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這個想法的人是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吳友富。他認為,龍這個詞在西方世界被認為是一種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大物。龍的形象往往讓對中國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國人由此片麵而武斷地產生一些不符合實際的聯想。於是準備一改了之。
說到文化的隔閡和誤解倒是可以理解。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的形象卻是祥瑞、和諧、威嚴、崇高的化身。而在西方的神話傳說中,龍的形象都是長著翅膀,生活在山頂或者洞中的惡畜,近似鱷魚或者蜥蜴。不同的民族因為不同的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有著不同的圖騰再正常不過了。世界是多樣性的,各民族、各種文明的象征物應該具有自己的個性,根本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弄出一個地球人統一的形象標誌。如果說誤解和歪曲,解決的方式應該是更多的溝通和交流,而不是遷就和順從。拋棄中國龍,另起爐灶的所謂“品牌構建”,如果因為一個人要迎合別人的喜好而改頭換麵,不僅顯得荒唐,更有奴顏卑膝和下作的嫌疑。
中國人的龍圖騰來自於漫長的曆史演進,是在自然、社會、文化、宗教等綜合作用下產生的,不是哪一個人一拍腦門的發明。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龍是中國文化的象征,更是凝聚中華民族情感的媒介。在世界的任何一個有中國人的角落,龍都是中國人之間最親切的身份認同。某幾個人希望以一課題之力改變這樣一個圖騰形象,進而要中國人去接受他們拚湊的尚不知是阿狗阿貓的形象標誌,隻能是不自量力和癡人說夢。
文化是一切科學、社會、經濟發展的總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經濟情況會時起時落,但是如果在文化上失去了自信心,那將真正成為無根之萍、無源之水。當此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時代,我們的專家和學者們應該多做一些廣泛宣傳中國的文化內涵及曆史沿革的工作,少一些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