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什麽是“拔貢”。
(2007-03-16 20:22:27)
下一個
【原創】什麽是“拔貢”。
1908年,清最後一個皇帝溥儀即位,次年改元,是為宣統元年。清廷為了慶賀新帝登基,在科舉已經廢除的情況下,仍然舉辦了“己酉科拔貢”的科舉考試。拔貢是把秀才中的優秀人才經過考試選拔為國子監生員的一種功名,依清代科舉製度,每十二年由各省學政考選品學兼優的生員(秀才)保送入京,也就是貢入國子監,謂之拔貢。再經朝考及格,可充京官、知縣或教職。拔貢每縣隻取一人,可以說是千裏挑一。
【我的祖父名國仲穎,字異公,約出生於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曾祖父對祖父要求異常嚴格──作為私塾先生,假如別的學生功課不好,曾祖父就會用抓起他的手,用鐵戒尺打上幾下;假如是祖父功課不好,則將祖父的手按在桌子上,狠狠地打。就這樣,祖父在曾祖父的嚴厲管教下自幼寒窗苦讀,學得滿腹經綸,又寫得一手好字,二十歲時就中了拔貢。然而,正當他躊躇滿誌、準備金榜題名之時,1905年,清庭發布上諭:“從丙午年(1906)起,所有宮試、鄉試、會試一律停止”,史稱“光緒廢科舉”。
“光緒廢科舉”宣告了延續一千多年的中國科舉製度壽終正寢。從富國強兵、改變教育落後的角度出發,廢除科舉無疑是具有極大進步意義的。然而,對於那些自幼熟讀《四書》、《五經》的舊式讀書人來說,考取功名是自己的唯一出路,廢除了科舉就是斷了他們的前途。噩耗傳來,天下讀書人莫不如晴天霹靂、捶胸頓足。因此當時讀書人投河、上吊的事情很多。我的祖父當時也異常苦悶,幾次企圖自殺,但幸好都被家人及時救起。
經過一段時間的閉門思考和別人的勸導,祖父也逐漸想開了。後來他到河南南陽府謀了一個差事,大約是八品左右的小吏,還有官服和頂戴花翎。滿清滅亡後他仍然保留著這身穿戴,後來被老家的親戚們一直保存著,每當逢年過節扭秧歌時候就借出來穿穿。到“文化大革命”初期,作為 “四舊”給燒掉了。】
有個作者根本不懂中拔貢是怎麽回事,胡口亂編,一會兒二十歲中“拔貢”,一回兒中“拔貢”後還上吊自殺幾次……,這都是哪一年的事情呢?中了“拔貢”要麽已是1909年,廢除科舉以後了,而前麵1897年(光緒丁酉)那次,1880年代出生的人又無論如何到不了“20歲”,前後矛盾,自相矛盾。還每當逢年過節扭秧歌時候就穿戴文革中燒掉清朝官服呢、還是什麽馮玉祥將軍的幕僚、楊靖宇將軍的合作者呢……滿口胡說八道,吹牛不上稅罷了。所以,這樣的文章隻能是“贗品”,供一些人YY。
附:清代選拔貢的年代,應該為:從……1885年(光緒乙酉)、1897(光緒丁酉)、1909(宣統己酉)……每十二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