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不很明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國外巨頭輕輕一捏,扼住了中國工業的氣管

(2021-01-14 10:39:51) 下一個

我們都知道,大洋彼岸某個燈塔國對我們科技封鎖已經很久了,搞得我們在科技產業的發展上憑空遇到了很多困難。網上就有很多聲音,比如有人就說可以通過“稀土禁運”來反向製裁一波。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我以前也覺得這個想法很有創意,畢竟稀土礦產真就屬於“老天爺賞口飯吃”,有的時候不是“家裏有礦”,更像是“礦裏有家”。中國的稀土儲量世界第一,如果我們真的對某大國進行“稀土禁運”,雖然它可以選擇從巴西、東南亞繼續進口稀土,但不論是數量還是價格方麵都肯定不如從中國進口實惠。

問題是,老天爺不止給我們一家賞飯吃。盡管我們可以用稀土來卡別人的脖子,但是別人轉過身就能用別的東西卡我們。

比如,氦氣。對中國來說,氦氣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資源,盡管在中國,每一個公園、遊樂場、幼兒園門口賣氣球的大爺大媽手上都掌握著它,但它仍舊非常寶貴。因為中國幾乎沒有大規模生產氦氣的能力----不是我們不努力,奈何老天爺給亞洲大陸東部這塊地方的氦氣實在太少了。而且,人類幾乎不掌握任何可以經濟生產氦氣的方法。

如果有一天別人用氦氣來卡我們的脖子,我們可能真的連氣球都沒得玩了。那是真正地被人卡住了肺管子。

英國劍橋大學化學家、英國皇家科學協會的會員彼得?沃澤斯對氦氣的評價是:“如果我們再繼續把氦氣浪費在氣球這樣的非必需品上,任其飄到空中,50年之後,我們的子孫大概會這麽說,‘難以置信,他們竟然用氦氣這麽寶貴的資源充氣球玩兒!’”

1/ 工業氣體的重要性:氦氣是一種很神奇的存在

在宇宙中,氦氣的儲量僅僅次於氫氣。但在地球上,氦氣寥寥無幾。因為氦氣的密度實在是太低了,連地球引力都拴不住它。如果你在空氣中打開一罐子氦氣,它會一路不停地向上飄,直到它衝出大氣層。

目前,全世界已經探明的氦氣儲量隻有519億立方米。519億立方米,聽上去很大,很多,很不稀缺。但我們要知道,隨便一個還不錯的天然氣田的儲量就可以輕鬆達到千億立方米。幸虧氦氣不像天然氣那樣是普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否則全世界各國一定會因為氦氣打個頭破血流。

另外,氦氣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稀土一樣非常不平均。全球已經探明的氦氣儲量中,有四成都在美國;俄羅斯、卡塔爾、伊朗、阿爾及利亞四國加起來占了又占了五成,其餘國家共占一成。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中國的氦氣儲量隻有全球儲量的2%,也就是隻有大約1億立方米(氦氣密度很小,所以中國的氦氣儲量總計不到14萬噸)。中國95%的氦氣,都依賴於進口。

實際上,中國每年都需要花費至少2億美元從卡塔爾和美國購買4000噸氦氣。盡管2億美元對我們來說不算很大一筆錢,甚至還不到中歐之間每日貿易額(10億多歐元)的零頭。但對於氦氣這種不可再生同時還有戰略價值的自然資源,一旦儲量低到了一定程度,它將在一夜之間變得有價無市,變得千金不換,有錢都買不來。

然而,氦氣,還隻是龐大的工業氣體家族中的一員。工業氣體,是現代工業的基礎原材料。和石油、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等等自然資源一樣,對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至關重要,被譽為“工業血液”。

工業氣體一般可以分為兩種:大宗氣體和特種氣體。大宗氣體的產量和來源都非常豐富,常見的主要是氧氣、氮氣、氫氣。以及可以通過簡便方法人工合成生產的乙炔(電焊用氣)及二氧化碳。特種氣體則包括了:標準氣體、高純氣體和電子特種氣體。其中,電子特種氣體是製造芯片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原材料。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工業氣體分類

以氦氣為例,中國每年大約需要進口4000噸氦氣,其中30%都用在了醫療領域----液氦是醫院裏磁共振設備運轉所必需的冷卻劑。磁共振設備想要發揮作用,就需要讓超導線圈冷卻到一定的溫度而液氦正是一種非常優秀的冷卻劑。

如果有一天,我們一點氦氣也沒辦法從外國進口,作為氦氣消費大戶的醫療領域必然第一個熄火----成千上萬名需要磁共振設備來進行診斷的患者的生命將受到嚴重的威脅。

除了醫療領域,航天工業也是氦氣消費大戶----在火箭上,氦氣作為一種性質穩定、不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惰性氣體,被用作火箭上各種氣動閥門的動力,也被用於火箭燃料倉的加壓。如果氦氣斷供而又不能自給自足,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空間站,這些重大的科學項目將瞬間停擺。

軍工也是氦氣的消費大戶----凡是有超導體的地方,往往都需要用到氦氣,中國如果需要研發航母電磁彈射裝置,需要研製電磁軌道炮,就一定離不開氦氣的幫助。除此之外,氦氣+氬氣也是鋁合金焊接時候必要的保護氣體,而偏偏空軍各種戰機的主要材質就是鋁合金。如果我們沒有安全的氦氣供應鏈,國防工業也將麵臨巨大威脅。

事實上,缺乏工業氣體的供給不僅僅是一個涉及資源安全、威脅生產的問題,更是一個經濟發展程度的問題。

有一個看上去很奇特的指標叫做:人均工業氣體消費量。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指標----畢竟,隻有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產業和這些產業的產品(磁共振機、芯片、航空航天產品),才會要求使用特定的工業氣體!正如一個國家的人均能源消費量越高,表明一個國家的居民家裏的汽車、家電、空調越多一樣,一個國家的人均工業氣體消耗量越大,就說明這個國家居民生活中有更多的技術產品。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歐美家庭的電器比我們多多了

發達國家聚集的北美、西歐的人均氣體消費額都在40美元以上,而中國的人均氣體消費額隻有16美元。這也就意味著中國一般民眾所享受的科技產品的數量是遠遠低於那些歐美發達國家的。

我們想成為發達國家,就肯定要發展高科技產業,對各種特種氣體的需求會越來越高。而一旦我們對進口氣體形成了依賴,斷供的威脅就會自動地懸在我們頭上了。

2/ 工業氣體市場格局

目前,全球的工業氣體市場仍然呈現著穩步增長的趨勢。自2013年起,全球工業氣體市場的增速都保持著5%以上的增長速度。世界工業氣體市場出現大幅度快速增長的動力,來自於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高技術含量的新能源市場的發展,也帶動了工業氣體市場的增長。

2013年,中國的工業氣體市場規模隻有820億元人民幣,2015年底則突破了1000億元,到了2018年已經突破了1350億元,中國市場占全世界工業氣體市場的16%。

從細分領域來看,高新技術行業所需要使用的電子特種氣體市場,中國占全球的38%,其他特種氣體,中國占全球的10.5%。因此,我國的工業氣體市場的發展,主要就是依靠冶金、醫療和電子產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撐起來的。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中國工業氣體的市場越來越大

實際上,從工業氣體“消費大戶”的變化上,也能看出很多有意思的內容。2007年的時候,鋼鐵、化工、以電子科技為代表的新興行業三分天下,三者所消耗的工業氣體並無顯著的區別。

但隨著中國進入了產業升級轉型的軌道,我們開始逐漸淘汰那些過剩的落後產能----我們不再需要那麽多的鋼鐵、低端化工產品了。於是,鋼鐵、化工漸漸讓出了“工業氣體消費大戶”的“寶座”。以電子製造、光伏、生物製藥為主的新興行業占據了主流:2007年,新興行業的工業氣體消費量占40%,但2015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52%。也就是說:中國有一半以上的工業氣體消費都來自於新興行業。

長期來看,隻要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在堅持發展,中國的工業氣體消費量就會堅持上漲。這種關聯性,和當年“基建-煤鋼”的關聯性是一模一樣的。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鋼鐵化工產業在下行,新技術產業在起飛

但在中國工業氣體市場隨著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騰飛的背後,真實情況卻並不令人喜悅。中國的工業氣體市場,牢牢地掌握在外國企業的手中。

氣體市場的第一梯隊,是由四大國際氣體公司所組成的:德國林德,法國液化空氣,美國空氣化工,日本大陽日酸。四個巨頭掌控了接近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每一家在中國都有超過60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和超過50家工廠。

在第二梯隊之中,才能找到中國廠商的身影。國內的龍頭企業盈德氣體和杭氧集團在這個領域和梅塞爾等外企進行激烈競爭。整個第二梯隊占據了三成的市場份額,每家的銷售額在20-60億人民幣之間,工廠數量30-50家。

第三梯隊才是較為成規模的中國企業的天下,整個第三梯隊中大概有30餘家國內領先的氣體廠商,這其中包括:金宏氣體、上海浦江特種氣體、南通天然氣氣體,開封空分等企業。平均每家每年銷售額上億,整個梯隊占領了15%左右的市場份額。但規模都很小,每家大約隻有10家左右的工廠。

第四梯隊則由中國本土的中小廠商組成,數量有上千家,總共占了一成不到的市場。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被外國企業壟斷的中國市場

在這個領域,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是外國巨頭,站在食物鏈底端的則是國內小廠。平均下來,一個國外巨頭的市場份額頂得上中國所有中小氣體廠商的市場份額。即便是國內的龍頭企業,或許四五家聯合起來才能和單獨一個外國巨頭的市場份額抗衡。

中國企業在這個市場上的弱勢地位,主要還是來自於技術不足。

工業氣體作為一種“物理學、化學意義上非常純粹”的產品,其替代性是非常高的。畢竟,隻要質量達標,設備並不會區分國產液氦還是進口液氦,用就完事兒了。但問題就是:有的氣體,我們沒辦法量產,或者能量產的一些氣體性能又不達標。

以工業氣體的重要設備“空分裝置”為例,這種裝置主要用來分離空氣中的主要成分氮氣和氧氣,是工業氣體生產中的重要設備。杭氧是中國第一家提供中大型空分裝置的廠商,2015年的銷售額達到了30億人民幣,有27家工廠,幾乎已經有了國際巨頭在中國市場上五成的實力。但同樣的一台大型空分裝置,美國空氣的產品隻需要16名操作員即可完成,國產產品則需要50人,技術水平和國外產品有巨大的差距。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國產氣體還是有很多缺點

所以,說穿了,工業氣體產業考驗的是一個國家的化工底子。中國是一個製造業大國,工業門類齊全,工業產量充足,這是事實。中國還有很多工業產品無法實現量產、大量依賴進口,這也是事實。

兩條事實結合起來一看,我們就會發現問題所在:國家一直在強調的“產業升級”,的的確確不是一句空話。我們的製造業雖然能製造出許許多多高技術的產品,但與此同時,也有大量產品是我們根本沒辦法製造的。

整體來看,中國的製造業還處於較為低端的階段,大批的中國企業還處於產業鏈的中下遊階段----既沒有什麽利潤空間,也沒有什麽技術含量,更談不上有什麽討價還價的權利。之所以要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大概就是為了破解這種窘境吧。

3/ 中國企業的進展

我們都知道,市場需求是拉動一個產業發展的最強動力。最近的幾年,中國工業氣體產業的發展非常不錯。原因很簡單,就是市場的拉動。

最近的幾年,中國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工業氣體供給,這一點從中國每年大量進口的氦氣和不斷膨脹的工業氣體市場規模中就可以看出來。而同時,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也讓我們的決策者們感到非常焦慮----如果我們無法從國外進口氣體怎麽辦?如果外國氣體廠商坐地起價怎麽辦?----於是,工業氣體的國產替代就成為一個必然的選項。

事實上,從2012年開始,官方就將工業氣體,尤其是電子特種氣體列入了重點產業的發展名單之中。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國家各種支持政策

以廣東省的華特氣體為例,華特氣體已經實現了高純六氟乙烷、高純三氟甲烷、光刻氣、高純四氟化碳、高純二氧化碳、高純一氧化碳,高純八氟丙烷、高純一氧化氮等二十多種氣體產品的進口替代。完成了對國內8英寸以上芯片廠商的80%覆蓋。

華特氣體的部分產品還通過了韓國海力士、荷蘭ASML公司的認證,取得了業內龍頭企業的認可,已經成為了長江存儲的戰略供應商,和中芯國際保持著緊密的配合。

而國內民營氣體企業的龍頭----金宏氣體,不僅在銷售額方麵保持著領先,而且服務了大量重點客戶:華潤微電子、華力微電子、京東方、三星電子、三安光電、聚燦光電、通威太陽能等企業。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昊華科技也是國內實現了國產替代的廠商之一,作為中國僅有的高純六氟化硫的生產企業,這家公司和下遊的京東方等企業實現了穩固可靠的合作關係,還是國內市場上領先的三氟化氮供應商。這家公司研製的硒化氫和綠色四氧化二氮成功地實現了進口替代,在軍品市場上也有領先優勢。

4/ 尾聲

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想了很多內容,比如:為什麽我們如此熱切地要在產業鏈的各個領域都要實現國產替代?

避免被別人卡脖子,避免徹底斷供的風險當然是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廣為人知的原因,但更深層的原因可能並不在於此。更深層的原因是,“國產替代”並不僅僅是為了“求生存”,更是為了“求發展”。“國產替代”能給我們帶來的好處,絕對不僅僅是免得被別人卡脖子,而是能讓中國企業獲得更多的利潤空間。

如果中國的集成電路廠商始終都在依賴外國進口的光刻機,外國進口的氣體、外國進口的光刻膠、外國進口的矽片......那麽最後,我們的芯片廠商和當年做來料加工的服裝廠又有什麽本質區別呢?到最後,還不就是一個組裝工廠而已。我國自己的產業鏈上的氣體廠、研究所等等企業其實一分錢都賺不到。

一片芯片的成本之中,作為變動成本的特種氣體和耗材占比14%,如果這些工業氣體和耗材能夠完全地實現國產替代,不僅僅能夠在被外國封鎖的時候有更硬的底氣,更能在平常時候就讓國產廠商喝到湯。

如果我們始終都隻在產業鏈的下遊內卷,最終可能隻會陷入“價格戰”這樣的內卷格局之中。而如果我們勇敢地向上遊突破,搶占工業氣體、生產設備這樣的上遊領域,我們就能夠打破內卷的死循環,從而帶動更多產業的發展。

越基礎,越重要。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張汝京認為,做半導體的人需要“耐得住寂寞”,其實又何止是半導體呢?一切基礎領域的偉大研究,都不是心態浮躁、淺嚐輒止的人能夠完成的。

打開知乎,滿屏幕都是“生化環材”的“勸退”,人們似乎都變得焦慮而浮躁,一門心思地投向了收入更高的互聯網和金融,於是創造了更加內卷的互聯網產業。而本來,他們之中的很多人才是可以流入那些更需要新鮮血液的基礎研究的。

而就在這時,中國工業的氣管和支氣管卻被外國巨頭扼住了。2020年,中國人戰勝了新冠肺炎,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得以暢快呼吸。但願在不久的202X年,中國人能夠攻克外國工業氣體的壁壘。到那時候,中國的科技產業才能夠真正地大口呼吸來自祖國的“新鮮空氣”。

 

來源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