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過大年,吃大餐,酒足飯飽,海闊天空,不知怎麽就談到了嫌貧愛富的話題,有的人說咱們華人嫌貧愛富很是嚴重,白人就比較NICE;有的說那個NICE是表麵現象,骨子裏是什麽天知道;有的說,總體上講,國內嫌貧愛富相對比較嚴重,這裏不是很明顯,等等。
嫌貧愛富其實是人類在某個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傳染病,也是人類許多醜陋惡習之一,沒有東西方沒有種族沒有國度之分,任何族群任何地方的人都有“左中右”,嗬嗬。
但是,嫌貧愛富在某種程度上,包括我們國人自己也有許多人認為確實在我們的身上或者周邊比較明顯,但決不是北美這裏就沒有嫌貧愛富。種族歧視就是嫌貧愛富的一種,此外,在很多地方,明顯的嫌貧愛富受到民主法製的保護,比如有些富人區的房屋不得出租,某些酒店餐館非西裝革履謝絕入內等,大家覺得很正常。我們大都在草根層生活,主流社會嫌貧愛富的現象恐怕也不少,我們無從了解,隻能從媒體電影或者電視劇上略知一二。
我們來到北美,大家相對比較平等,友善,弱者得到尊重,貧者得到照顧,家庭之間是兩眼不看鄰裏事,一心專享自家富,這個大概是這裏白人回家後的心態。在這裏確實感受到嫌貧愛富沒有太多的市場,也沒有很多人在意,與在國內時不同。我有時候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或許大概有以下幾方麵的原因。
1, 傳統觀念的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傳統,達官貴族唯我獨尊,貧窮百姓低人一等,惟命是從;北美新興移民國家,沒有皇權時代,或許在英國,就會有點不同。
2, 居住人口的流動:國內一個村,一個家屬院,幾代人在一起住幾十年的很多,彼此太熟悉太了解張家長李家短了;而北美人口流動性大,難得認識住一個公寓的,一個街區的,自然缺少嫌貧愛富的基礎。
3, 民主政治的氛圍:國內官員不需要百姓的選票,所以官員高高在上,百姓要巴結送禮,一個鄉官到哪裏都是前呼後擁,助長了嫌貧愛富的陋習;北美官員需要選票,必然降下身份,有求於百姓,某種程度上再大的官員和市民沒有太大距離。
4, 工作生活的境況:國內人口眾多,許多崗位泡茶喝水,閑暇人員和閑暇的時間很多,自然有的是時間討論張三買房了李四賣車了之類;北美人人在忙自己的事,尤其華人工作生活壓力較大,哪有閑功夫操別人的心,想巴結人都沒人理你,話說了,你巴結誰也不會給你安排工作,讓你升官發財;你嫌棄別人窮,別人還看不起你那幾個錢呢。(唯有機會一些華人圈內,大家才為有房無房較較真,嗬嗬)
5, 法律條款的製約:由於曆史的原因和法製的不健全,國人同情心相對薄弱,弱勢群體和貧窮階層得不到有效的救助和保護,當然現在逐漸在改進;北美由於是民主社會,許多法律是同情弱者,比如稅收,社會救助助等,同樣由於保護私權和隱私,許多言語和行為受到約束,搞不好你會吃上官司,許多嫌貧愛富現象在民主和保護個人私權和隱私的製約下,大家見怪不怪。
6, 宗教信仰的自由:國內文革後其實出現信仰的真空地帶,加之為了社會穩定而對宗教活動的某些限製等原因,造成一些人精神空虛,沒有寄托,道德準則自然減退;北美相對宗教自由,許多宗教團體的宗旨都是教人贖罪,清除罪惡,與人為善,多做善事,所以,這些信徒自然看窮人富人都是兄弟姐妹。
7,貧富差距的不同:國內這幾年改革開放,由於當初為了刺激經濟發展,鄧公的政策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中途政策也沒有適當調整,造成目前國內貧富懸殊,地區差異過大。北美大概30年代後期就已經開始注意這些問題,典型的是如汽車大亨福特,努力提高工人待遇,提倡讓工人都有汽車開,到今天的國家采取如減稅等許多鼓勵政策努力讓普通百姓都有宅子住,中產階級不斷壯大,嫌貧愛富的基礎自然薄弱了。
我們有的移民朋友,總以國內的心態,以為住上所謂的別墅就高人一等,其實你的周邊所有街區,整個大溫地區,整個大洛杉磯地區,整個北美地區,從城市到鄉下,除了DOWNTOWN林立的高樓大廈,不到處都是所謂的別墅嗎。別墅,其是就是這裏普通工人農民住的地方。如果住上豪華的莊園,從進大門到你的主人房,還需要幾分鍾甚至十幾分鍾的車程,有傭人,有保安,有廚師,有司機,那你大概可以說是這裏的富人了。你或許是國內的富人,在這裏,你還是國內的條件和待遇嗎。更何況,這裏的許多富人,也還是很有菩薩慈善心腸的。
什麽叫 "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