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大型紅色經典係列之七】紅色小舞劇《魚水情》等音樂集錦六部聯播

(2007-02-25 22:44:37) 下一個










這是一套極其珍貴的反映獨特曆史性年代的優秀紅色經典小舞劇音樂, 在當時的年代曾轟動過中國的文藝舞台. 《魚水情》描寫部隊野營途中張大娘燈下為戰士作鞋,戰士月下為張大娘做扁擔的事跡,表現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的時代風尚... 《雪裏送炭》、《送糧路上》、《雪山上的好門巴》等均是文革後期,文藝工作者曾創作出一批小舞劇, 盡管這些小舞劇曾應和了當時的時政需要, 但細品細賞這些紅色管弦樂藝術作品, 仍具有一種揮不去的藝術個性和魅力, 久久地吸引著一代人, 去懷舊, 去思索, 去抒懷, 去體味那些紅色歲月記刻下的印跡, 和那些塵封以久的經曆的故事, 不管曆史是如何地評注這段曆史, 但這作為一代人的經曆, 命運和曆史存在, 這些紅色藝術經典作品仍將獲得獨特的, 不可替代的, 應有的藝術位置的.

感謝家裏保存完好的膠木唱片, 使之今天重溫當年的紅色經典藝術佳作成為可能. (肖蕭特注)

謹以此貼問候@^_^@- , nes@dorma和書童!





本貼音樂概述




收藏類屬:大型紅色經典係列作品.

音源類型: MP3

演出演奏樂團: 鐵道兵文工團

音樂編輯和上傳:肖蕭








紅色小舞劇《魚水情》等音樂集錦六部聯播曲目(點擊下載)


01, 舞蹈音樂: 《雪裏送炭》

02, 小舞劇音樂: 《雪山上的好門巴》

03, 舞蹈音樂: 《草原女民兵》

04, 小舞劇音樂: 《魚水情》

05, 小舞蹈 音樂: 《送糧路上》

06, 小舞劇音樂: 《阿妹上大學》



小舞劇《魚水情》《雪裏送炭》主編者焦乃的藝術人生(回憶片斷)




“小劉,去把楊寶成叫來。”我耳邊依稀響起他那熟悉的聲音。那是30多年前,我在鐵道兵文工團當通信員,時任副團長的焦乃積經常在興致高時讓我把樂隊拉板胡的楊寶成叫來,唱上一段《紅燈記》。當時全國都在學演樣板戲,焦乃積曾飾演過李玉和,那些唱段他特別熟悉,一有空兒就吊吊嗓子。那幾年正是鐵道兵文工團的巔峰時期,在主抓業務的焦乃積的帶領下,鐵道兵文工團創作出了小舞劇《魚水情》、《雪裏送炭》等優秀節目,在全國引起轟動,部隊、地方文藝團體經常前來學習,參加在京的大型外事演出活動也很多,那時是焦乃積最開心的日子。

新年伊始,焦乃積的夫人於素萍打來電話,說焦乃積已經走了,我無論如何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去年7月,我去北京時到他家裏看望他,當時看他身體狀況很好,想不到僅過了幾個月時間他就辭世了。那一夜我輾轉難眠,當年與焦乃積朝夕相處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閃現。





1971年3月,我被調到鐵道兵文工團當通信員,一個來自農村的孩子第一次走進北京,自然是頓生莊嚴肅穆之感。當時,我和文工團的文書郭隨保住在團部的值班室,焦乃積的辦公室就在值班室的對麵。團部人員除了6位領導和4位幹事,隻有我和文書是戰士,焦乃積對我們這兩個農村出來的孩子十分關心、體貼,逢年過節就叫我倆去他家吃飯。焦乃積身材魁梧,腰板挺拔,待人和藹,沒有一點架子。在我與他接觸的幾年中,從沒見他訓斥過下級。後來我才了解到,這位年輕、帥氣的副團長早在“文革”前就因他創作的曲藝作品在全國頗有名氣了,山東快書《武二郎》、《郭連長修車》等都出自他的筆下。其實,他隻上過5年小學,15歲就參加解放軍,當過文化教員、編輯、創作員。他很有悟性,富有激情,在文藝創作中能出新點子,這使得他在上世紀80年代成為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連續十幾年的總編導之一顯得遊刃有餘,也使他能創作出大量高質量的小品,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並成為我國小品創作的奠基人物之一。

在現實生活中,往往越是有大本事的人越是謙虛。焦乃積才華橫溢,在演藝界成了大腕,但他從不盛氣淩人、飛揚跋扈。與他相處,你會覺得他是一個非常和氣的朋友,這是我和戰友郭隨保35年來一直與他密切聯係的主要原因。焦乃積曾兩次來焦作看望我們,即使有時來河南因工作忙不能來焦作,也要打電話告訴我們,讓我們到他的住處見見麵、說說話。每次見麵,他都感慨地說:“人啊,還是要靠本事才能立足,當初整我們的那些人如今都不如我們過得好。”他對我們的家庭、事業、孩子都非常關心。

焦乃積也曾受過很大挫折。1976年“四人幫”倒台後,有人誣陷他,說他與“四人幫”有聯係,把他隔離審查了兩三年,其間還被送到北大荒勞動改造,那些日子他心情最為陰鬱。因保焦乃積而被發配到內蒙古的我隨其他幾個作家到黑龍江的嫩江采風,在鐵道兵嫩江農場正巧遇見被押送到那裏的焦乃積。我與他沒說上幾句話,他就被看押的人帶走了。後來,我回到北京把和他見麵的情況告訴了他的夫人於素萍。最後,焦乃積的問題得到澄清。平反後,焦乃積按師級幹部待遇離休.?

1976年毛主席逝世時,我還沒離開文工團,去人民大會堂向毛主席遺體告別,焦乃積與我站在同一排。當我們向毛主席的遺體鞠躬時,焦乃積淚如泉湧,那是他對黨、對毛主席的感情的真實流露。因此,有人說他反黨、反社會主義,我無論如何不能相信。在對焦乃積進行審查時,專案組的人多次讓我揭發焦乃積的問題,我始終一言不發。我認定他不是有問題的人,從人品上說我相信他,從良心上說他對我恩情厚重,我不能恩將仇報。可以說,我在文學創作上取得的成就與焦乃積的幫助指導是分不開的。他不但熱情鼓勵我,還推薦許多書讓我看,對我的作品認真地提出意見,讓我獲益匪淺。在後來的交談中,焦乃積對我當年在運動中的表現十分讚賞,認為他沒有看錯人,患難之中才能見真情。





焦乃積離休後,根據長篇小說《夜幕下的哈爾濱》創作了電視連續劇劇本,並很快投入拍攝、播出,每一集的開頭都由說書人王剛串聯上下集,這種形式是焦乃積的獨創,對劇情發展起到了巧妙的連接作用,很受廣大觀眾歡迎。後來,焦乃積被聘到中央電視台文藝部。在此後的十幾年時間裏,他擔任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總編導,創作了大量戲劇、小品,如《烤羊肉串》、《追星族》、《我想有個家》、《打撲克》、《孫二娘開店》、《清官難斷家務事》等。其中,在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出的《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劇本我曾向他索要,在我主編的《焦作日報·星期刊》上優先發表。焦乃積還連續幾年策劃中央電視台第四套節目的《歡聚一堂》欄目。前年,他因年齡原因,不再為中央電視台工作。但他仍閑不住,全國各地甚至海外華人社團都邀請他去為大型晚會搞策劃。據於素萍說,在他去世的前兩天,他還在病床上幫助別人策劃晚會。按說74歲的焦乃積年事還不算高,他的病是積勞成疾的結果,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追求生命的質量。於素萍說,老焦在世時曾說過,讓他像那些無所事事的老頭們一樣整天坐在馬路牙子上看來往行人,他做不到。焦乃積說:“我活一天就要工作一天。”

焦乃積在遼沈戰役期間隨解放軍行軍時路過我的家鄉,在一個磚城子村住過,他說那裏的黃米飯很好吃。我讓老家的人給他郵過家鄉的黃米,他吃了感到很親切。

前幾年,我的一位親戚腿骨受傷,我拿著拍的X光片去北京找專家確診。焦乃積當時已年近70歲,帶我打的跑到北京同仁醫院找骨科主任,那裏的醫生、護士一聽說他就是焦乃積,一下子圍了上來。這時我才知道,焦乃積在北京的知名度一點不比那些明星大腕低,隻不過他很少拋頭露麵,總是默默地工作在幕後。

焦乃積走了,帶著要完成100部小品的未了心願走了,但他留下的作品和留給觀眾的笑聲在這個世界上永存,他永遠活在懷念他的廣大觀眾的心中。(資料來自網絡)




來自肖蕭的問候和祝福 2006年10月10日 23:41P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