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巴陵鬼話08年2月19日

(2008-02-21 11:14:05) 下一個
看邵燕祥寫的短文《隻剩下一種態度》。
70年前,朱光潛先生談美,提出:我們對於一棵古鬆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他舉例說:一個木材商看一棵古鬆,想的是做什麽用,值多少錢,架屋還是製器,怎麽買它、砍它、運它;若是植物學家,就會注意它的枝葉花果,生態特征,以便分類;畫家不管這些,隻欣賞它的顏色線條、氣慨神韻。
70年後,如果又來到一棵古鬆前,國有木材企業、經營木材的私商不用說了,恐怕連造林部門,護林人員,當地有關部門的官員眼睛盯著這棵鬆樹,想的也都是怎麽把它賣出高價,最怕的是環保部門也是這個態度。
畫家呢,不敢說是清一色,但總有一部分人,拿著畫筆,盤算著畫出來能夠標多少價碼。
植物學家和其他科學家在這棵古鬆前,做某項鑒定,如果有幾位能不屈從於長官意誌,也不屈從於紅包,堅持科學態度,就值得我們舉手敬禮了。
一棵古鬆,隻是臨時取來打個比方,它可以讀作一片原始林,一片湖泊、一個城市的貧民區、或是古城郊的一片廢墟(例如圓明園)……現在通稱為資源,但在人們眼裏,不是科學研究的資源,也不是審美感受的資源,而成了各種人借以“創收”的“財源”,要變著法兒涸澤而魚,把子孫幾代的那一份也搶先拿來透支了。
不知從幾時起,三種態度並作了一種眼光,就是能賣多少錢,總之是透過錢眼看世界。……
科學的,美感的,都被金錢取代,人人都成“財迷”。社會怎麽變成這樣?莫非這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