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極一帶有個部落,那裏的人們相信,地球上的一切都有靈魂,而且這些靈魂的相貌,正是它們所寄居的個體的縮小版本。比如一個人的靈魂,就是迷你版的一個小人,在人存活的年歲,住在那人的身體裏邊;同樣的,在豬的身體裏,有一隻小小的豬樣靈魂。。。當靈魂的載體死去,靈魂繼續地活下去。它或者跳到附近剛剛出生的身體當中,或者暫時到天上去小住,等待月亮把它們送回地球。
據說,有的時候,月亮忙到誰都找不到她,那些晚上,沒有月亮的夜空黯然無光。不過,最終,月亮總是會回來,做她發送靈魂的工作,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也早晚都會回來,繼續生活在地球上麵。
我是個基督徒,按說是不應該聽取和傳播這些民間迷信傳說的。但是我總是發現,這些傳說,關於死亡之後靈魂去向的傳說,非常美麗。而且它們越是不可能實現,就越顯得美麗。
幾乎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傳說,所有的神話故事,都會告訴我們,人在死亡以後,會有一部分留存下來。就連科學研究,也在抓住靈魂的可能性不肯放手。我們懼怕死亡,害怕我們全部的身體會在某一個點上徹底消失,使我們留在世界上的親人和朋友,再也握不住我們的任何一寸生命。當活人為死人哭泣的時候,雙手合抱在胸前,抱的不是一個軀體,而是一片虛無的空氣。對著空空如也的懷抱,我們固執地講著話,但是我們的至愛沒有回應。我們隻能毫無保留地希望, TA 至少能夠聽見。
靈魂,是死亡的無奈對生存的熱望,做出的巨大妥協。
不久前我曾經引用過 Tuesday With Morrie (相約星期二)一書。可能有人會問,那是一本什麽書呢?
那是一本關於生命與死亡的大書,其中的智慧,絕非我三言兩語所能盡述。不過同時,它又是一本人人可以懂得的小書,說的事情隻有一件,那就是, When you know how to die, you learn how to live.
本書源起一個真實的故事。七十多歲的社會心理學教授 Morrie 罹患肌萎縮性側索硬化,從發病到去世,不過一年多的時間。就在這從抱病至死亡的十四周裏,他沒有靠自怨自艾度日,而是用自己對死亡的領悟,來表達生存的真諦。他把自己的病體作為活樣本,為早年的學生 Mitch 上了最後一門關於人生的課程。
書的作者 Mitch ,是位繁忙的記者和作家,原本在人海中疲於奔命,跟我們所有的人一樣。不過通過 Nightline 的電視采訪節目,他無意中得知自己學生時期的老教授生病的消息,由此開始了對他的定期訪問。他每個周二飛到教授家裏,聆聽他最後的教誨。教授謝世以後, Mitch 把他們的授課記錄整理出來,寫下這本 Tuesday With Morrie 。
這本書裏的許多交談,其實講的都是老道理,比如回歸自然,比如愛與寬容。如果是我一邊兒啃著肘棒兒一邊兒講給你聽,你可能會笑我矯情,笑我無病呻吟。我自己也沒少恥笑別人——談人生麽不就是,我不是不會,我就是不悉得理你。可是捫心自問,誰沒有私下裏,無人側目的時候,想過人生的話題呢?管你是想得開的還是想不開的,誰也擺脫不了內心情感的糾纏。在孤獨、內疚、渴望、興奮等等情緒麵前,大家都是凡人。既然如此,這個話題就不是無稽之談。
書中, Morrie 講了一個小故事,關於浪花。在大海裏,有一朵小小的浪花,它看到前麵的浪花們,紛紛在拍打海岸的時候被擊得粉碎,灰飛煙滅。它很難過,因為從它們身上,它看到的是自己正在麵臨的命運。在它身後,有另外一朵浪花,看到它難過,問它為什麽。它說:“我們都會破碎的!我們所有的浪花,都會化為烏有!”身後的浪花卻說:“不。你不是一朵浪花,你是大海的一部分。”
You’re not a wave, you’re part of the ocean.
這個故事過於美麗,過於浪漫,就像 Tuesday With Morrie 這本書,就像 Morrie 的思想,就像為孩子帶來安慰的童話故事。我多麽希望自己在死之前,能夠像 Morrie 一樣去談愛,談寬容,談家庭,談朋友,談憐憫,也希望聽到我說這些話的人,都能夠在麵對一具僵死的身體時由衷地發出微笑。
但是我能夠麽?我不知道。我隻知道,我是真地真地相信,萬物如若真有靈魂, Morrie 的靈魂一定也是異常堅強異常熱情的,繼續照看其它需要安撫的靈魂。他教人們認識到,不論是活著,還是死去,都不可怕,都可以美麗。
As long as we can love each other, and remember the feeling of love we had, we can die without ever really going away. All the love you created is still there. All the memories are still there. You live on – in the hearts of everyone you have touched and nurtured while you were here.
Death ends a life, not a relationship.
歌曲欣賞: Mitch的太太是一位專業歌手,對演唱環境非常挑剔,從來不隨便為人演唱。當她在第十個星期二陪Mitch去探訪Morrie時,熱愛音樂的Morrie請她為他唱一首歌,她破例為他唱了這一首The Very Thought of You。
迄今為止,這首歌已經被無數多人翻唱過。我最喜歡的有兩個版本,一是Nat King Cole,我設成了自動播放;另外是Natalie Cole,可點擊播放。
by Nat King Cole
by Natalie Cole
視頻欣賞:本書中提到過的 Nightline 采訪,我在youtube上找到全套視頻,應該是在Morrie去世之後編輯整理過的版本。
采訪前後進行過三次,分別是在 Morrie 發病的前期、中期和晚期。 Ted Koppel 是一位知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最初就是為了在上千萬觀眾麵前整出點兒感染力,對 Morrie 進行了一次采訪。采訪實錄一經播出,立時引起觀眾強烈反響,於是 Ted 又去找 Morrie ,錄了第二次,然後第三次。在最後一次采訪之前, Ted 等了很久,等的是 Morrie 的死期,想要在他將死的時候才去錄製節目,以此作為訣別,好讓這組節目更富有戲劇性,更能打動人心。 Morrie 不是不知道這一點,但是他不在乎。他需要通過這個收視率極高的節目,把他想要說的話,告訴在生命路口不知所措的一些觀眾。
隨著采訪的逐步深入,不論作為職業采訪人的 Ted ,還是廣大電視觀眾,都被 Morrie 深深感動與鼓舞。這正是 Morrie 希望自己臨終之前能夠為別人最後做的那一點貢獻。他說他的墓誌銘上可以刻上: A teacher to the last.
Tuesday With Morrie 亦被拍成了電影,中文譯名也是《相約星期二》。電影我沒看過,書,非常非常動人。
1.
另外不小心把你的評論給刪了,抱歉抱歉!
在過去一年,感謝你帶給的很多好文章和我們分享的很多快樂!這次,念對了!
阿小珊你這第二個貢獻我心領了,不過我不是個太愛抱怨的人,要抱怨也是怕生活太枯燥無趣搞搞新意思呢我那兒。而且wrist band,我們家堆了太多啦,都是孩子們從不知道哪兒淘換來的,我扔還來不及,你要是喜歡回頭攢一把送給你吧。
瞧見了吧?無名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話是話嘍,你們出去玩兒好,難得休息,好生享受!我也會去Monterey玩兒一兩天,沒準能碰上。我要是過夜的話,打電話給你。
http://www.acomplaintfreeworld.org
話說那天和一壯碩漢子對話,那瘋子,不由自主的揮灑指點江山時弊,口沫橫飛,同時兩手不停的翻騰,倒換手上那條桔子色的wrist band,換來換去。偶好奇的問:您幹啥哪?手癢癢啊?那主說:不啊,你沒聽到我老愛complain 嗎?我這鐲子有名堂,話說有一個牧師,對信眾事事抱怨不休感到厭煩透頂,就創辦了這網站。
上去網站就可以向他們要寫著“Spirit“ 和 “A complaint free world.org“ 的wrist bands,要多少條都可以,你要樂意呢,可以給他們捐點兒錢,不捐也行。
我認識那瘋子要了60條(他捐沒捐錢沒問),放他公司(他一小老板),讓員工任拿。可不是白拿的。任何人戴上這東東就得提防著自己,每complain一次就得把band從一隻手倒騰到另一隻手,煩死你痛死你也得倒。據說一般用21天就可以改變人的behavior了。
感歎還是老美實誠啊,換我答應著唄,戴著挺炫挺PC的,記沒記得那就不必太認真了。嘿嘿嘿,要這老哥知道我這樣,得把我掐死。因此,沒敢向他要一個,hiahiahiahiaha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712&postID=22862
想想再貢獻點其它別的什麽。
為了將功補過,貢獻兩個好玩兒的
freerice.com
據說創始人一向在主持一個叫人以點擊率募捐米粒給挨餓的人,他有兩個兒子。一天他在輔導比較慢的那兒子背單詞,準備SAT,老被那個比較快的兒子從旁幹擾,哈哈笑老哥: you got it wrong again~~!於是老爸痛下決心,編了這個程序,幫兒子背單詞,果然日進步3000裏(那話咋說的來著?)
玩法如下:你每選對一個單詞的定義,某人/公司就捐20顆米粒給挨餓的人,沒上限啊!又學生字又做善事,hiahiahiahia
花絮:英文不好,剛開始聽錯了,以為每答對一個得20克(gram),把我樂的,一天之內光忙裏偷閑就找了5000多克,貢獻可真大啊〜〜可看仔細了才知道,他奶奶的,這幫孤寒財主,才20粒(grain)!
明小亮你也潛起水來啦?!算數好是聰明,算數不好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