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不很明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慘綠少年、藥店猛狗:這些“令人噴飯”的詞兒,居然都是成語

(2020-06-13 12:46:18) 下一個
 
 

漢語文化博大精深,日常用語中,我們不僅有諺語、歇後語、成語等各類“妙語”,也有方言、異讀、舊詞新說等“妙用”,加在一塊兒,有時則會出現更為奇妙的化學反應。

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波長得不像成語的成語,感受一下中華文化的別樣!

文 | 樵欞 

1

令人噴飯

上一次,這個詞兒出現在大眾視野,還是在康輝播報的《新聞聯播》中。

一時間,“令人噴飯”這一頗具網絡用語觀感的詞語刷爆熱搜。事實上,“令人噴飯”不僅是個成語,還有典可查。

它最早出自大文豪蘇軾的《文與可畫筼簹穀偃竹記》:

“與可是日與其妻遊穀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詞義確如大家理解的那樣,形容事情或說話十分可笑(可笑到令人噴飯!)不得不說十分有畫麵感了!

2

藥店飛龍

 

我不說,你不說,這個詞還頗有點王家衛電影的風格。它也是一個成語,出自南朝宋樂府的《讀曲歌》:

“自從別郎後,臥宿頭不舉,飛龍落藥店,骨出隻為汝。”

用來比喻人瘦骨嶙峋。從原文裏看,這詞也可謂“思念成疾”“為伊消得人憔悴”,隻是這動輒就因為思念而讓自己瘦骨嶙峋,堪比藥店裏“任人宰割”的龍骨藥材,實在是不可取。

在這裏值得一提的是,《讀曲歌》這一出自南北朝時期的曲辭,是清商曲辭、吳聲歌曲中的一種。郭茂倩樂府詩集四十六卷輯錄中陳列了《讀曲歌》共八十九首,是現存吳聲歌曲中保存民間歌辭最多的曲辭。其中,清商曲辭是樂府詩的一類,隋以後又稱清樂,盛於南朝。

“清商”因清調以商為主音而得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興起並在當時音樂生活中占主導地位的一種傳統音樂。當時晉室南遷,促使舊有的“相和歌”與由南方地區的民歌發展起來的“吳聲”“西曲”相結合,催生出這一音樂產物。

 

清商曲辭有三調,分別為平調、清調、瑟調,其中又以地域分為以建業為中心的吳聲歌和以江陵為中心的西曲歌。吳聲歌中以祀神為內容的,獨成一類,為神弦歌。歌聲常常情致纏綿軟膩,多訴相思,以《子夜歌》為代表,多用諧音相關表達心懷情愫,如“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就以芙蓉相關夫容,蓮隱憐。西曲歌聲律音節和吳歌不同,多言懷遠,格調質樸,較為著名的有舞曲《那嗬灘》、神弦歌辭《白石郎曲》、詩藝純熟的《三閣詞》等。

3

酒店猛狗

 

看完藥店飛龍再看“酒店猛狗”,這反差萌令人忍俊不禁。而在詞義上,前者指個人繾綣的苦訴衷腸,後者卻是教領導者識人善任的寓言警示,其內在的反差也值得玩味。

“酒店猛狗”出自《晏子春秋·內篇問上》:“人有酤酒者,為器甚潔清,置表甚長,而酒酸不售。問之裏人其故。裏人曰:‘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國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有道術之士,欲幹萬乘之主,而用事者迎而齕之,此亦國之猛狗也。”

 

晏子像

文章大意是:從前有一個賣酒的人,他用來盛酒的器皿很幹淨(衛生品質過關),掛出的招牌也很醒目(品牌意識很強),但他的酒卻經常賣不出去,堆積到最後變質發酸。酒家很是不解,於是向附近鄰裏詢問原因,鄰人說:“主要您家那條狗很凶,它一見到拿著酒器來買酒的人就會迎上來吠咬,把客人都嚇跑了,這就是您家酒都酸了還賣不出去的原因啊!”

講完故事,晏子總結道:“一個國家也有這樣的猛狗,就是那些專權的人。但凡有誌之士出現想要麵見國君,他們就會一擁而上大肆誹謗,這些人無疑就是國家的猛狗,嚇退了多少誌士賢人!”

 

晏子論政

因此,這個詞語是以寓言的形式提醒君主要注意“審擇左右”,親賢臣遠小人,防微杜漸,慧眼識人。

曆史上也不乏有這類“猛狗”出現,比如秦時期的趙高就頗具代表性。自發動沙丘政變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後,趙高“恃寵而驕”,諫言胡亥鏟除異己並被采納,前後接連逼死蒙氏兄弟:蒙恬、蒙毅,殺死胡亥的12個兄弟,碾死10名公主,此後又排擠掉不少敢於直言進諫的官員,將自己的親信大量安插在朝中。

這一係列行為加劇了秦朝內部動蕩,並直接導致後來秦朝的滅亡。但說起來,“猛狗”可怕,錯付奸佞的領導也更是昏庸至極。

4

冬日可愛,夏日可畏

 
 

說了挺多一本正經的曆史,再來看看當下文藝小清新們都不陌生的這句“冬日可愛,夏日可畏”。

原文出自《左傳·文公七年》:“鄷舒問於賈季曰:‘趙衰、趙盾孰賢?’對曰:‘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杜預注:“冬日可愛,夏日可畏。”

因此,冬日可愛,意指一個人如同冬天裏的太陽一般令人感到溫暖、親切;夏日可畏,則是說一個人像夏天酷熱的太陽那樣令人敬畏,不敢親近。

 

晉文公與五賢士:狐偃、趙衰、賈佗、先軫、魏犨

放在當時,這兩個詞語可謂非常生動的展現了趙衰、趙盾父子倆的地位、性格及施政特點。趙衰早年隨晉文公重耳一起流落國外,十九年間居無定所,但他始終不離不棄。多年間,趙衰為重耳出謀劃策,多次幫他化險為夷。後來晉文公回國登基後,希望趙衰出任執政,卻遭到了趙衰的拒絕。為輔佐君主,他額外舉薦了其他有才幹的同僚上任。晉文公很尊重趙衰的意見,將他舉薦的人列為六卿,從此奠定了晉國基本政治生態基礎。趙衰勝在自知,貴在忠心,他能時刻保持頭腦清醒,揚長避短,識人善任,待人也極為謙和,不爭權奪利,不計個人得失。這樣的一個人,國君喜歡,大臣們也愛戴。“冬日可愛”之名,趙衰名副其實,而趙家也自趙衰始,成為晉國公室之外的第一家族。

 

趙衰卜事公子重耳

晉文公去世前,強行將趙衰提為上卿,輔佐他的兒子晉襄公。但沒過幾年,趙衰也去世了,自此,其子趙盾走上舞台,被晉襄公任為新上卿。趙盾原本並非正妻所生,但依舊繼承族長之位,可見其能力非同小可。但其施政卻不像他的父親那樣謹小慎微,頗具鐵腕特點。趙盾出任上卿後不久,晉襄公英年早逝,趙盾輔佐幼主登基,代理攝政,成為晉國第一人。

 

趙盾像

趙盾的強硬作風使得晉國朝堂成為他的一言堂,根本無人敢反對,對外又咄咄逼人,接連和秦楚兩國大戰,逼迫宋、陳、鄭等小國與勢頭正盛的楚國劃清界限,與晉結盟。不得不說,這一係列強硬手段也空前穩固了晉國的大國地位,而他本人也盛名在外,專權但不佞權,為人光明磊落,坦坦蕩蕩。政敵們就算對他再不滿,也不會在生活作風上指摘他,孔夫子都稱他“古之良大夫也”。

隻是,由於多年來結怨太多,趙盾死後,趙家的威勢不再,晉國內對趙盾和趙家不滿的勢力紛紛跑出來複仇。趙家險些被滅族,差點一蹶不振。如果不是趙盾得罪了太多人,趙氏很可能像齊國田氏一樣獨掌齊國大權,而不必同魏氏和韓氏分享權力。因此,“夏日可畏”之名,確指其讓人可畏可恨。

5

女生外向

 

從成語的角度看,“女生外向”可不是說女孩性格落落大方,而是頗有講究。原文出自漢朝班固《白虎通·封公侯》:“以男生內嚮,有留家之義;女生外嚮,有從夫之義。”

舊謂女子出生時麵朝外,有出嫁從夫之義。後指出嫁的女兒心思朝外,向著丈夫。這句成語點明了我國曆來婚嫁製度裏男子娶妻入室,女子外嫁隨夫,當然,在多年發展中,倒插門和互不幹涉的新型婚姻模式也極大豐富了嫁娶文化。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句“女生外向”其實是父母看到女兒出嫁時一種酸溜溜心態的表現。所以,無論男生女生,出門在外也要常回家看看。

6

慘綠少年

 

當下,綠色被賦予了各種隱喻,因此每每提起都紛紛敬而遠之。而這位少年,不僅“綠”,還是“慘綠”,不由讓人心生同情。

實際上,這句出自唐張固《幽閑鼓吹》中的詞語,實際是形容穿淺綠衣服的少年,後專指著裝講究,風度翩翩的青年男子。此處的“慘”,通“黲”,指色彩暗淡。慘綠、淺綠指服裝顏色,並不指境遇悲慘,如同現今的“很酷”,也並無殘酷之意。

 “慘綠少年”還原漫像,圖源網絡

此外,原文還講了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

故事主人公潘孟陽,時任朝中的戶部侍郎,其母親深知兒子沒什麽真本事,如今竊居高位,早晚都會出事。孟陽不服氣,說同事們和自已水平差不多。但他母親還是放心不下,於是讓兒子請他的同事們吃飯,自己則躲在房內偷看。這一看潘母發現果然如兒子所說,大部分都是“草包”,這才放下心來。但潘母同時也注意到,一位坐在角落的名叫杜黃裳的少年,身著淺綠官服(當時淺綠為七品官服色,說明官位不高),氣宇非凡,儀表不俗。飯畢,潘母對兒子說這個人和而不同,將來一定大有所為。後來,這個少年果然成為唐中時期的一位宰相。所以,慘綠少年一詞指雖身份低微,無華服榮身,但氣質談吐風度依然不俗的青年才俊。

此事也在宋朝錢易《南部新書》、宋讜《唐語林·識鑒》和孔平仲《續世說·賢緩》中均有記載。

可見,曆史上的慘綠少年並不慘,見到這個詞而目不識丁的我們才是真的慘!

7

花式成語集錦

除了上述頗有看點的成語,那些乍看去不像成語的成語,還有很多——

一龍一豬:比喻兩人高下判別極大。(試問誰想做那隻豬呢?)

 

破馬張飛:形容一個人手舞足蹈、張牙舞爪、風風火火的樣子。(張飛表示:???)

 

君子豹變:形容君子經過自己修養、求知,最終像成年的豹子一樣,矯健而美麗,成為一個有品質的人。(豹在這裏作為一個程度副詞和“令人豹笑”是不是有點關聯?)

 

大人虎變:比喻身居高位的人行動變化莫測。(方言裏說你這個人真“虎”,看來也有點異曲同工之妙。)

 

此外,古人也頗擅長給生活事物造些別致的成語。比如,無腸公子是對螃蟹的別稱,出自晉時葛洪的《抱樸子·登涉》。青州從事是好酒的代稱,而劣酒、濁酒又被稱為“平原督郵”,二者皆出自《世說新語·術解》。

看到這裏不得不讚歎一句,還是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8

 成語簡史

那麽說了這麽多,我們不禁思考,到底什麽是成語?什麽樣的詞會被判定為“成語”呢?

“成語”一詞,最早被稱為“成言”,東漢時期就已出現。六朝時,它又被稱為“陳言”“成辭”。到了宋代,又稱“全語”“成語”,明清沿用。清人趙翼在《陔餘叢考》,錢大昕在《恒言錄》中都設有專篇對成語進行收集匯總。

一條成語從產生到定型,要走過一段漫長的曆史道路,並經過語言曆史上多次的篩選與錘煉。如今仍被靈活運用在現代漢語詞匯中的成語,就像語言中的活化石。成語具有固定的結構形式與組成成份,而其主要以四字格的形式出現,也有著一定的曆史文化內涵。

從文學文化的角度而言,《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它以一套符號係統描述了自然人世狀態的變易,具有深刻的哲理意蘊。《易經》中的卦爻辭多以四字格的語言形式出現,如在坤卦上六的爻辭為“龍戰於野,其血玄黃”、水雷屯上六的爻辭為“乘馬班如,泣血漣如”、風天小畜的卦辭為“小畜,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風地觀卦辭為“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等。《周易》在當時雖是作為一部占卜性質的書,但其語言表現形式對後來《詩經》語言的形成起到一定影響。《詩經》作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以四言形式為主導方式,這也極大影響了後世對於四字格表意的推崇。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從語言審美的角度而言,漢語審美把四字格作為文字美的一種重要表現,它同時也“最具有漢語和漢文化的特點的莊重典雅的形式,最符合漢文化中以‘以偶為佳’‘以四言為正’的審美要求”。

後來,伴隨文學文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成語出現在各類書籍作品中。如出自《周易》的“各得其所”、出自《詩經》的“惠然肯來”、出自《尚書》的“如喪考妣”,出自《論語》的“當仁不讓”等,在今天仍然常用。

史書中也根據曆史故事貢獻出許多成語,如《史記》中的“兼容並包”、《三國誌》中的“變生肘腋”、《漢書》中的“豺狼當道”、《資治通鑒》中的“老奸巨猾”等,都生動揭示了當時的曆史情境。

此外,更多成語則出現在各代名家的文學作品中。他們要麽源自文學創作,要麽指稱民間典故,凝練成四字格的成語,更能體現成語以及我國文化中“言簡意賅”的特點。

 

成語故事:分庭抗禮

除了“本土自產”,隨著曆史發展進程,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不斷加深,充分汲取了外來文化的精華,也會體現到成語上,如出自印度《維摩話經》的“不二法門”、出自印度《妙法蓮花經》的“曇花一現”、出自法國詩人拉封丹的《猴子與貓》中的“火中取栗”、出自《舊約》中的“諾亞方舟”、以及西方傳說“達摩克利斯之劍”、希臘神話“特洛伊木馬”和基督教用語“三位一體”,在今天也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常用詞匯。

 

維摩詰雲: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

雖然大部分的成語出自古代,但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文化意涵的多元,也有許多成語在現代被創造。如“力爭上遊”“一窮二白”“漠不關心”“分門別類”等,也都代表了不同時期的曆史語境。

在當前,如果問起年輕一代最熟悉的“成語”,可能他們第一反應的都會是“火鉗劉明”“不明覺厲”“細思恐極”等網絡熱詞。這也反映了當前年輕一輩的主流文化樣態,但不得不說,我國發展千年的曆史文化,更值得繼承與發揚光大。比如再看今天這些不像成語的成語,是不是頓覺古典文化的別樣意味,而我輩還需繼續努力呢?

 

 

 

來源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