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364)
2010 (272)
2011 (195)
2012 (205)
2013 (210)
2014 (155)
2015 (172)
2017 (152)
2018 (173)
2020 (549)
2021 (413)
2022 (545)
2023 (331)
中美圍繞疫情的輿論戰曠日持久,幾乎從未中斷。美國拋出的話題接二連三,中國隱瞞疫情、中國數據不透明、新冠病毒來自武漢實驗室、中國竊取美國疫苗研究成果等等不一而足。
美國的輿論進攻並非隻有特朗普(Donald Trump)蓬佩奧(Mike Pompeo)親自表態一招,這背後有一個龐大的陣容,傳統反華智庫、反華議員、媒體齊上陣,同時美國積極施壓盟友站隊,非常有組織有體係。
美國霸權地位的一個有力支撐是輿論霸權。美國從來不缺乏表達自己的渠道,全世界的主流傳統媒體、社交媒體都出自美國。
主張起訴中國的美國眾議員吉姆·班克斯(Jim Banks)、參議員湯姆·科頓(Tom Cotton)、眾議員丹·克倫肖(Dan Crenshaw)常態化在涉華話題上非常強硬。一些對華抱有偏見的議員從來沒有因為中美關係好或者不好而被剝奪表達的空間。
起訴中國的一些智庫,英國智庫亨利·傑克遜學會、印度國際法學家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Jurists, ICJ)、全印律師協會(AIBA),大都在涉疆涉藏涉港問題上常態發聲,有的甚至是從二戰結束後就存在的長期有對華立場偏見的機構。這些力量很大程度上是美國或者西方常用常新的意識形態對抗工具。美國發動他們站出來說話不費吹灰之力。
美國常用的輿論進攻模式是官方定調、智庫議員盟友填料、媒體放炮擴散。謊言說一百遍就是真理。這一套路過去屢試不爽。
而中國在輿論戰方麵發聲的管道通常是兩個。一個是中國官方媒體,中國官方媒體近來大力批判對華發起輿論進攻的美國政府高官,稱蓬佩奧是人類公敵、挑戰做人底線。一個是中國外交部。中國外交部5月9日刊登題為“美國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涉華謊言與事實真相”的專題文章駁斥美國散播的每一條涉華言論。中國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中國外交官在推特(Twitter)發聲、接受西方主流媒體采訪所談幾乎是辟謠內容。
不難發現,麵對美國發起的來勢洶洶的輿論攻擊,中國的聲音和主張不能形成聲勢效應,在歐美民眾當中的影響力並不夠。 一方麵,中國的話語體係表達方式不符合西方的審美,一些外交官被認為是戰狼式表達就是這個原因。中國外交官的話語體係適合華人,但不一定適合西方社會。如何說西方能聽懂、願意聽的話很關鍵,需要中國好好思量。
另一方麵,中國欠缺有影響力的發聲管道、傳播媒介。中國官方媒體在中國國內擁有壟斷性話語權,這是中國的製度決定的,但中國官方媒體在西方社會的影響力並不夠。它們在西方社會已經被汙名化為官方的傳聲筒、專製的代言人,且不論傳播的內容是什麽,“不可信”這一先入為主印象已經令傳播效果大打折扣。中國要培養為自己說話的有影響力的資源和渠道非一日之功。整體對外宣傳的框架構建和完善需要長久的係統性的行動。
北京應該認識到,中美輿論戰不會僅僅停留在疫情上,而輿論戰亦不隻是官方對戰,要形成聲勢效應,離不開各方力量的配合支援,需要最大程度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二軌外交、民間外交需要激活,包括非官方媒體在內的傳播力量都需要有話語空間。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