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信息戰

(2007-07-03 20:00:52) 下一個

中國信息戰(長文)

據現有的資料證明,最早提出“信息戰” (Information Warfare) 這個概念,並撰寫著作文章的是中國的沈偉光先生,在1985年他還不滿30歲時,是解放軍的一個低級軍官,提出了“信息戰”的概念。但由於中國當時的技術手段缺乏,並且對“信息戰”的整體理論架構也缺乏深入廣泛的研究,加上中國現在的社會製度和思想體係對於由美國自由開放社會所發明的信息戰思想理論不能完全適應,所以“信息戰” (IW) 這一新的軍事科學理論和技術在中國研究發展進展速度不快。

直到1991年中東“風暴戰爭”中,美國軍隊運用“信息戰”這一概念發展出來一整套新的作戰理論、戰術、技術和新式精靈武器,使戰爭的概念和麵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東“風暴戰爭”的過程和結局對中國軍隊領導人產生了震撼作用,使他們深刻的體會到“人海戰術”,“精神原子彈”等這些老一套的戰爭理論和戰術已過時了,根本不適應目前高科技信息時代的要求了。因此,中國下決心以“科技建軍”改變軍隊結構,加強海空軍,太空作戰和信息戰,而信息戰是所有軍兵種作戰係統的神經和耳目。沒有了信息戰,軍隊將是聾子和瞎子,對敵人的進攻將毫無招架之力。

近十幾年來,中國對信息戰的理論,科學技術的軟件下功夫研究,而在技術設備等方麵,如人造衛星、雷達、通訊和互聯網等等都全力研究發展和製造,已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這就為未來的信息戰提供了理論和科學技術基礎及手段。

由於中國的保密製度,對收集中國信息戰的資料很不容易,下麵僅對己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對現階段中國信息戰發展的成果和其未來發展方向做出一些判斷。

第一, 中國對信息戰(IW)的理論研究

中國對信息戰的理論一方麵大力的向外國學習,尤其是向美國學習,另一方麵又把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戰爭經驗注入到信息戰理論中去,形成了中國的特色。信息戰的最大特點是讓信息資料自由流通並加以充分的利用。而中國的現狀是對信息加以規範和限製,害怕影響社會的穩定。從人文思想的角度來看,要在中國建立一個能讓信息充分自由流通的信息戰係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從1991年後,中國的信息戰的理論和技術有下列研究機構進行研究和發展:
1.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戰略研究中心, 是中國的主要IW研究中心。其研究內容包括:發展IW戰略理論;把IW整合到所有的軍事條例中去;為在信息時代打贏信息戰爭而製定各種策略;參加國際社會的信息技術組織。
2. 中國人民解放軍電子技術學院,其對IW發展注重在技術層麵,研究各種新技術,新器件和新材料。1999年,解放軍資訊工程學院、測繪學院和電子技術學院合並組建解放軍資訊工程大學。
3. 解放軍總參謀部第三部,由61研究所和資訊工程學院來執行IW的工作。
4. 中國國家智能電腦係統研究中心。
5. 成都電子科學技術大學。
6.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一,中國開始研究信息戰(IW)理論

盡管沈偉光首先提出“信息戰”的概念,但沒有提出一整套的理論架構,中國軍事將領們直到1991年中東“風暴戰爭”之後才提出一些IW理論設想和概念。

中國研究IW是從瀏覽外國的IW文章開始的,接著是從電視圖片中觀察和分析中東“風暴戰爭” 的IW中學習,中國軍隊並沒有直接的IW戰爭經驗。因此,中國軍事學者們還不可能獨自的提出IW的理論概念和架構。之後第三步是仿照美國的IW概念和理論,可是中國的國情和軍情與美國相差太大,不可能全部照搬,這就使得中國的IW理論很不完整。

事實上,因為IW是個全新的戰爭概念,它還在發展變化之中,因此IW的定義還是處於連續變動的狀態,他會隨著與信息戰IW有關的科學技術發明,發展變化而變動調整。而中國對IW的理解又是跟隨美國,所以它的IW理論就不可能處最先進的地位。直到2001年為止,中國還沒有擺脫對IW定義的混亂和迷惑的狀態,還沒有建立一個指導全國性的官方檔,還沒有一個有遠見的分類學,能夠精確描繪中國的信息戰IW的全貌。

二,美國對IW的定義簡析

美國學者和軍方對信息戰IW有著廣義的論述,對IW有廣義的定義: 
1. 信息能指導和平時期與戰爭時期在戰略部署和戰術操作層麵的決策; 
2. 信息戰的目的是影響對手的決策過程,使自己得到利益;
3. 信息戰的結果是使敵人做出錯誤決定,延遲決策和根本不做決策;
4. 信息戰的成功在於己方獲得的信息必須超過敵方;
5. 所謂信息運作能力是指對信息收集、處理、無阻礙的傳遞的能力,同時利用敵人和不準敵人有信息的運作能力;
6. 信息的運作能力簡單地說是在信息領域內的不對稱力量。

此外,美國國防部從廣義的角度對IW做了定義:信息戰是在非戰鬥和模糊的狀態下,采取行動以保護自己的信息和信息係統,同時這些行動將影響到所關注目標的信息和信息係統。另外,從戰術的角度對IW做出較狹義的定義:
1. 毀滅性攻擊;
2. 電子戰,電磁攻擊;
3. 電腦網絡攻擊,對電腦網絡進行擾敵、拒絕、貶低、消滅敵方電腦、電腦網絡和信息傳送;
4. 軍事欺騙、操縱、歪曲、偽造信息,對敵方軍事指揮官誤導和蒙蔽;
5. 心理誤導;
6. 密碼保護和破解。

美國的信息戰已經發展到如下的地步,在911事件後,美國發動對阿富汗戰爭,美國中央指揮部信息指揮係統通過偵查衛星把阿富汗65萬平方公裏土地分割成1000個小型的IW戰爭區域,對每一個區域內的所有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傳輸到在佛羅裏達州的美國中央軍區,並對阿富汗進行全天候的偵察。甚至由無人偵察機在阿富汗上空對某一個特定目標(例如追捕本拉登)進行照像偵察,將信號傳回中央軍區指揮部,由指揮部電腦操作員下令指揮無人偵察機發射導彈進行攻擊。這真是“決策千裏之外”的範例。

美軍經過中東“風暴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之後,又提出了“網絡中心戰”(Network Centric Warfare, NCW)的概念。其中心思想是把戰場上的各軍兵種的各種武器係統平台通過電腦網絡集合在一個網絡中心內指揮操作進行聯合作戰,極大地發揮了戰鬥效率。把戰爭的形態提升到更高一級。美國軍事專家和學者們認為,“網絡中心戰”有三個非常引人注目的作戰優勢。

其一,使分散配置的部隊發揮整體優勢。在機械化戰爭時代,由於部隊的通信、機動和兵力兵器投送能力有限,必須把作戰和作戰後勤保障部隊部署在敵軍和要保衛的目標附近。結果分散配置的部隊易處於弱勢,無法很快地集中兵力,實施攻擊。地理位置上的限製,還使部隊很難在保持高度協調一致和得到充分後勤保障的情況下,實施快速、遠距離機動。但是,在信息化戰爭時代,由於傳感器作用距離擴大和武器射程的增加,快速傳輸信息能力的增強,部隊作戰效能的發揮將不再受地理條件的製約。戰場上為了達到集中戰鬥力的效果,將不必再集中部隊,而“集中兵力” 的內涵將發生重大變化。由此帶來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將降低作戰風險。由於集中戰鬥力的內涵由集中部隊讓位於集中火力與信息,從而減少作戰風險,不會再有“高價值目標”出現在敵人麵前。其次,將減少後勤負擔。部隊不再頻繁運動後勤,不僅會減少傷亡,減少醫療衛生勤務工作量,油料、彈藥等物資的運輸和補給量也會大大減輕。最後,將使配置在不同地點的兵力兵器,在不運動的情況下,就可同時攻擊多個不同目標,從而發揮更大作戰效能,取得最大作戰效果。   

其二,使戰場情況一目了然。實施“網絡中心戰”的部隊之所以戰鬥力強,是因為它實施“全景”偵察,耳聰目明,信息靈通,對戰場情況了如指掌,對指揮官的意圖一清二楚。這樣的部隊能實施“自我協同行動”,自覺與其它部隊配合;能在留下活動痕跡很少的情況下,實施聯合作戰行動;能在上級指揮官總意圖的指導下,有效地進行獨立作戰。   

其三,使各作戰平台連為一體。作戰空間的各作戰單元用網絡連為一體後,分散配置的兵力兵器既能更有效地協調行動,也能為適應新的戰場情況很快地轉換作戰行動樣式。使各作戰單元連為一體的基本條件是,建立堅固耐用、性能良好的信息基礎結構。這一結構能使戰場上的所有作戰單元,得到高質量的信息服務。把各作戰單元連為一體的連接分為兩類:一類是連接各“作戰實體”的“硬連接”;另一類是連接各“作戰機製”和“作戰程序”的“軟連接”。“軟連接”的好壞既是影響部隊協調行動的主要因素,也是決定兵力兵器戰鬥力係數升降和戰鬥力能否得到倍增的關鍵。但無論是“硬連接”還是“軟連接”,都不一定是連接得越緊密越好,而是要適當,其標準是能使部隊發揮最大作戰效能。

“網絡戰”是在有限的作戰指揮空間(指揮所、司令部或辦公室)內,以進攻性行為奪取和達成信息優勢,從而影響、破壞敵方的信息站、信息係統以及電腦網站的作戰樣式。基本戰法包括:電腦網絡攻擊、輸送電腦病毒和破壞性“黑客”行為等。美軍的“網絡戰”與“網絡中心戰”有本質的區別。“網絡戰”是信息條件下以電腦及其網絡為基本工具、以網絡攻擊與防護為基本手段的一種全新的特殊作戰樣式,而且主要是針對指揮領域的作戰。“網絡戰”是在看不見的戰場上的較量,具有平時和戰時一體化的特點,不僅戰時是配合戰場作戰的重要作戰手段,在平時也可能獨立實施並可隨時發動攻擊。   

“平台中心戰”是針對“網絡中心戰”而言的,即作戰行動主要圍繞武器平台進行,由各作戰平台自身的探測器獲得戰場信息,然後提供給武器平台進行作戰。不僅上下級之間的戰場信息交流少而慢,而且平台之間信息共享也非常有限,使得作戰中的“觀察---判斷---決策---行動”這一過程需要指揮官自上而下地進行協調,整個作戰過程無法真正聯貫,造成了戰鬥力和時間的浪費,相比較而言作戰效能較低。   

由此可見,“網絡中心戰”盡管充分運用了電腦網絡技術,但不是實施針對電腦網絡的作戰,而是以電腦網絡為中心和基礎,使整個戰場、各種部隊、各個??能。所以,“網絡中心戰”作為信息條件下的一種全新的作戰樣式,在本質上仍然是一般意義上的戰場作戰,而不是特定含義上的“網絡戰”,但與“平台中心戰”相比,實現了上下左右作戰信息的實時共享,實現了完全意義上的聯合作戰,提高了整體作戰效能。

這可以說“網絡中心戰”是更高一級的信息戰的表現形式,與信息戰的初期定義己大大的不同了。這正是美國信息戰走在全世界的最前麵的例證。

應該說明的是,IW的理論和技術還在不斷的發展之中,並且都處於高度保密的狀態,不會輕易得向對方公開。因此IW的戰略籌劃、戰術運用和技術手段將會層出不窮。

三,中國對IW理論研究的深化

從1991年中東“風暴戰爭”之後,中國已開始認識到在全球化和和相互依賴時代中,高科技和信息力量的重要性,中國渴望在全球化社會中成為一個主要的政治和經濟參與者,在全球化社會中,信息力量已處於能支配國際關係的關鍵地位。

中國相信,在中國的綜合國力上升之後,國際社會將從單極變成多極化世界。從戰略和軍事角度來觀察IW,它可以彌補中國老舊過時的軍事力量的弱點。首先,IW可以從較弱的地位對付美國和日本等軍事強國,信息技術可以提供“不對稱”能力,使用“超限戰”手段來扮演常規的和非常規的攻擊角色。因為中國不可能指望使用美國的戰略和戰術來對付美國,因此中國必定要尋找其它方法來阻止和戰勝美國,而恰恰信息戰這個手段給中國提供了一個技術能力,使中國的攻擊力量比較容易的達到美國本土。如果用有限的洲際導彈和核彈頭的傳統軍事力量來攻擊美國本土,成功的機會是不大的。

中國相信,IW提供了一個在現有強國之間爭奪霸權不可缺少的技術領域之中最有功效的技術。相對於美國強大的軍事力量而言,IW提供了一個低成本、受到攻擊之後能迅速修複的軍事力量,這對於相對落後的中國軍事力量是最合適的。中國戰略家們希望,信息技術的整合力量能夠在不用花費巨額軍費的情況下改善現有的老舊軍事設備。在過去的20年中,信息處理能力是在加速成長,而每單位信息處理能力的成本是以指數的速度直線下降。

但是,這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從另一個角度來計算信息成本的話,卻是高得非常驚人的。信息戰的成本相對於傳統軍事技術,對支持傳統戰爭的軍事力量的結構係統所需要的成本而言,其成本實際上是顯著的上升了。雖然過去30年內,每一個信息比特 (bit) 的處理成本已降到指數的十次方,但是指揮係統的成本已經上升到要吞掉過去傳統戰爭架構的整個國防預算。

由此可見,中國發展IW速度將取決於中國要利用IW能力的成本,取決於中國在多大範圍內確定IW的定義概念,以及從事IW的範圍。某些項目和係統是需要巨額資金支持的。例如,收集信息所必需的偵察衛星和其它的輔助係統,尤其是在太空中部屬署多功能、全方位的偵察衛星網是需要巨額軍費預算來保證其不斷的發射新衛星作更新替補及維持長期正常運轉。中國提出“科技建軍”是需要大量經費預算作保證。

1991年中東“風暴戰爭”強烈地刺激中國領導人和軍事將領,不從事信息戰是絕對不行了。因此,中國的軍事分析家們對信息戰和他在未來戰爭中的優勢地位做出評估,迫使他們思考,並在理論上探討,如何形成一個中國式的IW定義和能力。在開始建立中國IW理論的初期,是把美國、俄羅斯、德國和法國的IW理論翻譯過來,甚至從未來學家托夫勒的著作中尋找靈感。所以,中國的IW理論架構從一開始就打下了外國,主要是美國的烙印。

同時,至今為止,中國IW係統的硬設備,包括巨型電腦、多功能偵察衛星、信息處理係統和全景戰場指揮係統等等設備都遠遠跟不上理論研究的進展。軟件和硬件技術落後是中國IW不能獲得實質成功的主要原因。

另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是中國IW專家和學者們把中國古老的軍事哲學思想“孫子兵法”引進了IW的理論中,把“三十六計”作為IW的運作策略;同時,把毛澤東的“全民皆兵”的人民戰爭軍事思想也引進IW理論中,其運作手段是以眾多的個人電腦高手在網絡黑客攻擊中發展全民作戰的作用。

西方學者和專家們認為,中國學者和專家把“孫子兵法”和毛澤東“人民戰爭”這兩個軍事哲學思想引進IW理論是因為中國無論在整體軍事實力,還是信息戰的理論和技術程度都處於弱勢地位,中國當然不可能完全照搬美國的作戰方式,沒有技術和財政力量來打美國式的信息戰。因此,用中國的方式來發展中國IW理論是可以理解的。

在信息戰的防禦方麵,用非技術措施來克服技術上的落後,如加強偽裝、隱蔽和欺騙手段,但是在整體軍事力量相差很大、中國信息戰技術基礎相當落後的條件下,這樣的策略是否有效是有爭議的。根據中東“風暴戰爭”中的經驗來看,伊拉克的軍事偽裝、隱蔽和欺騙技術都掩蓋不住美國偵察衛星的掃描搜索,抵擋不住美國巡弋飛彈和精靈炸彈的精確攻擊。

同時,在信息戰的進攻方麵,中國的IW學者和專家們認為,用“以弱致勝”的戰略指導思想來運用IW,就會產生出“先發製人”的戰術思想和作戰方法。這就是說在強敵麵前,以首先發動進攻的手段襲擊敵方的軟肋處,以癱瘓敵方的指揮係統和偵察係統。也就是說中國目前至多隻能發動和進行美國定義的“網絡戰”,沒有能力發動和進行“網絡中心戰”。

來自軍方和學術單位的中國IW專家和學者召開研討會,討論IW戰爭的性質、地位、作用、指導思想、原則、方式、方法和手段做了詳盡的討論。在1994年12月,中國召開了一係列的高水平學者會議,由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組織大型研討會“國防係統和軍事技術革命的分析”。接著在1995年10月召開“軍事革命結果”研討會。

中國信息戰專家王普豐將軍於1995年首次提出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可以注入信息戰。在王將軍看來,電子、電腦和資訊工程專家如同過去戰場上的將士一樣,可以成為新人民戰爭中的主力軍。顯然他們是希望用人民戰爭思想打信息戰 ---- 一種用家用PC電腦即可進行的戰爭,需要時動員成千上萬人,攻擊外國電腦係統。中國擁有一批傑出的軟件專家,在信息戰領域有巨大潛力。問題是如何為龐大的人口尋求更大的信息空間和設備。

信息戰專家沈偉光在文章中寫道:“整個社會將取代傳統戰場。不同階層和社會團體將參與本國或其它國家的政治活動。”他主張建立一支由精通信息戰的科學家、警察、士兵和其它專家組成的信息保護部隊,以捍衛國家信息領域的安全,反擊其它國家發動的信息入侵。

中國探討國內外信息戰問題的著名作者是沈偉光博士、王普豐少將、王保存大校和袁邦概將軍。1996年,沈博士首次提出信息戰定義:信息戰是一場雙方通過控製信息和情報輿論來設法掌握戰場主動權的戰爭。正如美國界定的那樣,沈博士強調把“保存自己,打擊敵人”變為“保護自己,控製敵人”。王將軍也認為信息戰取勝的關鍵是控製信息。

1997年,王保存大校撰文闡述信息戰問題。該文涵蓋信息戰的形式、性質、層次、特征、特點和原則。他認為:形式上信息戰分為平時、危機時和戰時三種;性質上是攻與防的較量;層次分為國家、戰略、戰區和戰術四級;特征包括指揮與控製戰、情報戰、電子戰、心理戰、空間控製戰、黑客戰、虛擬戰、經濟戰、戰略和精確的較量等;特點有複雜、透明、目標有限、持續時間短、毀傷小、戰鬥空間大、部隊疏散、綜合性強、指揮能力要求強等;原則上采取切斷、蒙蔽、透明、快速和提高生存力等措施。他對信息戰的辦公室和分析有助於人們更深入了解中國的信息戰。

中國另一位界定信息戰的作者是解放軍總參謀部的袁將軍,他在1999年撰寫的書中認為:“信息戰是一場奪取和保持信息控製權而進行的鬥爭,是敵對雙方之間爭奪獲取控製和使用信息主動權的鬥爭,他們在使用和保護己方各種信息戰資源和信息係統的同時,會利用和破壞敵方的信息資源、信息係統和基於信息的武器係統。

2000年,王普豐將軍對“信息戰爭”作了比以往更深入透徹的解釋,以別於“信息戰”。王將軍認為,信息戰爭指的是一種戰爭和一種戰爭模式;信息戰指的是一種作戰和一種作戰模式。這種新作戰模式指的是在電腦網絡內進行的行動。信息戰包括信息探測係統、信息傳輸係統、信息和武器攻擊係統以及信息處理和應用係統。信息戰爭包含信息戰,兩者將信息和能力融為一體,使用以信息網絡為基礎的戰場作為他們的活動場所。王普豐將軍的這個定義比較接近美國“網絡中心戰”的概念。

中國學者和專家們對IW做了定義,有四個方麵:
1. 精確打擊,肉體消滅。在物質上攻擊敵人的總部、指揮所、C4I設備,運用精靈的、偷襲的和水平飛行武器實行外科手術摘除式深度攻擊,其運載係統包括精靈導向炸彈、導向大炮、巡弋飛彈和反輻射飛彈等等。
2. 電磁場頻譜控製的電子戰。電磁頻譜的爭奪對贏得戰場勝利是戰爭的重要方麵。
3. 電腦網絡戰;電腦網絡化可以使戰場數字化,包括戰場指揮透明化,提供戰場實時數據,包括使用偵察衛星,GPS定位係統、無人偵察機和全球信息傳送係統。
4. 心理操縱控製,心理戰和欺騙戰。這方麵包括傳送正確信息和虛假信息,影響接收者的情緒思想和他們的行為。主要工具是媒體宣傳(電視和廣播)、散發傳單、E-mail和其它形式的通信手段。

從以上中國對IW定義的範圍來看,和美國的IW定義非常相似。可見,其中相當程度上是複製了美國的定義,唯一不同的是中國在IW理論中加入了“孫子兵法”和毛澤東的“人民戰爭”軍事哲學概念。

中國是不是能根據自己的國情和軍情,運用中國的文化哲學思想,成功地創造中國特色的IW理論?這還難以斷定。目前中國IW的發展著有些類似於四、五十年前,中國開始發展核武器走蘇聯的道路一樣,基本理論和技術架構是走俄國人的路子,雖然之後又部分抄襲了美國的技術,但基本框架仍然是俄國式的。這種發展模式,並沒有使中國的核武器走在世界的前茅。

現在中國發展IW,一開始就仿造美國的IW定義,基礎技術也基本上采用美國的,所以在中國IW的發展??開創了IW的理論架構,又在幾次戰爭中實際的研究、開發和生產IW武器設備,在實戰中使用了這些武器設備,並作了大幅度地改進,一直是領先於世界前茅。可以設想,中國在目前弱勢地位的條件下,積極想要開發出中國式的IW理論和技術,但是一開始就采用美國的理論,又仿造美國的技術,由此來發展自己的IW軍事力量是很難走出一條獨創有生命力的軍事科學,很可能將會一直跟在後麵追趕,極難超過別人。同時,中國的IW在理論和實際有一個巨大的差距。

可以預料,二十一世紀將會看到廣泛運用高分辨率戰地監視衛星、多功能偵察衛星、預防導彈早期警戒係統、深入戰地的偵察飛機和多種類的無人偵察攻擊飛機,以及高速飛行、精確打擊的中遠程巡弋飛彈;並且把各軍兵種統合在一個功能強大的信息網絡平台上來作戰,這將是構成信息戰和“網絡中心戰”(NCW)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些正是中國軍隊目前最缺乏的。然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中國軍隊已經有了部分的信息戰係統和武器設備,但性能和數量上都大大不能滿足實際戰爭的需要。另外,中國軍隊還沒有具備“網絡中心戰”的能力。

第二,中國發展IW的部分現狀

在確定了IW基本定義之後,中國投資很大的人力和財力發展IW,從下麵不夠充足的資料中可以看到中國在IW製度體製建立、新武器開發研製、網絡部隊組建和訓練等方麵已做出了相當的成果。

一,體製和製度建立

1. 1999年,解放軍資訊工程學院、測繪學院和電子技術學院合並組建解放軍資訊工程大學。這是一所集信息知識為一體的綜合性大學。該校聘請13名“兩院”院士擔當“智囊團”,更新教員隊伍的學曆結構、學緣結構和能力結構,在信息安全、通信工程技術、空間信息和測繪等方麵,全力培養具有現代信息戰關鍵核心技術的技術軍官。開設電子工程、資訊工程、網絡工程、指揮自動化工程、電子站對抗等六個專業,建立了當代信息科學技術發展前沿的一流學科群。該校先後成功研製了“衛星動力測地”、“遠程導彈慣性製導係統的重力向量實時測定係統” 等一批重大成果。  

2. 解放軍總參四部建立信息戰領導小組1997年5月21至23日,解放軍總參四部(電抗雷達部,部長張有才)召開了 「信息戰與電子戰」研討會,首次提出「信息就是戰鬥力」,並將信息戰的概念分為「戰略信息戰」和「國防(戰場或戰役)信息戰」。建立信息戰領導小組,指導全軍信息戰理論研究和發展。

3. 中國民用科研投入軍工開發CNN中國問題資深分析家林和立發表文章說,中國一個新成立的軍事研究機構說明北京決心追求軍事現代化和中國軍方勢力擴大。

北京的外交消息來源說,國家主席江澤民等領導人今年年初批準成立跨部門機構協調軍事科技研究和開發。

這個機構由國防科工委、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官員和專家組成。研究機構將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等合作,開發先進技術和硬件。

這一發展有幾個方麵的意義。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都是民用機構而並非軍事單位。盡管國防科工委的客戶多數都是人民解放軍部隊,但它被列為國務院的一個部門。

新的研究開發機構證明人民解放軍長期努力要依靠民用機構的資源為軍事目標服務。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作用和地位都由於最近的一係列任命而得到提高。前上海市長徐光迪被任命為中國工程院的院長。

中國人民解放軍2002年的預算1660億元隻相當於軍事實際開支的三分之一,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盡管中國財政部官員在全國人大上說,根本不存在特殊或者暗藏軍事預算的問題,西方國防分析家說,研究最先進武器的資金經常來自科研機構或者國務院某些部門的"民用預算″。

4. 1998年10月沈陽軍區舉辦了信息戰問題研究筆會,專門討論了中國軍隊信息戰的定義、特點、地位、作用、指導思想、原則、式樣、指揮、協調、後勤技術保障、戰場管理、訓練等。81178部隊的專家認為,未來信息戰是信息進攻與防禦相結合。進攻手段包括電子攻擊、網絡攻擊、實體摧毀、心理攻擊、軍事欺騙。信息防禦包括信息反擊、信息防護、信息恢複等方麵。

5. 中國非常注重來自科索沃、海灣戰爭中的具體戰例,並且積極翻譯美國的有關文獻,包括五角大樓編寫得「FM100-6信息作戰」、「JP3-13信息作戰聯合教義」。同時出版了兩部標準的信息戰教材。

6. 中國軍方首部電腦信息安全保密法規頒布經中央軍委批準,四總部日前聯合簽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電腦信息係統安全保密規定》。這是中國軍隊信息安全保密的第一部法規,標誌著解放軍信息安全保密建設開始步入依法保障的發展軌道。 新頒發的《規定》,共九章四十一條。它以《中國人民解放軍保密條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技術安全保密條例》為依據,突出了網絡安全保密這一重點。

7. 中國信息戰網絡攻防係統問世由中國國防大學承擔研製的信息戰電腦網絡攻防係統,日前通過專家鑒定。信息戰網絡攻防係統是目前國際軍事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是打贏未來高技術戰爭,奪取信息權的關鍵技術之一。據《解放軍報》報導,中國國防大學課題組經過4年努力,摸索出最新的網絡攻防理論模型,研製成功這一係統。

8. 中國建成5個骨幹電腦互聯網中國是Internet 第71個成員單位,國內有5個骨幹網絡,即中國科技網、中國公用電腦互聯網、中國教育和科研電腦網、中國金橋信息網、中國聯通互聯網。

9. 大陸網民已經達到1.23億人 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據統計,大陸網民僅占全球網民的15%,占其總人口的比例為10.5%,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10. 經國家教育部批準,武漢大學電腦學院增設信息安全本科專業,2001年秋季正式麵向全國招生。迄今為止,這是中國在高校開辦的唯一的一個信息安全本科專業,亦是武漢大學信息安全本科專業首次招生。

據介紹,武漢大學電腦專業早在1984年就開設了“電腦安全保密”課程,至今已有17年;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都設有“信息安全”專業方向,已培養出一批信息安全方麵的研究生;還設有“信息安全研究室”,專門從事信息安全領域的教學和科研;承擔著一批國家信息安全課題,並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支穩定的中青年教師隊伍,除了“信息安全研究室”之外,還有其它教師在信息安全方麵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學校的硬件環境能夠滿足新開信息安全專業的需求。
  
武漢大學電腦學院有關人士稱,信息安全本科專業今秋將麵向全國招收50名有誌學子,明年計劃達到100人。

二,中國信息戰的新型武器開發研製

1. 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全天侯偵察照相設備安裝在神州四號首次用於飛船的多模態微波遙感器由微波輻射計、雷達高度計、雷達散射計三種模態儀器構成。這種遙感器隨飛船上天,結束了中國航天沒有微波遙感的曆史。盡管國外也有三個模態同時上星的先河,但三個模態有統一監控係統控製概念的版權屬於中國。

地球有60%~70%被雲層覆蓋,多模態微波遙感器不論刮風下雨和白天黑夜都能全天候的工作,彌補了可見光、紅外技術在惡劣天氣下不能工作等缺陷。目前,上天的遙感器工作正常,留軌半年後,積累的資料可以為海洋、氣象業務衛星提供技術基礎。空間中心薑景山院士說,如果這種遙感器用於今後的海洋和氣象衛星上,對進一步分析海洋災害、資源、風場,海洋動力環境和海氣能量的轉換等方麵都會產生重要的作用和影響。解放軍在獲得裝有SAR衛星之後將對台灣和美國形成威脅壓力。

2.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物所遙感技術瞄準國際先進茫茫太空中巡天測地的8顆“中國星”中,有6顆星的“千裏眼”是中科院上海技物所所造!正在研製中的“風雲”係列衛星和“神州四號”、“環境一號”、“海洋一號”B星等10多個衛星也紛紛把該所的“千裏眼”作為指定產品。

2002年3月25日,中國發射的“神舟三號”裝置了該所研製的5種科學實驗儀器,均完成了實驗任務,尤其是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拍攝到的高質量圖像,得到國際同行的稱讚。5月15日發射的一箭雙星裝置了該所研製的“風雲一號”D氣象衛星10信道掃描輻射計,部分設備“視力”超過美國同類衛星,其中第三信道已成為世界上白天探測火情的主要“眼睛”。技物所為中國第一顆海洋衛星研製的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不僅可探測包括懸浮泥濃度、黃色物質濃度等海洋水色,還能測定海洋水溫。

3. 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衛星導航定位係統 (GPS) 的國家2001年年底前,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第二顆“北鬥”導航衛星送上太空,從而使中國成為美國、俄羅斯之後第三個擁有衛星導航定位係統的國家。

兩顆“北鬥”衛星組成的導航定位係統能夠覆蓋中國全部國土,為中國區域內的公路交通、鐵路運輸提供準確導航。中國商船出海在太平洋的範圍內也能夠得到衛星定位服務。同時,衛星導航定位係統也可以在國防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而如今北鬥已發展到了第二代,功能與第一代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過去,中國交通、測繪部門進行定位基本上依靠國外全球定位係統(GPS),也采用航測、通訊等方式,但時間長、花費大。現在利用“北鬥”衛星導航定位係統可以全天候地在任何地點為用戶確定地理經緯度和海拔高度,速度快,效率高。在科學考察、搶險救災中特別需要使用衛星導航定位。

目前,全球基本上都在使用美國的全球定位係統。美國GPS係統在近地軌道有幾十顆衛星,覆蓋了全球範圍,俄羅斯也有自己的一套衛星定位係統。

4. 中國超高速電炮將問世經過17年的研究和實驗,中國的新概念武器“超高速動能電炮”的研製已經到了最後階段,將於不久後問世,並進入局部試用階段。

電炮分為“電磁炮”和“電熱炮”兩類,在非軍事應用領域則統稱為電磁發射器。

電磁炮是利用電磁力推進彈頭到每秒五十公裏??功能,分軌道炮、園圈炮和重接炮三種形式。電熱炮是利用電熱能量來推動彈頭,最高射速每秒約3公裏左右,可作為戰術武器使用,分直熱式和間熱式兩種形式。

電炮能使彈頭在離開炮管時就達到每秒射速3至50公裏的高速和超高速,不僅可發射克級重量的小彈頭,還可發射噸級重量的超級射彈,令打擊威力和穿透力均大大增強;由於速度高、動能大,故可在坦克、艦船或戰機上攜帶數倍乃至數十倍於常規火炮彈頭的重量相對小的彈頭,突破現時武器平台的攜彈極限;電炮更有能源簡易、無汙染、成本低、效率高、可控性好、性能穩定、後座力小、發射時無煙霧火光及衝擊波、隱蔽性強等優點,還可在一個多級發射器中同時推進幾個射彈,大大增強戰鬥威力。

據透露,中國發展的電炮起點頗高,不僅將裝備海、陸、空等常規軍種,目前正在籌備而尚未正式成軍的天戰軍種的相應武器裝備也在考慮之列。有消息說,一種天基地磁道道炮正在研究之中,進展順利,已接近成功。

5. 中國軍方研製出國產“Windows”

由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常委汪成為院士為主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院士為副主任組成的鑒定委員會,2003年1月11日所作的一項技術成果鑒定表明:繼中國“龍芯”通用CPU研製成功,標誌著中國作為IT硬件技術核心的CPU研製取得了關鍵的群體性突破;而今,《和欣》操作係統這一麵向未來互聯網技術發展的核心軟件的開發成功,則意味著中國基礎軟件研究開發實現群體突破也有了良好開端。《和欣》操作係統(1.0版)是由北京科泰世紀科技有限公司和清華大學共同研製的。 

6. 中國聯想集團首次推出超級電腦

中國聯想集團今天透過台灣的公關公司發布消息,宣布(2002年8月30日)在北京展示自行研發成功的超級電腦「聯想深騰1800超級電腦係統」。這台超級電腦的運算速度在全球超級電腦中排名24,意味中共是繼美、日之後全球第三大超級電腦研製國,未來是否用於軍事用途值得觀察。

目前全球前十大超級電腦仍以美、日商為主,排名第一的是NEC的Earth-Simulator,運算速度達35860 GFlops;第二名是美國用於虛擬核子試爆的IBM ASCI White超級電腦,最大運算速度7226 GFlops;排名第三的是新惠普(HP)的AlphaServer SC,運算速度也達4463 GFlops。

聯想這台中國首部超級電腦運算速度為1067 GFlops,每秒運算速度為1萬270兆次,雖然離進行虛擬核子試爆的運算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過去因為科技管製,中國一直都無法取得超級電腦,在聯想成功研發超級電腦後,未來的發展是否會運用在軍事用途上,值得後續觀察。

根據聯想集團公布測試資料,過去處理一天全球天氣變化,采用一般大型電腦需要花費20個小時,但聯想這部超級電腦隻要2分鍾就可以完成。這台電腦將安裝在中國科學院,處理繁雜的計算工作。

聯想超級電腦共有526個英特爾高性能Xeon處理器,內存(RAM)為272GB,硬盤容量為6TB,機身總長14公尺,包含20個機櫃。由於全球排名前25名的超級電腦,大多采用自己研發的RISC架構處理器,聯想采用英特爾的Xeon處理器,算是相當罕見。

7. 中國首枚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龍芯(Godson)出世, 運算速度每秒超2億2002年9月28日上午9點,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正式發布國內首枚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龍芯(Godson)的最新版本。據搜狐IT了解到,這款首枚中國自主研發的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采用0.18微米工藝製造,目前主頻最高可以達到266MHZ,實測定點與雙精度浮點運算速度均超過每秒2億次,類似於奔騰II水平的通用CPU。

8. 七巨頭連手造“龍芯”  中國首條IT產業鏈成形 由中科院計算所、海爾集團、長城集團長軟公司、中軟股份、中科紅旗、曙光集團、神州龍芯等七大巨頭連手發起的“龍芯聯盟”於2002年12月25日正式成立,由此,在9月份中國信息產業結束“無芯”曆史後,中國首條自主IT產業鏈初步成形。

“龍芯”產業化聯盟成立以後,業務將主要鎖定在電子政務、行業專用設備、金融服務等領域。2003年,聯盟將實施“雙百計劃”,即吸引100家以上的各專業領域的產研單位加盟,研發出100款以上基於“龍芯”的專用產品,並在2年內達到總計百萬台以上的市場銷售。

9. 中國巡弋飛彈曝光

2000年1月12日出版的詹氏防衛周刊 (Jean’s Defence Weekly) 有一篇中國巡弋飛彈發展現況的報導,並刊出一張非常模糊的編號X-600巡弋飛彈照片,根據詹氏周刊的說法,X-600(中國編號HN-1)大致是以俄國的Kh-55(北約代號AS-16)為發展藍本。

根據詹氏防衛周刊的報導,在1995年俄羅斯就有消息指出中國將俄羅斯某巡弋飛彈的生產線轉移到上海。其實中國在80年代就成立了8359設計局負責巡弋飛彈的發展事宜,這個機構可能脫胎自海鷹反艦飛彈的設計單位。除了運用俄羅斯的巡弋飛彈科技外,一般相信中國也從黑市購買了曆次衝突中,美國遺留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戰斧飛彈未爆彈。

巡弋飛彈的發展計劃被稱為X-600,指的可能是600公裏的射程。因為在1985年中國試驗了第一枚續航距離600公裏的渦輪推進飛彈,稱為紅鳥一型。外型相當類似俄羅斯的Kh-55。詹氏防衛周刊推測,該飛彈的引擎類似Kh-55附著在彈尾下方,可能類似Kh-55在發射後才伸出引擎的方式以縮小容納截麵積。彈體長度6.4公尺,直徑520公厘,全重1400公斤,彈頭重300-400公斤。導引方式是中途慣性導航,末端彈道利用電視攝影機地形比對,加上可能的GPS導引,有些報導宣稱其命中誤差為5公尺,但可能是理想情況,因為即使美國的巡弋飛彈命中率也沒有那麽高。巡弋高度20公尺。

從以上中國積極開發研究與信息戰IW密切相關聯的武器、人造偵察衛星、電子設備、電子組件和軟件等等的近況來看,中國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投下大量的軍費和科研資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和美國等西方軍事科學技術發達的國家相比仍然是相當落後的。以中國現在發展的程度和科技水平來和美日等國進行戰爭,勝算的可能性是不大的。應深刻清楚地看到其原因是在於中國發展IW時麵臨的嚴重弱點和困難。

二,建立網絡部隊和訓練

1. 中國建立了五大信息戰基地

美國軍方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已在廈門、上海等地建立了五大信息戰基地,並凝集了大批高科技人才,培訓自己的信息戰部隊。

凝聚大批高科人才

2000年9月,中國依靠軍民合作,已經建立了後備電子武力。這支武力由高科技人才、電腦專家、網絡專家、無線電專家組成,再施以專業訓練,因而在衛星通訊、數據通訊、電話通訊、光纖通訊各方麵具備高度操作及控製能力。

研究報告稱,中國的後備戰力,以往都是扮演支持角色,但是今天這支後備電子部隊卻足以成為主力部隊,而且其戰力是傳統解放軍無法比擬的。因為經由電子及信息武器,這支武力能夠遂行越洋作戰,進行跨洲攻擊。隻要運用得當,其對敵人造成的損害,不亞於洲際彈道導彈。
報告指出,中國把信息戰的目標定位為“一種作戰形態,其目的為攻擊敵人的信息及信息係統,並保衛己身的信息及信息係統”。而信息戰的內容則包括:軍事安全、軍事上的欺敵、具體攻擊、電子作戰、心理作戰、以及網絡作戰,以掌握並確保信息優勢。

報告中還列有地圖,說明中國已經建成五大信息戰基地,各有後備電子戰部隊,分別是大同、廈門、上海、宜昌以及西安。每個基地各有不同重點,例如上海基地著重無線電通訊網路以及密碼設定及破譯。而在東北的吉林,則設有假想敵電子戰部隊。這些電子戰武力的目標包括:係放‘信息水雷’﹔實施信息偵察﹔變更網絡信息﹔投下信息炸彈﹔傾倒信息垃圾﹔散播宣傳﹔複製信息﹔組織信息防工程﹔建立網絡間諜站。

2. 中國IW的五大作戰謀略

  美軍方稱,根據所得到的情報顯示,中國的信息戰謀略,卻是沿用中國傳統的‘三十六計’的前五招。

  (1) 瞞天過海:以公開的作為降低敵人警覺,實則另有所圖。例如表麵上是常規的電子郵件或網絡服務,其實暗藏病毒。

  (2) 圍魏救趙:不敢以核子武器攻擊敵人,因為可能遭到敵人報複而造成毀滅。但是可以攻擊敵人所珍愛的事物,例如金融體係、政府機構等,令敵人不得不有所顧忌。

  (3) 借刀殺人:雖然自己沒有足夠能力直接攻擊敵人,但可藉助其它方麵的力量,例如經由第三國管道施放病毒或投注具有惡意的資料。

  (4) 以逸待勞:掌握作戰時地,以發揮優勢,並讓敵人虛耗,再行攻擊。在這個策略下,中國信息戰將沿用‘人民戰爭’的理論,發動多次攻擊,但均非主力,卻令西方國家的電腦隊伍(CERTs)疲於奔命,然後主力才投入展開決戰。

  (5) 趁火打劫:以黑客冒充學生、生意人等身份,潛入西方國家的電腦係統進行破壞,造成敵人電腦係統混亂,趁機竊取信息資源。

第三,中國發展IW的弱點和困難

盡管中國在發展IW的理論、戰略、戰術,開發研製新武器、新電腦和新元件方麵獲得一定的成就,但中國在發展IW中存在的根本弱點,很不容易克服,它決定性的影響到IW的發展。

一,中國的信息安全嚴重問題

1. 中國在IW中缺乏軟硬件的創造能力

北京最新出版的《國家信息安全報告》警告說,中國信息安全存在潛在威脅,中國正在失去“製網權”。而有專家指出,中國從來就沒有“製網權”,根本談不上“喪失” 
 
中國電腦軟件、硬件主要依賴於進口;核心IT技術受控於西方;在全球網上信息資源中,80%是英文,中文信息資源不足0.4%。洋洋十數萬言的《國家信息安全報告》的警告振聾發聵。而中國科學院反黑客專家許榕生教授更表示,90%的中國網絡設施還存在著安全隱患。  
(1) 硬件、核心技術:一個都沒有  
  
在2000年3月,從英特爾公司和微軟公司分別傳出消息,奔騰和Windows均暗藏了“機關”:美國人可以任意竊取網上客戶的保密數據。消息傳出,世人震驚。  

中國采取的對策是:禁止政府部門安裝了奔騰Ⅲ處理器的PC機接入互聯網。無疑這是信息產業部應對一時的“鴕鳥政策”。  

“核心硬件、軟件技術掌握在別人之手,這是中國互聯網受製於人的關鍵。”中國科學院信息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趙戰生教授表示。  

中國的電腦製造業不但擁有自己的電腦品牌,而且電腦整機的銷量在亞太地區的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然而,藏匿在繁榮圖景之下的真實是:電腦硬件的關鍵部件如CPU和硬盤(Hard Driver)都屬於國外的原始設備製造商。   

“中國的軟件企業號稱有5000多家。大家都去分20億美元這塊蛋糕,日子十分難過,就是這20億美元,大部分還是被國外軟件公司占有的。”  

(2) 中國沒有自己的電腦操作係統軟件

中國政府、軍隊、科學部門和金融商業部門所使用的電腦操作係統軟件中90%是美國微軟公司。

在國產軟件為了生存苦苦掙紮之時,美國微軟公司的窗口操作係統和辦公軟件占據了中國軟件市場90%的市場份額。    

(3) 人才奇缺半數流失  
 
電腦專業人才的培養不能滿足中國IW發展的需求。  

網絡安全專家趙戰生表示了自己的憂慮:美國人提出的是“一個隊伍、一個使命”的口號,圍繞著自己的社會需求,全球的社會需求進行電腦技術的研發;而中國則麵對著兩條戰線:培養出的頂尖電腦人才一大半去了美國,去了矽穀;而在我們自己的矽穀中,充其量剩下了一半。  

據統計,中國電腦複合型人才隻有3000人左右,而在美國,這個數字是40萬,而且每年以7萬人的速度在增長。  

“IT人才的質量和數量是中國掌握網絡控製權的關鍵。”趙戰生教授說。 製網權:大國的生死抉擇    

(4) 美國人擁有令別人豔羨的IT資本  

互聯網的基礎設備一半以上設在美國。美國國內的互聯網,通過在太平洋、大西洋的海底光纜和通信衛星與世界相連。美國互聯網使用的高速線路,每秒鍾的通信能力達到10G字節,相當於每秒可傳送2300卷的百科全書。  

全球共有頂級域名服務器13台,其中10台在美國,其中包括美國軍方控製的兩台。  

美國在網絡上的壟斷是全麵的。美國人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軟件公司―微軟,最大的接入係統供貨商---思科,最大的ISP---美國在線,而全球主要的網絡安全公司也在美國。  

“在電腦硬件上,美國與第二位之間的技術差距超過1000倍以上,與中國的差距也就可想而知了。”許榕生教授表示,早在10年前,美國的電腦技術就已遙遙領先於各國。    

網絡安全專家指出,在未來的國際網絡戰中,敵方可以采取切斷因特網的入口,中斷你與國外的聯係造成你的網絡癱瘓;可以利用壟斷性電腦網絡中的“邏輯炸彈”、“病毒程序”,摧毀由電腦網絡控製的軍事、經濟係統,可以利用壟斷的硬件、軟件技術偷竊軍事、經濟、行政機密。  

從這個意義上說,掌握IT核心技術的美國人無疑掌握了未來戰爭的先機。 
 
“落後就要挨打,這在技術領域同樣適用。”許榕生說。

2. 中國麵臨的信息安全六大威脅

  隨著全球信息化的飛速發展,中國大量建設的各種信息化係統已經成為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其中許多業務要與國際接軌,諸如電信、電子商務、金融網絡等。網絡信息安全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影響國家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關鍵問題之一。信息安全不但是中國發展信息技術的有力保證,而且是對抗霸權主義、抵禦信息侵略的重要保障。網絡信息安全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將威脅到中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的安全,還將使國家處於信息戰和經濟金融風險的威脅之中。

以中國信息產業部組織的專家在經過大量調查研究後指出,中國信息安全在六大方麵麵臨嚴峻形勢:

(1) 信息與網絡的安全防護能力差

中國早已把國民經濟信息化提上政府議事日程,隨著1999年“政府上網工程”的全麵啟動,中國各級政府將陸續設立自己的網站,電子商務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但許多應用係統卻處於不設防狀態,存在著極大的信息安全風險和隱患。金融領域中這一現象更為突出。在中國,高技術犯罪的案件已直線上升,金融銀行業電腦犯罪屢有發生,個案金額已從數十萬上升到上百萬。

(2) 對引進技術和設備缺乏安全檢測

在信息化過程中,對發達國家或跨國公司提供的關鍵裝備中可能事先做的手腳無從檢測和排除,這將造成既花費了大量資金又買來了經濟運行中的隱患、買來國家不安全的嚴重後果。

由於國外電腦硬件、軟件中可能隱藏著“特洛伊木馬”,一旦發生重大情況,那些隱藏在電腦芯片和操作軟件中的“特洛伊木馬”就有可能在某種秘密贅令下啟動,或使民用電腦全部無法啟動,或使中國政府、軍事電腦網絡、電信係統癱瘓,最終對中國的經濟、社會和軍事部門釀成災難性的後果。

中國的銀行係統、政府部門全都處在信息化和網絡化進程中,卻很少有人關注安全,這樣就等於敞開大門讓人攻擊。而未來的戰爭絕不會是單純使用武力攻擊軍事目標,很可能利用信息武器直接攻擊國民經濟。

(3) 基礎信息產業嚴重依賴國外

中國的信息化建設,基本上是依賴國外技術設備裝備起來的。在國際財團湧向中國信息化建設的市場,大舉推銷電子信息設備之時,中國卻在相對缺乏知識和經驗的情況下,存在著花錢買淘汰技術和不成熟技術的現象,這其中就潛伏著國外勢力預埋信息安全隱患的極大危險。

中國的電腦軟件也同樣麵臨受人遏製和封鎖的威脅。雖然中國的電腦製造業有很大的進步,但其中許多核心部件都是原始設備製造商的,中國對其的研發、生產能力很弱,關鍵部位完全處於受製於人的地位。中國的電腦軟件還麵臨市場壟斷和價格歧視的威脅。美國微軟幾乎壟斷了中國電腦軟件的基礎和核心市場。離開了微軟的操作係統,中國國產的大多軟件都失去了操作平台。

(4) 中國信息安全管理機構缺乏權威

目前,中國國家經濟信息安全管理條塊分割、各行其是、相互隔離,極大地妨礙了中國有關法規的貫徹執行,難以防範境外情報機構和“黑客”的攻擊。中國在信息安全問題上缺乏一個具有最高權威的統一機構。信息安全相關的管理機構與中國信息化領導機構之間還沒有充分溝通協調。缺乏一個中國國家級的與國家信息化進程相一致的信息安全工程規劃。

(5) 信息犯罪有快速蔓延之勢

根據中國安全部門掌握的情況,外國情報機關的情報手段現代化的程度越來越高。他們可以在傳真機、電話交換機中運用遠程診斷、遠程修複功能進行信息竊取。他們擁有的技術手段可以從泄露的電磁信號中提取信息。在此情況下,中國極高層次、極小範圍的核心機密也有被竊的危險。另外是金融銀行業電腦犯罪屢有發生。中國從1986年發現第一件銀行電腦犯罪案起,案件呈直線增長。調查表明每年電腦犯罪發案率遞增30%。

(6) 中國全社會的信息安全意識淡薄

認為中國信息化程度不高,更沒有廣泛聯網,上因特網的隻是極少數人,因而報刊報導的發達國家的信息安全事件,在中國不可能發生。要發生也是多少年以後的事,何必大驚小怪,而在“居危思安”的心態中。

另外,信息安全領域在研究開發、產業發展、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等方麵和迅速發展的形勢極不適應,在國家級研究開發計劃中,至今沒將信息安全單列,隻是作為信息化的研究分支立項,投人很少,和國外差距越來越遠。以上問題如果不能切實解決,中國的信息安全將麵臨嚴重威脅,在激烈的信息爭奪和信息戰中中國就會處於被動挨打的軟弱地位。因此,充分重視中國的信息安全問題已迫在眉睫。

3. 中國網絡安全水平屬世界最不發達國家

在世界範圍內,中國信息安全水平被排在等級最低的“第四類”,與某些非洲落後國家為伍,中國的鄰居兼IT產業對手印度排在第三類。國外最新研製出的電腦“接收還原設備”,可以在數百米、甚至數公裏的距離內接收任何一台未采取保護措施的電腦屏幕信息。或許,下一輪電腦的換代將不是因為速度,而是因為安全。

2002年10月底在常州召開的第17次全國電腦安全學術交流會暨電子政務安全討論會上,國家電腦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副主任方濱興演示的幻燈片讓與會者心驚肉跳:2002年1至3月,觀察到的全球病毒擴散次數超過5.8億次,中國超過3.13億次;全球有33.6萬台電腦被感染,中國超過8.89萬台。

據北京人民大會堂表決係統的設計者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腦係教授熊璋介紹,為了屏蔽電腦信息傳輸中的輻射,需要拿專門的儀器進行實測,做到在門口的馬路上檢測不到大會堂內傳輸的電子信號。

中國電腦安全專委會副秘書長、公安部電腦局原總工程師繆道期研究員說,中國信息安全有“三大黑洞”,一是用外國製造的芯片;二是用外國的操作係統和數據庫管理係統;三是用外國的網管軟件。“你用了外國的東西,萬一發生戰爭,你不知道裏頭有些什麽‘後門’或‘陷阱’能把我們吸到黑洞裏去。”

第四,中國積極準備進行信息戰

一,中美之間的信息戰

1. 中美撞機事件背後顯示的信息大戰

中美間圍繞著偵察與反偵察的較量,由EP-3間諜機的撞機所表現出來的隻是信息戰的冰山一角,卻勾勒出未來信息大戰的雛形。

在美國信息戰人員看來,信息戰決不僅僅是“病毒戰”,而應當是“全麵信息軍事作戰”,不僅包括電子戰和隱型戰,也包括傳統形式的心理戰。在理想狀況下,信息戰中的所有有效信息都應當同傳統的作戰武器係統相配合,綜合效果不僅是要使美國能夠比對手反應迅捷,而且要鑽進對手的思維、敏銳地洞悉對手是怎樣評估美國的。

美國軍方認為,信息戰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要擊敗對手,最關鍵的是要牽住對手的鼻子,迫使對手按照美國的意誌行事。文件中寫道:信息戰“必須小心謹慎地把所有的軍事戰略綜合起來,和外交與公關緊密配合”。

盡管認為中國的信息戰還隻是處在起步階段,但美國已把中國當成了挑戰其信息戰領域霸權的主要競爭者。美國軍方認為,中國在1998年的一次軍事演習中啟用了建立在光纖網基礎上的全新的“軍事信息高速公路”,而這種光纖網比無線電和微波更難以被偵測到,美國據此認為中國已是世界上反偵察最先進的國家之一。美國軍方分析認為,這是中國基於對北約空襲科索沃是第一個“無接觸戰爭”範例的認識而大力加快信息戰準備的結果。

但美國同時也指出了中國在打信息戰時的弱點,最關鍵的是中國的電腦係統大多數用的是美國微軟公司的窗口軟件。美國軍方一名高級官員說:“能夠對美國構成信息戰威脅的國家使用的都是美國造的軟件。比如中國,90%的軍事電腦係統都用的是微軟的窗口軟件和英特爾的芯片??行報複,我們在打信息戰上是最有經驗和實力的。”

2. 中美網絡戰的新人民戰爭

中國信息民兵出擊奇襲

中國軍隊開始利用人海戰術建立信息戰爭網絡,全軍規模的信息戰爭領導部門已經建立。今後,一旦中美真正發生對抗,中國「民間信息民兵」與「官方信息民兵」便會結成信息戰聯盟,他們當然還會得到海外華裔「信息誌願軍」的支持。這可以說是中國IW戰爭中唯一的長處和優點。

將瞄準美軍方及金融係統

「電腦兵」、「網絡戰士」目前正在進入中國軍隊。他們精通外語、熟知敵人的網絡係統,攻擊手段更加多樣化。戰鬥力遠遠強過目前中美網絡大戰的主角----信息民兵。在未來戰爭中,中國軍隊的「電腦兵」可能行使的戰鬥職責包括阻塞敵人通訊網絡、滲入五角大樓網絡係統竊取相關情報等等。而作為信息人民戰爭的主體的信息民兵,則可能全麵破壞敵人的金融網絡係統、造成敵人金融、貿易係統的巨額經濟損失。最終獲得網絡金融戰的最後勝利。

美國官方事實上高度重視中美之間目前進行的這場信息戰爭。蘭德公司亞太政策中心提出的相關報告一度認為,中國是少數將信息戰列入戰略理論研究領域的國家。並且強調,戰時美國麵臨來自中國的最先威脅手段就是信息戰。其作戰範疇、以及投送手段遠遠超過中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可以達到的範圍。

美戰略學者認為,來自中國軍隊的信息戰攻擊分作兩大層次。首先受到攻擊的將是美軍後勤網絡。包括黑客對非機密網絡係統,諸如後勤、通訊、運輸影響極大的係統的攻擊。第二波攻擊可能集中到金融中心、電話通訊、電力網、麻痹美國政要的通訊係統。對台灣的攻擊還可能配合彈道導彈打擊、第五縱隊破壞、使用信息戰攻擊決定性的軍事設施等。目前的中美「網絡戰爭」已經拉開了中美未來信息戰的前奏。

2007年初的國國導彈打風雲衛星可以說是中國對信息戰的最新嚐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