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理財小議:儲蓄愈早愈好!(林修榮)
(2007-10-13 21:47:02)
下一個
大多數家庭都需要為子女教育和退休而預先作出財務安排,但許多人由於工作忙碌,或對理財缺乏知識與興趣,沒有作妥善之儲蓄和投資計劃,甚至連家庭收支預算表也懶得做。每月下來,開支超出收入則以信用卡應付,剩下些少則隨便留在支票戶口中,根本沒有一套完整的財務計劃。到了兒女要上大學,或突然失掉工作時才慌張起來。“未雨綢繆,積穀防饑”是中國人傳統的美德,聖經箴言書中也教導說:“智慧人的家中積蓄寶物膏油,愚昧人隨得來隨吞下。”(箴言二十一:二十)又用螞蟻作提醒:“螞蟻沒有元帥,沒有官長,沒有君王,尚且在夏天預備食物,在收割時聚糧食。”
儲蓄愈早愈好
甲乙二人同在二十二歲時開始工作。甲由二十二歲至三十歲之八年間每年儲蓄一千元,之後三十五年完全作儲蓄。乙由三十歲才開始每年儲蓄一千元,一直持之以恒三十五年。以百分之十年息計算,甲乙二人在六十五歲時誰的儲蓄較多?
乙雖然在三十五年間每年儲蓄一千元,而甲隻儲蓄八年,但由於甲比乙交早實行儲蓄,故於六十五歲時比乙的儲蓄為多,而且時間愈長,兩人儲蓄成績的差別愈大。
這個例子說明“複利”(InterestComponding)的重要性。“複利”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利生利”。時間就是儲蓄的最好幫手,愈早開始儲蓄,“複利”的效果愈大。
財務專家都愛用“七十二規則”來解釋“複利”的效果。如果你投資一筆錢,利息每年是百分之七點二,你十年投資便可以加倍,年息如果是十厘,則隻需要七點二年便可加倍。
每月儲蓄一百元,年息如果是八厘,十年連本帶利為一萬八千四百元,二十年連本帶利為五萬九千三百元。由於“複利”的效果時間愈長愈顯著,所以愈早實行投資和儲蓄成效則愈大。
減低稅務之影響
儲蓄中之利息收入如果每年繳納入息稅,一部分利息便不能“利生利”,直接影響收益,因此,儲蓄首先應利用可合法“延稅”的工具,令所有利息收入都可“利生利”。
最普遍可延稅的儲蓄工具為個人退休戶口(IRA)和公司退休戶口(401-K)。兩種戶口都是美國政府給我們的最佳禮物,必須盡量利用。除了儲蓄的本金有可能不必付稅,戶十內的利息亦可以延稅。明年政府新增一種ROTHIRA個人退休戶口,本金不可免稅,但將來本利取回時則可免稅,對有些家庭可能好處更多。
除了以上幾種可延稅的戶口,還有幾種本金不可扣稅,但利息可延稅的長期儲蓄投資工具,現今稅率效高的人土應考慮使用,這些工具包括年金(ANNUITY),不可扣稅之個人退休戶口。此外,稅率超過百分之三十的人士亦可考慮免稅之投資工具,如市政債券(MunicpalBond)。
投資股票在某種程度上亦是可延稅的工具,由於股票升值後不賣出便不需付入息稅,當然投資股市有一定市場風險。
量入為出是儲蓄要訣
大部分家庭的儲蓄都是由收入中省下,如果沒有預先作好財務預算計劃,能做到收支平衡就已經不錯了。目前七成的美國家庭是每一期糧都用得一幹二□,有三成的家庭甚至“預先使用”下一期糧,以致債台高築。
有了財政預算還需要將大小開支每日記下來,定時與預算作一比較,決定是否應作開支調整。預算應包括奉獻及儲蓄之金額,最好在出糧後立刻將兩者先扣起,而不是希望等到月尾有盈餘才儲蓄或奉獻。定期和定額儲蓄投資,是財務專家一致讚成的方法。
家庭收支與儲蓄習慣往往是兩回事--收入高的家庭不一定儲蓄多,少收入的家庭可能更多儲蓄,完全是看家庭是否量入為出,不讓生活水準高於收入水平。如果家庭之開支能保持在開始工作後的四、五年的水準,以後收入隨年資增加,所儲蓄及投資的金額便自然會增多。此外,年終花紅亦應盡量留作投資之用,或用作減低債務(包括房屋貸款),也是聰明的做法。
所謂“由奢入儉難”,生活水準一旦提高便很難降低,即使家庭收入減少,也不一定可以改變生活和用錢習慣。一個有效的對策是每年做收支預算時仔細衡量每項開支,試試做一些調整。
理財不難
要好好地管理神交托我們的金錢,需要我們去花一些心思和時間。理財本算不難,隻要稍為努力便可做得好。筆者所在教會有一位姊妹,數年前丈夫去世時連支票都不會寫,又不太懂英文,但她專心研究理財,今日已經成為投資高手,不但生活無憂,並從理財中得到不少樂趣。
相反的,一本最近新出的書談到為什麽高入息的醫生往往不善理財,原因不外是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去研究和管理,結果浪費許多投資的機會。
許多時候夫婦中之一人較會理財,便可負起家庭理財之責任,不一定是丈夫,許多姊妹比丈夫更會理財,做大丈夫的不必介意,應看作神的祝福,與妻子同心,去支持她去學習和實行理財和投資。
即使家庭中一人專責理財,也不應單方麵事事自作主張。每年之收支預算固然應夫妻二人同心計劃,平常之投資決定也最好一同商量,即使夫妻其中一人先作研究。夫妻二人如能一同學習理財,一同商量後始作決定,是最佳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