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了解真實曆史:古代朝鮮為什麽要發明朝鮮文?

(2007-03-22 06:56:47) 下一個
古代朝鮮為什麽要發明韓文2006年5月18日,據韓國的朝鮮日報報道,韓國銀行公布了新版10000韓元的票樣。這新版的10000韓元較舊版韓元,在票麵圖樣以及防偽技術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其主題人物的頭像卻依舊采用的是令韓國百姓景仰的曆史人物,朝鮮王朝的第四代國王——世宗李裪,在韓國,人們尊稱他為“世宗大王”。不僅如此,最近韓國新行政首都建設委員會,公布了由民眾選出的新行政首都的名稱。“世宗”脫影而出,成為韓國民眾心目中的首選。雖然韓國新行政首都建設委員會解釋“世宗”時,寓意為世界之最之意,但是熟知韓國曆史的人一眼便看出,這與世宗大王在韓國的影響力有著深遠的聯係。那到底這個朝鮮王朝的君主有著什麽樣的魅力?如果你拿這個問題去問韓國人,大多數人會告訴你,因為世宗大王創立了韓文,即“訓民正音”(훈민정음)。什麽是“訓民正音”?說白一點,就是古代朝鮮人為了學習漢語,而發明的朝鮮版的“漢語拚音”。現代的韓語就是在這種拚音文字的基礎上,表達韓民族固有語音以及語法的語言。但要知道,創製一種文字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為什麽要創製韓文?做這種高難度的工作有必要嗎?那時的朝鮮具備創製文字的條件嗎?

事情還要從世宗的父親朝鮮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太宗李芳遠(1367—1422)說起。不過就“朝鮮國王”這個頭銜來說,李芳遠應該是第一位,因為在明惠帝建文二年,明朝正式冊封李芳遠為朝鮮國王,那時的世宗應該叫他一聲“阿爸媽媽”。(別見怪韓國曆史劇都是這麽叫的)這個李芳遠可是不簡單,他是朝鮮王朝開國國王李成桂的第五子,少年時代起便英果聰毅,洪武十五年(1383年)擢高麗進士,癸亥登文科,官至密直司代言。在奪取高麗王朝皇位的過程中,他輔佐其父,廢掉了高麗的恭讓王,建立了朝鮮王朝,可謂功勞不小,所以李成桂集團的人都將首功,歸結於李芳遠。“壬申秋七月密與將相定策,勸進開國。趙浚喜慶謂同列曰:‘今日之事功在一人’指太宗也。”(李朝太宗實錄)但李成桂卻沒有這麽想,於1392年7月也即是建立朝鮮的第二年,就封寵妃穀山康氏的幼子芳碩為世子,那年芳碩才11歲,而李芳遠則已經39歲了。立下大功的李芳遠自然心有不甘,於是策劃了一場朝鮮版的“玄武門之變”,分別在1398年8月和1400年發動兩次政變,殺掉了自己的兄弟芳碩、芳蕃以及政敵鄭道傳等,迫使父親和即位才兩年的哥哥定宗,讓出了皇位,朝鮮史稱“王子之亂”。與此同時,大明王朝也正上演著驚天動地的大變故,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當舉國上下都在質疑朱棣行徑的同時,一紙賀表卻送入朱棣手中,原來當聽說燕王奪取皇位,李芳遠馬上意識到,這正是為自己從宗主國那裏取得皇位合法性的最佳時機,於是派遣使節前往“賀正”。朱棣也大喜過望“……天子嘉之,賜以誥命、印章以寵異之……”,還說了“……外邦雖多,你朝鮮不比別處……”這樣的話,看來李芳遠的舉動確實搔到了朱棣的癢處。所以從朝鮮太宗李芳遠的舉動中,我們不難看出:由於這件事進一步確立了朝鮮做為明朝屬國的地位;再者,從李芳遠處理事情的經過來看,可以說朝鮮對於當時中國的政治、文化是相當熟知和欽慕的。他們甘心成為中國的的屬國,也說明他們對於中華文化的渴望與崇拜。正是在這種大環境下,為後來世宗創製韓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對內,太宗一改高麗王朝“君臣佞佛”的傳統,崇尚儒學,學習儒家經典。在政治上更是仿造明朝的體製,實行所謂“六曹直啟製”,就是由皇帝直接控製六曹。(六曹相當於中國古代的六部)經過的一係列改革,終於到了他可以托付王位的時候了,然而對於誰來繼承王位的問題上,太宗卻有自己的盤算。

太宗有嫡子四位,分別是長子即世子李褆、次子孝寧大君李補、三子忠寧大君即世宗李裪、四子誠寧大君李褈。從上述四子的封號我們不難看出,世宗李裪並不是繼承王位的第一繼承人,而應該是當時的世子李褆,並且世子李褆還曾前往明朝覲見過成祖朱棣,對明朝進行了一次成功的訪問“永樂六年,世子禔來朝,賜織金文綺。及歸,帝親製詩賜之。”(明史朝鮮列傳)。但後來在永樂十六年,太宗卻廢掉了世子,改立了世宗。“十六年奏世子禔不肖,第三子祹孝弟力學,國人所屬,請立為嗣……”(同上)。何謂不肖,李朝實錄的解釋是“嫡長子褆為世子,迨年既冠,不好學問,沉於聲色……”(李朝世宗實錄)。那麽誰來做世子呢?太宗當然喜歡好學不倦的忠寧大君,可臣屬們是這樣想的嗎?於是君臣間有了一次很有意思的談話:一天,在開京大臣們奏請廢世子。太宗突然說我想立李褆的長子為嗣,表麵上是想實行嚴格得嫡長子繼承製,可暗地裏是探探大臣們的口風。誰不知道洪武皇帝就是如是做,才會招致“靖難之役”的發生。所以大臣們都說:“大王啊!您教養世子無微不至,而世子呢!還是這個德性。再說,哪有爸爸在封兒子的,您還是換一個人選吧!”太宗說:“忠寧大君李裪天性聰明 、好學不倦、即使是三伏天和三九天,他照樣整晚讀書,而且了解政事,每每發生大事,他總能想出一些,一般人想不到的辦法……”,大臣們也連忙稱是。這樣年輕的忠寧大君李裪就成了朝鮮新的大王。

世宗李祹在位三十二年,欽慕漢文化,對於中國的經典著作達到了癡迷的程度,平日裏手不釋卷,李朝實錄裏說他由於沒日沒夜的讀書,加上身體孱弱,很是令其父擔心,有一次更是將全部的書都藏了起來,可世宗從角落裏發現了一本遺落的還未來得及藏的書,又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後來其父感歎道,這孩子愛讀書,這是天性所致啊!所以博學多聞的世宗,無論在天文、音韻、曆法、軍事上都有所建樹,而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應該歸咎於他對於漢文化精髓的繼承與吸收,我們這裏僅說“訓民正音”。

在訓民正音沒有發明以前,古代的朝鮮民眾為了學習中國先進的文明與技術,都需要掌握中文,也就是會認漢字。而中文和漢字又是極難學習的,因而新羅時期的薛聰便創製了“吏讀”,所謂“吏讀”是指借用漢字的音和義標記朝鮮語的一種特殊的文字形式“……昔新羅薛聰,始作吏讀,官府民間,至今行之……”。(訓民正音—李朝世宗實錄)但吏讀有很大的缺點“……然皆假子而用或澀或窒,非但鄙陋無稽而已,至於言語之間,則不能達其萬一焉……”。(同上)有一點像過去我們學英語用中文標注讀音一樣,比如Certainly要是用中文標作“蛇疼你”就太可怕了。所以朝鮮需要一種屬於自己的發音體係和發音習慣,又能清楚標記漢字發音的文字,這樣世宗創製韓文的工作就孕育而生了。

關於世宗創製韓文的直接目的,受到韓國國力不斷提升,以及於民族主義情感的影響,人們更願意解釋為:為了擺脫中國,特別是漢字對於朝鮮文化的壟斷和侵略,所以要創製韓文。把世宗塑造成維護民族文化化身的形象,其實世宗創製韓文的真正原因是想更深入的學習和了解中國及其文明,並將其推廣到一般的朝鮮百姓之中,而不是僅限於官吏和“兩班”之內“……吾東方禮樂文章,侔擬華夏,但方言之語,不與之同。學書者喚起旨趣之難曉,治獄者病其曲折之難通……”。(同上)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世宗讓集賢殿的學者薛麟趾、崔恒、樸彭年、申叔舟等創製訓民正音,並親自參與製訂和修改工作,在參考中國象形字篆體的同時,以傳統的中國哲學思想作指導,終於在1443年(明正統八年)的12月完成了“訓民正音”的創製。“訓民正音”不僅係統的包含朝鮮語音全部發音特點,而且易學易懂,聰明的人一天就可以學會,笨一點人不到半個月就會了“……故智者不終朝而會,愚者可浹旬而學……”。但訓民正音卻在很長時間沒有公布,又是為什麽呢?

原來訓民正音一公布出來,朝鮮的大臣們就紛紛提出反對的意見,其中集賢殿副提學崔萬裏等人最為積極。他們反對世宗的訓民正音的理由主要有兩點:一者“我朝自祖宗以來,至誠事大,一遵華製。今當同文同軌之時,創作諺文,有駭觀聽。倘曰諺文皆本古字,非新字也,則字形雖仿古之篆文,用音合字,盡反於古,實無所據。若流中國,或有非議之者,豈不有愧於事大慕華”;二者“自古九州島之內,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別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類,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無足道者。傳曰:用夏變夷,未聞變於夷者也。曆代中國皆以我國有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今別作諺文,舍中國而自同於夷狄,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豈非文明之大累哉”。

崔萬裏等人想要表達的意思是,當今之世,有自己固有語言的民族都是夷狄,而我國卻有與中華同文同軌的文明優勢,古語說:“隻聽說用中華文明改變落後民族的事,還沒聽說過與此相反的作為。”況且我國以“事大以禮”為國策,倘若隨意變更文字,不僅於己不利,可能會招致中國明朝的反對,這樣弊大於利的事何苦行之呢?其實這樣的意見,在當時看來 是很有道理的,可世宗堅持自己的成果,將崔萬裏等人罷免官職,於1446年10月9日正式將訓民正音頒布施行,韓國將這一天定為“韓文節”(한글날)。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當世宗去世後,訓民正音並沒有得到極大的推廣,上到官員的公文,下到老百姓間的契約依舊用的是中文。到了朝鮮有名的暴君燕山君時代,由於官員不滿國王的殘暴與乖張,私底下經常用訓民正音抨擊燕山君的暴行,所以訓明正音也因此被明令廢止使用。要不是朝鮮婦女為了習字認字而保留了下來,恐怕也不會有今天韓國第78號的國寶“訓民正音”了。到了19世紀末,朝鮮被日本吞並,昔日以“小中華”自居的榮耀,被鐵蹄踐踏的黯淡無光,朝鮮人的國語成了日語,1911年,4年製普通學校每周授課時間為26~27小時,其中日語授課時間為10小時。而朝鮮語包括漢字的授課總共不超過5~6小時。1922年,普通學校變為6年製,日語授課時間增長為每周9~12小時。相反,朝鮮語授課時間卻縮短為2~5小時。1942年為了達到“內鮮一體”的皇民化要求,日本更嚴令所有朝鮮人不準說韓語,日常生活全部用日語交流,如果當時的朝鮮人不這樣做的話,恐怕連生命也保不住了。

失去祖國的朝鮮人,想起了他們的世宗大王,想起了被他們一度丟棄的母語。半島光複後,南北政權雖然政見不一,但對待韓文的態度上卻是一致的,受到仇視日語以及掀起的純韓文運動的影響,漢字在半島逐步消失了。堪於回首的曆史,令韓國人將過去的光榮與恥辱一同斬斷,也是由於純韓文運動的緣故,現代的韓國人讀不懂自己本民族用漢字書寫的曆史,所以難免以訛傳訛,夜郎自大,如果世宗大王地下有知,如果聽到自己的子孫在大說,指南針、針灸是韓國人發明的和孔子是韓國人這樣的話,肯定會大驚失色,摸著頭說:“怎麽我都不知道呢?”有著相似痛苦經曆的中國人,不妨以寬大的胸襟看待這一切,笑一笑說:“值得原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