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哥饕嫂

西皮原板:十載奔伐龍虎鬥,稻梁謀定始自由。飲遊四(呐)海誇緣受,愉樂心神莫要馬牛。此一(呀)番怡情來會友,臨風近雅意悠悠。
正文

世界十大最佳餐廳之一 - 倫敦的Gordon Ramsay及其它

(2007-09-23 13:54:48) 下一個
by 饕嫂

我們去倫敦的旅行計劃從去年拖到了今年,到了春天讀了紐約雜誌著名食評家的一篇文章後,這個願望更強烈了。紐約雜誌每一期的food review,我基本都會瀏覽一下,那一期詳細介紹了倫敦的餐館,一看嚇一跳: 原來倫敦米奇林星級餐館已有四十三家,竟然超過了紐約的三十九家。英國食物的簡單乏味就如法國食物的精致美味一樣,是人人皆知的,但近十年倫敦與紐約的餐飲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餐館新菜式如雨後春筍般地滋生不滅,真是造福了口味越來越挑剔的老饕們。我們見證了這些年紐約餐飲業的變遷,但倫敦已幾乎趕超紐約了的事實,卻讓我們覺得有些落伍了,所以決定把這次的倫敦行與美食結合起來,跟隨紐約著名食評家的足跡吃遍倫敦。

參考了那篇文章及其它雜誌書刊的介紹,我們這次預訂的幾個晚餐,幾乎都在食評家推薦去過的幾家餐館中。其中在皇家醫院路上的那家法國餐館Gordon Ramsay,屬於世界頂級十大餐館之一(巧的是這文學城也提起過)。提前了兩個星期,我請我們要入住酒店的concierge訂好了所有的晚餐,唯獨訂不到這家,也是預料之中的事。另外也是幾乎同樣出色的Gordon Ramsay at Claridge's有位子,但我一直堅信那家 original的是最好的。我們到倫敦後,酒店的concierge天天去查詢有無取消訂位的,終於一天早晨被告知訂到了位子,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英國隻有三位廚師的餐館擁有米奇林三顆星,Gordon Ramsay就是其中一個,他近年在世界飲食界的名氣之大,也恐無幾人能與其相比。他早年曾在巴黎師從著名的法國廚師Guy Savoy(才在拉斯維加斯開了新分店Guy Savoy),還有Joel Robuchon(其在紐約四季酒店中的分店L' Atelier de Joel Robuchon獲得的好評如潮),後來開了這家皇家醫院路上的Gordon Ramsay,大獲成功後聲名鵲起,不到十年就建立起了一個傲視群雄的世界性飲食王國,作秀出書樣樣不輸其他明星級廚師。出色的廚師本來就是要求完美的藝術家,理應象法國人對待名廚那樣,受到大眾的尊崇愛戴,很高興看到這種現象正蔚為趨勢。

這是從網上找到的照片



Gordon Ramsay的內部裝飾簡潔雅致溫馨,沒有絲毫奢華之氣,座位也十分有限,我們深感自己的幸運。研究了下菜單,我們決定采用共有七道菜的tasting menu(這裏叫Menu Prestige),點了一瓶我們平時都喜歡的加州紅葡萄酒Joseph Phelps98年份的 Insignia,再加上一瓶法國Burgundy的白葡萄酒Montrachet(忘記酒莊及年份了 )。

晚餐的序曲 - 一上來就不同凡響,還是第一次嚐試紅椒做的冰沙,非常開胃。



1。 這是驚豔之作,也是晚餐的亮點。通常法國鵝肝醬都是與甜糯的果蔬搭配,這裏卻用曬幹的番茄做成了夾心鵝肝醬,連配的也是酸泡嫩菜(pickled baby vegetables) 與濃縮的意大利醋汁,漂亮的組合與高超的創意令我們折服。我們另要了Sauterne - 我們最愛的甜酒之一,稱其為瓊漿玉液毫不為過,與滑膩香濃的鵝肝醬是經典搭配,真是絕妙的享受。
 


2。 又是一個神來之筆!下麵鋪襯的是斷麵橫切的薄章魚片,上麵是香煎鮮貝,澆奶酪醬汁,鮮美無比。



3。 這道菜看著誘人,吃起來也美味。大比目魚片,配熏衣草味意麵,加豌豆法國高湯醬汁。
 


4。這道除了羊肉味道鮮美外,配菜也別具匠心。本來是粗獷的普羅汪斯燉蔬菜Ratatouille,到了這裏變成了細巧的“珠寶”,浸在百裏香味的澆汁中,被裝進了精致的小紅椒 “珠寶盒”裏。



5。甜點的序曲 - 這個Creme Brulee比較稀,還有點酸奶的味道。好可愛的小瓶罐與簽有Gordon Ramsay大名(此餐廳的logo)的瓶蓋!



6。桃子與杏子漿湯加杏仁露酒奶油,(還記得我的自創雙味冰沙嗎,看來我還有點兒天分。)這吸管好玩,是用玻璃做的。



7。蜂蜜青蘋果凍糕與巧克力卷,再加焦糖片與椰茸。另叫了德國的Eiswein,酸甜的凍糕與甜洌的冰酒,相得益彰,解膩醒人,晚餐就此完美閉幕。



我們吃得非常盡興,深感不虛此行。餐館的Maitre D'是位彬彬有禮的法國紳士,還有幾位靚麗的法國MM服務生,不時過來詢問,熱情周到的服務讓我和饕哥讚不絕口。這次不是一次尋常意義上的晚餐,更是一種經曆,除去以往在巴黎的幾次晚餐之外,上次類似的經曆是在布魯塞爾的Comme Chez Soi(比利時唯一的一家米其林三顆星餐館,熟人幫我們訂上位的),那次的同樣是一頓令人難忘的晚餐。再比起上次的紐約頂級餐廳Per Se,我們更鍾情於這裏,相約下次重遊倫敦,一定還要再來。

其實這次我最想去的是St. John,主廚Fergus Henderson是把牛羊魚肉“從頭吃到尾”的倡導者,這裏最著名的就是烤小牛骨髓,烤全乳豬(需提前四十八小時預訂),豬頭肉,牛腰花派餅,聽起來就令人向往,好像紐約還沒有這麽大膽前衛的廚師呢。事先知道這裏的裝修很簡單,但到了那兒還是對其簡陋的程度吃了一驚: 普通的木桌木椅,一排排很擁擠,天花板上垂下單調的照燈,白牆白頂的沒有任何裝飾,就像以前的學校食堂,我同饕哥開玩笑說,我們這不都成了“Oliver Twist”了嗎?可惜菜單每日更改,食評家推薦的隻吃到了烤小牛骨髓,還險點賣完了,不過單為這一道菜也來值了,一下叫了兩份,又點了Bordeaux的紅葡萄酒,還有其它主菜。在這裏真正是體驗到了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豪爽。

把骨髓用小勺挖出來,抹在烤麵包上,再撒上parsley碎葉與粗海鹽粒,吃得酣暢淋漓,唇齒生香,卡路裏及膽固醇的擔心就暫時顧不上了。
 


在美國幾乎見不到的Langoustine小龍蝦(開胃菜),沾美乃滋,燒法簡單卻鮮極了。
 


食評家提過他吃的最好的一頓飯是在Arbutus,我們當然不能錯過。餐館在Soho Square附近,那裏曾有過Arbutus樹(俗稱草莓樹),開張一年多的餐館因此得名。這裏的菜式是創意菜,用料講究新鮮,價格也頗為合理,用餐環境簡潔現代,舒適隨意,被多項權威機構評為2006年最佳新餐館,在好餐館為數不多的Soho地區鶴立雞群。

這道開胃菜是食評家強力推薦的。豬頭肉在Port葡萄酒中過夜慢燉而成,做成了糕狀,香氣撲鼻,入口即化,加上細膩的土豆泥,綿軟的焦糖洋蔥,真是絕配。著名廚師Anthony Demetre的創意與功力在此顯現無餘。叫了果香馥鬱的Gerwurztraminer白葡萄酒,稍稍化解了豬肉的油膩,更是錦上添花。我和兒子點了此菜,饕哥與女兒不時要求分一瓢羹。那天叫的別的菜與一瓶澳大利亞Victoria的Pinot Noir,卻令我們略為失望,好在饕哥要的馬賽魚湯賣像雖一般,但湯汁味道純正,異常鮮濃,配了一杯Riesling,讓專嗜Bouillabaisse的饕哥直呼過癮。
 


食評家對位於Soho的改良廣東餐館Yauatcha丘記茶苑讚譽有加(享有米其林一顆星),令我們迫不及待地前往一探究竟。一進大門,時髦現代的裝璜就令我們眼前一亮,據說這裏的茶葉有上百種,那一麵牆的架子上擺滿了古樸的茶罐,茶苑叫得真是名副其實。

這是從網上找到的照片



這裏的餐點做得精致地道,堪與香港的高級廣東餐館媲美,又稍做了些許改良。這道Duck Salad,用了嫩豆苗作Salad,又加了石榴粒與小洋蔥醋汁,脆香苦甜酸味俱全,鳳爪做得也是味正肥美。最好吃的是滑嫩又有咬勁的黑椒鴕鳥蒸餃,我們一下要了兩客都欲罷不能。這裏的價格比起其它中餐館來要高許多,但能在中國以外能找到這麽好的用餐環境,這麽地道可口的中國菜,也是物有所值了。而且為什麽中國菜(那些不中不洋迎合外國人的中餐館不在此列)通常就意味著廉價呢?為什麽西方人開的所謂的中餐館的價位一下就高出許多呢?不用猜就知道這裏的老板是中國人(台灣華人)。紐約trendy的新酒店Gramercy Park Hotel的老板幾乎與他合作,在一樓開一家中餐館,結果沒成功,真是紐約饕友們的一大損失。後來那老板與日本人廚師合作開了新中餐館Wakiya(也是廚師的名字),結果是可想而知的,評論很差,我們本來是要前往一試的也作罷了。真希望全球能出現更多更好的類似Yauatcha的中餐館,提升中餐在海外的形象,弘揚真正的中華美食。



到了英國一定要去Pub特別是Gastropub體驗一下,Anchor and Hope就是食評家推薦的一家Gastropub。實在沒法擠時間安排晚餐,我們決定去吃午餐,因這裏不接受訂位,叫上了出租車就興衝衝地去了。沒與出租車司機溝通好,他帶我們來到了這家叫Anchor的Pub,是南岸曆史最悠久的Pub,我們還是決定去Anchor and Hope,到了後吃了閉門羹 - 原來餐館休息關閉一周。真想象蘇格蘭的牧民一樣,灑脫爽氣地吃上蘇格蘭傳統的Haggis,這裏摒棄了一般比較油膩的作法,Haggis是其有名的招牌菜。真是鬱悶,這個遺憾就留待下次彌補吧。



趕著去看Notting Hill Carnival,決定在那兒附近吃午飯。看見這家Pub不錯,實際前麵是喝酒的地方,後麵吃飯的地方竟是簡單的泰餐,被忽悠了一下。
 


不屈不撓地又找到了吃Fish and Chip的名店Geales,一波三折後,還是在這兒安頓下來吧。兒子叫的這Fish and Chip真是正宗鮮美。
 


好好地補償一下自己吧,又要了吃過多次的English breakfast,這裏的black pudding豬血腸做得真好。
 


眾所周知,印度菜在英國的享譽是很高的,我們去了兩家著名的印度餐館,印象不錯,但與想象中的精美還是有些距離。

印度菜。那個印度麵包Naan比美國的好吃多了。
 


吃遍倫敦後,我們的結論與紐約著名食評家的基本相同: 總體上紐約的餐館還是比倫敦的好,紐約的選擇性更大,中間價位的餐館更多,但倫敦最好的餐館的用料更講究更新鮮更廣泛。這一個多星期的美食經曆,讓我們對彼岸飲食的劇變刮目相看。是啊,人們都應意識到這個事實了 - The food in England finally becomes edibl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rolane 回複 悄悄話 bump into here
饕嫂和饕哥真的很會享受生活(偶覺得熱愛食物的人肯定熱愛生活)
香草仙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饕哥的評論:
謝謝饕嫂的時間。非常有見地的美食點評。下一個問題就是中國菜需不需要現代化國際化。
祝中秋快樂!
饕哥 回複 悄悄話 答昨日風情壇香草跟貼,也與大家分享美食文化!

饕嫂

我非常讚同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把它當成一種文化來欣賞。法國菜享譽盛高,就是因法國人將食不厭精發揮到了極致。米其林星級評審製度(本來就是法國人發明的嗎)極其嚴格又非常公正,也隻有對烹飪熱衷到幾乎癡迷的廚師尤其是法國廚師,才能得到承認,加上法國菜肴的曆史悠久與法國廚師的創意,所以大多頂端星極餐廳大多是以法國菜為主的,就如同頂尖的服裝等時尚產品都出自法國一樣。前幾年普羅望斯的一個著名廚師,就因丟掉了兩顆星之中的一顆,懊喪之際自殺了(也有猜測是普羅望斯的Mistral風讓那廚師的心情更加blue的緣故)。類似的廚師真是精益求精的藝術家,能不令人尊重嗎?

我也同意部分中餐中有時調味料過重,食物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法餐滋味精細在於其多使用天然原料及作料,很多的澆汁都是精熬細燉的,沒有專業的訓練是達不到水準的。就象你喜歡的第三道菜中的豌豆汁veloute,是高湯再加工再與豌豆醬混合的。就連我平時常做的一款法式三文魚,隻是那澆汁都要用幾種材料,頗費周章。好的西餐中配料也很講究,注重相得益彰,避免味道的衝串,盡管沒有一定之規,但基本原則還是有的。就比如那鵝肝醬,配了sun dried tomato and pickled vegetables,而沒有用慣常的無花果,蘋果等甜度較高的水果,但這樣新吃起來更爽口,又沒有太多偏離傳統。

多出去用餐比較,再參考食評家等的介紹,就會吃出好壞,吃出心得來。我自己認為,出色的廚師就是藝術家,經其演繹出的作品,會各有千秋,沒有一定的功力是很難去模仿的。現在國內的報刊雜誌對西方美食美酒的介紹,越來越多,年輕一代
也越來越跟得上全球化時代的潮流。我們身在海外更是近水樓台,有更多的機會去嚐試享受美食美酒,真希望大家象熱愛西方藝術音樂文學一樣,以開放的態度擁抱西方美食文化。也希望我們的經曆經驗,能給予大家帶來有用的借鑒。

我訂閱的紐約雜誌是New York Magazine,食評家Adam Platt的文采也好,經常讓我看到Peter Mayle的影子。我的Sorbet在博客中的簡易法式晚餐一貼中。

你問的認真,也希望我答的夠認真。這些看法隻是我多年實踐的心得體會,我畢竟沒有上過專業課(以後要去歐洲小住一陣,好好取取經),隻是在此互相交流學習。
饕哥 回複 悄悄話 回複baruch的評論:

Thank you!
饕哥 回複 悄悄話 回複thecitywithoutU的評論:

一定會再去的,也望你與我們共享美食經驗。謝謝!

饕嫂
thecitywithoutU 回複 悄悄話 你們大老遠的跑到倫敦來享用美食,可惜我這在倫敦的人卻沒去過~

改日要請教一下對美食的研究了!

歡迎下次再來,嗬嗬~
baruch 回複 悄悄話 享受人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