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364)
2010 (272)
2011 (195)
2012 (205)
2013 (210)
2014 (155)
2015 (172)
2017 (152)
2018 (173)
2020 (549)
2021 (413)
2022 (545)
2023 (331)
怡光博客 |2022-03-05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國人,或多或少地, 受迫或自覺地,都有點俄羅斯情結。
前兩年,我在上海見到一位年輕人與一位約60多歲的老者爭吵,罵了這樣一段話:“你以為你是什麽?現今社會上你們這些人就是一坨屎,一坨會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屎!”罵人的話中也抖出這一代人的俄羅斯情結。
那是個一窮二白的年代,物質和精神都窮。翻來覆去的政治風暴,把北邊的老大哥和幾億人裹到了一起,沒有選擇的餘地。除了謊言,欺騙和利益操弄外,老大哥手裏確實還是有些好東西,那就是燦爛的俄羅斯的文化。這些在那片土地上緩緩生長出來的瑰寶,其實和共產主義煽動家的理論和思路毫無關係,然而那夥人帶領暴動人群輕易地占領並蹂躪冬宮,砸碎滋生這些瑰寶的“舊世界”後,就宣布自己是她的主人。
那時候我們是如此年輕,單純,連逆來順受是什麽都還不知道,肚子填半飽後,就想精神上有點依托。國家對西方的窗口是完全關閉的,為了政治的需要,官方允許在人們鐵皮裹著的大腦上開出個小洞,接受從蘇聯的來的東西,當然好的壞的一齊到。那時我們的腦子被洗刷得以為世界隻有老大哥還活著,其他地方都在饑寒交迫中奄奄一息,英語老師改教俄語,即使在兩國鬧得要動武,和老大哥的意識形態的聯係也沒有動搖。於是,優秀的俄羅斯文學,藝術,音樂作品,不像那些伴隨而來的虛假枯燥的政治教條,潤物無聲地率先占據了年輕人活躍饑渴的腦細胞,成為他們一生的精神支撐,成了一種情結。這當然是好事,但也有無可否認的弊病,那個時代的很多人熟悉普希金,托爾斯泰,卻對狄根斯,雨果生疏,知道列賓,卻不知道拉斐爾,喜歡奧伊斯特拉赫,卻沒有聽說過海菲茲。
俄羅斯情結是一種政治遊戲和有價值的文化的混合效果,一開始就有兩點值得人們思考,但是當時誰具有這樣的能力和信息?
一是對這種文化的扭曲解釋。
蘇聯官方一慣以破瓶盛良釀的伎倆欺騙世界,宣傳自己。他們用所謂的“批判現實主義”的標簽,妄圖把俄羅斯的那些偉大作家,藝術家,音樂家納入他們的麾下,讓人覺得這些人似乎都是些為無產階級請命的早期共產黨人,他們的成就不是人性和普世價值的自然噴發。而對真正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藝術家,像索爾仁尼琴,肖斯塔科維奇,卻把他們說成是反現實主義的。
二是這種文化是否應該屬於那個政治集團領導下的國家?
從普希金出生到俄國十月革命,不過118年,俄羅斯出了多少文化偉人?十月革命使俄羅斯這片土地易主,至今也已經有105年了,在一個一個的獨裁者更換交椅的過程中,俄羅斯又為人類貢獻了什麽?他們說他們出了高爾基,肖斯塔科維奇,難道他們不知道蘇聯時期大多數文化偉人都是在1917以前的土壤中長成,更不用說去讀讀他們的傳記,看看他們如何在那個令人齒寒的社會中走鋼絲。這個政權領導下的國家不具有出現那種文化的因果關係,他們在自我隔離中所信仰的和一直在做的就是武力和準備武力。
然而,情結終歸是情結,它有時會成為一種難於抑製的生理現象。甚至在共產主義的神龕轟然垮塌的文革風暴下,我和許多人一樣對俄羅斯還心存好感,認為他們不像我們,無差別地摧毀所有的文化,逼死從老舍到顧聖嬰的所有代表人物。
在柏林牆倒掉後,索爾仁尼琴被葉利欽請回,普京為羅斯特羅波維奇發勳章,使人又燃起一絲善良的希望,希望這片土地會恢複她高質量的文化產出。但是,人們等來的是更大的笑話和更殘酷的事實,俄羅斯用它的那些新發明和新發展使人更瞠目結舌,他們發明了二人傳的獨裁遊戲,發展了對反對派的更猖狂的迫害和言論鉗製,加強了對鄰國的威脅和淩辱,今天,這一切都達到了巔峰。如果你懷疑一個人可以具有損毀一個國家或整個世界的能力,想想希特勒是如何把一個有輝煌曆史的國家和高質量的民族推向深淵。今天難道不是又聽到了希特勒聲音嗎?
真心敬仰俄羅斯文化精華的人,最終隻能把她和這個邪惡集團控製下的國家分開。她隻屬於全世界。
仍在獄中的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尼最近透過助理在臉書上表示,如果俄羅斯現在還有什麽值得自豪的,就隻有那些帶著“停止戰爭”的海報走上街頭而被拘留的 6835 人。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