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哥饕嫂

西皮原板:十載奔伐龍虎鬥,稻梁謀定始自由。飲遊四(呐)海誇緣受,愉樂心神莫要馬牛。此一(呀)番怡情來會友,臨風近雅意悠悠。
正文

英倫花絮

(2007-09-18 19:46:47) 下一個
by 饕嫂

七年前純屬意外在倫敦遊玩了一天,並未留下很深的印象,當時隻記得倫敦新舊建築混雜,街道布局很不規則,對那些地標式的建築物也是匆匆地驚鴻一瞥。這次計劃去英國從去年秋天拖到今年春天,孩子們春假時原本要去的,但女兒那時要準備鋼琴比賽,就又拖到了夏末。不過這漫長的等待,更加深了我們的向往。女兒好友的父親與兒子好友的父母都是英國人,還有其他熟悉英國的朋友們,在我們臨行前給了我們許多寶貴的tips,我也就是在他們的建議下安排好了此行的日程。

這次訂機票時再也不敢用British Airway,幾年前去尼斯托運行李被耽擱了兩天的慘痛經曆至今仍記憶猶新,而且他們的服務水準也不高。這次飛Virgin Atlantic是個意外的收獲,服務餐飲娛樂都堪稱一流,機上還提供周到的按摩服務,讓我們全家渡過了極為愉快的旅途。

剛到的那兩天氣溫很低,但瑟瑟的寒意並未降低我們的期許與熱情。叢叢束束迎風招展的鮮花,隨處可見的公園綠地,繁忙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使這個歐洲名城充滿了生機活力,令我以另樣的心情再次欣賞這座久違了的,與紐約一樣近年經曆著蛻變的城市。倫敦的公園綠地幾占整個城市中心的四分之一,應在世界各大城市中獨占鼇頭,二戰後建的現代建築物大多與周圍環境協調,立體感強,風格也很獨特。巴黎永遠是我心目中的摯愛,那種細致精雅浪漫的風情是任何城市都難以相比的,但倫敦卻獨有其雍容莊重大氣的韻味,沒有歐洲其它大城市沉悶略帶傷感的氣息。我在英國的一個多星期裏,每天快樂得心都象在歌唱,每過去一天,都帶給我絲許黯然與不舍,這個假期是我們近年中一次遠超過預期的旅行。

街頭巷尾的Pub是倫敦一景 (*這次的照片全部用小DC抓拍)









愛煞了這帶有濃濃倫敦味的咖啡廳。古老厚重的木門搭配簡潔平滑的玻璃牆,對比效果強烈,加上陳舊的磚牆與略帶誇張的樹,令我駐足觀賞良久。



城內的名勝古跡中我較喜歡倫敦塔。它變遷的曆史,獨特的構造,奇異的故事與傳說,都深深地吸引著我,我真像是在身臨其境尋幽訪古。裏麵的珍寶館更是令人大開眼界,我們去的時候快要閉館了,非常清靜,我們樂得仔細觀賞那些熠熠閃光的各式皇冠與權杖,真是華貴精美得近乎不真實。陳列的曆屆皇帝與女王加冕的袍子也大有講究,絲絲縷縷的金線彩線編織著曆史 - 綠色的葉子代表著愛爾蘭,淺藍色的花代表著蘇格蘭,而粉色夾紅絲的花代表了曆史上公國之間的紛爭契合。。。真不知查爾斯還要等上多少年(或許沒希望了)才能披上那袍子。

醒目的英國藍壁燈,點綴著石牆



以前運送死囚的船都要經過這道門進入London Tower。過了這門,他們就與地獄(抑或天堂)近了一大步。這橋下曾回響起多少次絕望的歎息與哀號?



出了倫敦塔,很幸運正趕上倫敦塔橋(是個draw bridge)在開啟。



現在是不是離曆史太近了一點兒?- 這是倫敦最古老的城牆,離倫敦塔不遠。紅磚以下是古羅馬時代時建的,紅磚以上是中世紀時建的。



又見“魂斷藍橋”。從London Eye上拍的,上倫敦眼參觀最好買Fast Track的票(事先在酒店等訂好),能節省許多等待時間。坐出租車在這橋上路過了三次,每次心中總有一絲悵然,但實在難將其與費雯麗那淒絕的眼神和那哀婉的愛情故事聯係起來。



在London Eye上看到的這一景還算值此一行。



這次正好趕上每年八月最後一個周末的Notting Hill Carnival,當然不能錯過。這是歐洲最大的狂歡節,每年吸引兩百多萬人參加,場麵壯觀。在我看來就是更大規模的紐約Street Fair與Parade的結合版。

人山人海,大多是年輕人。隨著四起的音樂,人們載歌載舞,名副其實的狂歡節。







遊行隊伍的主力大都是加勒比海的黑人移民。



倫敦的警察很有耐心,很紳士地為遊人答問指路,值得NYPD好好學習。我們最後想殺出重圍找出租車,警察幫了很大的忙。順便提一下,倫敦的出租車司機基本上是英國本地人,非常友好善談,經常自告奮勇地向我們介紹路邊的景觀名勝。



Notting Hill附近的住宅區閑舒幽靜,雅致的房屋與庭院吸引著我的視線。
 


舉世聞名的Harrods百貨店一樓的 Food Hall早就令我向往已久,去了之後發現果然名不虛傳。我最喜歡的Time Warner樓下的Whole Foods,與Harrods的 Food Hall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這裏各種各樣的奇珍異食,讓我目不暇接,真是長了見識。

這蘑菇的種類也太齊全了吧?



還有這麽多種的terrine。



終於一睹法國Bresse雞的廬山真麵目,旁邊的是乳鴿,鵪鶉,兔肉等。



這些小籃子裏的加侖子等莓果的組合真是貼心的設計,如拿回家搭配甜點既方便又漂亮。



Harrods樓上就令人失望了,當然所有的名牌產品應有盡有,但購物的選擇性與環境還比不上紐約的Saks Fifth Avenue。老法耶德在樓梯廳中修建了Diana 與Dodi的巨大雕塑,還備有厚厚的一本留言簿,我很理解他擁有此百貨店有權做任何事,選擇了這種紀念Diana 與Dodi的方式,但我還是感覺怪怪的。我很同情戴安娜的不幸遭遇,更同情老年喪子的老法耶德,盡管他富可敵國,但卻買不來英國傳統上流社會的承認與尊敬,又值此變故,那打擊是可想而知的。其實戴安娜與查爾斯的婚姻,一開始就不是個王子與公主的美麗神話,兩個愛好興趣與學識南轅北轍的人結合在一起,其結局必是童話的破滅,隻是戴安娜的最終歸宿太富有悲劇性了。

博物館中我比較喜歡Tate Modern,整個博物館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開放式畫廊,可惜時間太緊隻能匆匆地瀏覽,下次要花上更多的時間欣賞。這次正好趕上“Global Cities ”展覽,介紹倫敦,上海,東京,洛杉磯等大城市幾十年的變遷,除去照片,還有短片,模型及許多統計數字等,知識性很強,我們收益甚豐。很難想象的到,老牌帝國的首都人口中,竟然百分之二十七是外國移民,而洛杉磯的也才不過百分之三十六(紐約沒有在此展之列)。與紐約的曼哈頓一樣,這幾年倫敦市中心的地產價格瘋漲,許多外國富人的參與購買,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把城市裏再也負擔不起的一些居民,推向城市的外緣地區。有人開玩笑說倫敦大眾分兩組,那些在九七年以前購置房產的幸運兒們,其擁有的地產價格已翻了三倍,剩下的人們不是背著沉重的貸款負擔,就是無可奈何地租房度日。



這次參考了幾位劇評家的評論,我們提前訂了West End Show中的 Billy Elliot的票,布景與編舞都頗具創意,主角十二歲小演員的表演也可圈可點,連一向不太喜歡歌舞劇的饕哥也連聲叫好,全家人渡過了一個美好的夜晚。

從過去走向未來。。。猜猜這是在哪裏拍的?



倫敦附近最美的的鄉間景色就數Cotswold了。馳車行駛在鄉間小路上,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絕妙的田園風情畫。連綿起伏的綠野上,時不時看到一群群悠然吃草的羊群,胖乎乎圓融融的可愛極了,遠遠望去真似朵朵綿綿的白雲墜落田間,再加上Cotswold 特有的趣致古樸的淺黃石農舍,一切都那麽令人心醉。在迷人的小鎮Stow-on-Wold, 我們午飯停留在一小酒館,據說國王幾百年前曾光顧過。飯菜倒很一般,但我很喜歡餐館裏那份慵懶閑散的氛圍,暖暖的陽光透過窗欞斜照在我們身上,愜意地細飲著午後紅茶,真想一個下午就消磨在那兒。。。









Blenheim Palace座落在Woodstock,是曆代Marlborough公爵的宅邸,也是丘吉爾的誕生地。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宮殿富麗恢宏,周圍有山坡湖水環繞。可能是陰沉沉的天氣的緣故,我在這裏時時感受到一種沒落貴族的蕭瑟之氣。從上個世紀初,歐洲世襲貴族與美國新貴聯姻就屢見不鮮,一方要財力支撐,另一方需顯赫聲名,各取所需,名符其實的convenience marriage。這裏的第八及第九代公爵也不能免俗,那Vanderbilt 家嫁過來的Consuelo可真是美豔絕倫,無論是她的頭部雕塑還是全身畫像,都美的令人讚歎,當年的那位公爵(第九代)除了豔福不淺外,還用新娘的豐厚嫁妝裝修宮殿,添置家私。現在的公爵生財有道,部分宮殿除收費對外開放外,特殊的場合還租出去,連附近的礦泉水也被裝瓶售賣。那天正好在拍攝新電影“Young Victoria”,年輕的維多利亞女王由英國冉冉升起的新星Emily Blunt飾演。曾經看過她演的英國電影“My Summer of Love”,她把劇中富家女孩的狡黠聰慧演繹地入木三分,一顰一笑拿捏地恰到好處。可惜她的演藝光華在“Devil Wears Prada”中,被她厚厚的煙熏化裝,一套套時髦的服裝,還有那亮麗的Anne Hathaway掩蓋住了。這次新電影一出來,我會一睹為快,希望能再次欣賞到她精湛的演藝。







Blenheim Palace中有丘吉爾生平展覽館,第一次知道他原來還是頗有成就的繪畫家, Hallmark曾以他的畫作出版了幾套聖誕卡片。丘吉爾家族的墓地就在宮殿附近的小村裏。丘吉爾身後如在西敏寺占據一席之地,那應是無可非議的。但丘吉爾生前聲明,他去世之後第一不想在西敏寺擠占地方,第二他不想去世後再與那些熟識的麵孔朝夕相處。以前就知道挪威人與英國人情誼深厚,倫敦Trafalgar廣場著名的聖誕樹每年由挪威政府贈獻。在這裏真是眼見為實 - 那三個紅花圈由一位挪威的annual visitor所獻,日期注明為今年五月底。



沒去倫敦以前,滿以為一個星期的時間足夠了,這次才意識到這個紐約的rival城市,與紐約一樣 - It has so much to offer!我們都覺得這次旅行,開闊了我們對英國的新認識,倫敦也成為了我們幾個最愛城市中的新成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smilysnoopy 回複 悄悄話 我在英國生活過,我常常告訴朋友,除了氣候,英國什麽都好。英國的曆史,文化,包容,還有那古怪的幽默感。。。。。。而且英國的size特別適合旅行。以倫敦為輻射,東部,南部,西部都有曆史可追尋,碧綠的鄉間可以享受。

Bill Bryson的“Notes from a small island"把英國的性格寫的很到位。

另外,看了你的在南非的聖誕節,又讓我回憶起了去年我在Okavango Delta度過的幾天。。。。。

希望你們筆耕不綴(錯別字?)
thecitywithoutU 回複 悄悄話 ^_^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