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不很明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崇禎為什麽亡國?

(2020-02-11 21:11:10) 下一個
           

崇禎為什麽亡國?當危機來臨的時候,所有人都在等著他的指示

崇禎作為亡國之君,是一個悲情人物,尤其是他在上煤山的時候還能回望京城大火,說一句苦吾民耳,更是讓後人唏噓不已。加上清朝初期許多倒行逆施的政策,各地的反清複明活動也一直持續不斷,但大多數都要和崇禎扯上一點關係。可以說,在清初的一段時間,崇禎的聲譽反而越來越高了。

崇禎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勤政。在明朝的皇帝裏,除了太祖和孝宗之外,可以說就沒有比崇禎更勤政的皇帝了。而且,因為孝宗時期對閣臣還是比較尊重的,也比較倚重大臣的輔佐,但崇禎不同,崇禎時期雖然在製度上也還是沿用了之前的內閣製,但是因為他很勤政,而且對閣臣動輒斧鉞相加,所以內閣實際上形同虛設。在這個意義上,崇禎時期的製度也是最接近朱元璋時期的。

官僚製發展到明朝,已經非常成熟了。甚至在有些時期幾乎處在無人駕駛的狀態,但它也還是能夠自己正常運行,並且應對一些危機。最典型的就是武宗時期,武宗天性活潑好動,比較愛玩兒,不怎麽理朝政,甚至內閣大臣也見不了幾次麵。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官僚體係還是按照自己的邏輯運轉,平定了當時波及整個中原腹心地帶的叛亂。

官僚製差不多就是在兩種極端狀態之間來回搖擺。一種極端狀態就是武宗時期甚至萬曆這種情況下,皇帝幾乎不管,但是官僚體係仍然能夠正常運轉,完成自己應該承擔的任務。也就是說,可以在無人駕駛的狀態下正常運轉。另一種狀態則是被馴服之後的狀態,也就是完全按照上級的命令行事,無論什麽情況,哪怕是天塌下來,它也一定要按照規定的程序來運轉,完全不理會現實的危機。

 

朱元璋時期,通過胡惟庸案就差不多讓官僚體係成了第二種狀態,但是因為他殺伐果斷,精力充沛,所以他實際上兼任了宰相的功能,每天從天不亮劉開始批閱文件,到夜裏很晚才睡,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加上他手下還有大量參加了創業過程的開國功臣,所以能力還是足夠的,運轉起來也沒有問題。他下發給各級官僚的任務,也都能夠完成。

崇禎麵臨的就是完全不同的狀態了。明朝的官僚體係經過萬曆末期和天啟時期的混亂,實際上已經處於一種很不正常的狀態,正是需要恢複和培育元氣,並且逐步消除黨爭,讓整個官僚體係重新回到比較正常的狀態。但是崇禎登台之後缺沒有這個耐心,因為邊疆危機始終無法解決,兒內部又很快出現了叛亂,所以崇禎始終處在比較焦慮的狀態,沒有耐心來緩解危機,總是急於求成,最後一事無成。

也正是因為他在心理上的過分焦慮,讓他在對待大臣的態度上處在兩個極端之間,很容易一見鍾情,但是如果出現一點失誤,又會完全失去信任,甚而直接誅殺。所以,崇禎一朝閣臣變換非常頻繁,被殺的被殺,被貶的被貶,最後剩下的就是一些隻能順著他說的人,或者幹脆不說話的人,以不犯錯誤為自己固寵保祿的主要手段,也沒有人敢於任事了。

而且,在這種非常時期,尤其是在戰爭狀態下,一個獨當方麵的大臣,在戰爭中不敢出錯誤,隻能贏不能輸,就算是贏得再多,隻要輸一次,就要被殺,最後能幹事的大臣差不多就被他殺完了,留下的都是不說話,不做事,皇帝說什麽他就怎麽做的那種聽話的人。所以,他最後還說諸臣誤朕,其實是執迷不悟,始終沒有理解,是他耽誤了大臣,也耽誤了明朝的江山。

 

如果在承平時期,權力過度集中的問題是不太容易暴露出來的,但是這種所有人都噤若寒蟬,唯恐出錯的狀態,一旦遭遇突發危機,應對能力的短板就會特別明顯。因為其他人都怕承擔責任,所以並不獨立判斷,也不自己決策,而是逐級上報,等待上級指示,上級沒有指示,他就堅決不動,因為這樣做對他是最安全的。而這種逐級請示報告就會導致決策效率很低,在應對危機的時候反應非常慢,什麽事情都慢一拍。

而這種過度的權力集中導致的另一個很明顯的結果就是,其他人都對整個體製失去了忠誠和認同,而隻是把自己當成皇帝的打工仔。反正江山是你的,好了是你的,壞了也是你的,那麽興亡就和我沒有關係了,一旦被危機摧毀,也是你的失敗,整個官僚體係不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也不會覺得對自己是多大的損失,大不了敵人來了投降就是了。

這其實也是每個王朝末期官僚體係的普遍狀態,對朝廷沒有什麽認同,對皇帝也無所謂忠誠不忠誠,隻是當成一份普通的工作而已,隻做上級交代的任務,上級沒有指示,哪怕是再大的利國利民的好事,他也不會去做。因為在這種氛圍下,如果誰這樣做,反而顯得別有用心,容易成為眾矢之的,最後被其他人逆向淘汰。這也就是說,王朝中期由盛轉衰的時候,大臣的心態都是坐等出事,而在王朝末期,官僚的普遍心態都是天下興亡,關我屁事。

特別聲明:本文為網易自媒體平台“網易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觀點。網易僅提供信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