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編轉按]:今天繼續昨天關於政治和民主的話題。
我那篇“封鎖和直麵”,是看了老杜的文章之後信筆亂發的牢騷。今早查看,獲悉老杜博客沒被國內封鎖,我的文章也沒被新浪刪除,暗喜,當與老杜舉杯邀飲。
再去牛博網閑逛,看到醉鋼琴(drunkpiano)的“關於Me Generation一文”,多處寫到我的心坎裏,遂轉來一看。
她文中提到的“那篇報道”,就是指讓小精子相當不滿的時代周刊采訪報道“China's Me Generation”。
那個報道對小精子及其朋友的描述很可能較偏頗甚至失實,對此應該“立場鮮明”的批判。但是我個人的感覺,這個報道對當今中國年輕人精神狀態的描述,是大體靠譜的:追求個人發展,不關心政治與民主。
不過我奇怪的是,難道這僅僅是所謂“ me generation ”的精神狀態?這跟出生年代有重大關係嗎?就算是 60 年代出生的“ 89 generation ”,現在有幾個在關心民主?就算 50 年代出生的“知青一代”,又有幾個人在關心政治?當年都是熱血沸騰過的呀。
事情其實很簡單,這跟 generation 沒有太大關係,而是製度的產物:當前中國的製度讓關心政治的成本太高了,相比之下,在“誰有錢誰大爺”的氛圍下,個人發展的誘惑又太大了。作為“趨利避害”的動物,大部分人都選擇不關心政治,追求個人發展,不過是理性選擇而已,犯不著單拎出 80 年代出生的小孩苛責。
關心政治的人一般都是試圖改變政治,“改造現實”,但是看看那些維權人士的下場,你能為“改造現實”做出什麽貢獻呢?出師未捷身先死而已。不能改造,隻能談論,在一定意義上,關心政治的唯一效果就是給自己添堵。
更糟的是,在當今中國,關心政治的成本不單單是政府打壓,失去工作、人身傷害、甚至坐牢,而且往往是整個社會的冷嘲熱諷。就好像一個長得特別漂亮的女孩出現在一個醜女成堆的房間裏,她的出現立刻會引起醜女的警覺和反感一樣,一個關心民主和人權的人往往會引起那些冷漠的人的警覺與反感,“這人是不是有病啊?”“吃飽了撐的!”“搞政治投機吧?”“野心家!”“出風頭!”或者不這麽極端,其警覺與反感表現為對維權人士的道德水準和智力水平驚人地苛刻,拿放大鏡照他們“弱智”、“投機”的蛛絲馬跡,但是對施暴者卻表現出驚人的寬容和理解,“他們也不容易啊……”
為什麽呢?人家的存在榨出你皮袍下的小啊。
所以在當今的中國,真正關心政治,是王小波所說的 “反熵”行為。
說明:我說的“關心政治”,並不包括政客關心自己的仕途,或者一般人對政客仕途的關心。關心黃菊什麽時候死,或者張玉鳳到底與毛澤東什麽關係,在我看來,隻是關心八卦而已。本質上,關心政治是對我們所置身的公共生活其規則、其資源、其組織方式的關心,是關心我們自己。
亞裏斯多德說:“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就是說,人類對公共生活的關心和參與是人類的本能和天性。政治並不比我們去春遊野炊時大家自發討論分配誰帶水、誰做飯、誰洗碗、怎麽分攤費用更高深或者更醜惡,但是,在今天的中國,這種天然的、自發的人類本能成了“反熵行為”。就是說,在一定意義上,隻有非理性的“神經病”才會關心政治。
這是多麽悲哀的現實,但是不斷有人跳出來說:“我們憑什麽要關心政治?就愛吃喝玩樂自己掙錢自己花怎麽了?!”當然,享樂主義是人權,誰也無權幹預。但是千萬不要以為“政治冷漠”就是沒有政治態度,冷漠就是你的態度。冷漠並不是中立,當一個暴徒毆打一個弱者,你站在一旁默不做聲時其實你已經做出了選擇。
更重要的是,享樂主義得以存在,是有一係列公共製度的前提的,而這些前提是政治鬥爭的結果。以為私人生活與政治沒有關係的人,忘記了私人領域從邊界的界定到秩序的維護都是政治問題。難道 60 年代全中國人穿灰黑藍和今天大家穿得花枝招展僅僅是“個人品味”的不同?今天的中國從房價、到學術腐敗、到電話費、到你在醫院要排多久的隊、到奴工、到孩子上學、到交通……哪一個歸根結底不是“政治問題”?那些“我就是我,去他媽的政治”的說法,就象是“我就是我,去他媽的空氣”一樣,貌似充滿個性,其實無比滑稽。
我理解在一個關心政治成本太高、追求個人發展動力很大的時代裏大多數人的政治冷漠,但是我不能理解為這種冷漠而感到的洋洋得意。
當然,我同意“ Me generation ”的一個受訪者所說的,關心政治有很多種方式,並不一定隻有直接跟政府“衝撞”才是關心政治。你開一個遵守勞動法的工廠,解決一批人的就業,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對政治的積極貢獻。
在平客的博客上看到發問“美國年輕人關不關心政治”?說實話,我個人的觀察是,至少在我所待過的兩所大學裏,美國年輕人非常關心政治。我給國內刊物寫的時政專欄裏,至少有五篇提到大學生對政治的參與,一篇提到美國大學生以誌願者的身份積極參加助選;一篇寫大學生在非法移民問題上對右翼演講者抗議示威;一篇寫哈佛大學生為本校被解雇的清潔工發出呼籲;一篇提到大學生組織在全球變暖問題上的積極行動;一篇提到大學生對教授的“反猶言論”向校方控訴。最近一篇(我還沒有貼出),提到在蘇丹達富爾屠殺問題上,幾百個學生發起“向本州議員施壓”的活動。我在哥大校園的主幹道上,時不時看到各種學生組織或者發起的活動,比如抗議以色列政府的活動、紀念二戰中猶太死者的活動、爭取助教加入工會權的示威……走在哥大附近的大街上,經常時不時就有學生模樣的人,拿著小本走過來問我:“你想拯救北極熊嗎?”或者“你想趕布什下台嗎?”……
當然我不想用“個人覺悟”來解釋這些。 Again ,製度啊製度。自由的政治環境不但解除了政府打壓的咒符,而且帶來學生政治團體的繁榮。這些團體的存在及其在學生中“代代相傳”,無形中為年輕人參與政治提供了“基礎設施”。就是說,你不需要自己抖抖瑟瑟地點火柴摸黑找路去參與政治,而且一不小心撞到了槍口上,在自由的社會裏,參政的“高速公路”都修到了你家門口,而且到處路牌清清楚楚,你一踩油門就成了公共生活的一分子。
但是同時我也不得不承認,製度的紮根也會影響文化。本來,我不關心政治僅僅是一種理性選擇,但是慢慢地,為了自我辯護,它成了一種道義的選擇。“不得不如此”的東西變成了“對的、好的、值得炫耀的”的東西。對政治的關心亦是如此,很多美國大學生最初參與政治團體可能僅僅是為了多一個“ group to hang out ”,但是慢慢的,各種集體活動強化了公共意識,使關心參與政治成了一件“光榮”的事情。
至於有人在讀了“ Me Generation ”一文後得出那個結論說“西方媒體就愛報道中國的負麵新聞”,我覺得這是典型的“謊言重複了一千遍就變成了真理”。首先,西方媒體上肯定中國經濟發展成就的文章比比皆是。其次,西方媒體對自己國家、政府的“負麵報道”也比比皆是。在哈佛有一次參與一個中國女學者的報告,她為了證明美國媒體如何“妖魔化中國”,說:“從 XX 年到 XX 年,紐約時報關於中國政府的負麵報道占據了一半以上……”我當即提問:“那你統計了同一時期紐約時報對布什政府的負麵報道占了多少嗎?更重要的是,你統計的同一時期,美國社會的問題和中國社會的問題是幾比幾嗎?”
美國媒體“妖魔化中國”這個命題的出現,隱含的前提還是那種把報紙當成政府宣傳工具的思維。負麵的事故容易成為新聞,而新聞隻管真實不真實,你管它好話壞話的比例幹嘛呢?統計這種比例,多怨婦啊。這種被迫害妄想症一旦流行起來,還越來越理直氣壯了。既然新聞媒體的職能之一是監督政府,負麵報道對於政府也許不是好事,但是對於社會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就是在中國內部,關於孫誌剛、 Sars 、奴工這種“負麵新聞”不恰恰是“幫助”政府糾正了它的錯誤嗎?你去讀讀文革或者大躍進期間的中國報紙,一點也不“妖魔化中國”, So what?
扯了這麽多,我想說的是,也許“時代”上那篇文章關於小精子個人的報道有失水準,但是如果大家讀到那篇報道之後想到的僅僅是如何“反思西方媒體”,而不是我們自己的社會和政治,在我看來,實在是避重就輕了。當然,避重就輕一貫是吾國吾民的優良傳統。
----------
Disclaimer:此文不針對Vicky小精子,我非常喜歡小精子。
崔健:混子
吃不著鐵飯碗象咱家老頭子
也不想處處受人照顧象現在的孩子
我們沒吃過什麽苦也沒享過什麽福
所以有人說我們是沒有教養的一代混子
真要是吃點苦我準會哭鼻子
下海掙點錢兒又tm不會裝孫子
說起嚴肅的話來總是結巴兜圈子
可幹起正經的事來卻總要先考慮麵子
除了眼前的事我還能幹點什麽
除了吃喝拉撒睡我還能想點什麽
嘿若要問我下一代會是什麽個樣子
那我就不客氣的跟你說:我管得了那麽多嗎
多掙點錢兒多掙點錢兒
錢兒要是掙多了事情自然就會變了
可是哪有個夠可是哪有個夠
不知不覺掙錢掙暈了把什麽都忘了
別跟我談正經的別跟我深沉了
如今有錢比有文化機會多多了
誰說生活真難那誰就真夠笨的
其實動點腦子繞點彎子不把事情都就辦了
我自己罵我行但別人可不成
我再怎麽沒文化也比那混子強
別看不起我就怕別人看不起我
因為我的內心深處藏有偉大的人格
我想相信自己我又想成全自己
可是最難受滋味的就是猶猶豫豫
嘿來點痛快的別總磨磨唧唧的
可如今最痛快的說法就是"愛怎麽著怎麽著吧"
反正不愁吃我也反正不愁穿
反正實在沒地住就和我父母一起住
白天出門忙活晚上出門轉悠
碰見熟人打招呼"怎麽樣""咳湊合"
我愛這兒的人民我愛這兒的土地
這跟我受的傳統教育沒什麽關係
我恨這個氣氛我恨這種感覺
我恨我生活除了"湊合"沒別的目的
我想發展自己我又想改善環境
可你勸我撒泡猴兒尿好好看看自己
你說別太較勁了你說別太較勁了
你說如今看透了琢磨透了但不能說透了
瞧你丫那德行怎麽變成了這樣兒了
前幾年你窮的時候還挺有理想的
如今剛過了幾天你剛掙了幾個錢兒
我看你比世界變得快多了要麽是露餡了
你挺會開玩笑的你挺會招人喜歡
你過去的理想如今已變成工具了
你說這就是生活你說這才有味道
你幹脆說你願意在失落中保持微笑
嘿在失落中保持微笑
嘿嘿微笑嘿嘿微笑
無所謂的無所謂的無所謂的微笑
你說這就是時髦你說這就是瀟灑
你說這就是當今流行青春的微笑
新的時代到了再也沒人鬧了
你說所有人的理想已被時代衝掉了
看看電視聽聽廣播念念報紙吧
你說理想間的鬥爭已經不複存在了
別讓生活恐懼就別那麽固執
因為固執久了世道變了你也看不見了
你說別胡思亂想了快多學點兒知識
因為知識多錢多就把理想買到了
一直往下走吧哥們兒別再回頭瞧了
你說以後的問題那就以後再說吧
我放眼看看世界快放鬆你的下巴
你說這麽多年混過來也該混出點兒頭了
這篇文章轉得不錯,就是把民主和人權的人, 抬得有點脫離了。
其實, 文章中沒有意識到的是,那些所謂不關心政治的人,很多是享受現有製度好處的人,用小人書的話, 就是正被。。得舒服著呢。
咳!
這文章嘮嘮叨叨半天,其實就一句俗話:“你不關心政治,政治也要來關心你”。換成王朔式的話就是:你操不著政治,因為政治一直操著你。
老百姓又不是傻*逼,老百姓響應號召吃喝玩樂,那就是跟政治的一種和諧交配方式。當然階級鬥爭也是一種交配方式,不過那算強奸。
樓下那哥們兒一口唾沫沒唾醜女臉上 ---- 唾魯迅臉上了。丫活該,讓丫小黑屋讓丫人血饅頭,讓丫到某某黨領盧布去。
我怎麽覺得這裏麵所謂的personal prosperity and freedom從來都不是一定要有民主才能實現的啊。
借無名的人氣做個調查,真的有人相信美國是一個民主社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