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不很明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不靠譜的高考作文zt

(2009-06-11 10:14:53) 下一個
news.163.com
pic   每年高考結束之後,作文試題都毫無例外地引起巨大爭議。作文在整個高考試題中,分數比例最大,又最接近中國考試傳統,考察中文寫作水平,自然國人尤為關注。
  周作人在《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中,提出古代文學的“載道”與“言誌”的源流。大體而言,前者重名教,後者重個體。他特別鄙視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因為“道”載得太多太重了。古代科舉也是如此,動輒就是“士之失位也”這樣的題目。
  高考作文延續了古人“文以載道”的傳統。恢複高考這三十年裏,作文題目日漸靠譜,但總體上並不能讓大家滿意。似乎每一個考生非得正氣凜然、深明大義才能看得懂考題。稍微心術不正者,都無法領略“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組織期待。姑且先講幾樁案例,看看我們的作文題有多麽讓人抓狂。

被自殺型考題

1980年代初的作文,內容多是撥亂反正之類的主題。文末總不忘加個尾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雲雲,到處是紅旗招展、人山人海等。有個學生到了1988年寫作文,還不忘加上“在偉大領袖華主席的領導下”雲雲。文革多年的折騰,使得當時的中學普遍缺乏好語文老師,在全國一盤棋的指導下,雷同的作文太多了。
  1984年的全國高考作文題目,恰好就要求考生對中學生作文的看法寫議論文。中學作文課幾乎是很多同學的夢魘,許多人楞是靠背範文才能寫。但要是按照這個真實情況寫高考作文,恐怕太危險了,沒人願意拿前途來開這種玩笑,大家隻好在作文裏大肆吹噓老師如何認真、作文課如何聲情並茂雲雲。
  1993年的考題是讓學生寫一篇廣播稿。內容是幫同學補習功課該不該收錢。這簡直是讓學生對市場經濟表態,其中還有對新聞輿論的理解,難度比較大。說實話吧,似乎人品有問題,說假話吧,又覺得太假,被老師看出來不好,棘手得很。



1977年高考作文,錯字百出。
 

高考作文,暈死秀才。
  1977年,劉學紅的高考作文《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裏》全文上了《人民日報》,她也考入北大新聞係。

意識形態掛帥型

1987年的全國高考作文題是讓大家就“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寫一篇短文,給的材料是某小學辦了遊泳班。說實話,理論假如能夠指導實踐,那簡直就是理論的失敗。改革開放到1987年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市場經濟政策,都是先有實踐再有總結之後才出台的。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沒什麽理論可以指導,到1992年才總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種大背景自然與學生的關係不大,但“實踐與理論聯係”這種問題是一個哲學命題,拿來考中文水平,簡直就是風馬牛不相及了。
  七八十年代的有些考題,語文課先考一遍,政治課再考一遍,對學生形成的是雙重折磨。與此類似的是1978年的安徽作文題,要求把《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改寫成短文。拋開這個題目不看,改寫的確是對中文水平的考察,但這篇材料卻選得有點保守。1977年黑龍江的題目是,“每當我唱起東方紅”。政治掛帥的作文題,到了80年代後期才消失。



  1977年黑龍江的題目,“每當我唱起東方紅”。
 

命題作文束縛了學生的發揮空間。
  1983年的高考題用了漫畫材料,“這裏沒有水,換個地方挖”,成為“漫畫作文題”的經典。

童話寓言型

按說18歲的人了,連《讀者》這樣有深度有意義的雜誌都該拋棄了,可是高考作文經常拿一些小兔子大灰狼來出題考大家。童話和寓言雖然適合3到90歲人群閱讀,但並不適合拿來做考題,因為這並不能履行考察學生中文水平的任務。
  1995年,讓學生寫“麻雀與燕子”的對話,這讓人覺得很矯情,好像下班回家給孩子編故事一樣。近些年的高考生,童年看的都是日本、美國動畫片之類的,對大灰狼和小兔子的故事早就厭倦了。結果2006年河北廣西的考題還出來老鷹抓小羊的故事。
  現在的中學生,平時都在看《南風》、《希望》這類雜誌,裏麵早就講述了各種人性的醜惡,他們的經曆已經很豐富了,老拿童話或者寓言出來講述虛構的東西,不顯得太不與時俱進了麽。出題老師不知道,為什麽恒源祥的“羊羊羊”的廣告普遍被人唾罵,就是因為太土。



  2009年全國I卷作文題:運動會上的兔子。
 
  江西08年考題:洞庭湖鼠患。
  啟智型的童話寓言做高考題,讓人覺得矯情。

鑄造偉人型

李宗盛的“你我皆凡人”,真是至理名言。是凡人,就會有私心,有不爽,會扯淡,會撒謊。雖說教育的目的與之相反,但也不必在高考中繼續灌輸。從小就被大人教導要誠實、要善良,到了18歲考試的時候還要去論述這個誠實善良,真讓人氣不打一處來。比如2001年全國作文試題“拋棄誠信”就是如此。還有今年兩個省都是“誠實善良”,一點新意都沒有。拜托一下出題老師,這是兩千年前孟子的話題啊,即便是在科舉時代,“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話不知考過多少回了,難道就不怕考生押題麽?如果非要顯示自己智商不行的話,能換個不嚴肅的場合麽?
  類似的題目還暗示學生不要貪財,要有理想,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身無半文,心憂天下等等。1998年高考,題目是“戰勝脆弱”,看了讓人很抓狂。有當年的考生怒了:哥們兒就是個孬種,脆弱得很,平時拉個肚子都覺得自己患了胃癌要死了,就是戰勝不了,這如何寫呢?假如真這麽寫了,估計高考也完蛋鳥。這種勵誌類的題目不勝枚舉,諸如堅強、信任、寬容等等。與其這樣勵誌,不如讓考生去寫《大長今》的劇評。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植樹節的樹都活了下來,那麽中國現在應該遍地是樹,包括每家人的炕頭和廁所。教育也是這樣,如果中國教育是成功的,那麽全國人民都該是甘地或者特蕾莎修女才對。我們的教育是偉人教育不是凡人教育,這很要命,因為凡人總是大多數,這會嚴重挫傷孩子的積極性。


  高考作文究竟是考寫作能力還是檢查道德水準?2001年高考作文“誠信”,不少考生因為“立場沒有站對”而跑題丟分。

不知所雲型

有些題目,出題老師自己都未必能寫。比如2004年上海的作文題,以“忙”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看到這個,估計學生想殺人的心都有了,肯定在心裏問候了幾百遍相關人員的親屬。太過分了,古代科舉考試,出的題雖然短,好歹還有個來源,有個出處。分析起來至少不會太離譜。2008年曆史又驚人重演,上海的題是“他們”。這要擱在古代,秀才們要造反的,會上訪說試題太偏。上海這兩個題,太容易導致考生跑題了,不大公平。
  比如2005年湖北的題目,談談對人生事物的看法。要是直言不諱,談談一下對高考作文題的看法,估計也會嗝屁掉,連專科院校都考不上。2006年天津的題目也是這樣,願景。這可是連戰爺爺從台灣帶來的新詞,如果不了解時事,就會不知所雲。還有直接把廣告語搬到高考的,如2007年遼寧省的題目,“我能”。這也太雷人了吧。而且,這不是硬逼著考生抒發雄心壯誌嗎?可以想見,出來的作文又是八股滿天飛。這些屬於太過與時俱進的狀況。



高考作文錯一字扣一分惹爭議。
 
  高考作文的的輔導材料滿天飛。
  有些高考作文題目太考驗學生的想象力了。

 
  1904年,晚清最後一次科舉,有一道題是這樣的:學堂之設,其旨有三,所以陶鑄國民、造就人才、振興實業……三者孰為最急策?它最大的優點是,不涉及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這種試題的水平,如今就達不到。比如1956年的作文題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裏”,這是一個已經有答案的肯定句,沒有任何可以發揮的空間。假如你說不幸福,很可能立刻被請出考場。
  一言敝之,作文應該考察中文水平,不是考察道德水平與政治思想水平。作文裏麵應該剔除政治與道德的因素,讓學生來純淨地展現自己的文字水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