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364)
2010 (272)
2011 (195)
2012 (205)
2013 (210)
2014 (155)
2015 (172)
2017 (152)
2018 (173)
2020 (549)
2021 (413)
2022 (545)
2023 (331)
(來源:大洋網)
最近幾年,隨著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供大於求情勢的長期未得緩解,如何求職,如何求一個好職,已成為當今眾多即將進入職場以及已經進入職場意欲流動的人士最關心、也是最揪心的問題,牽動的不僅隻是一個群體、一些家庭的心,更牽動著全社會的心。近期,多家電視台開辦了針對求職者的現場求職節目,比如《職來職往》、《非你莫屬》、《超級麵試》等等,另有一些電視台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推出類似的節目。
應該說,一些求職節目邀請經過挑選、比較典型、有特點的求職者以及招聘者雙方見麵、切磋、交流、交鋒,給現場求職者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也給電視觀眾中的求職者了解企業需求、了解社會以及了解自己,提供了良好的借鑒和幫助,亦滿足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求職類節目抓住了社會熱點,不失為順時應變、在激烈競爭中的主動出擊之舉。
但是,不少求職節目愈發地透露出了令人不安的信息。比如一味追求收視率,為博眼球而出位、出格,在節目中故意奚落、打擊、嘲諷、譏笑求職者,進而激怒觀眾,製造噱頭,引發社會關注。近期出現的“博士在電視求職節目上給名企挑刺網絡走紅”、“海歸男參加求職電視節目被質疑學曆現場暈倒”等,幾乎鬧成了社會熱點事件。
筆者觀看了幾期引發爭議節目的視頻後,無不有骨鯁在喉之感。天津衛視的一檔求職節目,繼前些時冷言冷語、惡意攻擊求職者而令其當場大哭之後,近日更是登峰造極,主持人一再以求職者的年齡、相貌、經曆為由頭,惡言惡語譏諷求職者:“23歲的年紀就像13歲”、“二道販子”、“倒爺”。對於一位已出版過著作的求職者,則譏諷其“攢書”、“不過腦子的廢話、不疼不癢的廢話”、“你才27歲,著什麽急對人生有思考?”更有甚者,主持人與招聘者突然發難,竟令一位求職者當場暈倒——在法國留學多年的一名求職者,被指學曆造假、語言不過關、不具備法國文化常識等等。這名求職者退場後,主持人依舊惡言相向:剛剛那個人裝牛皮裝學曆,還演戲,令我們所不恥。後來證明,指責的內容莫名其妙、無中生有,無知無識的,恰恰是指責者。對求職者如此冒犯無禮、趕盡殺絕,竟然能通過電視鏡頭廣為傳播,實令人大惑不解。
這檔節目自開播之日起,對於高學曆、海歸求職者,無不是挑剔有加、譏諷尤甚,雞蛋裏挑骨頭、橫挑鼻子豎挑眼,一百個不順眼,一千個看不慣,總之就是不打掉你的自尊自信,不滅掉你的“氣焰”,就不算個完。
如果說這樣的對待海歸等人員的態度,隻不過是節目中人自我人格缺陷、嫉賢妒能之映射的話,倒還容易理解,倘由於節目一以貫之的偏見而成為一種導向,則無疑屬於如何對待人才、使用人才的大問題了。
這樣的節目之所以出現,不外兩個方麵的原因。其一,主持人及其背後的節目策劃團隊文化素養、知識積累、道義良知的偏差、不足,一些節目故意製造負麵話題,語不驚人死不休。常見的情形是,主持人優越感十足,盛氣淩人,無知者無畏,自以為是,且口無遮攔,刁鑽顢頇,滿嘴跑火車。久之,其似乎形成了這樣的心理定勢:不讓求職者落花流水,不讓求職者出醜現眼,就不算是節目及自己的成功。其二,邀請來的企業相關人員多有暴發戶心態,多做小人得勢狀,少有的是社會責任感及對於求職者起碼的尊重、同情。甚或說,就是把求職者放在了敵對一方,不無條件順從就必被無條件打擊。可以想見,這樣的企業,員工能有什麽主動性、創造性可言?企業又如何能具備提升的空間?
從上述一些人士的言行,我們不難發現當下從業環境、職場環境不盡如人意、企業管理粗糙、潛規則盛行、厚黑盛行的深層次原因。這種言行、風氣與電視傳媒結合,大有唯我獨尊、獨領風騷之勢,無不更令人憂慮。
當下,求職者求職就業,與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和諧穩定以及人才的脫穎而出皆關係緊密,相關人士理當認識到自身的社會責任、自我擔當。作為強勢的招聘一方,從一定意義上說,的確是握有對求職者就業的生殺予奪大權,由此更當低調一些、理智一些。對弱勢者多予同情、幫助,實際上是自身自信、大氣的表現。打壓、攻訐求職者,令其狼狽不堪、自尊受損、自信心全無,反襯不出自我的高大、成功以及企業的正麵形象。相反,我們由此看到的,是企業與社會的隔膜、相關人員鼠肚雞腸的心態以及道義良知的缺失。
作為電視工作者,更應該力戒浮躁、自我膨脹。實際上,當下一些媒體工作者文化素養、人生境界之低下以及知識匱乏、常識欠缺,已經和正在成為社會的笑柄。一些人理當謹記的是:包容、理解、寬厚、互助,正在日益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無底線的“另辟蹊徑”、“別出心裁”,結果隻能是為社會所拋棄。
民眾及社會對電視求職節目的不健康生態及不良導向,已然痛心疾首、議論紛紛,迫切希望如此有害無益的電視節目能盡早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