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哥饕嫂

西皮原板:十載奔伐龍虎鬥,稻梁謀定始自由。飲遊四(呐)海誇緣受,愉樂心神莫要馬牛。此一(呀)番怡情來會友,臨風近雅意悠悠。
正文

春日回國吃河豚----長江三鮮偶記

(2007-05-03 12:24:32) 下一個
每年三四月間,饕哥總要回上海小住,一則有事要處理,二則是為了在清明前品嚐長江的時令三鮮: 河豚,刀魚和鰣魚。

1。河豚

小時候饕哥很喜歡詩詞,那時讀到蘇東坡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覺得很清新悅目。當時還納悶,蘇東坡這樣的豪放派大家,怎麽會寫出這樣清麗的辭句? 後來才知道蘇氏還是位美食家,這首小詩與其說是詩家的題畫詠春,倒不如說是一位美食家的怡情偶成,見春畫而思吃河豚,恐怕是隱題吧。

河豚,英文叫puffer fish或 blow fish,身體呈橢圓型,短而肥厚,眼睛及血絲均有巨毒。因其味美,自古有"不食河豚,焉知魚味" 之說。又因有巨毒,民間也有 “冒死吃河豚”的說法。每年都有人因吃河豚而喪生。名義上官方是禁吃的,但事實上,屢禁不止。達官顯貴,殷商富室,莫不趨之若騖,如何禁得? 據說餐廳處理河豚,須有兩人在場,一整理,一監督。眼睛要給廚師看,少一顆,不能下鍋。血絲不淨者,亦不能下鍋。廚師在上菜時,要持箸在客人麵前品嚐,若有毒,廚師立倒。食客在廚師驗菜無虞後,方可進食。吃河豚的習俗,是主人不主動邀請,亦不勸客的。

饕哥初次吃河豚,約在十多年前,因事到江北的小,當地人款以紅燒河豚,食之驚為天人。此魚肉質鮮嫩,滋綿味厚,口感豐腴,其皮膠質粘稠,外表略有沙質感,要卷而食之。河豚的魚膘肥嫩鮮白,入口即化,此菜的熱汁澆在米飯上香濃異常。 嗜食河豚的人說,,吃河豚首先是吃魚白,其次是吃魚皮,再次是吃魚肉,最後是吃魚湯拌飯。饕哥食河豚,喜佐以好年份的解百納紅葡萄酒。酒體豐厚,果味濃鬱者尤佳。江南小城,覓佳釀不易,饕哥常以河北昌黎產的92木盒裝或94黑筒裝長城幹紅配之。其中94珍藏品價廉而質量較穩定,而92年的則憑運氣。 

會燒河豚的廚師,因風險大而收入頗豐,一年隻在三四月間做一個多月,即可養家一年。饕哥認識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廚師,身體頗健壯,隻會燒河豚,吃河豚的季節,大家排隊請他來燒。饕哥吃他燒的河豚也有多年了。人越老越搶手,就象個名老中醫似的,好像河豚不經他的手便不名貴了(實則其菜略鹹)。此翁雖收入豐厚,家境殷實,但是個閑不住的人。過了三四月份便常到附近的廠裏幫人家裝貨櫃,每紙箱賺兩毛錢,老人常以此為耀,眾人亦做笑談。

據說這幾年在長江中養殖的河豚越來越多了,這種河豚毒性小不足以傷人,甚至無毒。因此可能開禁,饕哥品嚐過幾次,隻要廚師好,魚新鮮,其實沒多大差別。

日本人也喜吃河豚,稱之為fugu。但彼豚非此豚,長江的河豚生長在鹹淡兩水之中,肉質之鮮美遠非鹹水魚可比。饕哥在八九月間,在海邊也常釣到puffer fish,摘鉤時魚肚鼓成一隻小球兒,很有趣。放回水中,搖尾而去,頗為可愛。

河豚味香濃,饕哥頗喜,但饕嫂嫌其食之粘口。某年饕嫂伴饕哥返滬,饕哥向饕嫂獻寶,過江吃河豚,彼並不欣賞。

入廚前



紅燒後



2。刀魚

大約在98年,振甫初次到上海,汪道涵出麵接待。辜老世家巨宦,什麽沒見過? 汪老頗費躊躇。有人獻策說,辜癡迷京戲,票演老生,當年李登輝與郝伯村政爭時,辜演"將相和"請兩人來看。大陸的名角兒台灣沒有,咱給他安排一場堂會,準錯不了。又有人說了,辜有錢有勢,他真想聽這幾個人唱,難道不能請他們到台灣去唱 ? 咱還得想點兒別的,讓他非在這兒不能見得到的。

時值江南三月,煙飛草長, 正是刀魚初上的季節。有人想到了刀魚。 此魚乃長江特產,味極鮮美,出水即死。冰凍則鮮味盡失,辜在境外是吃不到的。眾皆曰好。 一時間滿江漁帆點點,爭覓刀魚。據說當日百舟爭釣,隻得一條。 快車送往上海,清蒸頤客,辜氏頗感主人殷殷厚意,小小刀魚,亦為國共和談助興,堪稱一段佳話。

刀魚也是淡鹹兩棲魚類,肉質細膩,口感爽滑。型似刀狀,色如銀鉤,刺若繁星。 尋常的吃法有三: 清蒸刀魚,刀魚餛飩 和油炸刀魚刺兒。後兩者的做法值得一提 : 取刀魚一條,釘在木質鍋蓋上蒸,魚肉墜入蓋下盤中,刺留蓋上。 肉做餛飩,刺炸後入盤呈上。 金黃的魚刺鬆脆香酥,雪白的餛飩清嫩鮮美。 所謂“食不厭精”,此可為一佐證。饕哥品此魚,從不配酒。先徐徐飲礦泉水一口,然後依次吃魚,餛飩 及炸魚刺。當地人吃食頗豪邁,諸魚一起上桌。有人先吃河豚再吃刀魚,這好比聽完孫菊仙再聽餘叔岩,顧曲者不為也。

清明前的刀魚最好。 魚刺細滑柔軟若無,入口既化,時價最昂。2005 年清明前,一盤刀魚曾賣過一萬元RMB 天價, 很過分。清明後,骨硬如麥芒,肉質亦略遜,價格則一落千丈。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常以太湖的刀魚(湖刀)冒充長江的刀魚(江刀)。 湖刀淡水生長,味稍遜,若以紅燒烹之,味仍不俗。

入廚前



清蒸後



紅燒後



3。鰣魚

很多人因鰣魚稀少而開始以“回”魚(帶走之旁的回,查不到此字)充數,稱為"長江三鮮"。回魚體大繁多,以此魚湊數,也無不可。 饕哥不喜此魚。 因長江舟船爭渡,常機油漏入江中。 回魚調皮而吃油花,因此魚中常帶油腥味,是受汙染的魚。 坊間多做紅燒,濃油赤醬為的是遮掩油腥之氣。

江蘇地處江尾海頭,每年四五月份,是出鰣魚的季節。一般每條在一公斤上下。此魚同刀魚一樣,出水即死。 鰣魚既有魚的鮮美,又有肉的質感,吃到嘴裏滋滑肥潤,香鮮無比。其鱗可食,頗有質感。做法是: 將鮮魚去內髒,不去鱗, 洗淨放入適量酒釀,再加上一點兒熟豬油(沒辦法,很少能吃到此魚,必須依慣例調製,才能盡善盡美),加蔥薑調料及火腿片兒,上籠急蒸15 分鍾,出籠的鰣魚肥美香腴,令人大快朵頤,饕哥食後才想起忘了拍照,也是一段逸事,足資晚來回憶。

長江的鰣魚稀缺,有人用錢塘江的鰣魚替代。如果魚新鮮而廚師好,雖不中,亦不遠矣。因為這道菜有兩個重點:魚鮮而配料齊。最可鄙的是坊間常有人用美國或緬甸產的充數,冰凍寡味令人掃興,上海餐廳賣的鰣魚,多是泊來貨,不可不查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饕哥 回複 悄悄話 回複kelty的評論:
美國的鰣魚與國內的無法相比,刺多寡味。紐約的名廚們在春季將shad魚子入菜,多是半熟的,味道還不錯。
kelty 回複 悄悄話 REally enjoyed the reading.

Have you tried fresh shad in US? How's that compared to 長江的鰣魚?
jingzoe 回複 悄悄話 都是我家鄉的特產魚類。。回國必吃的。。好懷念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