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41)
2017 (1)
2018 (1)
在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時,國人常說“雅”,來表示一種對此作品讚美的感受。仔細琢磨,這和國人為人處事時講究的“中庸之道”,好像有點相似。
什麽是“雅”呢? 用顏色,大紅大綠大紫肯定不雅,而要用淡粉,淡紫,淡綠,等等那些所謂的“中間色”,才能表現出“雅”; 照一副湖光山色的照片,晴天白日下拍的再清楚,再漂亮也說不上“雅”,一定要有山色空蒙或者暮色蒼茫之感,才能顯“雅”;女性的人體作品,據說隻露35%,才“美”,才“雅”,才最吸引人; 還有過去飯館,茶座,澡堂子裏的”雅“座,也是即在公共場合,又保留著那麽點隱私才稱為”雅”; 文章,名字也有”雅”,魯迅的雜文刀光火影,直來直去,看了絕對”雅 “不起來,但讀一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把事說的蒙蒙朧朧,不清不楚的,確會讓人感到一番”雅“意,回味無窮; 若是有人名字叫“光榮”,聽起來就顯得有點太響亮,太直白,太耀耳了,但把這兩字調個個,叫“榮光“,同樣的意思,讀起來,聽起來就顯的”文(雅)“的多了,”榮“字遮住了一小半的”光“。
說來道去,好像國人的“雅感”,無非就是要“猶抱琵琶半遮麵”,一種又豔又不豔,又露又不露,又透又不透的感覺。這是一種藝術欣賞,感受上的“中庸”之道吧?
炸粉絲,炒可不靈了
同理,下館子,叫個“蔥爆羊肉”就顯得太張揚,有些俗氣。
您來個“佛跳牆”,雖然也是上上下下的,一個“佛”字反襯出“跳牆”那股瀟灑勁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