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宜昌:析美國軍事長期強大之源

(2007-04-05 21:13:22) 下一個

《兵器知識》


 記:美國似乎生而為霸。霸主不是個壞詞,其實誰都想當,但何以200年過去,再放眼可見的將來,仍然隻有美國打別人,未見別人打美國?曆史上的霸主都有其興衰周期,而美國看來要使人類發展”沒有曆史,隻有現在;沒有規律,隻有現實”了。美國人到處張揚,到處作惡,到處敗家,但這一與儒家文化根本對立的國風,卻使其國力始終數倍於列強之和。挨打者排隊哭訴,打人者百年孤獨。人們與其一日三餐般地打聽挨打者又為何事挨打,不如反省打人者何以總能打人,其強大如斯到底緣於機遇還是努力。

  
    ◆地緣優勢
  
    宋宜昌(以下簡稱宋):美國的地緣優勢超過了以前任何霸主。曆史上的強國往往有地緣優勢,或被海洋,或被群山、草原、沙漠等包圍或半包圍。這樣他進攻別人就可以在自己設定的時間並采用自己擅長的方式,想打就打,想撤就撒,而別人進攻它則非常困難。像中原通往蒙古有400多公裏的無水戈壁,蒙古騎兵可以越過這一帶而進攻南方,而南方部隊都為步兵,輜重龐大,戈壁就是巨大的行軍障礙。所以有地緣優勢的國家隻要政策、組織、戰術得當,很容易形成強國。俄羅斯南方也有一片草原,西部就是白俄羅斯的森林沼澤,它也有這種相對的優勢。美國的兩洋優勢就更不用說了。
  
    記:但是這種地緣優勢弄不好也會形成與世隔絕,而被世界淘汰,就像印第安人那樣。
  
    宋:他的運氣在哪裏?一是西班牙的文明程度是當時歐洲較高的。羅馬衰敗以後歐洲基本處於半野蠻狀態,阿拉伯占領西班牙半島以後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文化。西班牙繼承了這一點。西班牙後裔占領美洲後,其文化起點很高,這是其一。

  
    其二是美國幸運在他領工業革命之風,政治起點較高。他的北方新英格蘭一帶政治製度
    較先進。當時英國的政治製度就比歐洲大陸先進,英國一些清教徒到了美國以後建立製度又受到約翰.洛克等更先進的民主思想的影響,所以美國的政治製度又超過了歐洲。在被隔絕的時候,你選擇什麽很重要,選對了就是強國。美國從本質上是容易陷入孤立主義的,但他幾次起點都比較高,二戰後他已獲得霸權,為鞏固霸權又廣泛參與世界事物。正好一些高技術如無線電電子、通信、飛機等已經把地緣的封閉性大大克服了,可是他的軍事上這種類似堡壘的地緣封閉性仍大大存在。通信使他能得別人的優勢,而海洋堡壘又使他在軍事上處於主動地位。這種優勢不是誰都有的。像德國一崛起就受到圍攻,不得不發展陸軍對付蘇聯、法國,又發展海軍對付英國,資源很吃緊。而美國要充裕很多。西半球的麵積資源和東半球相差不大,但人口少得多,人均資源量很大。美國所以能200萬農民養活3億人是靠了他這種莊園主模式。中國的農村由於上千年的封建發展,一個村子可能有幾十代人了,所以土地的分割可能已經沒什麽餘地了。而西班牙人到了美洲後是根據戰功把這些廣袤的土地分給它的土兵軍官,每人得到地後實際上都成了莊園主,都有絕對的權力,我種地我就是主人,然後用機械化耕作,並進行商業運作。


  
    記:農業是一國之基礎,當時他的這種大規模機械化耕作技術是怎麽發展起來的?
  
    宋:一是美國的土地非常充裕,很便宜。政府為鼓勵耕地,甚至是1美元1英畝等於白送的價格,地多了就造成勞動力的極其緊缺。而且你雇的勞動力隻要幹一段時間他就能離開,因為他賺的這點錢已經可以買很多地了,從而自己成為莊園主。這種情況下機械化需求就極為迫切,同時正好趕上工業革命。美國是1776年建國,100年後鋼鐵等產業在西方已很普遍了,機械化有條件實現。它和中國的人多地少從一開始就是相反的。
  
    另外一點是人的素質。印第安人一方麵遭到殺戮,一方麵由於流行病而幾乎死光,移民就占了上風。移民的特點是年輕、奮鬥精神強。當時的移民要忍受3個月的海上航渡,隻靠一點麵包幹,忍不了就被淘汰。到了美洲後必須立刻勞動,否則也會餓死。
  
    美國的資源優勢還體現在:除了本土的,還有加拿大的和加勒比海的。加勒比海的土地看著不大,但由於熱帶氣候使其每個小島上的農業都很發達,再加上他可以購買南美、澳洲的資源(別人要想購買則麵臨地理交通、文化金融上的困難),實際上他的資源超過了舊大陸任何一個帝國,包括蘇聯。
  
    ◆巧妙、冷酷地運用金融手段
  
    宋:金融手段是美國的根本優勢,這是從一戰就開始的。當時美國對歐洲是貿易逆差,因為工業還沒起來。工業革命後英國為保護技術通過了一個法律,就是任何機器設備不能出口,美國想機械化也不行。一八五幾年時移民的英國紡織工人幹脆把紡織機械的圖紙背下來,到美國後再憑記憶複製出來。後來英國的法律允許出口了,蒸汽機車等才到了美國。到了一戰中,戰時需要的大宗物資歐洲來不及生產,這樣美國開始大量生產,從而變成順差。而當時歐洲沒有能力進行現金交易,美國就簽字借貸,且通過法案必須連本帶息償還,否則歐洲的船隻一到美國便被扣押抵債。歐洲戰後本來就很虛弱,有一點利潤還得償還美國,就這麽漸漸被拖垮了。從這以後美國才富起來,所以像1929年經濟危機,糟蹋的都是剝削歐洲的錢。希特勒上台就是因為凡爾賽和約盤剝太厲害。形勢的逆轉就是這樣。


   記:為何英國沒利用英語而發起來?
  
    宋:還是沒錢。軍火也好,高技術也好,沒錢你能在短期內靠士氣、信仰,長時間不行。俄羅斯也是仗著資源豐富,黃金產量世界第二,石油、天然氣、木材能養活他的製造業。但他還是不能印錢。
  
    記:美俄這種世界帝國對待資源的態度令人費解,按理應寧肯花錢外購也要保住自己的資源,可他們的做法相反。
  
    宋:19世紀時,美國還沒想到這麽多,直到俄克拉荷馬的油井幹了,才知道有用完這說。所以發現墨西哥灣有油的時候,他已保護得較好了。另外原來美國的資源如各種礦藏確實豐富,導致他浪費。比如製造硫酸的硫鐵礦,美國占世界70%以上,且富集度極高,他有20多個硫鐵礦大帽子。結果這些帽子有十八九個已被糟蹋差不多了。造軍火用硝酸的時候要用到濃硫酸,硫酸是化工之母。現在美國有些資源已被敗得差不多了。
  
    現在美國對付強敵時主要用金融手段,軍事手段對付的都是弱敵,都是揀軟柿子捏,然後嚇唬別人。對中國逼人民幣升值,對日本逼日元升值。日元一升值後,顯得日本很有錢,但別忘了,日本的小命捏在美國手裏。有的日本人自己說”日本是美國的小老婆,替他管錢袋的”。但日本政府的對策有把美國掏光之意。這正好是買洛克菲勒中心的那個時期。日本通產省有一個詳細的單子,計劃購買的高技術他都買了,但英語優勢他沒法買。所以美國很快翻身,一個蓋茨就頂了以前的產業巨頭。這些英語富翁是個奇怪的現象,包括思科、google等,其實就是幾個大學生,但眼看著他點石成金。

  
    記:但這些財富隻是一個市值概念。
  
    宋:但這個市值可以買現實的東西,而且它有一個好處,不會引起通脹。當年中國修三峽時,很多人為什麽不敢投票,就是因為較高的通脹率,怕修一半修不起來了。美國是用金融把日本打敗了。他的金融操作優勢特別體現在民間上。一般的強國,中央銀行是屬於政府的,美國相反,是私人銀行。美國的銀行隻占他金融財務的25%左右,還有75%是證券、房地產、各種基金,所以這樣一張網非常有彈性。在中國,如果個人想鍛煉自己的金融能力,隻能進入國家的銀行係統。在美國全是民間的。像花旗這種銀行是不能介入州銀行業務的,美國的金融人才優勢是世界其它國家無可比擬的。一般人看不到這點,隻會看到GDP值。日本的地價最高時是美國的數倍,僅東京的地價就相當於整個美國,但最後還是被打怕了。表麵上是日本狂買,但日本很清楚他狂買的是什麽。美國的金融一直保持穩定,而日本的金融被拖垮了。他為什麽被拖垮,日本政府一直用財政支持他的那些大製造商,除了衛星、軍火等美國控製的領域不能製造外,能造的方麵已經盡善盡美了。但他在軟的方麵沒想到,另外暴富後不會投資。當製造業市場下滑以後他才意識到,因此整個90年代一蹶不振。對美國來講,克林頓已經還清了債務,現在布什又開始欠債。
  
    記:現在布雷頓森林協議的效益已經用完了。
  
    宋:用完了,他現在還在印鈔。但歐元已經統一起來了,在歐洲已經不能發行美元了,隻有亞洲還在吸納美元。
  
    記:打伊拉克就是中國買的單。中國還在吸入巨額美元外匯,實際上打伊拉克的軍費就從美元外匯的無形貶值中被抽走了。
  
    宋:美國是想讓中國走日本的老路。歐洲、日韓撒手後,現在中國、印度又在托著他。中國提供日用品,印度提供服務。中國所有的東西都不漲,哪怕進口石油的價格漲了,出口的東西也不漲,或價格微漲,把利潤攤薄,但還未導致通脹。而美國隻要看你不通脹,他就印錢。印多少,美聯儲就看通脹率。德國人計算過,美國人每印1美元,別人就得生產4美元的東西在那流通。其實人民幣升值是沒問題的,這裏不多講。美國人的開銷無非就是吃和用。他的農產品便宜,吃不存在問題。中國又把日用品給他報的價極低,所以他的軍人現有工資完全能滿足生活需要,沒必要再提高,因此隻要他的軍費一增加都能用於科研,成果就很突出。這是中國給他托的底。


  
    剛才說了,美國的金融民間化是別國無可比擬的,實際上他的金融民間化和軍事民間化是一脈相承的。在中國,私人造不了飛機,造了也沒適航證,也沒那麽多機場,美國有2萬多個民用機場。金融、軍事民間化的結果就是美國的承受力特別堅強。金融民間化的結果就是出金融天才,這和科學家、軍事名將是同等寶貴的。他的銀行體係不崩潰,他就敢印錢。反觀中國看著挺富,實際上銀行的呆帳、壞帳比例達20%多,稍不留神還會上漲。這就是金融能力的差異。金融人才沒舞台鍛煉,始終比不過美國華爾街那幫人。像日本的製造業全靠政府支持,一旦日元升值,股價、地價全漲,一旦跌下來,全部崩潰,就好比一個人軀體己很龐大,但腦子還是小孩一樣,一犯錯誤就無法控製。而美國像是一個已經瘦幹了的人,但腦子(金融)異常強大,所以仍能控製局麵。18、19世紀時,美國每個銀行都能印鈔,每個銀行都能抵押。他沒什麽國家的概念,國家就是美聯儲,隻負責利率、貼現率等。中國的銀行都是官辦的,就像國企一樣,禁不住大風浪。人民幣升值空間很大,但問題是升上去後能不能控製出現的複雜情況。你看美國的股市下跌,他兩下就控製住。當大企業出現醜聞,股市下跌時,布什逼著所有的大中企業第一把手宣誓,不許舞弊,一下就沒事。9.11損失巨大,股市關了幾天以後就又正常運轉。當時美國籌備了大量的錢,誰拋就馬上填上。他這種民間打出來的金融應變能力實在了得。他的製造業已拚不過別人了,但金融是他的根本優勢。
  
   ◆扁平網狀的軍、工、教、科、媒、法律一體化結構
  
    宋:美國的另一優勢是他的扁平網狀的軍、工、教、科、媒、法律一體化結構。軍事經濟結構合理,優質,遠勝於蘇俄。舉個例子,比如科洛納計劃,就是搞光學偵察衛星。如在中國,肯定是分給哪個研究院,哪個研究所,哪個個人,而這個個人就和中央集權距離遙遠,是一種縱向結構。而在美國,兩三個人就把事給辦了。政府有一個軍官是搞這個項目的,他就找到一個光學公司,而研究當中發現技術關鍵就是一個光學鏡頭的問題。但美國現有光學係統無法滿足空間觀察的需要,然而他不是撥一筆錢從頭研製。這個小組成員就開始搜索,最後在哈佛大學天文台找到相關的專家貝克,談定研製從天上觀測地麵的鏡頭,然後簽定合同,三個月完成。美國人的項目效率非常高,像X-43A衝壓變循環發動機,U-2飛機等都如此,都是中間層次全省略直奔核心。都是找到一個核心人物,直接給你一個帳號,這個錢隻有你自己用,把這個事幹了就得了,不可能有中國這種層層審批。F-16就是拿一堆廢件攢起來的,一試效果挺好就成了。在中國,像偵察衛星的鏡頭包給你天文學家個人的事,根本甭想。反倒是美國這種靈活的”軍、工、教”體製充滿了創新精神。


  
    記:歐洲為何沒形成這種體製?
  
    宋:歐洲還是沒錢,想幹一個事先籌錢,錢不夠就合作。歐洲的一個項目隻能在5000萬以下,再高就不行了。美國是錢多,而且用得還好。很多都是民間的形式來實現。歐洲民間資本的雄厚度和運用能力差很多。麥克納馬拉逼迫形成的兩家承包商競爭體製非常重要。
  
    另外就是預研,特別是國防預研局(DARPA),這是美國獨特的優勢。任何國家沒有國家直接掌管的預研機構。在中國,軍人是軍人,科學家是科學家,互不搭界,更奇怪的是還有一個中間的國防科委,即科學家穿上軍裝,弄得兩頭夠不著。馮.卡門成立的美國空軍的科學委員會,是軍方適應科學委員會而非相反。預研消耗的費用很高,資金怎麽花,風險誰承擔,成果誰來享受,利益如何均攤,非常複雜。別的國家包括俄羅斯對此也沒好辦法。美國是用切塊的方法。比如NASA幹一部分,大學幹一部分(很奇怪美國是一定要用大學),公司幹一部分。公司再轉包一部分。這樣把所有的風險切塊分開,所有的研究個人進行。等於有很多中心運轉,這裏進展不大,那裏有突破了。中國是一家到死,沒有平行運作,成就成,不成就完。美國這些分散的研究機構都有自己的研製體係,比如大學。甚至分包商為了拿到切塊的合同,不得不拿出利潤中相當大一部分去請人或搞預研。美國的人才利用率非常高,從軍火企業退出後發幾篇有用的論文就會受到大學的邀請。在美國,隻要你有本事,渠道是通的。這個機製太重要。極短的人才尋找時間,總共隻有六七個人介入衛星研製項目,在中國甭想。像中國的核潛艇,如果沒有劉華清的努力,可能局麵又是一個樣子。而美國這個機製不會隨人員變化而消失,隻要有一個負責的找那麽幾個人,東西就出來了。


  
    ◆美國裝備發展概念
  
    宋:美國發展裝備靠的是四項理念。首先是先進概念。美國自從馮.卡門以後始終是打新概念,且不惜代價。新概念很多是失敗,但隻要成一個就是獨領風騷。比如F-15已很完美,但偏要再搞一個高技術型號F-22,很多在別國看來是浪費的情形他敢硬幹。他現在是以概念立國。
  
    還有比如X-43A衝壓變循環發動機,8倍音速看來沒什麽用處,隱身軍艦的成本達幾個億,在他已掌握絕對的海空優勢的前提下仍在搞。另外他的大學和新概念新技術掛鉤,包括加州理工和噴氣推進實驗室,加大和勞倫斯.裏夫莫實驗室,麻省理工和雷達通信實驗室。哈佛和光學偵察實驗室等。
  
    記:美國的中小學教育進度遠低於中國,但大學一下就與產業掛鉤。
  
    宋:中國的大學教育都是學而優則仕,另外教授大多是傳統教育的產物,都不愛動手,隻愛舞文弄墨。話又說回來,就算你願意動手,你有錢麽?
  
    美國的裝備發展概念,第二個就是針對戰場型,比如陸軍的胡德堡、本寧堡、布萊德堡研究中心改進戰術、戰略和武器,很多武器如鑽地炸彈等針對戰場改得飛快。各軍種都有自己的研發中心。
  
    記:各軍種的這些經費是如何來的?
  
    宋:每年他都要申請,額度打得很寬,這樣長期下來就積累得很肥,但他就怕通貨膨脹。
  
    美國第三個裝備發展概念是軍製靈活型,包括把承包商送上軍艦,把偷渡者送上戰場(給綠卡、國籍),用保安代替軍人,國民警衛隊代替一線部隊,用錢、機會、教育、技術征兵,大量使用女兵等。
  
    他的軍隊為維持維修高技術設備就需要技術軍士。保住一個技術軍士,什麽生老病死,家屬等負擔非常重。當他用承包商來維護維修,就不要技術軍士了。用你的炮,炮廠來維護,用你的雷達,雷達廠來維護。因為廠商間是平等競爭的,報價裏含了這些售後費用,就省了很多錢。
   宋:一樣,中國是近來才實行的。此外還有保安代替軍人,這個很重要。他在伊拉克雇了大量保安,用於看管軍營等。保安死了,給幾個錢就打發了,可軍人負傷了非常難辦。前不久得諾貝爾獎的一位學者給他算了伊拉克戰爭的帳,遠不止幾千億美元。打傷一個美軍士兵,醫療費、保險費都算下來達好幾十萬甚至更多,所以美國盡量用移民,模糊軍人身份,雇南非保鏢、保安,以減輕負擔。
  
    現在除一線軍人,其它事物包括後勤運輸等都包給公司了。按說軍隊的後勤應由軍人來進行。美國隻是打進伊拉克以後,隨軍前進的是本師的後勤,兩周以後彈藥基數用完,開始正規補充時就已經是公司了,戰前雙方都簽了合同。

  
    記:都包給公司以後會否出現效率不如軍隊自己幹的情況?
  
    宋:恰恰相反。因為公司是競爭關係,所以壓的工資很低,效率又高。雇保安看軍營又按時又賣力氣,又把軍隊省了。他的保安素質不低,跟北京居民小區裏的保安不是一碼事。美國有很多大的保安公司,都進行過正規培訓、考核,完全是模擬戰場。
  
    他的國民警衛隊相當於中國的預備役,平時有各自的工作,定期集訓,也有自己的飛機大炮,但國家不養。這些武器平時就在倉庫裏,包給公司維修。海岸警衛隊算是軍隊係統,相當於邊防軍。
  
    還有就是女兵的運用。女兵其實特別忠於職守,而且要求不高。美國用女兵就像中國用文員一樣。蘇聯二戰時也大量動用女兵,發現很管用。
  
    美國實際上已經衰落,人們都已貪生怕死,但帝國還得維持,隻能靠錢、技術來征兵。他的軍費2004年為4550億美元,占全球軍費47%,超過其後32個國家之和,而且是靠別人來兜底,才維持著軍隊的現狀。
  
    美國第四個裝備發展概念是鼓勵創新,針對對手快速應變。從幾個項目可看出美國的快速應變能力。F-4原來隻有導彈,後來在越戰中一看不行趕緊加裝了機炮。針對戰鬥機剩餘能量理念研製出F—15。針對朝戰和越戰中亞洲軍隊普遍使用夜戰,幹脆投老本,花了十七八個億搞了CCD”藍丁”夜視係統,實際是數碼轉化的,這是用錢換技術。針對伊拉克路邊炸彈引出電子幹擾係統。針對北越高炮導彈火力密集炸橋困難引出激光製導炸彈。另外美國作戰用綜合國力,不像英國是用職業軍人作戰,他一弄就是整體。軍隊隻是冰山一尖,實際上專家學者都已參戰。比如阿富汗地形多山,情況也不相同,他的炸彈的延時引信到底定多少他也不清楚,然後他把全國的地理學家調來研究,最後取平均數來定引信。二戰時他炸德國軸承廠就請過專家。任何軍隊沒有美軍請民間專家這麽多,所以美軍已有相當多的民間力量介入。在中國,發燒友倒很多,但介入軍隊的很少。

  
    ◆朝戰、越戰教訓改造美軍
  
    宋:還應提及的是越戰失敗後,獲得大量教訓來改革美軍的軍事理論。成果之一是1986年的戈德華特—尼科爾斯法,這是任何國家沒有的。他總結越戰發現,軍人作戰受上層、媒體等外界因素幹涉太多。二戰丘吉爾拉美軍進行安其奧登陸就是典型的政治幹預軍事。朝戰時,誌願軍先占領了漢城,然後撤離,後又想攻占漢城,結果損失很大,要依著軍人就不這麽打了。這個法案規定軍人不受政治家等幹擾,它授予參聯會極大的權力,參聯會又授予戰區司令極大的權力。法案通過後,美軍作戰力明顯上升。人們認為這是比無數個師團都重要的。現在美國總統隻有戰事打完後才能說話。
  
    另外美軍重視結盟。當年S-300要運進南斯拉夫,都分解了裝到油車裏,還是被匈牙利攔截了。這是結盟的力量。中國曆來強調政治,卻不注重結盟。
  
    美軍現在的作戰都是以大欺小,每戰必勝。他越來越嚐出殺雞嚇猴的好處。而且放棄添油戰術,總是一次性獅子搏兔,給人感覺總是必勝。
  
    ◆民族選擇性進化論
  
    宋:最後談談美國的民族性問題,從民族選擇性進化論看,這個民族年輕,都是移民後裔,無曆史包袱,以盎格魯白人新教文化為核心,吸收了阿拉伯等文化的優點,比如教士隨軍等。另外美國民風尚武,手槍到人,步槍入戶,私人可造飛機,世界無二。像私人金融一樣,起點非常高。中國軍事迷都是嘴上說,美國的愛好者都是真刀真槍。很多家裏有武器庫,舊導彈拆下關鍵部件就敢賣。像B-52放到飛機墳場,遊客隨便玩。這種民風導致軍事撥款沒障礙。老百姓就覺得打仗值。
  
    記:放在中國的老百姓,可能就覺得拿這個錢修學校或修路或修什麽別的民用設施更值。而美國老百姓對”科曼奇”這種數百億的打水漂不覺得浪費。


  
    宋:他的民風尚武是在全世界爭霸保霸,目標是得到全世界,因此損失的這點代價又算得了什麽?就像”無產者失去的是鎖鏈,得到的是全世界”一樣,他失去的是一個項目,得到的是全世界。從移民環境進化論看,移民們必須年輕力壯,體力智力占優,使當代和後代占有優勢。特別是移民中男多女少,男性必須努力工作才能出人頭地,娶妻生子繁衍後代,因此形成崇尚強者的男性文化和強者為王的競爭機製,好勇鬥狠。美國為什麽老喜歡霸權?如果別人得了霸權,別國貨幣成了世界貨幣,一切優勢就被別人奪去了!是一榮俱榮,一損全損,不是簡單地失去一個市場或失去聲望,他爭的不是一國,而是這個世界。美國移民娶妻時要出人頭地,生了一堆孩子要養家時,還得出人頭地,所以美國人都力爭在本行爭先。同時他沒有祖宗親戚的依靠,要麵臨各種血緣、種族、民族的競爭。在美國,一個廚師要麵臨中國和外國廚師的多重競爭,移民一到美國立刻感到壓力大。
  
   記:美國為何沒像歐洲那樣,經過原始積累形成大量貴族?貴族是一個國家的腐蝕劑。
  
    宋:他本土有貴族,美國有一個”鍍金時代”,直到一戰之前,富人已很多了。這個富人原來也是窮人,一旦他腐敗了,別人馬上取而代之。所以他的富人消聲遁跡,幾個大的財團,如梅隆、洛克菲勒等子女越來越少,形不成氣候。
  
    記:所以他的這種貴族隻是腐朽自己,而不會像八旗子弟一樣腐朽國家。
  
    宋:是這樣。在中國,一個官員腐朽了,底下人根本上不來。這涉及到美國的選拔機製,美國個人的出人頭地速度比誰都快。現在中國的民營企業家經濟上有一定自由,政治上還得仰仗官員。美國是能者為王,像麥克納馬拉,科洛納計劃和貝克,巴頓和布萊德雷,馬歇爾和艾森豪威爾、鮑威爾,馮.布勞恩與阿波羅登月,阿比紮伊德和伊拉克戰爭,蘭德公司與基辛格等,都說明一個草民可憑能耐在美國越過最短的台階,一越為王。
  
    記:在中國,經濟建設被認為是和軍隊建設相違背的,修高速路多了,軍費就減少了。在美國從未有這種矛盾。
  
    宋:還是美國的自然地理條件太優越了,基礎設施建設由各州自己搞。民間投資是按利潤來搞,比如拉斯維加斯賭城。聯邦政府不用撥款隻負責軍事,隻有在羅斯福新政的時候為了拉動經濟,才用國家財政來修高速路。

  
    記:美國的產業早就開始向國外轉移,中國倒成了世界車間,美國隻擁有品牌和核心技術,這會否導致產業被架空?
  
    宋:他有幾項產業沒轉移。比如造紙業,這是利潤很高的行業,因為別的國家沒法和他競爭森林資源。化工業也沒轉移,這都是關鍵的。製造業出去他也不怕,都是他控股的,利潤都回流了。而且高技術設計行業都在國內,生產在國外,產品競爭力更強。軟件也是包給印度、巴基斯坦。有些產業外移是不得不進行的,比如芯片,比如汽車,別國競爭力已很強了,美國企業再不外移就是等死。
  
    記:他不擔心戰時軍用物資的大規模生產能力空缺的問題?生產線閑了或關了,光有錢未必能立刻恢複。
  
    宋:這個他也在思考。比如他生產被服等的價格可能就10倍於中國產品,把這些常規軍需品廠家養下來困難很大。現在他把子彈等包出去了,比如台灣,剩下的幹脆國際采購。因為戰時來不及,等國內廠商生產線擴大,生產出來仗已打完了。現在外購數量很大。他的生產線空置不是風險,因為地理優勢使得主動權總在他手上,永遠有周轉的時間和空間。
  
    記:總之,美國現在的優勢主要是民間金融、核心技術、品牌、語言這些。
  
    宋:還有文化傳媒宗教的力量等,不再細談。

宋宜昌與《V的貶值》


■ 葉永烈
2003年3月25日,全世界關注的伊拉克戰爭進入第六天,在中央電視台的演播室裏,出現了一位中年人,正對那場正在進行著的如火如荼的戰爭進行評點。他的頭銜是“軍事專家”,他名叫宋宜昌。
  2005年7月2日,山東人民出版社在濟南舉行《諾門罕,日本第一次戰敗——一個原日本關東軍軍醫的戰爭回憶錄》出版座談會,出席會議的除了原書作者鬆本文六先生及譯者之外,這本書中文版的序言作者做了長篇發言。此人也是宋宜昌,這一回的頭銜是“中國著名軍事史專家”。
  作為軍事史專家,他還對《西洋世界軍事史》進行解讀,寫了《輝煌帝國的軍事視角——解讀富勒<西洋世界軍事史>》一書。

  宋宜昌的涉獵範圍甚廣:在中國“神舟五號”發射成功的時候,他在電視台講解這一成功背後的軍事意義;當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他又就失事的原因進行詳細分析;當俄羅斯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失事,他把此事與“俄羅斯軍事帝國”聯係在一起進行評析;他就中國與印度兩國的曆史與現狀進行對比分析;他還就中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三線建設”進行回顧與反思……
  他的許多觀點獨樹一幟,很有見地。比如說,他以為“伊拉克戰場也是課堂”,這句話在當時被中國軍事院校許多人所引用;又如,他以為,前蘇聯依寵武力,窮兵黷武,是繼承了它的征服者——蒙古鐵騎的基因的,但在經商上,始終是二三流水準。前蘇聯之轟然崩塌,被軍備競賽所拖垮隻是表象,敗於商戰則是基本原因……他的蘇聯“敗於商戰論”,也令許多人折服。
  英語特棒的人,在今日中國已經不足為奇。然而,宋宜昌居然對學習英語的方法進行鑽研,寫出《風暴謎式英語單詞記憶法》一書。
  他跟法國作家凡爾納一樣,對於地圖有著特殊的收藏愛好。1997年他居然主編了《國家地理:從地理版圖到文化版圖的曆史考察》一書。
  在對宋宜昌的“肖像”進行了一番“大範圍”的掃描之後,應該言歸正傳,寫一寫作為中國科幻小說作家的他了。
  我和宋宜昌認識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他是北京一家出版社的編輯。跟宋宜昌聊天,我發現他的思維速度極快、語速也很快,甚至可以說是跳躍式的。他常常剛剛跟你談這個問題,馬上又飛快地跳到另一個問題。有一回他到上海我家,跟我討論的問題是寫長篇小說時是否用“框圖”。當他見到我的長篇小說草稿上畫著一個個長方形的框子和許許多多箭頭時,大笑道,你我都用“框圖”!
  當我有幸讀到他1980年在香港出版的科幻小說《V的貶值》後,完全被他橫溢的才華和獨特的構思所折服!V,是指美神維納斯。當人人都具有美貌之後,V也就貶值了。他巧妙地描繪了這一貶值。這部作品不僅構思新穎,而且富有文采,非常流暢,如行雲流水。在當時我讀到的中國科幻小說之中,《V的貶值》屬於另類,這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他為香港長城電影公司寫劇本的時候創作的。由於這部科幻小說過於超越了時代,以致當時無法在中國內地出版。

  1982年,我在主編《中國科幻小說選》的時候,理所當然地收選了《V的貶值》。然而,在出書前夕,責任編輯告訴我,《中國科幻小說選》中有兩篇作品在領導審稿時被刪去,一篇是老舍的《貓城記》,一篇是宋宜昌的《V的貶值》。老舍的《貓城記》曾經受到過“批判”,當時連《老舍文集》都沒有收入(後來終於收進第七卷),所以未能通過圖書審查關;至於《V的貶值》,我當時用的是宋宜昌提供的香港版複印件。出版社領導一看是用繁體字排印的,馬上“警惕”起來,說道:“《V的貶值》隻在香港出版,從未在內地出版,表明這部作品不適宜收入《中國科幻小說選》。”盡管我據理力爭,也無濟於事,隻得忍痛割愛。直到1999年我主編六卷本《中國科幻小說世紀回眸》時,終於如願以償把《V的貶值》全文收入。
  宋宜昌的科幻小說不多,但是都很精致,主要是中長篇。在《V的貶值》之後,他的代表作是長篇科幻小說《禍匣打開之後》。這部長篇寫的是在23世紀的時候,一場強烈的地震觸發了南極大陸冰蓋下的外星人飛船。這艘飛船是在幾十萬年前由一對外星人駕駛來到地球的。當時,這對外星人已經去世,但是死前留下十幾個冷凍胚胎。地震使冷凍胚胎迅速發育,仿佛打開了禍匣。新一代外星人操縱先進武器,發動毀滅人類文明的戰爭。麵對凶暴的外星人,地球人奮起反抗。這場惡戰還驚動了一批友善的外星人,與地球人結成同盟,終於擊敗從南極大陸冰蓋下鑽出的禍種。
  一位名叫杜青的科幻迷,在回顧自己讀過的科幻小說時說:“我個人認為《禍匣打開之後》是新中國最好的一部科幻小說,這部小說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初,篇章行文與西方科幻小說風格幾乎完全接軌,考慮到當時中國剛剛走向開放,不能說不是件非常令人驚歎的事情。可惜該作者後來再也沒有寫長篇科幻小說了。”這一讀者的評論是恰如其分的。
  在完成優秀的長篇科幻小說《禍匣打開之後》之後,宋宜昌的寫作興趣集中在世界海戰史,長篇《北極光下的幽靈》是反間諜小說,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德國在格陵蘭島建立間諜氣象站,給盟軍北大西洋運輸線造成的嚴重威脅;長篇《燃燒的島群》描述了波瀾壯闊的太平洋戰爭;長篇《北方的孤獨女王》,記述納粹王牌戰艦“提爾皮茨”號的戰鬥曆程;此外還有長篇《火與劍的海洋》、《沙漠之狐隆美爾》、《大洋角逐》……


  宋宜昌以這樣的話,道出自己研究世界海戰史的緣由:世界有三種文明,即蒙古遊牧民族之類的“綠色文明”,中國農業耕作守望之類的“黃色文明”,以及現在霸道的美英海洋貿易和探險之類的“藍色文明”。我們必須走向藍色世界才有希望,因此要了解海權和海戰,這也是我做這件事的驅動力……
  我注意到兩個小小的細節,宋宜昌最初的兩部長篇《禍匣打開之後》和《北極光下的幽靈》,都是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另外,在《禍匣打開之後》的末尾,有這麽一行字:“1980年6月14日,初稿於蘭州;1981年6月4日,二稿於北京。”這表明,作者曾與甘肅有過密切的關係。
  我解開這個細節背後的謎,以及深入了解他的身世,是1996年5月25日我在北京對他所進行的采訪。
  當時,我正在寫作50萬字的關於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紀實長篇《1978:中國命運大轉折》,內中寫及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論戰。我查閱了當時的報刊,得知在全國務省市(除北京之外)第一個開展“真理標準”討論的是甘肅。甘肅地處大西北,屬於經濟不發達地區,在政治上也隻是一般性的省份,然而,在關於“真理標準”的討論中,在各省市中,卻一馬當先。其中的原因;是當時的中共甘肅省委第一書記宋平,明確表示支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反對“兩個凡是”。由於宋平在“真理標準”論戰中態度鮮明,加上他的工作業績,後來被調往北京,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然而,關於宋平的經曆鮮見於報刊。我從朋友那裏得知宋宜昌乃宋平之子,便對他進行了采訪——這次采訪,不再是科幻作家之間的談話。我從宋宜昌的談話中,詳細了解了宋平的鮮為人知的經曆,寫入書中。
  身為高幹子弟的宋宜昌,向來為人低調,從不在人前談及父親和家底。這一回,由於我所采訪的是宋平的經曆,在談話中,宋宜昌不得不談及自己的一些經曆。宋平原名宋延平,山東莒縣人,因此宋宜昌祖籍山東莒縣。宋宜昌告訴我,一個非常奇特的機遇,使宋平有機會從山東農村到北平上大學。那是宋平的哥哥參加萬國郵政抽獎,得了獎——三百大洋!於是,哥哥把這筆錢給了宋平去北平上學。這樣,宋平進入北平農業大學。念了一年,宋平又考入清華大學化學係。1937年,宋平在北平加入中國共產黨,走上紅色之路……


  1949年後,宋平擔任過政務院勞動部副部長、國家計委副主任,全家在北京生活。1960年,宋平調任中共西北局委員兼西北局計委主任,開始在西北工作。宋宜昌也隨父親來到西北。“文化大革命”中,宋平曾受到非難。在“牛棚”裏關了一年多。那時宋平全家5口人,擁擠在一間20多平方米的屋子裏,過了兩三年。
  宋宜昌在中學畢業之後,作為知識青年,到西北農村勞動。每天在高強度的勞動之餘,別人在宿舍裏高聲打撲克,他卻堅持自學外語。他非常珍惜時間,喜歡泰戈爾的一句詩:“暮色已經重了,村子還沒到。快一點走,再快一點走。”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他居然自學了英語、俄語和日語。掌握外語之後,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窗口。宋宜昌大量閱讀了西方軍事史著作。“著名軍事史專家”的頭銜就是這麽來的。
  在中國科幻界,宋宜昌是人品、作品“兩優”的作家,可謂德藝雙馨。宋宜昌的可貴之處在於從不依仗父親的地位在宦途上爭升遷,而是靠著自己的刻苦努力打下紮實的學術功底,“進擊、進擊、再進擊!”他興趣廣泛,涉獵甚廣,也正因為這樣,他的作品(包括科幻小說)視野廣闊,知識豐富。他的文筆流暢,而且仿照“框圖”創作出來的作品,故事性強,層次清楚,有頭有尾,令人欲罷不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