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364)
2010 (272)
2011 (195)
2012 (205)
2013 (210)
2014 (155)
2015 (172)
2017 (152)
2018 (173)
2020 (549)
2021 (413)
2022 (545)
2023 (331)
編輯: 卿本佳人 時間: 2009-06-16 • 02:06
http://jiaren.org/2009/06/16/liberal-arts/
今晚和一位朋友聊文科、理科的問題,我認為,這種提法本身就很不科學,國內人們對它們的認知也存在嚴重偏差。文科的英文說法有,liberal arts, arts,humanity,其實,它們都和中文裏的“文科”對不上號,人家壓根兒就沒有文理之分,liberal arts一詞的意思跟通識教育比較接近,其目的是傳授基本的知識,發展學生的理性思考和認知能力,可以參考這裏和下麵的闡述。
從晚清辦京師大學堂至今,中國現代教育已有百餘年的曆史,這期間,所謂“大學理念”的問題一直混亂不堪,中國的大學教育走過的是不堪回首的曲折曆程,有很多值得認真總結的經驗教訓。
什麽是“Liberal Arts”的教育傳統?在如何漢譯“Liberal Arts”這個詞上,我們沒能形成統一的意見——這是一個很難翻譯的詞。該詞在大陸被譯為“素質教育”,台灣為“通識教育”,香港則譯得更顯古典,叫“博雅教育”。嚴格說來,三種用法都沒錯,又都不夠全麵,各自突出了問題的某一個方麵。
“素質教育”強調了對人的品行、能力等綜合素養的教育培養,這是對的,可是,經由何種途徑、用什麽內容、如何培養素質,卻不甚了了。一般意義的素質培養,其實從繈褓中就已經開始,但這不是“Liberal Arts”所要討論的。它是大學的基礎教育,是和知識教育、自我反思、自覺修煉的成人化行為連在一起的。假如不突出這些主要方麵,素質教育就難免淪為令人膩味的空洞道德說教,甚至變成政治意識形態的強行灌輸。那不是“Liberal Arts”,而是顛覆“Liberal Arts”。人文學的傳統是用人類長期發展積累的智慧、品行、情操來塑造人,造就社會棟梁。它的核心就是文明和人性,反文明、反人性,最為人文學所排拒,開展人文學教育就是為了防止那些不健康的力量主導社會進程。在這個意義上,“Liberal Arts”的傳統拒絕一切以非學術的名義構造的學說理論。大陸大學教育現在相當重視“素質教育”,這是英明而有遠見的舉措。但是“素質教育”在學生中不受歡迎的現狀值得反省,我想的確應當考慮“素質教育”到底教什麽?這實際是對人的理解和設計,是千萬千萬不可掉以輕心的大問題。就像在哈佛,這是本科教育的整套機製;在大陸,這隻是各種知識之外的一個課程設置;這個區別應當足以說明問題了。
台灣的“通識教育”突出“Liberal Arts”中的知識教育的重要性,這是非常重要的方麵。哈佛的“Liberal Arts”教育有18門必修的核心課程,範圍廣闊,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藝術等各個方麵。說人文學所要求的人的培養不是一般的道德說教,其區別就在於,它堅持成人的努力必須要有厚實的知識基礎,一個人的精神成長應當而且也必須體現人類的知識累積,人文、社會、自然三方麵的知識缺一不可。但是,僅僅是知識還不足以表達人文學的要求,知識隻有轉化為責任,才能成為人的自覺的要素,這就和境界、風度、品味、人格有關了,這些方麵又是知識不能涵蓋的。因此,人文學所說的知識並不是死的知識,而是在大的人文傳統上來看待知識,把知識當作人文傳統最主要的構成,知識應當是人的知識。隻有這樣,知識才是人成其為人所自來的源泉,因為你知道你是出自這個大傳統,你就能知道,你可以為這個傳統做些什麽,什麽可能是你對這個傳統的貢獻,在人文學的視野中,人既是傳統的產品,又是傳統的創造者。假如我們把“通識教育”翻譯成英文,它叫做“General Knowledge Education”,它已經不是“Liberal Arts”了,最重要的是“Liberal”完全沒有體現出來,這就是它的問題。
比較起來,香港的“博雅教育”是相對接近的說法,博是博學多才,突出全麵訓練,雅是風度、境界,是人的品味。但是做人是有向度的,一個知識淵博、風度翩翩的人,固然比不學無術、舉止粗俗的人好得多,可是那“博雅”假如隻是表麵功夫,就非常有害了。如何突出做人的深度,是“博雅”這個說法需要進一步考慮的。
“Liberal Arts”這個傳統起源於希臘,是非常古老的做人和教育的傳統。在詞源上看“Liberal”和勞動、自由、自由民、博學多才有關,再加“Arts”,是藝術的集合名詞,是美的問題,美是自由的最高界麵。因此,這是對人的自由的教育,自由是做人的最高目的,也就是說,自由是做人的境界,更是做人的使命,需要窮畢生精力永不休止去追求的,“Liberal Arts”要解決的就是人對自由的理解、實現自由的能力、追求自由的責任和使命。這個教育的理想信念就是儒家的“君子之道”。我們必須驚歎古代先哲的偉大智慧,孔子一生所關心的最大問題就是君子的問題,也就是人的塑造的問題。與“Liberal Arts”相近的思想是孔子的“君子通六藝”,而孔子關於“君子”的思考,內容之豐富、思想之深刻要遠遠超過希臘的那些哲人,可惜的是一百年來的“破舊立新”,這些深刻的遠見卓識屢屢成為糟粕撇履,以至於我們的“素質教育”、“人才培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2002年暑期,我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進行學術交流,曾建議建立“六藝館”,讓各個學科的教授、博導有可能修習“君子之道”,在一個傳統破碎而又物欲橫流的社會,“素質教育”如果不從為人師表做起,那是絕對不會有希望的。
在中國考名牌大學很難,考生多,競爭激烈,可一旦錄取後,就相對輕鬆了。在中國是先難後易,在哈佛,不能說先易後難,考入哈佛本身就很難,但是入學後更難更緊張,叫作難而更難。所以有這個區別,我想,還是因為對大學的使命和對人才的理解、要求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美國是個注重實用的國家,實用主義哲學至今仍然是美國的主流精神,這保證了美國社會始終能夠麵向實際,不被那些純粹烏托邦的意識形態所迷惑。但是“有用即是真理”這句話很容易被庸俗化,以為蠅營狗苟的蠅頭蚊腳般的私利都是有用,也就都是真理。假如實用主義就是如此,美國這個社會連一天都無法維持。這裏的“用”是大用,是國計民生之用。接近儒家所講的“人倫日用”的用。這樣的實用主義是把對個人、國家、社會、人類的發展有用有益當作真理來追求。這種大“用”,一直在限製和引導一己私利的小“用”,防止它膨脹成危害社會的力量。這個原則深入到美國的教育理念中。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建校的理想,二是培養人的理想。
在美國學校可以分成兩個大類,一種叫“Liberal Arts College”,另一種叫作“ Professional College”,前者的目標是造就全麵發展的人,是謂大用,從這個意義上看,它很接近儒家傳統意義上的“大學”理念。後者的目的是培養有專業技能的人,看似小用。這兩種辦學理念在美國教育史上是長期衝突的。現在排名前20位的“Liberal Arts College”中的大多數之所以會立自己的學校強調自己的建校理想,是因為在它們看來,甚至連哈佛這樣的學校都受到了職業學校的汙染,因為哈佛辦了醫學院、商學院、法學院等專業學院,因此它們必須捍衛人文學教育的傳統,為美國社會培養可以持續發展的有人文境界的人才。可見重視文理,從大用著眼培養人才,在美國是有深厚傳統的。盡管哈佛也曾受到各種各樣的批評,毋庸置疑,哈佛仍然是這個傳統的中堅和代表,事實上,美國人文學為中心的教育傳統,就是哈佛開了風氣之先。哈佛的校訓是用拉丁文寫的,譯成中文是:“與柏拉圖為友,與亞裏士多德為友,更與真理為友”。這個校訓突出的有兩點,一是哈佛重視傳統,尤其是以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為代表的希臘的人文理性的傳統,相信在偉大的傳統中有永遠的智慧,所以在哈佛不大可能出現全盤反傳統、全盤反曆史的迷狂;二是強調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則,無論是世俗的權貴,還是神聖的權威都不能代替真理,都不能折服人對真理的追求。就是這兩個原則的相互作用、相互補充,保證了哈佛能夠在一個偉大的譜係中繼往開來、傳承創造,不斷地推陳出新,這就是哈佛的魅力,它永久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年輕學子的渴望和夢想。
幾年前,哈佛神學院錄取了一個看起來很奇怪的學生,有人把他當作一個不折不扣的傻子。他不僅僅多才多藝,而且各個方麵都非常傑出,他理科的成績幾乎滿分,被麻省理工學院錄取,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已可以直接進紐約交響樂團,被著名的朱利亞音樂學院錄取。無論是讀麻省理工學院,還是搞音樂,都是可以掙大錢的,而神學院畢業很可能連工作都找不到。為什麽他要進神學院?這是很多教授都感興趣的。但這個同學回答說,我還年輕,錢總是可以掙到,可以慢慢來,但信仰問題,神是什麽,人何以才能超越,這些是我人生的功課,這些功課不做,我活著一天都不得安寧。我讀書不是為了職業,而是為了我的人生。他的回答能夠引發我們思考的是,讀書是為了什麽?這當然是非常個人化的問題。但是,從大學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同時就是,學校是為了什麽?在中國,很長時間以來,大學是和職業連在一起的,考上了大學就意味已經把將來的飯碗捧在手裏了,這樣,一跨進大學門坎,高考時的動力和奮鬥也就開始退潮了,大學對人的培養,如果沒有人的自覺是不會有結果的。學生自己沒有動力和激情,又何以成為傑出的人才呢。
歸根結底還是那個問題:我們到底需要什麽樣的大學呢?假如我們的大學僅僅隻是 Professional College,那我們的學生就跳不出為一個飯碗而上大學的區區功利眼界,我們的大學就會永遠陷落在它和就業市場的緊張之中,我們就不可能培養出對這個社會承擔責任、引領社會前進的優秀群體。在我的少年時代,關於大學聽得最多的就是所謂“工程師的搖籃”,現在,仍然還有許多的家長和老師在對孩子們重複這個幼稚的童話,而今,我知道,那有多深的誤解和多麽的俗氣。讓我們告別吧,“工程師的搖籃”!
=========================================================
維基定義Liberal arts----------
Liberal arts today can refer to academic subjects such as literature, philosophy, mathematics, and socialand physical sciences;[5] and liberal arts education can refer to overall studies in a liberal arts degree program. For both interpretations, the term generally refers to matters not relating to the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or technical curriculu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beral_arts_education
The last thing a person like that would not have to worry about is the tuition fee. No university would deny him a full scholarship. "他不僅僅多才多藝,而且各個方麵都非常傑出,他理科的成績幾乎滿分,被麻省理工學院錄取,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已可以直接進紐約交響樂團,被著名的朱利亞音樂學院錄取。無論是讀麻省理工學院,還是搞音樂,都是可以掙大錢的" has answered your second question. Of course, this is a rare 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