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之音
美國國會眾議院民主黨人周一(1月11日)正式公布一項針對特朗普總統的彈劾條款,以“煽動叛亂”追責總統。眾議院可能最早於本周三對此彈劾條款投票表決。
與此同時,作為罷免總統的另一項努力,眾議院民主黨人也在周一正式公布一項呼籲彭斯副總統召集內閣啟用美國憲法第25修正案的決議。因共和黨眾議員反對,民主黨人要求眾議院無異議通過決議的請求破滅。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隨後發聲明表示,眾議院接下來將把該決議帶入全員正式投票表決的程序。據報道,該表決程序預計於周二舉行。
佩洛西同時在聲明中表示,一旦決議被通過,如果彭斯副總統不在24小時內啟用第25修正案,眾議院將開啟對特朗普總統的第二次彈劾。
上周三,特朗普總統支持者暴力衝擊美國國會大廈,造成5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國會警察。此事引發美國國內對特朗普總統的強烈不滿,批評者認為,特朗普煽動了該暴力事件的發生,擾亂美國政府認證大選結果的民主程序,該為此負責。
上周四晚間,特朗普發布視頻譴責周三發生的暴力行為,並承認敗選,承諾致力於一個“和平、無縫”的權力交接。不過,美國國內尤其是國會民主黨人要求罷免總統的呼聲並未因此消減。
特朗普總統的任期將於1月20日中午正式結束,僅剩8天時間,為何此時開啟彈劾?可行性多高?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何為彈劾?
作為美國權力製衡機製的重要體現,美國憲法規定,國會有權彈劾和罷免犯有“叛國罪、受賄罪和或其他嚴重罪行和不端行為”的總統。
至今,美國曆史上還未有過因彈劾而被罷免職務的總統。1868年的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總統和1998年底至1999年初的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總統均遭眾議院彈劾,但兩人最終都獲參議院無罪宣判,成功留任。1974年的理查德·尼克鬆(Richard Nixon)總統也曾麵臨彈劾,但在被眾議院正式彈劾前提出辭職。
2019年12月,特朗普總統被眾議院以“濫用職權”及“阻礙司法”為由彈劾,但參議院最終在2020年2月表決否認罪行成立,特朗普總統成功留任。
如果此次這項以特朗普總統“嚴重罪行和不端行為”為由的彈劾決議獲眾議院多數通過,特朗普總統將成為美國史上首位連遭兩次彈劾的美國總統。據《紐約時報》報道,該決議已獲得超過210名眾議員的支持,離決議通過所需的218票“簡單多數”(眾議院共有435名議員)僅有幾票之差。而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援引一名參與彈劾決議工作的國會助手稱,該決議目前已獲得超過218名議員的支持。
什麽流程?可行性多高?
根據美國憲法規定的彈劾流程,一旦彈劾決議在眾議院獲得通過,下一步就到了參議院,進入審判程序。若拿普通刑事案件做比較,這就相當於總統遭眾議院“起訴”後,在參議院進入“庭審”程序。在“庭審”階段,眾議院為此派出的一組議員擔任“檢察官”角色,特朗普總統律師團隊擔任“辯護律師”,參議院擔任“陪審團”角色,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小約翰·羅伯茨(John Roberts)監督審判程序。通常情況下,參議院會聽取證人的證詞。但在彈劾程序下,參議院可自行決定是否聽取。
審議之後,若要參議院最終通過彈劾罷免,即對總統“定罪”,簡單多數(超過半數即可)票還不夠,得有三分之二參議員構成的“絕對多數”同意定罪才行。在1月20日的就職典禮前,共和黨仍掌控參議院多數議席。
自上周三國會騷亂事件以來,阿拉斯加州共和黨參議員麗莎·穆考斯基(Lisa Murkowski)和賓夕法尼亞州共和黨參議員帕特·圖米(Pat Toomey)已公開要求特朗普總統辭職,內布拉斯加州共和黨參議員本·薩斯(Ben Sasse)已表達願意考慮彈劾條款。
但截止目前,還沒有一名共和黨參議員明確支持彈劾。在提出彈劾決議的眾議院,也尚不清楚是否已有共和黨議員願意對此決議投讚成票。上周四,伊利諾伊州共和黨眾議員亞當·金辛格(Adam Kinzinger)呼籲用第25修正案罷免總統,但他至今還未對彈劾決議做明確表態。
呼籲總統辭職的圖米上周六接受CNN采訪時表示,總統確實做了可遭彈劾的事,但“從實際可行度來看,我不知道是否有可能在(特朗普任期)僅剩沒幾天的情況下做成彈劾這件事。” 對於總統離任後美國憲法是否還允許彈劾程序,圖米也表示質疑。
如果彈劾決議獲眾議院通過,也尚不清楚參議院會何時重新召集會議開始審議。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上周已表示,在1月19日之前,他不會結束參議院休會期,重新召集會議。而那正是當選總統拜登和當選副總統賀錦麗就職典禮前一天。
正如圖米所說,離任總統是否還能被繼續彈劾是個爭議話題,美國憲法沒有對此做出規定,也沒有同樣情況的曆史先例可循。目前,法律專家們仍在對此進行商討。不過,彈劾審判的具體規則可由參議院自行決定,因此目前也有人建議,可以等到民主黨人占據參議院多數議席後再將彈劾條款送至參議院。等到拜登和賀錦麗就職典禮後,以及喬治亞州兩名新當選的民主黨參議員宣誓就職後,民主黨將成國會多數黨。
彈劾意在阻斷特朗普2024參選總統?
佩洛西在周日(1月10日)接受CBS采訪時表示,盡管特朗普總統任期隻剩幾天,但“他做的事實在太嚴重,必須對他的行為進行起訴。” 同時她也指出,除了讓罪行得到正義的審判之外,彈劾可以取消特朗普未來參選任何公職的資格。
根據美國憲法,一旦參議院在彈劾審判後對總統定罪,可進一步投票決定是否剝奪其未來參選美國任何公職的資格。而這一投票,隻需參議院簡單多數即可通過。一旦民主黨成為參議院多數黨,這一結果就不難達到。特朗普總統曾暗示會在2024年重新競選總統,所以部分人因此而支持彈劾。
佩洛西也對CBS說:“這是很多人推動彈劾程序的動機之一。”
公共事務顧問、前國會共和黨議員助理德魯·霍爾登(Drew Holden)在上周的電話采訪中告訴美國之音,特朗普總統上周的行為是足以構成彈劾指控的,他覺得不能放任那樣的行為不受任何懲罰。
“(如果不懲罰)我們會開創一個糟糕的先例——當我說“我們”,我指美國人,但也指共和黨人——如果我們放棄機會用最嚴厲的方式指責他的行為,那麽我們就是在放任未來可能出現的不良行為,” 霍爾登說。
不過,霍爾登也很懷疑能有足夠共和黨人支持通過彈劾。“現實是,特朗普將是一個‘國王製造者’,對於國會裏將麵臨中期選舉的許多共和黨議員來說,得到他的支持意義巨大,畢竟還是有七千多萬美國人投票給了特朗普。”
為何有人對彈劾表達顧慮?
也有不少共和黨人表示,此刻進行彈劾會加深美國國內的裂痕,讓當選總統拜登一貫強調的團結更加艱難。眾議院少數黨領袖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今天已宣布反對彈劾特朗普總統的決議。他表示,考慮到國家的團結,國會不該在這個時候進行彈劾。白宮發言人上周五也表示:“現在是國家療傷和團結的時候,在總統任期隻剩12天時提出有政治動機的彈劾程序隻會進一步分裂我們這個偉大國家。”
周一,總統就職委員會正式確認,當選總統拜登的就職典禮主題是“美國團結”。
另外也有分析指出,一旦拜登和賀錦麗上台,當務之急是敦促國會盡快通過被提名的新內閣人選,以便快速開展工作,尤其是新冠疫情相關的各種緊急工作。而一旦眾議院通過的彈劾條款送到參議院,根據憲法,參議院必須立刻進行彈劾相關的審議工作。
出於這種擔憂,眾議院民主黨黨鞭詹姆斯·克萊伯恩(James Clyburn)向福克斯新聞表示,可能考慮推遲向參議院提交彈劾條款,直到拜登上任100天後再送至參議院。有的民主黨議員表示讚成,但也有眾多民主黨議員反對這種做法,認為這會損害彈劾決議的公信力。據報道,拜登已於周一對此表態,表示如果彈劾條款被送至參議院,希望參議院能將時間“一分為二”,同時進行其內閣提名人選的確認工作和彈劾審判工作。
而據《華盛頓郵報》報道,也有不具名的民主黨人對彈劾工作持保留態度。這名民主黨人表示:“很多人都對彈劾工作將如何被完成、如何被處理,以及如果確保這一工作不會進一步分裂國家表示擔憂。” 但該民主黨人也表示,彈劾工作已經展開,現在沒人知道如何才能阻止這一進程。
西弗吉尼亞州民主黨參議員喬·曼欽(Joe Manchin D-W.VA.)上周五表示:“對彈劾這事,我們理性些吧。既然最後會是無果而終,我們何必再走重走一遍老路?”
共和黨反對罷免特朗普 眾院推進彈劾程序
眾院除在11日提出彈劾條文,12日則將表決施壓副總統罷免總統的議案。特朗普有可能成為美國曆史上唯一一位被彈劾兩次的總統。
美國眾議院周一 (1月11日)再度啟動對總統特朗普的彈劾程序,預計在周三舉行投票表決。
眾議院指控特朗普“煽動叛亂”,認為特朗普鼓勵其支持者湧入國會。眾議院周一提出的4頁彈劾條文中寫道:“特朗普總統嚴重威脅到美國與其政府機構的安全...如果允許他繼續任職,他將持續對國家安全、民主、憲法構成威脅。”
白宮批評此彈劾案是“政治考量”,但推特賬號被封禁的特朗普至今尚未做出公開回應。
這是民主黨第二次試圖在眾議院對特朗普提出彈劾。曆史上如果從來沒有總統被彈劾過兩次,或在卸任前夕遭彈劾,也從沒有一位總統被判有罪。
為什麽要提彈劾案?
讓總統去職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副總統援引第25條修正案罷免總統,一種是國會彈劾總統。眾議院10日提出議案,一旦議案通過,便可以要求副總統彭斯在24小時內動用憲法第25條修正案罷免特朗普,否則將啟動國會彈劾程序。
然而,民主黨預料沒辦法依賴彭斯援引第25條修正案罷免特朗普。雖然有少數共和黨議員支持特朗普下台,但大部份共和黨議員並不支持。因此,即便眾議院排定周二召集全體會議對該議案進行記名投票,但共和黨可能會加以杯葛。即使最終民主黨挾眾議院多數表決通過,這份決議也沒有強製力。彭斯此前已經表態反對援引第25條修正案罷免特朗普。
彈劾案有無希望?
如果國會議員認定總統有“叛國、賄賂或其他嚴重罪行及不檢行為”,憲法允許國會在總統任期結束前解除其職務。隻是,通過彈劾需要經過的兩個程序都被設計得非常困難。
首先眾議院需投票決定是否彈劾,以簡單多數票讚成提出指控後,參議院需立即針對這些指控進行審議。眾議院需要指派彈劾負責人,在參議員進行辯論時擔任審判的角色,傳統上總統被允許做出辯護。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也會在旁監督。
與眾議院相比,參議院通過彈劾案的門檻更高,需要出席者三分之二投下同意票才能定罪,否則總統會獲判無罪。
在總統即將離任之際加以彈劾看似多此一舉,但是特朗普若被定罪,參議院可以投票禁止他再次擔任公職。這項投票隻需要簡單多數就能通過。由於特朗普正在考慮2024年再次競選總統,讓特朗普無法參選對民主黨人是有利的,對於想要自己競選總統的共和黨人而言也有利可圖。
時間是最大的敵人
美國曆史上,隻有三位總統曾被提出彈劾案,其中一位就是特朗普。眾議院曾在2019年12月因特朗普施壓烏克蘭汙蔑拜登,指控他濫用權力與妨害國會。當時參議院投票宣布兩項指控都不成立。彈劾總統的流程繁雜,當時在2019年也曾經曆過冗長繁複的調查、聽證、以及好幾周的公開辯論。
然而這些繁雜的過程主要是為了獲得共識,而非法律要求。如果兩黨已經有共識,那麽繞過眾議院司法委員會,直接提出指控、進入辯論、在眾議院投票便可以在短短幾天內完成。隻要眾議院投票通過彈劾條款,就可以立即轉交給參議院審判。
特朗普預計在1月20日任期屆滿,屆時由拜登接任總統。
聯邦調查局警告在1月20日拜登宣誓就職當天,特朗普的忠實支持者可能在華府和各州舉行武裝抗議活動。
拜登在周一(1月11日)被問及彈劾程序時指出,他上任後的首要任務是執行新的經濟刺激計劃和振興美國經濟。
但拜登也補充說,自己已經和參眾兩院民主黨人談過,是否有可能把國會的業務分成兩大塊,讓彈劾與提名內閣、推動政務等工作可以同時進行。隻是這項問題尚未得到答案。
國會騷亂後 隻要把特朗普趕下台事情就會變好嗎
當地時間1月11日,美國國會眾議院民主黨人11日正式提交針對總統特朗普的彈劾條款草案,指控特朗普“煽動叛亂”。當天早些時候,眾議院民主黨人還試圖推動眾議院通過要求副總統彭斯援引美國憲法第25條修正案罷免特朗普的動議,但遭到共和黨人阻止。
就在幾天前,華盛頓發生了世界政治史上令人震驚的一幕。1月6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正在認證2020年大選選舉人團投票結果時,特朗普總統的支持者們因為不滿大選結果發起了大規模抗議,最終抗議演變成了占領美國國會的暴力運動。在自封為世界民主政治“燈塔”的美國發生這樣的鬧劇,無疑是西方民主政治發展至今最大的諷刺之一。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直接批評道“這根本不是抗議,而是叛亂”。眾議院議長、民主黨人佩洛西則在10日的一封信中稱特朗普為“民主的威脅”。
這場混亂最終雖然沒能造成實質的影響,但在這場運動中即將卸任的特朗普成功把自己塑造成了某種“人民領袖”的形象,向繼任者拜登展示了自己有直接領導暴民進行政變的能力。
特朗普引導的這場鬧劇對本已問題重重的西方民主政治可謂是一次沉重的打擊。雖然美國政治並未因為這場鬧劇而陷入真正的危機,然而它反映出來的是美國政治體製並非其所宣揚的那樣“完美”和“無懈可擊”,而相反有可能是相當脆弱的。筆者認為,當下的美國政治走到今天這一步,其實並非疫情重擊下的偶然,而是資本主義社會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各種問題不斷累積的必然結果。
民主如何走向死亡?
早在2016年特朗普出人意料地擊敗希拉裏當選美國總統以後,美國政界及學界就開始反思美國政治社會究竟出了什麽樣的問題,才使得特朗普這位非傳統的政治素人能夠戲劇性地被選為總統?哈佛大學兩位政治學教授(Steven Levitsky & Daniel Ziblatt)2018年出版的著作《民主如何走向死亡》(How Democracies Die)比較分析了歐洲和南美一些民主政體如何被破壞,最終走入僵局,旨在借此警告美國精英階層特朗普這位非傳統政治人物很有可能將美國的民主政治帶入死亡。然而終究“書生無用”,當下美國政治在特朗普的帶領下,似乎正沿著兩位學者預演的方向發展。
《民主如何走向死亡》一書中認為,民主政治走向死亡主要是三步走:第一,為了贏得選票,傳統的政界大佬們拉低了自己的下限,將一位民粹主義的、反建製主義的非傳統政客推舉為候選人參與大選。第二,這位非傳統的政治人物上台之後發現自己處處受到已有政治建製的牽絆,自己又沒有政治根基,為了打破這種束縛,他更加堅定了走民粹主義和反建製主義的路線來爭取選民的支持,並利用法律賦予的、往往僅在非常情況下才被使用的“行政特權”來反擊對手,這種做法打破了民主政治中政客之間原有的“相互容忍”與“自我節製”精神。第三,在這種“相互容忍”與“自我節製”被打破後,這位非傳統政治人物與議會反對黨和傳統政治力量完全撕破臉。政治對立嚴重兩極化,鬥爭進入你死我活,最終導致行政權力被濫用,民主政體各權力之間的監督製衡被打破,最終導致民主政體死亡。
然而,兩位學者研究發現,那些所謂的手中握著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選票的選民們並無法阻止這個悲劇的發生。因為,第一,這種民粹主義和反建製的政治人物本身就受到成千上萬擁躉的熱烈歡迎與強烈支持。第二,民主的死亡過程往往伴隨著一些巨大的社會危機的發生,為了渡過當下這些社會危機,選民們會選擇容忍這些領袖們的“胡作非為”。第三,最重要的是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和選票政治的操弄,社會已經被貧富、種族、宗教等問題深深割裂,社會各族群之間難以達成共識用選票推翻這些“非傳統政治人物”。
如果特朗普贏了就會天下太平?
作為政治學學者,兩位教授更多是從政治體製的角度來分析民主政治衰敗的原因,並未進一步深入討論造成這種政治對立的深層社會原因。其實原因並不不難理解,美國資本主義在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嚴重的財富分配不均和產業布局失衡的問題。自由的市場競爭機製催生了一批高效益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業,而低收益低附加值的傳統產業則隨著資本的全球化被轉移到了亞洲及其它一些低人力成本的地區,原本大批依靠傳統產業維生的低素質勞動力很快便成為了失業者或者社會底層,無法從美國產業更新換代的曆史進程中分得應有的發展的紅利。再加上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少有的社會福利體係不夠健全的國家,最終的結果便是社會兩極分化更加嚴重。
一邊是因高科技產業而日益開放的沿海地區,另一邊則是因傳統產業轉移而日益衰落的內陸地區。曆史上美國的兩極分化其實一直存在,而與以往的兩極分化不同的是,當下受到傷害的不再僅僅是黑人和有色人種,而且包括大量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白人群體。這些失落而又得不到國家福利保護的美國傳統白人工薪階層中的許多人便轉變成了反建製主義者,成為了特朗普民粹主義的支持者。
另一方麵,在近幾十年美國引領的“自由主義民主”的風潮下,西方民主政治正在一步步滑向部落主義(Tribalism)的混亂當中。大選已經不是彌合社會矛盾的途徑,而變成了政客們為了選票而分化社會的手段。政客們為了獲得屬於自己的選票,利用各社會階層之間已有的裂縫,打破原有的社會共識,在宗教、種族、經濟、外交、甚至同性戀等等議題上提出更加極端的主張,社會各族群也在這些議題的引導下進行了新的分化和重組形成了新的“部落集團”,彼此之間互不信任。
民主政治最基本的原則是少數服從多數,誰得票多誰上台,以此來保證政權的平穩過渡,從而維持政府執政的合法性。民主政治原本被設計的目的之一也是讓訴求不同的社會各群體之間能夠求同存異。而如今民主政治則成了各群體“求異反同”,互相攻訐的舞台,原來那樣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已經不被接納,一來是大選中落敗的少數群體不接受被多數群體選出來的政黨和領導人所統治,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利益訴求和意識形態無法被代表;二來因為社會大眾對已有政治建製的反感與冷漠,導致投票率低,勝選的政客們也因此不能完全代表多數群體的意誌。在某些“自由民主主義者”的觀點中,既然政府不能代表這些人,那這些選民自然也就不會承認政府的合法性,街頭暴力便成了他們表達不滿和自我聲訴的手段。當合法性不被承認的政府派出警察鎮壓走上街頭的“暴民”時,這些“暴民”的選擇不是屈服,他們的表達更可能是倒向更加凶悍的暴力甚至是武裝自治和分離主義。
2020美國大選,特朗普敗選,我們很清楚地看到這位非傳統政治人物沒有遵循以往美國政客的精神和平過渡政權,而是如兩位學者預言的那樣製造了混亂威脅美國政體。作為呼應特氏的支持者們也選擇拒絕接受大選結果,曾經的白人力量(White Power)已經展現出進一步墮落成白人暴徒(White Mob)的潛質。但這可能並不能簡單歸咎於特朗普與其支持者們的瘋狂,其背後的真正病症也不是把特朗普趕下台就能治愈的。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設想下,如果拜登是敗選,前不久發生的“黑命攸關”運動(Black Lives Matter)是否也會進一步演變為另一種形式的暴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