別令人痛心。如果能以連花清瘟的配送能力、外灘長草的辟謠速度、頻繁做檢測的耐心細致,來做好生活物資配送、急重病人救治,市民的抱怨應該會比現在少得多。
管理是門學問,希望在今後的防疫工作中,上海能夠拿到更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