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沒有讀全虹影的所有作品,但到目前為止,《饑餓的女兒》無疑是最好的。
我讀的第一本她的書,就是《饑餓的女兒》。當時正在懷孕,老爸老媽老公都在身邊垂手侍立,半點兒苦舍不得我吃,惟恐動了胎氣。我飯後稍事散步,就躺在床上去看書。單《聖經》就從頭到尾讀了兩遍,後來也不知是從哪裏得了這本書,也不知道虹影何許人也。起初讀得不當回事,有一搭沒一搭地,很快可就被書中描述的赤貧、饑餓、接踵而來的不幸而震撼和吸引。它給我的感覺,同方芳的《風景》很像,不過比《風景》還要厚重和蒼涼。躺在床上倍受關愛的我,在安寧舒適的臥室裏閱讀虹影的這一部自傳體小說,簡直無法想象私生女六六是如何從一出生就開始獨自承受那麽多的苦難,不斷地在食物的饑餓和性的饑餓當中掙紮,甚至苟延殘喘。直到我讀到她做人工流產那一節,幾乎窒息,非常後悔在臨產的時候讀了這樣一本書。同時又暗自慶幸,因為不論如何,總是讀到了一本好小說。
關於那本書,虹影自己說:“一個作家要具備長遠的自我批判精神,不管取得了什麽樣的成就,不管生活如何富有,都要保持深刻的自省意識。我是寫了一些東西,現在我的版稅比我先生(他是倫敦大學的終身教授)的薪水還高,可我每天都過著清苦的生活。我覺得我還是那個受苦難的小女孩。”
有一年回國,從我多年蒙塵的書架上看到一本當代作家短篇小說選,至少是十幾年前買的了,裏邊多數的文章都沒有看過,我相信我買的時候就是為了保存其中幾篇我喜歡的小說。在美國少中文書看,於是那次回國,在書房裏看了不少從前懶得細看的書,其中就有那本,裏邊竟然收錄有虹影的一篇小說, 《康乃馨俱樂部》 ,是講一幫被異性欺騙或者淩辱過的現代摩托女組成的 反男性組織,切割她們所仇恨的男人們的生殖器。 雖然裏邊的憤恨、冷靜、怪異都與虹影其它作品如出一轍,但我還是很難相信這篇文字與《饑餓的女兒》出於同一個人的手。
一次去司令家玩兒,她正在看虹影的《綠袖子》,說是挺失望,一點不好看。不過《饑餓的女兒》實在太好,況且我和司令喜歡的東西一向不同,所以我還是又找來這本《阿難》,希望再有當初那種閱讀滋味。
關於這本書的內容提要,我就不在這裏寫了,因為如果有朋友感興趣,最好什麽情節都不知道地去讀,才有意思。因為這是一本懸念迭生的小說。
讀這本《阿難》,最普遍的必定有四種讀法。
一是把它當作充滿神秘感的驚險小說來讀,情節環環相套,不到最後都不明白個中就裏。這個方麵,好像更是為了包裝和宣傳之用,如果出於作者本意,那麽也有很重的打造痕跡。我本人並不認為作者在這方麵做得太怎麽成功,因為她並不適合這樣的路數。整部小說雖然很多懸念與伏筆,虹影的處理卻比較初級。當然了,不論是構思,還是考證,她事先做足了功課,所以沒有出現什麽破綻,而且事實性內容也無重大錯誤。但是,那是從她寫作角度的順暢,不是從閱讀角度的感覺。這一點,是我在讀到中間部分感覺到的:女主人公透露她與案件偵察之間的聯係,轉折得非常之突兀,作者顯然竭盡全力要把故事編得圓滿和精彩,同時又舍不得自己所真正想要探查的人性本質。這讓我看到兩件事情,一個是寫的人,實在不可能看到讀的人所看到的東西,所以評論很好,盡管它不永遠都好;二是一部作品能夠承載一兩樣重要的內涵已經很不容易了,對它的期望越大,越容易弄巧成拙。其實虹影是一位相當本色的作家,她在文字和敘述上不大玩花樣,樸實而不失深刻。這部小說的刻意編排,似乎不大適合她。
二是把它當作國際曆史題材小說來讀,這是虹影自己給它歸的類。她認為題材上它是所謂“海外文學”,寫的是印度。“這種海外寓居族群,隻能靠文化上獨立貢獻而立足。在當代,這種寓居族群就不是個別民族特有的現象,幾乎各個民族都有。但是可以說,中國和印度,是兩大旅居民族。西方各大學現在都有這個係科,稱為 Diaspora studies 。我自己應該算是一個旅居文學作家吧。”在她看來,海外文學實際上不應該隻是“移民文學”而已,它要體現本土與異國之間的一種文化張力:相互對抗,又相互滲透。她所追求的,是像石黑一雄和奈保爾的作品一樣的“沒有精神故鄉”――把人物放進異域的背景,使他們與其所處的環境、賴以生存的土壤喪失了聯係,由此產生滄桑感和失落感。我對這方麵的感覺不是很強烈,還是那個原因,衍生出來的思考太多了,反倒把相關幾個家族在國際衝突方麵的曆史衝淡。
三是把它當作思索路程來讀,是從上麵一點延伸來的。走的是《奧德賽》的路子,人在故鄉,尋找某些以為是故鄉的東西,遍尋不著。離開故鄉,還是一樣。作者的出發點,是要把尋找,放在文化衝突與調節的環境之中來寫,深入這種衝突,寫出一部中西文化衝突的愛情悲劇,一曲永恒的哀歌。所以她其實是在講述跨時代的心理掙紮與恩怨。但是她興衝衝決心要寫透徹的,根本不是一部小說所能夠涵蓋得了的。在這一方麵,林語堂的《風聲鶴唳》很值得學習,樸樸素素講一個故事,作者的心思意念自然在字裏行間流出來,才是上好的效果。
四是把它當愛情小說來讀,顯然不是作者的本意,不過讀者喜歡看愛情故事,作者是沒有辦法阻止的。寫到這兒,我想起我借的這本書上被某位讀者用大紅的筆跡眉批了多處,字是龍飛鳳舞的繁體,評的片言隻語讓我覺得好氣又好笑。
“要到印度光是靈魂出竅還不行,還要有追索的韌勁毅力,那是玄奘去的地方。”
眉批: 38
“官員。。。盡是些人模狗樣的幹活,不值得看第二眼。”
眉批: 對極了
“他對那些情人的癖好特殊日子記得很牢,喜怒都一再揣測,並盡量迎合。” 眉批: 自家裏就有這樣一塊料!
這位太太最後的結論: 有種迷迷糊糊的感覺。不是特別值得看的書!
她有了個結論,我可是沒有。隻是覺得,雖然架子太大,還是很值得一看。用頭腦思考的人比用身體思考的人要可愛得多;而且虹影在寫作上的多變和不斷的探索,我很是敬重。因此,虹影的名字太多跟衛慧之流放在一處,在我看來,絕對是對虹影的侮辱。
“他對那些情人的癖好特殊日子記得很牢,喜怒都一再揣測,並盡量迎合。” 眉批: 自家裏就有這樣一塊料!
字母同學你以後要努力提高你的觀察分析能力。
虹影的書我基本每本都看了,她最早的幾本很喜歡,有一篇短篇集子寫的特有靈氣
當時看了愛的很,就一直關注她的小說。這本阿難是她的一個轉折點。
大凡作家寫時多是一樣的模式:早期時內容寫自己的親身經曆,手法大多模仿名家。
故事因為真實所以感人,但藝術手法上因為生澀故不成熟。
寫了幾本以後,開始找到了寫作的感覺,可自己熟悉的真實的東西也七七八八寫的
差不多了。這時刻對認真的作家或自己凜不清的作家是個關口。也是是非能成個好
作家的分水嶺試金石。
這時需要兩點關鍵的:
1) 有想象力和再現能力 - 對自己不熟悉的事情也能通過想象和再現寫出了,就說
俗話說的會編故事,說著簡單但其實很凶險,編的不象一般你就完了,要知道不是
如何人都有想象力的,沒天分就是沒天分。
2) 要有清晰的頭腦和遠見-要能耐得寂寞知道你自己到底要什麽,千萬不能流俗。
回到虹影,她自“阿難”後就一直走下坡路,隨後的幾篇明顯地因為羨慕蘇童或那
寫“外婆橋”的小說被老張或老陳改了電影,一部上海的三部曲就是照那路子寫的,
綠袖子也是。可寫的真俗,把早先那點靈氣全丟了,隻能看到她拚命笑著朝老張或
老陳招手的樣子:“拍我這篇吧,拍吧,PLEASE”。
看著真難受呀。
嗯得睡了有時間明天再多寫兩句
至於你和司令的恩怨,我說過,我不再插手,你去她的博客“原諒”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