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網上無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小麥兜跟星爺有得一拚 - 我看《麥兜故事》 (圖)

(2005-01-12 23:17:35) 下一個


第一次看完《麥兜故事》,印象最深的,不好意思說,竟然是麥兜媽媽給兒子講故事那一段。

片中情形大概是這樣的。

媽媽坐在床邊,給小麥兜講故事:

“從前有一個小朋友撒謊,有一天,他死了。”

“從前有一個小朋友勤力讀書,他長大後,發財了。”

“從前有一個小朋友不孝,有一天,他扭了腳。”

麥兜打了個哈欠,說:“媽媽,我想睡覺了。”

“從前有一個小朋友早睡晚起,第二天,他死了。”

多麽不同尋常的媽媽!從見第一麵,我就愛上了她,決定用同樣果斷的方式教育我的下一代,因為女兒正好已經到了學習撒謊和好吃懶做的年齡。

緊接著,在麥太冒險一節,麥太以魂鬥羅的人物形象現身,在緊張激烈的日常生活中打拚。正如她臨盆的時候所許的願,她一生努力地幫助這兒子,希望他讀書好叻,或者工作好叻,或者好靚仔,像發哥或是梁朝偉。如果都不行,也盼他福星高照。她的奮鬥,就是要讓出生於平民家庭的麥兜,有個大好前程。多麽俗氣,可其實正是咱千百萬普通老百姓的心聲,無名為麥太說的大實話喝彩。

就連麥兜夢想的馬爾代夫,那個水清沙幼的所在,家境貧寒的她也不忍心令兒子失望。於是啟用她成人的智力,在兒子的世界裏“實現了”他的“小小”夢想,帶他遊覽了香港本地。

看來,明年聖誕,我不能再傻嗬嗬傾家蕩產買禮物給孩子們了,而要學習麥太,去小氣鬼店尋寶作替代,看到底誰比誰厲害。小孩子總之是逃不出老娘的手掌心的,任你天資多麽聰穎。我和姐姐小時候,暑假期間偷看電視,布署嚴密,就算爸媽在天邊那麽遠的地方上班,我們絕也不鬆懈,將音量調至最小,密切注意門外的動靜。但是,當年還年輕的媽媽永遠可以做到躡手躡腳,輕巧到我們完全注意不到的程度,出其不意地將門擰開,連鑰匙孔裏那一點兒動靜都能杜絕,單為了當場抓獲我們看電視的劣行。

我的媽媽還算是比較笨的一位。好友說,他媽根本不用搞突襲這一套,也不用縮手縮腳。一進家門,大義凜然地將手往電視機後背一摸,熱乎氣兒就使一切都了然。

我最佩服麥太的,還是她還會在自己的高科技www.麥太世界.com上教授人家“做”別致的小菜,紙包雞紙包紙包雞紙紙包雞紙包紙包雞紙紙包雞紙包紙包雞紙包雞。看到她身手敏捷地炮製這道小菜,我除了張口結舌地回想周星星的蓋世奇才,腦間一片空白。

再說說故事的主人公麥兜同學吧。

他也實在夠笨,一點不叻,舉例說明。

他跟德巴同學去校長開的茶餐廳買快餐,與校長大人有以下的對話:

要魚蛋粗麵。 粗麵賣光了;
要魚蛋河粉。 魚蛋賣光了;
要墨魚丸粗麵。 粗麵賣光了;
要魚蛋油麵。 魚蛋賣光了;
要牛腩粗麵。 粗麵賣光了,所有魚蛋和粗麵的搭配全部賣光了;
那就要淨魚蛋。 魚蛋賣光了。

這個沒有東西可吃的小家夥,是多麽像那個令我傾心的吳孟達。他快樂的童年,讓人羨慕,恨不能自己也能用稚嫩的聲音,唱一次“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

麥兜的一生可謂曆盡坎坷,一個又一個美麗的迷夢被現實破滅。

他抱著滿腔的熱情,去尋找黎叔,希望他能將自己培養成第二個李麗珊。黎叔卻決定教他長洲失傳的沒有人知道它是運動的運動項目,搶包山。

盡管他最終還是擁有了黎叔那樣的大腳瓜,可是,搶大包終歸不是他的理想,隻是他的無奈而已。

有趣的是,就在當我看到他讀完媽媽寫給奧委會主席的英文信,用行動展示了他義無反顧的無奈,我才真正開始慨歎,小麥兜跟無名至愛的星爺有得一拚。

在信中,媽媽對主席講出了“一個母親能夠有的最大的安慰”,並且驕傲地說,“雖然你不知道我是什麽微細的東西,但我的孩子很大,很大。”

麥兜從此下定決心,努力練習搶包山,不在乎它是不是自己的理想,也不在乎它是寂寞還是艱苦,“因為我愛我媽媽”,而終於練成了十二路搶包手,雖然這身功夫無用武之地。

一個小小的孩童,一個最不起眼的人最平凡的一生,向普天下的老百姓陳述了一大筐簡樸的真情。

要是我的孩子們能出落得這麽孝順,我也寧可讓他們去學搶包山!

麥兜自己也曾雄心萬丈,奢望搶包山終於能夠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可惜,“最後,一切成煙。”

他長大了。伴著幻想,希望,失望,久而久之,就成了他的爸爸,大隻佬麥兜。

大麥兜的聲音從此自然地替換掉了稚嫩的童音,講述他自己童年的吃火雞之夢。

這個夢書寫得優美動人。

當火雞的香味喚醒了“守候在靈魂旁邊的天使”,我也仿佛回到了愉悅滿足的童年。

然而,童年終究是過去了,麥兜也不無例外地變成了大隻佬麥兜,明白了很多道理,包括“火雞的味道,在將吃和未吃的第一口之間,已經是最高峰了。”所以在媽媽火化的時候,他才後悔讓媽媽扔掉了半年都沒吃光的烤火雞。

火雞溫馨的美麗,也一起定格在媽媽火化的那一天。

麥兜用他的功夫,在長洲張保仔洞找到了寶藏 - 吃剩下的半隻大包,師傅渾厚的歌聲悠然響起,講述著人生感悟這一獨特的寶藏:
“前晚,我食佐六個餐包,
但仍未覺得十分飽。”

“所以,有些事情,沒有就是沒有,唔得就是唔得。”在這個領悟中,大小麥兜終於合而為一。

故事講完了,這嘛嘛地叻佬,將雙腳浸在海水之中,對著茫茫大海:

“當風吹向我的腦,我會想,
如果媽媽看見我的大腳瓜,
她會好開心。”

他的故事便徹底結束了,因為普通,因為平淡,而在完結之後,依然打動我心,而且心頭的感傷久久不願退去。

還有什麽?最出彩兒的我好像都說了,最後還是想再提一遍麥太冒險的魂鬥羅。記得看“Ice Age”裏頭那段兒搶西瓜的戲,它將美國人熱愛的橄欖球運動描畫得栩栩如生,曾經感歎:這幫老美還真能編。

如今看到已經回歸祖國的香港,推出如此經典的遊戲畫麵,無名終於死也瞑目了。

下麵附一篇南方周末上正經八百的評論,免得您覺得讀了我的一堆廢話,有點兒虧。



-----------------------------------------

《麥兜故事》
導演:袁建滔 
原著故事:謝立文、麥家碧 
監製、編劇:謝立文 
配音演員:李晉緯 林海峰 吳君如 黃秋生 
出品:Bliss Distribution Ltd

《麥兜故事》,一支唱給香港草根階層的歌

香港製造

在眾多打打殺殺和古惑仔漫畫當中,“麥嘜與麥兜”的故事殺出一條血路,成為香港最成功的原創Q版漫畫人物,經常可以在我們身邊的賀卡、信紙等產品中找到它的身影。而這隻迷糊又憨憨的豬仔麥兜,今年聖誕期間走進香港的大銀幕演繹自己的成長故事,創造出上映十多天就已經有了1000多萬票房收入的奇跡。漫畫家謝立文、麥家碧夫婦筆下的“麥兜”在動畫電影市場低迷之中逆風而行,不僅是香港漫畫界的一個傳奇角色,更會是香港動畫曆史上成功的先行者。

香港的草根階層

  熱映香港的港產動畫片《麥兜故事》,上映十多天就已經有了1000多萬的票房收入了,實在是個奇跡。故事裏的主角麥兜,其實是一個粉紅色的可愛小豬,隻不過在作者的筆下,給他賦予了人性,而它的世界也和人的世界沒有什麽區別,惟一有別的可能隻是它的形象還是個豬的樣子,因此還不如就說他是一個生有豬樣子的人。麥兜的人生故事很平常,上學、工作,希望、失望,他都一一經曆。而他的智商又不高,家庭地位不僅稱不上顯赫甚至有幾分低微,因為在故事裏他是香港人,應該算是生活在香港社會低層的人。因此,他的經曆可能很多香港的普通百姓都有經曆。

  沒有考證過是誰率先使用了“草根階層”這樣一個調侃而又親切的字眼,來稱謂所有為生計奔忙的百姓。小的時候,總以為香港是一個沒有平民百姓的地方,因為那時候,聽到“香港”二字就跟聽到“金山”二字的感覺沒有任何區別。直到上學之後,隨著有關香港的書讀得越來越多,香港的電影看得越來越多,才知道香港原來也是有草根階層的,而且比例還不小。再到後來接觸到了香港人,又發生了亞洲金融危機,才聽說香港的草根階層活得並不如想象中的那樣好,甚至是更累、更辛苦!麥兜的故事或許就是香港草根階層中,某一位真人真實故事的銀幕投射,因此才會感染這麽多香港的觀眾。

唱給香港草根階層的歌

  謝立文、麥家碧夫婦筆下的麥兜實在是太普通不過,普通到他沒有一點超出常人的地方。他生長在一個單親家庭,生活拮據,自己又智商平平。從小他就是草根階層出身,他也幻想自己的命運有所轉機,生活能過得更精彩。平凡有平凡的快樂,平凡人有平凡人的夢,這樣的夢和快樂你我都曾有過。相信漫畫的作者和本片的導演,也曾有過這樣的夢想和快樂,否則故事怎會如此生動。

  麥兜的夢想很多,其中得奧運會金牌和去馬爾代夫旅遊是他最大的夢想了。想做奧運冠軍是受了香港帆船運動員李麗珊獲得奧運金牌的感召,為此他還親赴長洲拜師學習帆船技術,結果卻學會了失傳多年的“搶包山”,這一鄉土特種運動的過時絕技,完全不合時宜。想去馬爾代夫旅遊,媽媽卻隻能帶他去香港附近山頭一遊。但盡管這樣,麥兜仍舊覺得很快樂。看著銀幕上的麥兜特製聖誕火雞吃了半年,看著他從平凡中得來的快樂,看著他長大工作後和現時的許多人一樣成了負資產者,觀眾所感受到的並非是笑,更多的是感動和感歎。

  編導們用動畫為香港的草根階層所譜寫的這支歌,雖然可能旋律上不夠優美,但卻與他們的心曲是如此的合拍。這個階層裏的人,每個人幾乎都可以從麥兜的身上看到自己當年的影子,或是自己現在的寫照。能夠深入人心的歌曲,應該是最成功的曲子了。

《麥兜故事》裏的香港景

  麥兜的故事之所以能夠令港人如此接受,除了故事接近香港百姓之外,片中大量出現的香港各地的景色,和香港的文化特征,成為吸引觀眾的又一賣點。麥兜在向大家講述他故事的同時,令觀眾親身遊遍香港的大街小巷,親身體會香港的各種文化現象,絕對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

  香港的街景:以前的港片中,最常見的都是香港的高樓大廈和燈紅酒綠,但在《麥兜故事》裏卻出現了很多難得一見的香港特有的景致。影片在開頭便捕捉了一大段的旺角、大旺咀的空中街景,這裏的景色並不漂亮,而是很破爛的景象,當然也是很真實的景象。這種以香港特有的街景來展示香港特色的做法,比任何其他藝術手法都來得具體,都更容易為香港觀眾所接受。而片中實景拍攝的香港山頂、長洲、南丫島和離島碼頭、天星碼頭等地方,將香港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空間統統展示出來。尤其是旺角、深水那種人多擁擠,天橋、汽車、廣告招牌和各種各樣店鋪林立的舊街區,都是香港街景的特色。

  香港的曆史文化:從影片中所展示的街景,和其他景象中,港人能夠從中體會的濃濃的香港文化特有的氣息。片中出現的麵檔和茶餐廳,都是香港人的日常去處,也是地道的香港文化,具有典型的香港特色。而從麥兜所讀的“春田花花幼兒園”的校長滿嘴的潮州話,以致小同學也跟著用潮州話讀書,反映出香港多種方言混雜的特性。而麥兜用中文音來記英語單詞的學英語方法,不僅有趣,也反映出香港學生的學英語方法幾乎和內地同學如出一轍。片中出現的長洲的搶包山、張保仔洞的寶藏傳說、李麗珊的奧運金牌、香港申辦亞運會等,使得影片有幾分像是一部香港的曆史顧,令港人觸景生情。

《麥兜故事》裏的香港情

  香港的電影市場雖然較大陸發達,但與好萊塢相比的確還是有差距,至今還沒有統計數據表明《麥兜故事》的觀眾是以什麽年齡層、什麽性別的觀眾最多。不過根據推斷,可能是年齡和性別的比例都比較平均。

  孩子們喜歡這部電影是意料中的事,因為這隻可愛的小豬原本就是為他們而創作。麥兜在“春田花花幼兒園”裏的故事,多數的小朋友都很熟悉。麥兜的學習、遊戲、夢想,是每個孩子成長時都要經曆的,或許是剛剛在學校裏或是放學的路上他們還做著麥兜同樣的夢呢。麥兜長大工作的故事,對於尚不諳世事的孩子來說,可能給他們這樣的啟發顯得有些超前。相信這隻是創作者的無心之過,因為他們想影片能適合所有年齡層觀眾的口味。因此,不得不將成人的辛酸故事也搬上了銀幕。年齡稍大一點孩子,他們可能會隱約體會其中的感人之處,而剛剛走上社會並立即遭受到和麥兜同樣打擊的大孩子,一定覺得自己簡直就是麥兜的原形。很多小觀眾說影片的中部比較沉悶,這也正是年齡和社會閱曆不同的人對麥兜故事的不同感受,長大了的麥兜與小朋友產生了距離感是必然的,他們覺得沉悶也是正常的,因為長大後的麥兜好像已經不是他們的朋友,而是大人們的朋友了。

  麥兜兒時的故事,成人隻能以回味和感慨來抒發心情。幼兒園和學校裏的故事早就遠去了,回味這段當年的快樂時光,每一個成年人,都有說不盡的感慨。感慨年光易逝,感慨美妙好景不在,感慨長大成人後的艱辛。麥兜兒時故事給成人帶來的隻有回憶和喟歎,麥兜變成負資產人士的故事,可謂一下切中香港草根族的命脈。在大公司裁員、小公司倒閉,資產縮水的狀況之下,負資產成為香港經濟社會中一個常用的詞語。而負資產的人士當中以草根階層的人數居多,隻有這些日日奔忙,不斷承受壓力在供房、供車的人,才最無承受經濟波動的能力,最有機會成為負資產的人。與其說麥兜是某一個香港草民的化身,還不如說是草根階層的觀眾在銀幕上看到的就是自己。加之創作者們在影片使用的都是香港的真實地名,地道的香港街景,更讓香港的觀眾感受到這一完全虛構的卡通人物故事的真切。由此產生的認可,除了為自己找到一個寄托同感的知己外,也是對創作者一個莫大的寬慰。

“麥兜”給香港電影的啟示

  香港經濟近幾年的不景氣,連累到電影業內也一片蕭條。香港主流的動作片、鬼片、笑片,都少有佳作推出,更不要說本來就實力不足的動畫片。電影市場的冷清,當然與電影創作水平的裹足不前有關,但在經濟形勢的影響下,觀眾的看片興趣的轉移不能說不是原因之一。眼看自己的資產縮水、股票狂跌,就算是他還記得去看電影放鬆一下,還能有心情忍受一群人莫名其妙地_殺、無厘頭地搞笑嗎?能在銀幕找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一絲前途的希望,然後再開心一笑,當然是普通草民的最好選擇了。

  周星馳的《少林足球》的故事精彩嗎?相信不熟悉香港社會環境的觀眾一定也覺得很無聊,對於它能創下香港電影史上的最高賣座記錄一定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但香港的觀眾,尤其是普通百姓卻從星仔和他的一班師兄弟身上看到一股精神,一種希望。希望是每個人生活中無可或缺的指路明燈,能讓觀眾從中看到自己希望的電影,自然也成就不俗的票房收入。《麥兜故事》沒有《少》片那樣的大投入,也沒有炫目電腦特技運用,故事也顯得平淡很多,但卻將故事的適齡範圍和親和力力求加到最大。事實證明,貼近普通百姓生活的藝術一定能為百姓接受,關注普通百姓生活的故事一定會受到觀眾的喜歡。誰關注了草根階層,誰就贏得了大多數的觀眾。這對於攀比特技
之風日盛的香港影壇來說,無疑是個很好的啟發和借鑒。

“麥兜”開創香港動畫電影新天地

  以前素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香港,雖然電影事業發達,但在動畫片製作方麵卻十分欠缺,至今都難以找到一部港人引以為豪的動畫佳作,充斥香港銀幕都是日本、好萊塢的動畫作品。《麥兜故事》上映後帶來的轟動,令香港觀眾和香港電影人看到了香港動畫電影的前景,沒有好萊塢式的三維動畫技術,也沒有日本人的詭異想象,一個地地道道的香港故事便令觀眾齊
聲叫好,這其中一定得感謝謝立文、麥家碧夫婦的用心創作。

  謝立文、麥家碧是香港漫畫界的夫妻搭檔,二人的作品在香港可謂獨樹一幟,完全不同於香港流行的武俠漫畫。不僅角色造型上更可愛一些,故事更是老少皆宜。《麥兜故事》是他們1988年開始創作的《麥嘜》漫畫係列中一部分。在改編成電影時,故事的內容做了部分更改,更貼近觀眾。《麥嘜》漫畫中的麥嘜和麥兜的形象,對於港人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因為麥嘜和麥兜的形象在香港的文具、玩具中經常有見。麥嘜和麥兜的故事也已經在香港的電視上出現過,改編成電影是謝立文、麥家碧一直以來的心願。本來這部影片是打算在2001的暑期上映的,但為求質量而沒有倉促完工,而在精雕細鏤之後推遲到聖誕檔期上映。

  如果說香港的功夫片已經有了日薄西山之勢,那麽香港動畫片的製作可以說還沒有真正起步。在香港的電影業內甚至有人認為,拍動畫片還不如拍一部專門發行VCD的影片賺錢,這些自然都打擊了投資者和創作者的信心。

  尤其是在香港電影市場整體低迷的狀況之下,謝立文、麥家碧的逆市而動真讓人佩服其膽略和自信。在好萊塢的三維動畫大作《怪物公司》和宮崎駿手工繪製的二維動畫電影《千與千尋》的麵前,《麥兜故事》雖然顯見技術上的落後,但創作者投注的熱情和故事的本土感染力卻彌補了其他方麵的不足。撇開影片本身的收益和影響不言,其對香港電影人動畫創作熱情的鼓勵和投資者信心的鼓舞是前所未有的。或許能在“麥兜”的精神鼓勵之下,香港的動畫創作而開創一個新的天地。如是,“麥兜”不僅是香港漫畫界的一個傳奇角色,更會是香港動畫曆史上成功的先行者。

(南方周末/泊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xerl 回複 悄悄話 我一定會找來看的
我愛香港,
也愛偶像。哢哢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