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180師朝鮮戰爭失利的曆史原因 [

(2007-06-25 11:54:19) 下一個
180師是我軍建軍曆史以來,與紅軍長征湘江戰役中紅34師並列的唯一被成建製失利的兩上特例,據軍事科學院資料表明,此役180師被俘近7000餘人。約占整個誌願軍戰俘總數的近70% (轉貼注: 為40%可能更準確些)。

  導致180師被殲的原因很多,但通過多年來軍內外戰史專家的研究來看,以及近些年解密的一些資料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3兵團指揮員處置不當,指揮不力,沒有盡到責任。當時誌司將進行戰役轉移的電報發各兵團後,3兵團副司令王近山沒有認真研究本兵團的態勢,也沒有具體部署各軍轉移的順序和方法,隻是把誌司電報轉發各軍就什麽也不管了。之後,王近山率兵團指揮所自行轉移,並在轉移時關閉了電台,致使60軍和誌司均無法聯絡3兵團。據當時60軍軍長韋傑事後回憶,由於看到180師位置危險,曾請示兵團是否將180師向後撤,但由於未能聯係上兵團,從大局的角度考慮,隻好讓180師單獨孤懸敵後,錯失了避免被包圍的最好時機。後來彭總曾為此把王近山罵的狗血噴頭。認為王近山完全沒有一個高級指揮員的頭腦。不負責任。

  二、上級的指示電報讓180師左右為難。誌司和兵團在給60軍的電報中要求180師掩護兵團主力及整個中集團的轉移,必然堅守在春川以南,這個電報是導致180師最終被包圍的致命所在。據韋傑和180師師長鄭其貴回憶,眼看美軍從其翼側迂回該師,但考慮上級電報要求,始終不敢放棄所據守的陣地。而後來接到軍部要求突圍電報時,又接到三兵團發來的,要求在轉移是一定要妥善處置好傷員,不準遺棄傷員的電報。這就使師指揮員難以定下決心進行突圍。當時180 師有1000多傷員,其中有數百人無法帶走。師黨委召開作戰會議研究突圍問題時,就是傷員如何處置沒有辦法,因此會議開了一天也沒有定下決心。

  三、180師部隊基礎薄弱,指揮員素質不強也是造成突圍不成的重要原因。180師是解放戰爭後期由晉冀魯豫軍區地方部隊升級而編成的,在戰爭中沒有打過太多的硬仗和惡仗。特別是部隊到達四川後,已接到了準備地方化的指示,師已經兼任軍分區。在接到軍委命令後,緊急收攏部隊,進行動員,迅速整編出動到朝鮮,部隊中許多骨幹已經流失,編入了大量的新兵和國民黨起義官兵。特別是該師師長已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部隊沒有師長,由政委鄭其貴改任師長,而部隊又沒有來得及配政委,致使部隊基礎更加薄弱。

  作為師長的鄭其貴,其軍事素質高低暫且不論,但其性格上優柔寡斷卻是比較明顯的,這在一些熟悉他的人中都很清楚。正是由於鄭的性格缺陷和優柔寡斷,在部隊發生嚴重危險時,出現了驚惶失措,失去了正確判斷形勢和果斷指揮的信心。當部隊麵臨險境的時候,鄭其貴遲遲不能定下決心,一切都要等上級指示。而鄭在發現部隊被圍後,又為怕被美軍測向發現,指示參謀長銷毀密碼,破壞電台,錯誤的實行了無線電靜默。結果是一方麵無法與上級進行聯係,另一方麵也無法接收到上級指示。據當時誌願軍副司令洪學智回憶,當後來發現180師十分危險時,整個誌司,三兵團和60軍的所有電台均集中呼叫180師,可就是聯係不上,急的三級首長象熱鍋上的螞蟻。有心告訴180師快速突圍的方法和路線,卻因電台不能溝通而無法進行。

  四、指揮失當和決心錯誤也是導致最終失利的重要原因。據後來180師突圍出來的指揮員回憶,在發現全師有被美軍迂回包圍的時候,參謀長即向師長提出應收攏部隊,適時後撤,以防止被合圍,但由於師長決心猶豫,一直未置可否。總怕與上級的指示不符。而當發現美軍坦克到達師的後方地域初時,如果決心果斷,堅決突圍,全師也完全能夠突出去,因為當時進入180師後方的美軍,隻是李奇微試驗的由少量坦克裝甲車組成的快速支隊。其目的隻是要求與誌願軍保持接觸,並沒有發現也沒有真正形成對180師的合圍。而實際的合圍是過了一天,在美軍步兵主力到達後才真正封閉了包圍圈。因此,,這時美軍部隊的相互間隙很大,有很多空檔可以利用。當時同時被美軍隔斷在敵後的並非隻有180師一支部隊。27軍81師全師、12軍31師93團全團,均被隔在敵後,但由於這些部隊的指揮員大膽沉著,決心正確果斷,部隊英勇頑強,行動堅決,均能在敵後縱橫數百裏後全軍突圍成功。而180師在發現被隔斷後長達三天都沒有定下決心,坐看突圍的可能機遇逐漸喪失。

  另外,在決定突圍的方向上,師在召開黨委會時,產生了有二種方案,一種是全師集中主力向北,取捷徑突圍,另一種是先向東,再向北通過迂回突圍。而最後實際采取了向北突圍的部署,因為美軍已經發現180師被圍,因此重點在北部方向進行了堵截準備,180師的突圍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在決定突圍形式上,也存在著兩種意見,一種是采取過去在國內抗日戰爭和內戰時的方法,分散突圍,另一種是全師以二個梯隊,實施集中突圍。最後180師定下了分散突圍的決心。對於這種突圍方式是否正確,目前無法定論,但實際表明,采取分散突圍的方法,還是遺棄了大量傷員。最終全師隻突出了3000多人,但其中538團采取了全團集中突圍,全團突出了1000多人,是180師唯一保持建製完整的部隊。而27軍、12軍等突圍成功的部隊,也無一不是采取集中突圍,先向翼側轉移,再向北突圍的方法。這隻能說明,當時180師的突圍方式存在著明顯的問題。

  180師全師失利的事情已經過去50多年了,但這卻是我軍曆史上最慘痛的一次失利。180師的失利表明,部隊的傳統習慣和曆史特點,往往在遇到強敵和惡仗硬仗的時候,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據說,在1984年全軍裁軍100萬時,在確定裁誰留誰的問題上,就舉出了180師這個教訓,因此,當時確定,凡是沒有紅軍傳統、在戰爭年代沒有經曆過嚴峻考驗、曆史不長、作風不硬的部隊,將一律裁撤。而哪些善打硬仗、惡仗,部隊有一種能壓倒一切困難和一切敵人的,有光榮傳統,有光輝戰績的部隊將被保留。這條原則,一直持續到現在。可以說,現在保留下來的部隊,如果你細一查,全都符合這一原則。

  而為什麽四野的部隊保留下來的最多呢?這也與四野部隊在朝鮮的表現有很大關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