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對清朝的總結-回親愛的鱷魚跑得快。
(2007-08-21 15:36:45)
下一個
清朝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如果你想知道,那我就說說。說得不好不對我不管。
首先,清朝由於是當時的外族,所以對統治國家一直是很小心謹慎的。這點和元朝可以做個對比:從他在東北的繼續經營和蒙古人不重視蒙古的態度就可以看出。清朝一直把東北作為可以退守的地方,這說明了在皇帝的心目裏他會時刻提醒自己:作為人口極少的滿人,統治那麽大的疆域,那麽多的漢人,不能掉以輕心。要時刻注意自己的政策和行為。搞得不好現在的地盤就保不住了。蒙古人根本對治理沒有太多的概念。除了忽必烈之外其他的幾個皇帝都是胡搞的。清朝的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康熙、雍正、乾隆都是上等的人才。嘉慶、道光中上。鹹豐也有中等。順治有孝莊當家。就是光緒也還是中等的人才。這些人總體來說工作是努力的。而明朝的皇帝連續出現數個昏庸無能、為所欲為、揮霍無度的,這個就很糟糕。一般來說大王朝總是有些底子的,出一兩個昏君還是經得起。明朝糟糕在昏君都是連續的,朝廷沒有喘息的機會。康熙後期也不行了,但是嘉慶扳倒和紳,朝廷就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
其次,清朝很重視籠絡漢人和使用漢人。清朝皇帝宣稱滿族也是黃帝之後,和漢人是同宗。同時滿族在還沒有入關的時候,就很積極地學習漢文化了,所有滿族貴族基本都會漢語,懂漢人的事。這點和蒙古人很不一樣,蒙古很多官員不放心漢人用蒙古人色目人,可是這些人根本不懂漢語,也不懂漢人,升堂什麽的都需要翻譯,寫布告什麽的錯字連篇。從清朝一開始,統治者就與漢人知識分子結合相當緊密。滿人定鼎中原,策論都是漢人範文程、洪成疇策劃的。反觀蒙古人,他們的主要智囊團是回回和契丹人。清朝給了讀書人足夠的出路。同時,康熙很聰明,他的帝王之術很高明:拉一派打一派,加強皇權。對於中國傳統的政治而言,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但是卻不一定掌握在皇帝手中。明朝就是內閣掌握了皇帝的權力。因此發生了無數的黨爭(這並不是曆史的進步,因為隻是皇帝本人不能或者懶得掌握,這個權力從理論上還是皇帝的)。清朝的皇帝權力都握在皇帝或者太後之手,因此在整個清朝反而沒有發生明朝那種黨爭。
第三,清朝的製度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繼承了明朝。明朝的官吏製度其實是很成熟的。清朝照單全收。大清律不過是大明律換個封皮。官員統治也還是那套,孔子照拜,縣太爺也可能還是老人,對於漢人來說基礎上並沒有發生太多不同。不同的是能吃上飯了。而在清朝初期戰爭結束後,明朝殘餘勢力自己的內訌和無能也造成了漢人對明朝複興的失望。因此在康熙之後,基本上已經沒有人再認為滿人是外人了。反清複明也不再有號召力。繼承明朝有效統治的部分,是清朝的明智之處。同時,康熙發明了一個密折奏事的方法,所有中級以上官員都能直接給皇帝報告。這個比養些東西廠錦衣衛要強得多。自己互相監視比養特務又省錢又有效,還不怕特務尾大不掉。當然,這個增加了皇帝很多工作量。
第四,對於王族,這裏必須要和明朝對比。朱元璋這個人的性格和出身,決定了他的王朝會有很多問題。他喜歡恢複“古製”最突出的問題是他開曆史倒車,恢複了已經多次被證明有問題的有封地有軍隊的郡王製度。這個在漢晉已經被證明是絕對錯誤的方法,果然在明朝又帶來了大問題。前有永樂奪權,後有寧王造反。而明朝劇烈的土地兼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些王爺鬧的。反觀清朝,吸取的教訓,王族並沒有過於特殊的地位。同時,據我認為,清朝更注重農業,比較抑製商業。可能這與滿人是落後民族出身有關。其實商業對於傳統農業社會來說,是一個不穩定因素,所以韓非子要把它作為五蠹之一。清朝的抑製商業,也應該是增強統治的一個手法。
第五,對於軍隊,滿八旗就不說了。曾國藩等人,他們都是文人出身,這些人對於封建道德都是很敬畏的。他們不敢造反。用這些人帶兵,可能也算一個創舉,也許是清朝歪打正著。明朝後期的軍隊,由於都是世襲,高級軍官都是行伍出身,於是後來都變成了類似私人軍隊的性質。明朝後期朝廷根本指揮不動了。
先說這麽多,你有疑問麽?說這些,決不是為清朝評功擺好,不要又理解歪了。嘿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