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
本周四(8月2日),《新京報》評論了"清華大學校友呼籲解聘胡鞍鋼"一事。
文中貼出了這份"刷屏的呼籲書",其中指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拋出的中國國力已經超出美國的所謂學術報告","上誤國家決策、下惑黎民百姓、遠引無數他國戒心、近發鄰居恐懼"。
有海外華文媒體報道稱,該呼籲書已有逾千名清華校友簽名。
呼籲書批評胡鞍鋼在研究中為結論而設指標,"以其所謂中美軍事力量對比為例,其比較模型竟然為:軍事資源=軍事人員+軍事支出","倘若如此,長矛大刀又將戰無不勝矣"。
"迎合一定時期的社會情緒"
由中國海洋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王天定署名的《新京報》評論,指胡鞍鋼"中國綜合國力已超出美國"的觀點不但有違中國政府權威數據,也有違在中國生活的普通人的基本觀感與常識。
評論寫道:"公立大學的學者在學術研究中若是刻意嘩眾取寵,迎合一定時期的社會情緒,不僅敗壞學風,也對社會風氣形成一個不良的示範。這是我們不想看到的。"
“趕超美國”論與中美貿易戰有關聯嗎?
胡鞍鋼與中美貿易戰?
《環球時報》8月2日署名單仁平的評論也提到胡鞍鋼"宣稱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已經完成對美國的超越",指出"輿論場對胡的批判反映出,過度的實力自信在中國沒有市場"。
不過,環時這篇評論的著墨重點在於中美貿易戰。文中寫道,有一種觀點認為,"美國對華開展貿易戰等遏製行動,是中國對本國成就高調宣傳導致的。這種認識貿易戰的原因顯然過於簡單"。
今年2月,鳳凰網刊登的采訪龍永圖專訪中,也以"批胡鞍鋼中國三大實力超越美國:誤導"為小標題。文中寫道:"日前,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的一份研究成果稱,中國現今的六大實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國防實力、國際影響力、文化軟實力)發展,已進入全麵趕超、主體超越美國時期--其中前三大實力早已超越美國。對此,龍永圖認為,這種觀點是誤導。'在國內起誤導作用,在國外起更大的誤導作用'。龍永圖稱,中國從來就沒有把經濟實力超越美國作為處理美國關係的前提。'中國不管在發展實力、個人素質還是綜合國力和美國相比還有很長的距離,我們需要緊迫感和危機感來不斷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而不是沾沾自喜。'"
6月21日,《科技日報》總編劉亞東的一篇演講內容也引發關注。他同樣提到胡鞍鋼的"中國已經趕超美國"說法。
劉亞東在演講中說:"中國的科學技術與美國及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這本來是常識,不是問題。可是,國內偏偏有一些人,一會兒說'新四大發明',一會兒說'全麵趕超'、'主體超越','中國現在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都分別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如果隻是鼓舞士氣也就罷了,可麻煩的是,發出這些論調的人忽悠了領導,忽悠了公眾,甚至忽悠了自己,這就成了問題。"
劉亞東說:"不可否認,這些為國際上的中國威脅論提供了口實。那些把中國建設成就誇大其詞的與論,無論出於什麽動機,都有百害而無一利,其結果是誤國害民。"
當時,《環球時報》對劉亞東演講的評論也是以中美貿易戰為切入點,稱"劉的演講可謂是輿論場近段時間對中國能力反思的一種代表性聲音,這波反思是中美貿易戰、特別是美國用停止供貨對中興通訊'一劍封喉'觸發的。前一段時間輿論場上'厲害了我的國'的驕傲感比較突出,而中興事件之後,互聯網上又充滿了'中國都不行'的沮喪感。"
人民網的批評
7月2日,人民網"三評浮誇自大文風"也提到類似"中國三大實力趕超美國"的說法,稱一些文章"高喊《在這些領域,中國創下多個世界第一!無人表示不服》"、"鼓吹《別怕,中國科技實力超越美國,居世界第一》"、 "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一經濟體",或者以"美國害怕了"、"日本嚇傻了"、"歐洲後悔了"為題。這些文章"挑動極端情緒"、容易造成公眾夜郎自大,導致社會陷入信息碎片化,無形助長了民粹主義情緒。
人民網的文章稱,"這邊推送《別怕,中國科技實力超越美國,居世界第一!》,那邊就有了無數猜想,事實卻是斷章取義,妄下結論",國際形象在不經意間被"抹黑"了。
而在網上搜索到的題為《別怕,中國科技實力超越美國,居世界第一》的去年4月的文章,提到胡鞍鋼當時的一篇演講,其中稱,胡鞍鋼表示,中國現今的六大實力發展,已進入全麵趕超、主體超越美國時期--其中前三大實力早已超越美國。具體表現為:經濟實力(2013年)科技實力(2015年)綜合國力(2012年)已經完成對美國的超越。不過,這篇文章同時還列出2015年11月工信部長苗圩對《中國製造2025》的解讀,他表示,中國要成為製造強國至少要再努力30年。
而人民網點名的另一篇文章《在這些領域,中國創下多個世界第一!無人表示不服》,在網上搜索到的結果,其內容主要是"在中國熱映的大型紀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
視頻再次引發爭議
而近日,一則網上流傳的5分鍾的對胡鞍鋼的采訪視頻,似再次引發對他的批評。新浪網轉載一篇題為"胡鞍鋼終於說清楚:中國綜合實力是怎麽超越美國的"文章,其中引述視頻中胡鞍鋼的話說:"我去過美國,我了解美國,我認識美國,我研究美國。你以為我就是中國國情專家?……包括前兩天剛剛在網上發表的我那篇文章,關於綜合國力超過美國,這不僅是需要科學研究,還需要勇氣的。"采訪者問,"中國:一個新型超級大國"這個說法是否是胡鞍鋼首先提出來的。他回答說:"不是我首先提出來的,我覺得應該是毛澤東。因為毛澤東早就預言了,1956年有這麽一段話,他是怎麽預言的呢,50年,那就是2006年,或60年,2016年。我的做法,無非是驗證它。"
BBC相關報道:胡鞍鋼被諷“給帝王唱讚歌” 千人聯名要求清華將其開除
千人聯名要求解聘一名教授在中國並不多見。
8月2日,一份清華大學校友寫給校長的呼籲書在互聯網上廣泛流傳,呼籲書稱,教授胡鞍鋼所謂的中國超美研究報告,是用納稅人的錢做出違背常識的“研究結論”,“堪稱誤國誤民”,要求校方解除其職務。目前聯署的清華大學校友已超過千人。
事件主角胡鞍鋼是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事件起因於去年6月他發布一份研究報告。報告稱,中國已進入全麵趕超、主體超越美國的時期,綜合國力世界第一。批評者稱,這份報告"拋常識於不顧,視學術為無物"。
呼籲書聯署者主要是清華大學往屆校友及在校師生,他們稱胡鞍鋼關於"中國綜合國力已超出美國"的所謂學術報告是“上誤國家決策,下惑黎民百姓,遠引他國戒心,近發鄰居恐懼,堪稱誤國誤民”。
呼籲書廣為流傳後,批評者甚眾,也有不少為其辯護者稱,社會留給多元的空間應該盡可能多一些;不應不同意其觀點而要求解職,或限製其自由表達觀點的權利。
胡鞍鋼和他的觀點
今年65歲的胡鞍鋼是研究中國國情的著名學者,早年學習理工科,1988年獲中國科學院工學博士學位,後在美國耶魯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曾在麻省理工學院、香港中文大學任客座研究員。同時也是中共十八大代表。
根據清華國情研究院官網,其主編的《國情報告》“先後獲得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百餘次,對國家重大決策產生持續影響”,突顯了他長期在輿論中的“官方智囊”標簽。
1990年代胡鞍鋼與王紹光合作的《中國國家能力報告》曾引起廣泛關注。該書指出中國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財政汲取能力急劇衰退,正在走向蘇聯、南斯拉夫解體之覆轍。該報告被認為對中國分稅製和財政改革起到推動作用。
本次引起爭議的觀點是他去年6月發表的研究成果,其中稱,中國在經濟實力(2013年)、科技實力(2015年)、綜合國力(2012年)上已經完成對美國的超越。到2016年,這三大實力分別相當於美國的1.15倍、1.31倍和1.36倍,居世界第一。
此前,胡鞍鋼也發表過引起巨大爭議的研究成果。2013年,胡鞍鋼在《環球時報》撰文,指中國集體領導製度明顯優於美國的總統製。他批評美國總統個人權力過於集中,特別是對外決策幾乎是由個人作出,而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創新,而是具有深刻意義的製度創新和治道變革。
獨立學者榮劍今年1月撰文評價胡鞍鋼的國情研究稱,“從毛澤東的強國之路到中國道路優越於西方之路,從一黨執政最符合中國國情到中國政治製度高於美國,從中國模式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模式到用中國方案來解決世界問題,全都是意識形態產品。”
龍永圖稱,胡的觀點"在國內其誤導作用,在國外起更大的誤導作用。"
批評——學術不端、誤國誤民
聯署呼籲書激起了強烈的輿論反應。各種身份的學者或官員都參與到對胡鞍鋼觀點的批評中。
批評聲主要集中在該觀點與事實不符,並且存在誤導作用。
“在國內起誤導作用,在國外起更大的誤導作用。”中國加入WTO的談判代表龍永圖稱。中共左派小報《環球時報》則稱,“輿論場對胡的批判反映出,過度的實力自信在中國沒有市場,中國社會對這樣的傲慢有很高警惕。”
也有一些批評聲集中在學術研究的不嚴謹上。“研究過程中在研究模型設計、樣本選取等環節上做手腳,以得出自己需要的結論。這種做法,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中,容易被發現,但是,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這樣的現象並非罕見,這種浮誇風式的學術研究方法,值得警惕。”中國海洋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王天定稱,高校對扭曲的學風問題不應該聽之任之,而是應該及時回應、矯正可能存在的學風問題。
“學術圈本該是最後一個淪為揣測和投機名利場的地方”
維護——不應因學術觀點而解聘
也不乏維護胡鞍鋼的聲音,這些聲音普遍稱“對胡的觀點也不認同”,但極力反對“通過聯署信逼迫學校解聘胡”的行為,認為踐踏了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
中國商務部研究員梅新育昨晚在其微信公號發言支持胡鞍鋼,指其研究方法可能有問題,但屬學術自由,不應因此被解聘。“這次對胡教授的圍攻極不正常,遠遠超過底線了....他怎麽分析是他的事,是否接受是你自己的事,你不能因為這種學術研究內容你不接受就要求敲碎他的飯碗。”
雖然《環球時報》參與到批評陣營中,但該報總編輯胡錫進在個人微博中為其辯護,“如果因為他宣傳這一國情認識就解除他的職務,這是比他學術錯誤可怕得多的社會政治錯誤。”他認為,隻要不攻擊中國根本政治製度,他們被主流輿論認為是錯誤的觀點也應有權利在這個社會中存在。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於建嶸則稱,“對那些掌握了公共權力而又無法無天的高官,你們都可以視而不見,對待一個學者,你們就如此正義了?!”
原上海社科院副院長黃仁偉則超越稱,2015年胡鞍鋼就開始發表中國全麵趕超美國的演講,當時也被認為是正常的學術交流。但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後,這個觀點上了風口浪尖,“成為一些人的活靶子,甚至要置胡於死地而後快”。然而,最早把中國定為最大經濟體的恰恰是美國的蘭德公司和英國的IISS,“批胡派是否也要批駁一下這些美歐學者呢,批胡者,胡批也。”
圖為陝西延安梁家河村民1975年10月8日送習近平(前排中)赴清華大學時拍攝的合影
“指鹿為馬”還是“帝王學術”?
在批評聲和維護聲之外,也有學者和網友直指這是中國政治和文化環境下的“學術投機”。
“這樣的論證,在今天就是一出新的指鹿為馬遊戲。”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撰文分析,“站不住腳”、“明顯違背常識”的研究成果卻能發布在清華學報上,是因為“大學者已經吃準了領導會吃他這一套”。
“學術圈本該是最後一個淪為揣測和投機名利場的地方,但從胡的假成果到清華的真默許,證明了一點——從帝製中國到當代中國,‘迎合上好’的傳統陋習根本沒有改變,因為中央集權和權力濫用,沒有根本改變。”有微博網友評論稱。
財經作家蘇小和也撰文稱,“中國讀書人,基於我們的觀念秩序,總是有著揮之不去的帝王師情結,總是有著心中有話說與君王聽的傳統習慣。也許在現實生活中,有人逢迎,有人反抗,但目的導向卻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