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旗及清代官職

(2007-03-20 15:25:55) 下一個
滿清八旗及清代官職詳解

八旗由來
八旗製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製度,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錄製度上建成的,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正紅旗。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四旗,稱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定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固山即旗),滿族人按八旗製分隸各旗,平時生產,戰時從征。初建時,不但在軍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產職能。大清統一,太宗皇太極為加強對旗人的束縛,增強了八旗製的軍事職能,並為擴大軍事實力和籠絡人心,又建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軍營、前鋒營、驍騎營、健銳營和步軍營等常規伍,司禁衛、雲梯和布陣等職。另外,設立了相禮營、虎槍營、火器營等特殊營伍,演習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練檢槍等。由於清初諸帝很重視槍炮武功等實戰本領八旗軍在平定三藩收台灣抵禦沙皇侵略等戰鬥中都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八旗兵分為經營和駐防兩類,京營是守衛京師的八旗軍總稱,由郎衛和兵衛組成,侍衛皇室的人。稱郎衛,且必須是出身鑲黃、正黃、正白上三旗的人,如紫禁城內武門,東西華門、神武門由上三旗守衛。駐防是指駐防全國各要地的八旗。京營總兵約十萬,駐防兵總人數也在十萬左右。

鑲藍旗滿洲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著名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便是藍旗人。

正藍旗滿洲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閃電河流貫領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模達到下轄83整佐領11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鑲紅旗滿洲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正紅旗滿洲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紅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紳也是正紅旗人。

鑲黃旗滿洲 
在今內蒙古錫林部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達到下轄84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嘉慶帝的皇後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貴妃,"垂簾聽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稱東宮)都是,朝廷的高級官員中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

正黃旗滿洲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上三鈉無王,都歸皇帝所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康熙的愛臣,乾清門一等侍衛納蘭性德就是正黃旗人。

鑲白旗滿洲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是84個整佐領,兵丁2.6萬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正白旗滿洲
位置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上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了定製。正白旗是皇帝親統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單位100-300人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末撚代皇後婉容是正白旗人。
八旗盔甲
 
滿洲人在入關之前。主要以畜牧業、遊獵為生。射馬射箭幾乎是成年男子必備本領。清太祖努爾哈赤為軍事行動和守獵的需要,創建了軍民合一八旗製度。騎射更成為每個旗人的必修課。清王朝入關以後,為不失崇尚武功、倡導騎射之風,由清太宗皇太極確立大閱製度。順治年間定為每三年舉行一次大閱典禮。屆時,皇帝全副武裝,親自檢閱王朝的軍事裝備和士兵的武功水平。參加大閱的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軍隊則按旗列隊,依次在皇帝麵前表演火炮、鳥槍、騎射、布陣、雲梯等軍事項目。乾隆帝大閱多在南苑舉行,人員多達數萬。
 
清朝皇帝除以大閱形式來訓練八旗軍隊外,還用大閱向各族首領炫耀武力。








清代官職
注釋:
1(文官內:指在京城的文官。文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文官,即地方文官。武官內:指在京城的武官。武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武官,即地方武官。未入流:一般不算在九品十八級中。)
2.清代補服、補子--清朝補服,也叫“補褂”,為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凡補服都為石青色。是區分文武官官職品級的主要標誌。 清官共分九品十八級.文官繡飛禽,武官繡猛獸(所以才有成語衣冠禽獸)
文官篇
大清帝國官製設置嚴緊、細密,無論文官、武將均置為九品一十八級。品級高低最明顯的標誌就是體現在胸前的補服圖案上,使人一目了然。

一品文官仙鶴補服
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禦史、殿閣大學士等均穿戴一品仙鶴補服。

二品文官錦雞補服
太子少師、少傅、少保、資政大夫、各省總督、巡撫、布政使、翰林院掌院學士、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等均穿戴二品錦雞補服。

三品文官孔雀補服
通議大夫、左右副都禦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鹽運使、大理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武備院卿、上駟院卿、按察使,均穿戴三品文官補服。

四品文官鴛鴦補服
中憲大夫、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鴻擴寺卿、順天府府丞、陵寢掌官防官、各府知府、翰林院侍學士、尚茶正、尚膳正,布政使司參政、各省巡守道、都察院儉都禦史等均穿戴鴛鴦補服。

五品文官白鷳補服
通政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六科給事中、各道監察禦史、內閣侍讀、各部員外郎、鹽運使司副史、各州知州等均穿戴五品白鷳補服。

六品文官鷺鷥補服
各部院主事、院判、都事、寺丞、內務府副管領、武備院庫掌、太醫院院判、各王府管領、京府通判、京懸知懸、兵馬司指揮等均穿戴六品鷺鷥補服。

七品文官鸂鶒補服
各州州判、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舍人、翰林院編修、通政使司知事、皇史、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內務府司庫、各部院七品筆帖式、各懸知懸等均穿戴七品補服。

八品文官鵪鶉補服
太醫院禦醫、內務府司匠、各懸懸丞、各州儒學學政、鴻擴寺主薄等均穿戴鵪鶉補服。

九品文官藍雀補服
各部院九品筆帖式、各府知事、各懸主薄、刑部司獄等均穿戴九品藍雀補服。
武官篇

一品武職麒麟補服
建威將軍、領侍衛內大臣、鑾儀衛掌衛事大臣、八旗都統、各省駐防將軍、提督等均穿戴一品麒麟補服。

二品武職獅子補服
武顯將軍、左右翼前鋒統領、八旗擴軍統領、九門提督、八旗副都統、各省駐防副都統、總兵、散秩大臣等均穿戴二品獅子補服。

三品武職豹補服
一等侍衛、圓明園營總、擴軍參領、驍騎參領、陵寢總管、圍場總管、參將、一等擴衛、駐防協領、遊擊等均穿戴三品豹補服。

四品武職虎補服
二等侍衛、佐領、南苑總管、宮殿總管太監、都司、指揮金事等均穿戴四品虎補服。

五品武職熊羆補服
三等侍衛、步軍副尉、關口守禦、守備、守禦所千總等均穿戴五品戚羆禮服。

六品武職彪補服
藍翎侍衛、親軍校、驍騎校、門千總、營千總、衛千總、步軍校等均穿戴六品彪補服。

七、八品武職犀牛補服
城門更、遊牧正尉、把總、武信騎尉、奮武校尉、委署親軍校等均穿戴七品犀牛補服。

九品武職海馬補服
修武校尉、各營藍翎長、外委把總、額外外總等均穿戴九品海馬補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