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美日不懂解放軍的“黑手”:看看中國的巡航導彈!
(2007-03-23 08:23:50)
下一個
最近巴基斯坦宣布成功試射了一枚射程700公裏的巡航導彈,而且這次試射沒有按照核安全機製事先向外界公開,足見巴方對此的重視。
關於巴基斯坦巡航導彈是否有中國導彈的影子,爭論頗大。我的結論是:巴基斯坦有的,我們一定有;巴基斯坦沒有的,我們不一定就沒有。
中國關於巡航導彈的研製。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經過30多年的研製,目前已經成為真正的奪命利器。
我國的巡航導彈研製,突破的數道難關。
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研製,首先要解決巡航導彈的基礎理論,如小噴氣發動機、地形匹配、導航、圖象識別、飛行控製、電子信號收發等。這些理論研究很快獲得突破。進入上世紀90年代,我國電子、半導體製造技術飛速發展,成功掌握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加工、數據壓縮、高速處理器等技術,因此,除了小噴氣發動機,其他的核心研究成果在上世紀90年代都進入使用化階段。此時,我們就已經擁有了射程在1000公裏內的巡航導彈(型號不詳)。
此時,為了提高射程,發動機和衛星導航成為製約我國巡航導彈發展的瓶頸。
我國通過自研和分析擊落的美國“火蜂”無人機,在上世紀70年代就掌握了小渦噴技術,而為了實現大射程,必須要小渦扇。
我國小渦扇的研製頗有傳奇色彩,美國方麵描述中國動用大量間諜以研究人員的身份竊取了“戰斧”的技術,還有富有文學色彩的描述,“在西亞的沙漠上,有兩匹駱駝躑躅而行,背上馱著兩台運往中國的小渦扇發動機,這是從未爆的‘戰斧’上獲得的…..”。目前國際都公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未爆的“戰斧”上獲得的發動機,通過走私渠道,從巴基斯坦偷運到中國。
但不能說我們的小渦扇技術是偷來的,彈用渦扇比起壽命高達3000-4000小時的機用渦扇,技術指標要低很多,主要的難點在於小型化引發的問題。
我們的小渦扇在2000年前後獲得突破,巡航導彈的射程此時就到達了1500公裏以上。最新的成果是WS500,WS500的出現表明了我國小渦扇製造技術實現了係列化、規模化,從而使大批量裝備巡航導彈成為現實。
衛星導航是與發動機同步進行的攻關,考慮到民用GPS的精度低,甚至有可能完全被切斷,我們自主的衛星導航係統提上議事日程。成果就是“北鬥”導航係統。“北鬥”對於固定點的定位,精度在5米以內,但是由於采取應答機製,因此對於高速運動目標定位還是有較大誤差。
“北鬥”是純軍用機製的導航係統,這和公開宣傳的正好相反。該係統的總師曾經呼籲國內開發與“北鬥”配套的民用係統,以攤平“北鬥”的研製、維護費用,談何容易?
正在我們為巡航導彈精度擔憂的時刻,又一次飛躍出現了。我國通過與以色列的軍事合作,引進的“哈比”、“達利拉”等無人反輻射作戰飛機。這些裝備引進後,我們立刻對其自動飛控設備進行了反設計、仿造,對配套軟件進行了反編譯,獲得與其核心源程序近似的源代碼。這些技術的驚人效果,引發美國對此的關注,從而導致美以之間的齷齪。
“哈比”、“達利拉”的特點,就是可以在目標區上空長時間巡邏飛行,這對於我國巡航導彈來說,簡直是夢一樣的技術。有了長時間巡邏的技術,就可以不必依賴GPS等數據,而讓巡航導彈自己在目標區上空尋找目標。
我國的主動雷達導引頭、紅外導引頭、微光成像導引頭,作用距離在5-20公裏,視場範圍正負15度―正負35度,如果讓巡航導彈在橫須賀上空飛一圈,那麽,她肯定能找到值得她攻擊的目標!!!!!
此時,我國的巡航導彈,已經成為絕對的“殺手鐧”!二炮的DF,頻頻拋頭露麵,沒有“留一手”的準備,能這麽招搖嗎?
目前,二炮的巡航導彈部隊,據稱不超過3個旅,除了戰備值班,還有一個特殊的任務就是培養技術骨幹,所有戰位上均是軍官或高級士官,為將來大批量組建巡航導彈旅做準備。
為什麽不大量組建巡航導彈旅呢?因為我國目前巡航導彈技術還沒有完全定型,還處於發展中,因此,還沒有製式巡航導彈大批量生產。
最新的進展之一就是和批量生產有關,新裝備研製要求是實現巡航導彈的模塊化設計,將導彈劃分為外殼、燃料倉、戰鬥部、導航模塊、尋的模塊、發動機等模塊,便於導彈的批量生產和迅速升級。
這些研製要求很快獲得落實,全新設計的彈體結構使油箱增大,而采用新的合成材料不僅重量輕、機構強度大,而且具有一定的防彈能力,導彈在體積不變的情況下,射程提高了30%-50%。
2006年1月,美日針對釣魚島進行大規模演習,其間美日海空力量大量集結。據說與此同時,我們也進行演習,目標就是美日戰略核心要點,內容就是和航天力量配合,考察二炮部隊的目標識別、幹擾與反幹擾、兵力展開、精確打擊和戰果評估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