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裴勇俊

有這樣一個男人,兼有著俊朗的樣貌及王子般的高貴氣質,他睿智幽默, 舉止談吐溫文爾雅,臉上永遠帶著攝人心魂的溫柔的微笑,他的人格魅力似二月裏的春風,在你不經意時,已經滲透到你的每一寸肌膚,你的骨髓。
正文

“五大謎團”顯示楚文化是韓國文化之源

(2007-09-17 10:53:56) 下一個


“五大謎團”顯示楚文化是韓國文化之源?


    每年端午,中國人吃粽子、賽龍舟、祭奠屈原,韓國江陵也舉行盛大的農耕祭祀活動──端午祭;江陵、襄陽、漢陽、漢江、洞庭湖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地名,出現在韓國地圖上;楚人早期的熊圖騰崇拜,同樣為韓國先民所尊奉;《楚辭》中的千古絕唱,也反映在韓國最古老的詩歌裏……

    這些現象僅是離奇巧合嗎?其背後究竟潛藏著怎樣的秘密?掀開塵封的曆史,在近期舉行的韓國文化與中國楚文化淵源關係探究學術研討會上,專家給出了這樣語驚四座的結論:“五大謎團”昭示,韓國文化烙上了楚文化的深刻印記。

楚墓彩俑繪製的楚國男子發式

楚墓彩俑繪製的楚國男子發式


楚墓彩俑繪製的楚國女子發式
 
楚墓彩俑繪製的楚國男子發式

相似的地名及地理分布,是偶爾巧合?

    楚國的江陵、襄陽、洞庭湖處在漢江中遊,這和今天韓國的江陵、襄陽、洞庭湖相對漢江的地理位置很接近

    通過研究楚國和今天韓國的地理,中南民族大學的楊萬娟教授發現了這樣的有趣現象:中國漢江發源於陝西秦嶺太白山下,韓國漢江的源頭也在同樣名為“太白山”的山脈下。楚國的丹陽位於漢江上遊,漢陽則是漢江下遊終點的著名古城。在韓國,屬於忠清北道的丹陽竟然也在漢江上遊,漢陽(今漢城)也位於漢江下遊。楚國的江陵、襄陽、洞庭湖處在漢江中遊,這和今天韓國的江陵、襄陽、洞庭湖相對漢江的地理位置很接近。同名的城市,極其近似的地理分布暗示著什麽?

    楊萬娟教授說,這些現象並非純屬巧合,有理由相信,在楚文化和韓國文化之間有著某種不可割舍的文化聯係。


●古詩裏相近的背景和人物,是《楚辭》再續?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這首古詩講的故事和屈原的故事何其相似

    在研究中,楊萬娟教授發現韓國最古老的詩歌《公無渡河》中有《楚辭》的痕跡。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這首古詩講述了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大同江上的漁夫敘述的一個故事:一個披著白發、提著酒壺的狂夫準備渡河,狂夫的妻子苦勸他不要這樣做,但他一意孤行,結果墮河而死。柔弱的妻子哀唱:“讓你不要渡河啊,你偏偏要去渡河,墮落河中死亡,能對你有什麽辦法呢!”唱罷投河而死。

    《楚辭》同樣出現了漁夫、女人勸阻屈原的記載。《楚辭·漁父》中,漁父勸慰屈原隨波逐流,屈原卻朗聲作答:我寧可葬身魚腹也絕不蒙受世俗的塵埃。《離騷》中媭女苦苦勸誡屈原說:“世人都在結黨為朋,你為什麽連我的話半句都不願聽?”公元前275年,屈原決然赴死,消失在楚國的滾滾汨羅江水中。

    楊萬娟教授和共同進行研究的單文建教授認為,相近的時間,一樣的江邊,漁夫、女子和“白首狂夫”這些類似的角色,毅然赴死的悲慘故事,這些相似的要素,昭示出韓國文學與楚文化的某種淵源。


同以熊為圖騰崇拜,聖獸聯係兩國? 

 
   韓國傳說中提到的艾草、蒜頭,我國南方不少人仍在端午節時懸掛在門口用來辟邪驅瘴

    檀君的神話傳說是韓國的開國神話。傳說熊、虎在一個洞穴中生活,它們想要變成人,在天神桓雄的指點下,熊在漆黑的山洞裏,堅持吃了21天大蒜和艾草,提前變成了美女,而虎卻沒能堅持下來,沒有變成人。這位熊女嫁給了桓雄,生下了檀君。公元前2333年10月3日,檀君創建朝鮮,在韓國人民心目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一些中國學者認為,檀君神話證明,韓國先民的一支曾把熊奉為圖騰。韓國有曆史學家分析,“桓雄”代表的是移居太白山一帶的天神崇拜部落,熊女則象征著以熊為圖騰崇拜的土著部落。桓雄和熊女聯姻生檀君,檀君成為朝鮮的始祖,指的是移居來的天神崇拜部落和以熊為圖騰崇拜的土著部落聯合,新的部落就此誕生。

    羅香林教授認為,楚人是以熊為圖騰,楚國曆代有30多位國君以熊為姓,在楚人最早的一批居地中,不少也用“熊”來命名,比如“有熊”、“熊山”、“穴熊”等。所以,楚人早期應當是以熊為圖騰崇拜的部落之一。    

    段寶林教授也認同這一看法,母熊在桓雄的指點下用艾、蒜等靈異植物,並百日不見陽光,才能變人,其中透露出了巫術的幻變意識。這種現象與中國苗族地區流傳至今的巫鬼風俗極為相似。在檀君神話中,有一個細節吸引了記者的注意。神話裏天神之子桓雄給熊和虎“靈艾一炷,蒜二十枚”讓它們變人形,而直到今天,在我國南方省份,不少人仍舊堅持著端午節在門口懸掛艾草、蒜頭來辟邪驅瘴這種曆史遠久的楚國風俗。


●古辰韓居民是楚國羅氏、盧氏後裔?

    一個大膽結論:韓國古辰韓居民是楚國的羅氏、盧氏後裔,他們在秦朝末年渡海到達韓國

    不久前在武漢中南民族大學舉行的韓國文化與中國楚文化淵源關係探究學術研討會上,出席會議的專家教授最終得出了這樣一個大膽結論:韓國古辰韓居民是楚國的羅氏、盧氏後裔,他們在秦朝末年渡海到達韓國。新羅是在辰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羅文化是韓國主流文化,韓國主流文化和中國楚文化密切相關。

    公元前8世紀,在漢江中遊荊楚腹地有兩個小國:以熊為圖騰的羅國(也稱羅子國)和以虎為崇拜的盧國(也稱盧戎、盧子國)。公元前690年,這兩個小國同時被楚所滅。而根據中國和韓國大量曆史文獻的記載,中韓學者一致認同辰韓就是秦朝時逃亡到韓國的中國人。

    楊教授認為,有一支羅國和盧國的遺民一起東遷到了韓國。最初崇拜虎的盧國勢力強大,所以國名就根據楚地辰州的盧姓氏族命名為辰韓。後來,尊奉熊圖騰的羅氏部族擴張壯大,於是國名更改成了新羅國。這也恰好吻合了檀君神話中熊和虎的關係。


韓國開國神話裏的天神桓雄,原形是方士韓終?

    秦朝末年,韓終和徐福一樣帶3000人為秦始皇入海求仙藥,從此渺無音信

    據中國史籍記載,韓終是個方士,煉丹采藥,修煉成仙,他修煉的地方是在楚國羅氏、盧氏聚居地。秦朝末年,韓終和徐福一樣帶3000人為秦始皇入海求仙藥,從此渺無音信。在韓國開國神話裏,天神桓雄帶著3000人降落在太白山建立了國家。

    楊萬娟教授認為,韓終很可能就是檀君神話中天神桓雄的原形,在秦滅楚後,韓終帶著羅氏、盧氏等楚國亡民逃離了秦國,渡海到了朝鮮半島,在那裏重建家園。王英英教授研究認為,源於檀君神話的韓國古代哲學資料《天符經》,蘊含了中國道學“丹道功”的生命科學思想,這和韓終通曉方術,專事煉丹采藥有著密切聯係。

    對韓國文化來源的問題學術界分歧很大。韓國學者多認為韓國文化源於西伯利亞,是以北方民族為骨幹,這一觀點寫進了韓國國定教科書;北京大學楊通方教授等學者認為韓文化中有著很濃厚的東夷文化因素;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苑利等認為,韓國文化中的主體部份直接源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百越民族。

    據了解,韓國文化和中國楚文化淵源關係的研究,是具有開創性的最新學術觀點,已經引起韓國學界和媒體的高度關注,韓國中央電視台報道了這一消息,十多家韓國網站也轉載了有關文章,韓國大使館、韓中友好協會和韓國一些大學的學者主動聯係有關單位,希望更多了解楚文化,進行兩國漢江流域文化的實地考察。著名民俗學家烏丙安教授認為,研究韓國文化和中國楚文化的淵源意義重大,通過這種“文化細節”的尋根,不僅能揭開曆史迷霧,填補研究領域中的空白,還能幫助加大對我國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願有更多的學術成果解答這些饒有興味的“謎團”。 (專稿)



新華社記者方政軍、曹一鳴、黎昌政報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