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車和小車,碰撞試驗大不相同

(2013-01-04 12:14:23) 下一個

大車和小車,碰撞試驗大不相同

所謂汽車的安全性,大家多數討論的是被動安全性,也就是說汽車在發生事故時,
車身對乘員的保護程度。

汽車的安全性,看似很複雜。實際情況是很簡單的,歸納為兩句話:車身,該硬的
地方要硬,該軟的地方要軟。該硬的地方,最重要的就是成員艙的骨架了。在發生
碰撞事故時,這部分的結構越硬,其變形越小,對成員身體的侵入也越小。較小的
變形除了能避免“擠死”乘客外,也能保證車門在事故發生後能及時打開,以利乘
員的逃生和救援人員對受傷乘客的救助。而該軟的地方,主要就是指車輛前方和後
方的潰縮吸能區,當然這種“軟”,決不是越軟越好,而是適當的軟,通過這適當
的﹑相對比較軟的結構的變形,吸收碰撞的能量,達到棄卒保帥,保護乘員的目
的。
 
這個在力學上很好理解。汽車與乘員共同以速度v行進。乘員身體質量為m,則乘
員的動能為 ½ mv2。發生事故時,車輛與乘員在短時間內由運動變為靜止。假定
車輛作用於人體上的力為F,這個力包括安全帶作用於身體上的力,方向盤通過雙
手作用於人體的力,踏板和地板前部作用於雙腳的力,還有安全氣囊作用於人體身
上的力。人體相對於地麵運動距離S之後停止。則有:

        ½ mv² = FS

汽車的安全設計,就是要讓這個力F,越小越好,不但要小,還要讓這個力,在其
作用距離S上,越平均越好。由此看來,車頭越短的車,越不安全;或者換句話
說,車頭越短的車,越難設計得安全。在美國市場上,很難找到那種平頭的麵包
車,就是這個道理。至於那種平頭的微型“麵的”,安全性就根本不能提及了。至
於那個Smart For Two,我看還是遠離這種時尚的好。

碰撞試驗,無論是美國的NHTSA,IIHS,還是歐洲的NCAP,隻要是車頭前方的
碰撞試驗,無論是正碰還是偏一點的碰撞試驗,都是車前麵固定一個強度很高,質
量極大的近似剛體的障礙物,然後汽車以大約40MPH的速度撞上去,然後評估車
裏的布滿傳感器的模擬假人的受傷程度,給出測試結果。這樣的結果,一般以星級
表示,五顆星為最好。這個試驗,被大家形象生動地稱為撞牆試驗。

但是,我們往往在路上的車禍現場,看到另一番情形。碰撞的一方,如果是小型
車,其損失比起另一方的大車,要慘重得多。可我們一看碰撞試驗的結果,小車可
能有五顆星,大車卻隻有兩顆或三顆星。

這是怎麽回事呢?原來,大車和小車,在碰撞試驗中,是不一樣的。

汽車業的牛人曾說過,汽車,就是沙發加上四個輪子。如果我們會造小沙發,造個
大沙發就不難了,把小沙發按比例放大,就行了。造車,也大致如此。

當碰撞試驗成為造車的標準,成為政府對車廠的準入門檻,成為消費者選車的指南
時,全世界汽車大廠的工程師們,就都在絞盡腦汁地改進自己產品的安全設計,力
圖在碰撞試驗中得到更多的星星。

擅長生產小型汽車的車廠的結構設計師們,不斷精心設計和改進,終於撞出來很好
的成績。而同一時期,生產大車的車廠的設計師,同樣精心設計,卻仍舊在苦苦掙
紮之中。碰撞試驗就好像偏愛小車一樣,大型汽車總是撞不出很好的成績。當他們
比較小車和大車的設計時,發現兩者並無本質上的差異,基本上就是按比例放大。

這是怎麽回事?

原來,在汽車設計中,結構的強度,取決於材料的截麵積;而汽車的重量,則是和
汽車的體積成正比的。當汽車的尺寸增加時,結構材料的截麵積是按尺寸的平方增
加的,而車重則是按尺寸的立方增加的。運動中的汽車的動能,和車重成正比。這
就造成了這樣的現象,大車和小車碰撞,由於大車材料的強度比小車高,就造成小
車的結構首先破壞;但在撞牆試驗中,由於大車的結構強度與其動能相比,不如小
車,這樣就造成極不理想的撞牆結果。

結論是:在車撞車的情形中,大車硬,所以大車占優;在車撞牆的實驗中,大車還
是不夠硬,所以撞不出好成績。

舉個例子,就更能說明問題了,數字是隨便杜撰的,以方便推理。一輛小型汽車,
車長140英寸,車前部的結構橫截麵積是4x4英寸見方,車重2400磅,那麽在撞牆
試驗中,每一平方英寸的結構,承擔2400/16=150磅車重的動能。我們把小車換成
大型汽車,並按比例放大,假定這個大車的車長是小車的1.5倍,就是210英寸,那
麽這輛大車每個方向上的尺寸都應該是小車的1.5倍。車前部的結構橫截麵積就成
了6x6英寸見方;車的重量呢,由於車的長寬高方向上,都是小車的1.5倍,車重
就是2400x1.5x1.5x1.5=8100磅。在撞牆試驗中,每一平方英寸的結構,就要承擔
8100/36=225磅車重的動能,正好是小車的1.5倍。可見,大車撞牆和小車相比,
是225和150 的倒過來比,也就是1:1.5, 結果當然比不過小車。但是大車與小
車相撞,強度是6x6比4x4,也就是2.25:1,看見沒有?大車占有明顯很大的優
勢。

再舉一個形象的例子,年長的網友小時候都玩過泥巴,年少的和家裏有小孩的後來
就玩橡皮泥。用橡皮泥捏成一大一小的兩個立方體,比如,一個三英寸見方,一個
兩英寸見方,然後從同一高度鬆手,讓其自由落到硬地上。我們知道,從同一高度
下落的自由落體,到達地麵時的速度是一樣的,這個和大車小車的碰撞試驗很類
似,橡皮泥的強度相同,碰撞速度相同。我們一定會發現,大的橡皮泥方塊,比小
的變形更厲害。

那麽,這些個官方的碰撞試驗,是不是誤導?是,也不是。你要是認真看一看任何
一個碰撞試驗的說明,一定會有一句:實驗結果,適用於同類型汽車。這個“同類
型汽車”,就是指類似大小的汽車。可是,人的本性是比較喜歡形象生動的東西,
比較起文字,更喜歡圖形。所以人們一看到碰撞試驗的結果,就迫不及待地數星星
了,最後記住的,就是什麽車有幾顆星,至於更重要的碰撞試驗的說明,反而很少
有人注意了。

那麽大車的設計師麵對這樣的結果,怎麽辦?當然是增加車頭潰縮吸能區的強度,
這必然要增加材料的使用,這樣就增加了車重,車一重,碰撞的動能也增加了,就
需要更多的結構材料,這好像陷入了死循環,工程上不容易達到很好的平衡。同
時,車一重,油耗必然隨之增加,這使本來就比較耗油的大車更不容易討好消費者
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先進的結構設計技術和材料的不斷應用,大車的設計終於
擺脫了以往一大片兩三顆星的局麵,現在我們再看,大部分的大車已經達到四五顆
星的高標準了,而車重並沒有大幅增加。當然,同一時期,小車的安全性也不是停
滯不前,但改進設計的動力遠遠沒有大車的安全結構設計師來得大。一句話,為了
滿足那幾顆星,大型汽車的車頭吸能區比起小型汽車來,原本就很硬了,這下更是
硬上加硬了。換句話說,開小車更加危險了。

結論:小車和大車,撞車和撞牆,結果截然相反。汽車的安全,不能隻看碰撞試驗
得到幾顆星。車的大小和重量,絕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事實是,盡管不論大小,大多數汽車的安全性能得分較高,但美國每年仍有大約
10,000人在公路正麵撞車事故中喪生。

我的十年舊的TrailBlazer,別看碰撞試驗結果不怎麽理想,但有關機構曾經拿它和
舊款Accord對撞了一下,結果一點沒有什麽奇怪的。那個機構發問:你們為什麽
要把車頭造得這麽硬?


TBz原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堅茂 回複 悄悄話 美國70%的事故是單車事故,比如撞牆,撞樹,撞電線杆,翻下山,翻出橋等。
堅茂 回複 悄悄話 碰撞能選擇就不撞了,對方是卡車如何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