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美國炒作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已經下水

(2007-03-20 05:53:19) 下一個
在國防科工委今年年初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黃強回答記者問題時表示:“中國具備製造航空母艦的能力,但具體什麽時候製造目前還沒有定。”黃強還說:“我國今後將適時亮相一些有威懾力的新型尖端武器,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和平。”

   發言人黃強的表態引起了國際媒體的關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隨後的所有報道中,人們沒看到任何新鮮言論。在此之前,在西方媒體上,“中國已經擁有航母”、“中國建造的會是大型航母”、“10年之內,中國將擁有4艘航母”等驚世駭俗的猜測,已經泛濫成災……在中國人自己還不知道是否要建造航母的時候,西方一些人已經為中國“造”出了一支又一支航母戰鬥群。這些為中國“造”航母的都是些什麽人?他們“造”出的航母是什麽樣子?其意何在?

   美國安全研究學院副教授斯托裏:

   “中國航母早已下水”

   本刊特約記者 楊孝文

   “中國第一艘航母已於2003年完工,排水量為4.8萬噸,可搭載24架戰鬥機,每艘造價48億元人民幣”;“中國將使用自製航母對付美國航母”……多麽聳人聽聞的“新聞”!頻頻在學術刊物上發表這些言論的不是別人,正是美國安全研究學院副教授伊安·斯托裏。

   “哪個時髦就研究哪個”

   如果將伊安·斯托裏稱為“軍事專家”,不少人都會嗤之以鼻。這得從他的人生和學術經曆說起。 斯托裏出生於英國紐卡斯爾市,畢業於英國赫爾大學,獲曆史係學士學位。大學畢業沒多久,他就厭煩了泡在故紙堆裏研究曆史的日子。看到當時的國際社會煞是熱鬧,他轉攻國際關係學,先後獲得日本國際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學位和香港城市大學博士學位。

   從香港城市大學畢業後,斯托裏跑到澳大利亞迪肯大學,講授亞太地區安全和澳大利亞國防政策等課程。因表現突出,一段時間後,他被提拔為迪肯大學國防戰略研究中心主辦的“國防戰略研究課程班”的班主任。

   不過幾年後,斯托裏又厭倦了學校生活,遂於2004年3月跑到美國,加盟位於檀香山的亞太安全研究中心,將亞太問題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沒多久,他又跳槽了——現在,斯托裏變成了美國安全研究學院的副教授,主講東南亞安全事務方麵的選修課。

   “跳槽”就像換衣服一樣頻繁的斯托裏,在學術研究方麵也是“三心二意”,總是“哪個時髦便研究哪個”。近幾年,眼見中國問題成了國際關係領域最熱門的話題,他便一頭紮了進來。

   炒作“中國航母”的“專業戶”

   文如其人,斯托裏有關中國的言論也“耐不住寂寞”,以聳人聽聞見長。

   從2002年開始,斯托裏連續推出有關中國的專著,如《中國威脅:想象,神話和現實》、《龍的回歸》等,極力鼓吹“中國威脅論”,呼籲美國采取措施,應對迅速崛起的中國。據說,他現在正忙著撰寫專著《東南亞和中國的崛起:尋求安全》。

   2003年12月,斯托裏在美國海軍作戰學院的報刊上發表了《中國的航母雄心:從傳聞中尋真相》一文,其中渲染說,中國啟動航母建造計劃,將使該地區產生一種擔憂——一支中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群,將被看作是一種威力巨大的作戰力量投送工具,它將加重有關方麵對中國試圖用武力手段解決領土爭端並成為地區軍事強國的擔憂。“如果中國開始使其航母戰鬥群形成作戰能力,台灣海峽兩岸和南中國海的戰略平衡將會發生變化。更為重要的是,中國航母戰鬥群的出現,將對整個東亞地區,尤其是對日本和東南亞各國敲響‘警鍾’,並對美國在東亞地區的海上作戰策略產生影響。”

   此文一出,立即引發了西方國家圍繞“中國航母計劃”的新一輪爭論,一些所謂的中國問題專家紛紛發表文章或著書立說,從中國建不建航母、建什麽樣的航母、造成什麽樣的威脅等多個角度炒作“中國航母”。而斯托裏則憑借這篇文章,差點獲得在美國軍界頗有影響的“水麵海軍文學獎”。從那之後,斯托裏儼然成了“中國問題專家”,將更多精力投入對“中國航母”的研究。

   杜撰中國建造航母“兩段論”

   2006年6月,斯托裏又“前進”了一步,發表文章大談“中國的航母計劃”,並提出了中國建造航母的“兩段論”:

   第一階段,研究外國技術。斯托裏聲稱,中國購買了多艘退役航母,目的是用於研究航母零部件。1984年,中國從澳大利亞購買退役的“墨爾本”號航母。對此,斯托裏在文章中寫道:據澳大利亞海軍消息人士稱,中國工程師對“墨爾本”號上的蒸氣彈射裝置尤其感興趣,甚至要求澳方提供操作手冊。據說,中國海軍通過參考“墨爾本”號的設計,已在北方某海軍機場建造了模擬飛行甲板。中國海軍空降部隊還在這個飛行甲板上進行了大量的飛行測試。改進後的飛行甲板采用了中國自行設計和開發的光學著陸係統。

   第二個階段,自行建造。斯托裏說,中國的目標是擁有至少一艘航母,“中國似乎已下決心建造自己的第一艘航母,而不是從他國購買現成的”。

   不過,斯托裏同時認為,中國若想建成一支航母戰鬥群,必須解決3個難題:第一,中國海軍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艦載飛機;第二,中國仍需開發保護航母及其輔助艦艇的更先進的反潛和防空技術;第三,隻有同時擁有兩艘以上的航母,才能保證始終有一艘在海上執行任務。

   道聽途說,不值一駁

   更讓人驚詫的是,斯托裏在拋出“兩段論”的同時,居然聲稱:“中國已經擁有航母!”他引用“據說”的消息稱,中國已於1999年在上海造船廠開工建造一艘航母,同時也開始在湛江、大連建造海軍基地和海港,以便航母停泊之用。他揣測稱,中國第一艘輕型、常規動力航母的設計和建造,估計耗資約48億元人民幣,應該已於2003年下水、2005年左右正式服役。

   但是,人們發現,斯托裏在推出有關“中國航母”的文章時,總是喜歡用“根據外界猜測”、“據報道”等詞語,早已將學術論文所要求的“嚴謹”二字丟到一邊。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軍事專家告訴本刊,“中國已經擁有航母”的說法非常可笑,道理非常簡單——像航母這樣的龐然大物,根本沒法隱藏,如果中國真的已經擁有,美國軍方肯定會有所察覺,也定會有所反應。

   此外,斯托裏關於中國購買廢舊航母船體的分析,也不值得一駁。中國購買退役航母隻是民間交易,買主都是沒有任何軍事色彩的中國企業;船體在賣給中國前,所有設備、武器都已被拆除。而且,這些航母的空殼子大都改造成了娛樂或教育設施。

   “墨爾本”號是中國企業購買的第一艘廢棄航母,於1984年由中國聯合拆船公司花150萬美元,以廢金屬形式購進。澳大利亞方麵交船前,將蒸汽彈射器、導航雷達等關鍵設備悉數拆除。1998年,中國“明斯克 航空母艦工業公司”用500萬美元,從韓國一家船隻拆解公司購進蘇聯的“明斯克”號重型航母。經過18個月的修理,該艦被改造成一個水上博物館,停泊在靠近深圳的海灣。2000年5月,天津天馬拆船公司以840萬美元的價格,從俄羅斯購進“基輔”號航母,經過長時間的修理後,成為“北洋休閑港”工程的一部分,功能為“休閑活動、博物館、展覽、娛樂公園、休息場及教育設施”。1998年3月,澳門創律旅遊和娛樂公司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從烏克蘭購買了“(瓦)良格”號航母。2001-2002年間,它被拖到中國,用於改建為一座停泊在澳門灣的海上賭場及綜合娛樂設施。

  背景資料

   航母戰鬥群

   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航母戰鬥群,有單航母、雙航母和三航母戰鬥群三種編組形式。在一般作戰區域內,通常使用以一艘航母為核心、配以若幹艘防空型導彈巡洋艦、反潛型導彈驅逐艦和核潛艇等組成的戰鬥群。在中度威脅區參戰時,常使用以2艘航母為核心的戰鬥群;投入大規模常規戰爭時,常以3艘航母為核心組成戰鬥群,配以更多的導彈巡洋艦、驅逐艦和核潛艇等。

   航母戰鬥群具有極強的攻擊和防禦能力。以雙航母戰鬥群為例,一般采用3層火力配備:第一層是外防區,距航母180-400公裏。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偵察機、艦載雷達和攻擊型核潛艇,對空中、水麵、水下進行持續搜索。當發現來襲目標時,可用艦載攻擊機、戰鬥機、反潛機等,對陸地、空中、水麵和水下目標同時發動攻擊。第二層為中防區,距航母45—180公裏。艦載雷達、聲呐和直升機對突破第一道防線的來襲目標進行搜索和跟蹤,並可使用巡航導彈、反艦導彈、防空導彈和反潛魚雷等對來襲目標進行攔擊。第三層防線主要用於自衛,采用戰術導彈、魚雷和艦炮等中、近程武器,對來襲目標進行最後的截擊。

   總之,一個規模巨大的航母戰鬥群,可以稱之為“浮動的海上堡壘”,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

若盤點西方媒體近來炒作的“中國航母威脅論”,其中最荒誕的,要數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爆料的“水泥航母”——一個建在上海青浦公園裏的遊樂設施,居然成了中國“建造航母”和“研究攻擊美國航母”的證據。據說美國駐華大使館都被驚動了,要求現場勘察這艘“中國航母”。

  炮製這篇“奇文”的,就是《漢和防務評論》總編輯安德烈·平可夫。

  靠緊盯中國出名

  安德烈·平可夫,乍一聽是個“洋人”,實際上卻是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平可夫原名張毅弘,1963年生於雲南。據他自己回憶,他的童年過得並不快樂。但他對自己評價頗高,自稱“在21歲以前,我一直認為自己是絕對的天才——9歲開始讀報,可以辯論越南戰爭問題。11歲時與大人討論朱可夫(注:二戰時期蘇聯著名將領)的莫斯科保衛戰,甚至狂言他指揮有問題……13歲時能夠演奏莫紮特的小提琴協奏曲,酷愛西方的繪畫藝術”。但他也承認:“坦率地說,我當時幾乎沒有朋友,我生性傲慢,甚至看不起自己的老師。”

  1984年,21歲的張毅弘從昆明市高等師範專科學校中文係畢業,兩年後自費赴日本,在東京一所日語學校學習日語,1988年成為青山學院國際政治學部的預科生,主修蘇聯當代政治學。

  在日本留學期間,張毅弘的日子過得很苦。據他回憶,每天淩晨3點,鬧鍾一響,他就得馬上起床,在30分鍾內趕到《朝日新聞》大森派送所,領取近200份當天的《朝日新聞》報紙,送到每一位訂戶房間內,靠此掙些學費。每周隻有星期日下午,他才能休息半天。

  由於壓力過大,在日本期間,張毅弘一度要靠服用大量鎮靜藥來支撐學習和生活。他最終沒能拿到碩士學位,於1990年離開學校,一邊打工,一邊寫些文章掙稿費。

  在靠稿費過活的那段時間,張毅弘找到了賺錢、出名的“捷徑”——披露“中國軍事內幕”。他的名字開始大量出現在日本報紙上。當時正值西方大肆炒作“中國軍事威脅論”的熱潮,這個自稱“對共產主義毫無興趣”的中國大陸留學生能夠頻頻“爆料”,正中西方國家一些人的下懷,甚至連美國中情局編撰的《每日中國報告》,也時常轉載他的報道和評論。

  充滿爭議的“軍事評論家”

  1993年,張毅弘移居加拿大,在多倫多創辦了漢和信息中心。此時,昔日的窮學生已經變成了“國際軍事評論家”安德烈·平可夫。1996年,平可夫在莫斯科求見俄空軍總司令捷列金大將,後者問他為什麽取名“平可夫”,他回答說,因為他崇拜蘇聯名將朱可夫元帥;還說當年在日本窮困潦倒的時候,經常讀朱可夫的回憶錄,甚至可以背誦其中的不少段落。捷列金聽後大為感動……“平可夫”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真如他自己所說,已無從考證,不過它的確迅速被人們記住了。

  平可夫搞軍事“研究”是半路出家,基本功不紮實,要想迅速走紅,得靠不尋常的手段。他在日本學過蘇聯當代政治學,會說俄語,於是借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社會動蕩的時機,跑到那裏,把道聽途說的有關中國的小道消息加工一番,再加上渲染、猜測,拚湊成文。這些文章迎合了西方炒作“中國軍事威脅論”的需要,他因此一舉成名,連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都曾邀他前去講學,英國《簡氏國際防務評論》也曾聘他出任亞洲特派員。

  平可夫經常回中國,國內不少軍事迷都見過他。但是,他的“軍事評論家”身份受到了很多質疑。其一,他的觀點很不嚴謹,多屬捕風捉影,比如“中國揀來美國導彈殘骸仿造巡航導彈”、“中國到烏克蘭偷藝發展導彈列車”……在杭州舉行的一次研討會上,平可夫又口出驚人之語,稱中國軍事實力將在20年內趕超美國。鳳凰衛視《軍情觀察室》欄目的馬鼎盛先生說他“吹”得太玄乎,他馬上“宣戰”,揚言要親自去鳳凰衛視,“用三五分鍾時間”,給馬先生“教授入門課程”。

  讓軍事問題專家反感的是,平可夫的立場非常不公正,喜歡幫西方媒體“吹喇叭”。他還多次去台灣,研討“如何應對大陸軍力崛起”。今年1月22日,他還特意跑到台灣,專訪了號稱“陳水扁親信中的親信”的台灣“國防部副部長”柯承亨。兩人一唱一和,大肆鼓吹“大陸軍事威脅論”。平可夫提醒柯承亨說,日本“今後作為正常國家,武器出口的問題也可能提上議事日程”。柯承亨則馬上搭腔稱:“如果日本能夠出售武器,對於台灣將會非常有幫助。”

  “水泥航母”也成“威脅”

  平可夫最近一次比較可笑的表演,是推出“水泥航母威脅論”。他在《漢和防務評論》上稱,中國在上海青浦建造了一艘與美國“尼米茲”級航母一模一樣的水泥航母,“甚至連跑道的劃線比例、方式都與美國航母完全一樣,甲板上還有幾架類似殲-6外形的戰鬥機模型;艦橋的尺寸、外形也完全相同”。文章認定,這一仿真工程表明,中國正在認真研究美國的航母,具有軍事意圖。平可夫還分析說:“中國的仿製工作可能有兩個目的,一是研究軍事攻擊美國航母之道,二是為中國未來興建航母做相應的技術論證。”

  筆者幾年前就看過這艘被炒得神乎其神的“水泥航母”。當時,筆者從上海乘坐旅遊大巴路過青浦,半路上忽然看見一艘巨大的“航母”停在路邊的水塘裏,詢問車上的導遊,導遊漫不經心地回答說,這是公園裏修的娛樂設施,“逗小孩子玩!”說得大家哄堂大笑。當時,誰會想到,它在平可夫的眼裏,居然成了“軍事威脅”。

  實際上,平可夫一直在緊盯“中國航母”。早在1993年,他就在日本《軍事研究》雜誌上發表文章,大談“中國發展航母”。後來,他又編造了不少與“中國航母”有關的話題,散布“中國威脅論”。

  平可夫針對“水泥航母”的胡言亂語,遭到了中國媒體的一致批駁。為了顯示自己的“高明”,他在《漢和防務評論》的網站上貼了一篇題為《從航空母艦事件看中國的軍事透明度》的文章,汙蔑國內媒體“對於自身體製存在的嚴重弊端毫無清醒的認識”,並重複了一遍他以往的臆測之語。

  有軍事專家稱,平可夫不妨親自去看看那艘“水泥航母”。“航母”內部寬敞的遊戲大廳,對他無疑是莫大的諷刺——他聲稱這艘“水泥航母”“完全仿真”,難道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內部,安裝的也是各式各樣的遊戲機,而非迷宮一樣的艙室和複雜的線路?!

多田智彥,日本軍事技術研究專家,被評為日本艦載武器評論領域“第一人”。

   在2006年5月號的《世界艦船》上,多田智彥發表了《2020年世界的航母勢力》一文,稱中國曾幾次製訂建造航母的計劃:20世紀80年代中期,計劃製造1.5萬-2萬噸級的輕型航母;20世紀90年代,計劃建造2艘4.8萬噸的航母。但由於沒有先進的艦載機等原因,這些計劃都沒有實現。

   多田智彥“調查研究”了中國購買的烏克蘭廢棄航母“(瓦)良格”號的情況。該航母與俄羅斯唯一的現役航母同屬“庫茲涅佐夫”級,長305米,滿載排水量達5.89萬噸。2004年、2005年,多田智彥兩次到大連,“從遠處看到,‘(瓦)良格’號上布滿鐵鏽,沒有發現要變成賓館或是主題公園的跡象”。他猜測說,也許中國已完成了對該艦的研究,開始著手將其修複。烏克蘭將其賣給中國時雖已拆去了主要設備,但“中國海軍擁有國產蒸汽發動機技術,將其修複並使之能夠航行沒有問題。即使不能航行,也可以拖到既定海域,作為艦載機訓練艦使用”。多田智彥甚至推測說,“正在大連改裝的‘(瓦)良格’號,極有可能被中國作為設計、訓練之物加以運用,或許會成為中國第一艘航母訓練艦。”

   薩姆·巴特曼,澳大利亞海洋戰略專家、新加坡防務和戰略研究中心高級訪問學者,是鼓吹“中國航母威脅論”的重要人物之一。

   巴特曼在一篇名為《解放軍海軍擴張對東亞安全的影響》的論文中稱:“從短期內看,中國可能購買2.5萬噸級的輕型航空母艦;從長期來看,中國可能購買5萬噸級的大型航空母艦。雖然沒有明顯的證據,但能夠推斷,中國人的第一艘航母應該是大型的!北京已經製定了計劃,準備建立一支擁有2-3艘航母的艦隊。”

   李禦寧,在韓國是家喻戶曉的文化名人,是小說家、劇作家、文藝評論家、比較文化評論家,等等。

   今年1月2日,在接受《韓國先驅論壇報》采訪時,李禦寧在大約兩個半小時的訪談中,談到了“中國航母”問題: “中國的夙願就是擁有航母,因為大陸國家要壓製海洋國家獲得霸權,最需要的就是航空母艦。漢族掌控中國的時間其實不到300年,因此他們有一種被害意識。航空母艦是中國試圖稱王稱霸的象征。我正在觀望奧運會之後的中國會是什麽樣,想寫一本‘中國論’。”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