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漢語熱’吹點兒涼風
(2007-03-30 02:56:13)
下一個
讀《海外漢語教師的體會:什麽樣的人適合做我們這行》有感而發:
海外教漢語,與孔子學院無關,其實海外的孔子學院,就是各個大學掛個名,到底幹什麽?起什麽作用?這些人都不知道,不隻是辦個互換學習班,到中國旅遊,集聚幾個大學教授,開個學術會議,紙上談兵地談談如何教漢語就是孔子學院的宗旨。看看漢辦的網頁,不難看出,孔子學院的要求甚高,但這些孔子學院是否能達到,何時能達到,那還是個未知數。從該文章上看,漢辦的要求即便是達到了,也未必是個合格的海外漢語教師。凡是教過第二外語的或是學過第二外語的人都知道學習二外越小越優勢,我們都有學習英語的經曆,怎麽說我們也是從中學開始學的,其結果不說自清,想想看一個到大學開始學習漢語,其結果該是什麽樣?更不幸的是這些想學漢語的大學生們遇上的又不是教二外的高手,可想而知能達到聽說讀寫都行的水平是很難的?就像台灣人的電影台詞兒似的,腳指頭都能想明白的事。在海外中小學的漢語教師的門檻要比大學的門檻難多了,這話一點兒也不假,可能有些大學老師不服氣。人們常說:在高中教漢語的老師一定能教大學,而且還教得很好,但大學教漢語的教授未必能教得了中學,即便有機會教了,也會把學生教沒了,這話不是沒有道理。主要原因中小學漢語教師,不是那麽容易得到教師執照的,這些教師不但具有很強的英語和漢語的語言能力,還要有教育學位,要知道如何教第二外語,因為對外漢語教學涉及漢語言文字學、青少年心理學、教育學、計算語言學、現代教育技術、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隸屬於語言學、第二語言教育、第二語言教師教育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北美大學的漢語教授是不學這些的,他們有個文學博士學位或語言學博士學位就可當教授了,但有教育博士學位不可以教大學漢語的,這可能也是漢語教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所以說一個大學漢語教授的職位有七八十人申請,可中小學的公立老師卻很少有哪麽多人申請,所以說造成中小學漢語教師的缺乏了,也就是說:不是"了"字的幾種用法或“把”字結構可以教得了的,為什麽中學漢語老師可以把學生留下來?而大學老師,學生付錢去學習漢語,可不到兩周學生就跑光了?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所以說“漢語熱”隻是個很膚淺的概念,熱到什麽程度,是否有深度,還在探索中。還有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定位是什麽?是不是‘紅色’、“寫幾個毛筆字”、“剪紙”就是傳播中國文化?這些在中國城的文化中心就可以擺個桌子就得的事,大學教授的漢語教學定位在哪裏?教文學吧,人家學生跟本不想學文學,他們想學漢語,想用漢語作為工具,來了解中國的文化,可這種語言教學,又不是單單糾正學生的發音,講講語法那麽簡單,是有學問的,所以說:海外漢語教學問題太多了,如果不改正,漢語的推廣隻是個‘熱’,熱到一定程度,就會涼下來。
> 你傻,上網唄。但好的真的很少。
> 其實有一個,雖然名字很難聽,叫什麽絕色中文,網站很好記,yes 的後麵加 com.cn。值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