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芳華

記取生命中的那些瞬間
正文

黃帝內經使用手冊4

(2009-04-15 15:19:02) 下一個
4
  濕邪在作祟

  奧運期間,有個病人晚上熬夜看比賽,還吃了很多冰激淩,第二天覺得發燒了,當時體溫不到38℃,到社區門診去輸液,輸完了以後,還不見好。晚上9時多給我打電話求助,此時他的體溫已經升到39℃多。他告訴我怕冷,我馬上問他怕冷的時候想不想蓋被子,他說想蓋被子。我隨即給他開了一個很簡單的藥方,兩個小時就把他的高燒給退下去了。
  早在1800多年前,東漢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著作《傷寒論》中說:“身大熱,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說發燒的人雖然體溫很高,身上反而感覺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體內寒氣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時再用抗生素等寒涼藥物輸液消炎退燒,會把外在的一些寒濕之氣直接帶進體內。
  張仲景是《傷寒論》的作者,在他那個時代人們忍饑受凍,疾病以寒邪為主,用熱藥就可以直接對治。如今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單純的傷寒已經很少見了,反而是外寒跟內熱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濕邪。真正的寒症並不多見,主要是以濕邪為主。濕為陰邪,遏傷陽氣,阻礙氣機。換句話說,陽虛的時代是濕邪在作祟。
  門診時,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現在冬天很少見到真正著涼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現代人是生活在一個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的環境中,對四季的感覺越來越不分明。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冬天燒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人體在這種環境的狀態下最容易生病,皮膚開合的功能下降,抵禦病邪的能力越來越差了,極容易導致體內濕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濕邪對人體的傷害,比寒邪還要大。
  酷暑時節,人們貪圖冷氣,愛喝冷飲,愛吃涼菜。一杯冰鎮啤酒下肚,從裏到外、從頭到腳都透著涼快勁兒。殊不知,為貪圖這一時之快,同時也將濕邪深深地埋在了體內,成為困擾我們健康的一個大大的隱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長夏,此時濕氣當令,人體中的脾與之相應。濕在中醫裏又叫“陰邪”,而脾為至陰之髒,喜燥惡濕,所以脾氣在七八月的時候最旺盛。如果長夏濕氣過盛,就容易損傷脾髒。同時,脾主運化水液,它的特點是陽氣易衰,陰氣易盛,濕邪侵犯人體後最易傷害脾陽,而脾陽的虛弱也進一步助長了濕邪的侵入。
  還有的人喜歡吃豬肉,豬肉性味鹹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導致痰濕,如果感覺體內濕重,最好堅持吃一段時間的素食;長期吃電飯煲煲的大米飯,也容易造成體濕。體濕的人可以用薏米紅豆湯或鍋巴來解決。喝上一陣子薏米紅豆湯之後,再喝小米粥來補補脾胃,久之脾健,濕自化。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麵。”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
  自我診斷體內是否有濕的方法
  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發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那麽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 如廁時——看大便
  清晨方便後,可以觀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了,一箱水還衝不淨。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複擦也擦不淨,也說明體內有濕了。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但現在很少有人是這種健康的大便。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則百病叢生。
  洗漱時——看舌苔
  上完廁所後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了,刷牙前我們不妨抽出幾秒鍾,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麵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幹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
  武醫師如是說
  關於濕的自我判斷,經過多年的臨床診斷,除了以上主要的三點,還有兩個判別方法:
  第一,看早上起來刷牙的時候,惡不惡心。很多人總是告訴我,說自己一刷牙就嘔吐、惡心,嗓子裏邊總是有絲絲拉拉的、不幹不淨的感覺,即使有吐痰,也隻是一點。第二,早晨起來感覺小腿肚子是不是發酸、發沉。這些也是濕的典型特征,順便說一個祛濕的妙法,就是點揉承山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