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不很明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記住,就是這個女人:她為億萬知青爭取到了工齡

(2021-06-13 11:20:44) 下一個

農民沒有工齡,但知青有。為什麽?就因為有個叫蕭芸的知青,冒著風險,替我們作了呼籲。我沒有隻言片語的貢獻,卻坐享其成。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記住這位大姐的名字,以及記住與此相關的人和事。謝謝你們!

----題記

1982年10月,一位女知青鬥膽上書,請求把下鄉知青的農齡改為工齡。

此信驚動了當時的總書記,胡耀邦對這封信作了重要批示。

1988年6月,中央365號文件明確規定:知青在下放農村勞動期間的農齡一律算作工齡。

這年9月,知青農齡普查工作在全國展開,從此8000萬知青的農齡全部變成了工齡。

後來,這封改變了知青命運的信被人們稱為“知青福音書”。

鬥膽寫這封信的女知青名叫蕭芸,她的人生曆程頗富傳奇色彩。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知青時代的蕭芸

她嫁給了大隊支書的弟弟

1949年9月4日,蕭芸出生在湖南省湘潭縣,父親是畢業於湖南大學土木係的高材生,後來在常德農校任校長,母親則是長沙周南女校的才女,解放後在湘潭教書。

1957年,蕭芸的父親被打成“右派”,不久被送去勞教。1965年7月,蕭芸報名上山下鄉,與89名知青來到湖南湘潭縣薑佘鎮,組建了湘潭薑佘知青茶場。

1968年12月31日,知青茶場解散,蕭芸去了一個別人都不願去的偏僻山村----湘潭縣薑佘鄉老虎岩生產隊落戶。

蕭芸認識了一個叫李開彥的人。他是大隊支書的弟弟,比蕭芸大兩歲,南昌航校畢業後分配在株洲320廠。

支書家裏想為他找個對象,他們相中了蕭芸。

蕭芸對他的條件還比較滿意,同時她也想找個能夠保護自己的人。

可是談了三年,兩人隻見過兩次麵,有一次,公社開批鬥會,凡是五類分子、右派子女等等都被通知參會。

支書母親聞知,悄悄地對蕭芸說:“你今天在家種菜,我去開會。”

老婆婆果然到會,並坐在五類分子中的第一排。

公社書記見是支書母親,吃驚地問:“你怎麽坐在這裏?”

婆婆說:“我來替媳婦挨鬥。”

書記說:“你媳婦是誰?”

婆婆說:“是蕭芸。她犯了什麽罪?我替她挨鬥,要打要殺,隨便來。”

書記連忙上前,將她扶起,並連聲道歉。公社幹部幾乎人人都認識她。

她是“紅色堡壘戶”,幹部下鄉,常在她家搭夥吃飯,公社書記批評發通知的幹部,說他黑白不分,怎麽抓到書記家裏去了?遂叫他將支書母親送回村裏。蕭芸真的由此躲過一劫。

蕭芸去鄉中學當了民辦教師。第三次見麵時,她與李開彥到公社領了結婚證,舉行了婚禮。沒有人再來騷擾她。

1977年,蕭芸在農村生下了一個女兒,她成了一位母親。原打算就在農村這麽度過一輩子,但知青大返城的浪潮將這一平靜打破了。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插隊時期的蕭芸

回城,冒險寫下“知青福音書”

1979年7月中旬,已在鄉中學當民辦教師的蕭芸碰到了大隊管收發的人,那人說大隊部有她的一封信。在此之前,她已多次向有關部門寫信請求解決她的回城問題,但都石沉大海。這回,蕭芸同樣沒抱什麽希望。

然而,她拆開信一看,信卻是湘潭縣公安局寄來的。

裏麵附著一張表,同意蕭芸和女兒將農業戶口轉為城市戶口。等得心都快碎了的蕭芸,在這突至的驚喜麵前落下了眼淚。

結束了14年半的知青生活,蕭芸被招工到株洲市湘江機器廠南華幼兒園當了一名老師。

那時,紛紛回城的知青所遇到的生活困難多得不可想象。大部分人雖然有了一份工作,但在工資級別、住房分配、福利待遇上都得從頭開始。

特別是那些下鄉插隊十多年的知青,有的像蕭芸一樣在農村成了家,如今拖兒帶女,身無長技,幹的是最差的工種,拿到手的工資也最低。

這些大齡知青因下鄉錯過了上大學的機會,也失去了青春的浪漫,現在連工齡還得從零計算。

難道知青在農村勞動的成果就這樣輕易地被一筆勾銷了嗎?難道他們那一段獻出了人生最美好年華的“蹉跎歲月”就這樣無聲無息地被湮沒了嗎?

湖南省湘潭縣的部分知青在蕭芸家裏議論紛紛,後來知青們對她說:“蕭芸,你有見識,文筆也好,你代表我們寫一封信,要求把我們下鄉的農齡改為工齡。寫好信後,我們都簽上名,如果闖了禍,你坐了牢,你的孩子由我們大夥照看。”

蕭芸何嚐不希望這樣,這些問題也同樣困擾著她,但現在要她執筆寫這封信,她不能不有所顧慮。後來她還是同意了。

1982年國慶節的傍晚,她經過深思熟慮,幾易其稿,終於寫好了這封後來被人們稱之為“知青福音書”的信。以下便是這封信的原文:

各位領導:

我們都是1964年至1968年下鄉、1978年至1979年回城的知識青年。奔赴廣闊新天地的熱烈場麵曆曆在目,青春熱血在胸膛裏升騰的情景記憶猶新。在農村,我們日複日、年複年,泥水裏滾,汗水裏泡,一幹就是十多年(最長農齡達15年)。在黨的政策召喚下,我們流著熱淚回到“娘家”。

作為社會曆史的一朵浪花,“上山下鄉”成為了過去,並即將被遺忘。但作為我們這些親曆者對自己的不尋常曆史卻是銘心刻骨的,因為我們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獻給了她,我們並不是什麽犧牲品,也不是碌碌無為的庸人,猶如將軍回首戎馬生涯一樣,我們常常回味那不尋常的“蹉跎歲月”,在國家機構幾乎癱瘓、生產停頓的動亂時期,我們8000萬知青在農村,在邊疆,自食其力(不與城裏同胞爭飯吃,爭穿用),身居茅棚(不與城裏同胞爭房住),荷鋤掮擔(不與城裏同胞爭飯碗)。糧棉油裏,我們曾經灑下了多少汗水?這對當時國家經濟狀況的平衡、社會秩序的穩定應當說是有積極作用的。若不如此,國家又會是何模樣?這些看不見的、因而不被人重視的貢獻,不應當隨著曆史的推移而被抹殺。

令人費解的是,在城裏,複員軍人的軍齡算工齡,家屬、閑散勞力轉正前的合同期、臨時期算工齡,而作為有組織、有號召、有計劃的上山下鄉運動的積極參加者----―下鄉知識青年的“農齡”卻被一筆勾銷了,這點我們無法理解,也不能忍受。

可以毫無愧色地說,最後回城的我們這些知青,幾乎都是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幹在農村的老實人,中國有句俗語:“不使老實人吃虧。”我們希望,國家在調整低工資、製訂工資改革製度的時候,能考慮到我們的客觀情況和實際困難,能在國家財政經濟允許的情況下,適當提高我們的經濟地位,使我們能和全國人民一道富起來,不至於永居“第三世界”。更重要的是,要使“下鄉吃大虧”論無立足之地。我們真誠地希望,我們微弱的呼聲能喚回國家領導傳送的“福音”。

此致

崇高的敬意

湖南省部分老知青

執筆人:株洲市湘江機器廠南華幼兒園蕭芸

1982.10.7

信的落款本是“湖南省湘潭株洲部分老知青”,但當蕭芸拿出寫好的信請大家簽名時,有人卻露出了遲疑之態。蕭芸看著繞了一圈一個名字也沒簽上的信,一下子傻了眼。

當時人們擔心因此而惹禍上身。但信既已寫好,有好些句子大家都能熟背下來,如果有人去報告,她照樣推脫不了“罪責”。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鋌而走險。蕭芸幹脆就由自己冒一回險,她把信的落款改為“湖南省部分老知青”,加上“執筆人:株洲市湘江機器廠南華幼兒園蕭芸”。

寫好這封信後,蕭芸又做了三件事:一是請三天假回了一趟老家,幫父母打了2000斤煤餅;二是把自己的毛衣毛褲拆了,又添了幾斤毛線,給女兒織了幾件毛衣;三是找丈夫坦言,如果出事了,讓他馬上提出離婚,以免受到株連。蕭芸已經為這封信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信雖然已經寫好,但寄給誰呢?蕭芸想到了從湘江機器廠調到湖南人民出版社《美育》雜誌社當編輯部主任的潘運告,他是蕭芸當時認識的最大的一個官。

此後,這封信便開始了它獨特的旅程。潘運告接到信後,認為信中所提的問題非常重要並且帶有普遍意義,遂轉交湖南人民出版社有關領導,並建議以本社收集的一種社情民意的名義提交湖南省委。出版社黨委在此信上附了呈辭,加蓋了鮮紅的印章,此信遂被轉到湖南省委辦公廳。

當時正好湖南省有一批急件,派專人坐飛機到京請胡批示,於是這封信又加蓋了湖南省委的大印,飛呈胡的案頭,成了胡耀邦落實政策“六年兩千件”中的一件。

1983年元旦剛過,南華幼兒園園長突然通知蕭芸到廠信訪辦去一趟。一進門,信訪辦主任就問:“你給省裏寫過信嗎?”

“嗯。”蕭芸點頭。

“寫的都是啥內容?”

“要求把下鄉知青的農齡算入工齡中。”

信訪辦主任仔細打量了一下蕭芸,僵硬的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你真有兩下子,省委辦公廳來了電話,讓我們信訪辦轉告你,胡對知青待遇作了批示,國家有關部門正著手調查解決知青的工齡問題。”

聽到這裏,蕭芸的一顆心總算落了地。

此舉不僅改寫了全國知青的命運,更為重要的是,全國8000萬知青在廣闊天地摸爬滾打的青春歲月由此得到了一種肯定。

隨著上山下鄉那一段曆史遠去,很多生動的知青故事逐漸被遺忘!但對每一位知青來說,這是我們最鮮明的人生體驗,我們要銘記、寫下、傳播我們的知青故事!

感謝蕭芸這樣有勇有謀又有心的優秀知青,感謝她為8000萬知青隊友作的貢獻。

如果你也感佩蕭芸的事跡,請為她點讚並轉發,讓每位知青都記住她的名字!

 

來源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彩色風箏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告知, 現在才知道. 感謝蕭雲, 感謝胡耀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