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冷戰由此開始:美蘇二戰中在伊朗結下冤家

(2007-04-05 06:49:44) 下一個
作者: 慕楓龍

■三巨頭爭奪石油資源 ■原子彈威脅蘇聯外長

最近,伊朗扣留英國士兵事件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實際上,二戰爆發後的伊朗,曾與英美蘇三大國有著解不開的糾葛,伊朗問題甚至引發了美蘇之間的冷戰。

禮薩王對英蘇 一點不買賬

二戰爆發後,伊朗宣布中立,德國派黨衛隊隊長埃特爾到伊朗當公使,德國駐伊使館的“工作人員”達到數百人,其中包括著名間諜卡莫塔、邁爾等。這些人不僅在伊朗搜集情報,而且不斷破壞盟軍通過伊朗等地的物資供給線。

1941年7月19日,英蘇兩國聯合向伊朗發出照會,希望伊朗能把德國人趕出去。當時的伊朗國王禮薩王,不甘心受英蘇指揮,拒絕了英蘇的要求。而此時,德國人也警告伊朗,如果采納英蘇建議,德國將與伊朗斷交。埃特爾向伊朗人吹噓說,德國不久就將“幹掉”蘇聯。

8月25日,英蘇兩國軍隊從南北方向夾擊伊朗。3天後,禮薩王宣布停止抵抗。8月30日,英蘇再次要求伊朗驅逐德國人,可桀驁不馴的禮薩王偏偏不吃這一套。接著,英蘇駐伊大使一道去見禮薩王,逼他交出王位,否則盟軍將在3天後殺進德黑蘭。

禮薩王很是無奈,隻好把王位讓給了兒子巴列維,他本人則被英國人送到毛裏求斯。老國王在離開伊朗前,特意讓人裝了一袋國土帶在身上。可憐這位伊朗曆史上的英雄,3年後客死他鄉。

年輕的巴列維在驚惶失措中登上王位,不久同蘇聯和英國簽訂同盟條約,答應與兩國結盟抗擊德國。

英蘇兩國部隊進入伊朗後,美國大兵(主要是工兵)也在1942年年底開進伊朗,幫助修複伊朗境內的鐵路。
石油之爭初顯冷戰苗頭

美英蘇三國雖是伊朗的“客人”,但它們根本沒把主人放在眼裏。1943年底,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在德黑蘭召開會議,可“三巨頭”對年輕的伊朗國王不屑一顧。羅斯福、丘吉爾連禮貌性地拜訪國王的事情也沒做。

蘇聯倒是禮儀上做得比較周到,斯大林親自在外長莫洛托夫的陪同下,去探望了巴列維,還建議贈送伊朗一個團的T-30坦克裝備與一個中隊的戰鬥機裝備。國王受寵若驚,不過後來才聽說這些贈品附加了條件:蘇聯軍官和士兵將與贈品一起來伊朗。巴列維最終沒有收下這麽“好”的東西,他明白,以伊朗當前的國力,對三巨頭的“好處”不能奢望。

伊朗不甘心做配角,開始用石油開發權來牽製列強。1943年2月,伊朗駐美商務參讚開始就石油租讓權問題與美孚石油公司磋商,想用石油換取美國的支持。

麵對伊朗的石油牌,英國人也拋開紳士派頭,提前派地質隊到伊朗勘查。結果發現:伊朗石油儲量大得驚人。為避免南部石油全被美國搶去,英荷殼牌石油公司急急忙忙派代表去德黑蘭。

蘇聯對英美在伊朗南部的石油爭奪不感興趣,提出了壟斷伊朗北方石油的計劃。1944年9月,蘇聯派副外交人民委員卡夫塔拉澤訪問德黑蘭,向伊朗開出一個石油大訂單:希望獲得伊朗北部五省為期75年的石油租讓權,並在上述地區享有5年的石油勘探權。

當時伊朗的薩埃德政府拒絕了蘇聯的要求。於是,蘇聯中斷伊朗北糧南運,德黑蘭頓時鬧了糧荒。

英美對蘇聯的舉動十分吃驚,決定摒棄前嫌,共同抗蘇。1944年11月,英美聯合向蘇聯遞交照會,提醒蘇聯關於保障伊朗主權的承諾。

英美照會給了卡夫塔拉澤使團致命一擊。後來,伊朗收回了關於石油租讓權的談判,英美蘇都沒撈到好處。蘇聯人對英美在背後使壞耿耿於懷,冷戰的幽靈開始在伊朗出現。
撤軍問題讓美蘇關係急劇惡化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二戰歐洲戰事結束。5月19日,伊朗政府向英美蘇遞交照會,要求它們從伊朗撤軍。

為了能給伊朗一個好印象,英美答應將在規定期限內從伊朗撤出。而蘇聯對伊朗的照會根本不予理會。日本投降後,蘇聯眼看不撤不行了,便開始主導分裂伊朗的“阿塞拜疆危機”。12月12日,“阿塞拜疆自治共和國”成立,3天後,西阿塞拜疆又成立了“庫爾德人民共和國”。蘇聯動用卡車向叛亂分子分發武器,伊朗政府軍派1500人的部隊前往恢複秩序,但剛出德黑蘭18英裏,就被蘇聯軍隊攔住。

伊朗於是請求英美幫忙。美國當時已經有了核武器,說起話來底氣十足。1945年9月到10月的倫敦五國外長會議期間,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一再拿原子彈顯擺,但沒有收到任何效果,於是跑到莫斯科跟斯大林說,伊朗可能要向聯合國告狀。

蘇聯想在伊朗建立勢力範圍,激怒了剛剛上台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他把貝爾納斯叫到自己的“威廉斯堡”號遊艇上,狠狠地罵了一通,說他對蘇聯太軟弱,並給他念了一封自己的親筆信:“我認為,我們應該以我們所可能有的強硬方式,抗議俄國人在伊朗的計劃。……除非俄國人碰到鐵拳和強硬的抗議,否則另一次大戰就可能發生。”杜魯門的講話,冷戰的味道越來越濃。
伊朗把蘇聯告上聯合國

隨後,美國鼓動伊朗在聯合國裏跟蘇聯“理論”。1946年1月19日,聯合國安理會剛開第一次會議,伊朗人就狀告蘇聯幹涉伊朗內政,要求蘇聯在3月2日以前從伊朗撤軍,英美代表發言支持。

蘇聯人雖向美國人說過,不怕伊朗到安理會鬧事,但問題真來了,國際輿論一片譴責,麵子上有些掛不住。於是好說歹說,蘇聯讓伊朗首相卡瓦姆帶著代表團到莫斯科談判。2月18日,卡瓦姆到了莫斯科,但蘇聯拒絕如期從伊朗撤軍,還再次要求得到伊朗北部的石油勘探權,談判不歡而散。

3月2日的最終期限已過,蘇聯軍隊隻是部分撤出了伊朗領土。此時,沒有了戰略基礎的美蘇,早已打算分道揚鑣。美國恰巧想利用這個機會,拉攏伊朗。上次挨了罵的貝爾納斯,開始公開對蘇聯在伊朗的行動進行抨擊,揚言要“使用武力”來捍衛聯合國憲章。杜魯門更絕,他在白宮召見蘇聯大使,警告說蘇軍如不馬上從伊朗撤軍,美國將使用原子彈對付蘇聯。

迫於世界輿論的壓力,蘇聯軍隊於5月9日全部撤出伊朗。隨後,伊朗政府軍開進北部,“阿塞拜疆自治共和國”、“庫爾德人民共和國”很快土崩瓦解。伊朗危機從而結束。但此時的美蘇關係已經惡化到了極點。

美蘇冷戰全麵爆發

伊朗危機雖然已經結束,但冷戰的腳步並沒有停止。1946年1月16日,丘吉爾應美國總統杜魯門之邀訪問美國。3月5日,他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3月13日,斯大林在一次談話中對丘吉爾進行了反擊,稱他“是要在盟國中散播糾紛的種子”,“是號召同蘇聯進行戰爭”。

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幹涉別國內政的“杜魯門主義”正式出台,美蘇冷戰號角全麵響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