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疫情宅家小劄 (五) 5/13/2020

(2020-07-17 19:11:07) 下一個

— 居家閑談  

5月12日,Dr Fauci 在參議院的聽證會發表了他的關於國家安全重啟的講話。Dr Fauci 在這次的疫情實在是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國難當頭之際,作為一個科學家,為了千萬眾生的生死他擔當了巨大的責任。過去的一兩個月,他的發言成為了國民每天的關注。我看了新聞,非常喜歡他說的這句話,“I'm a scientist, a physician and a public health official, I give advice, according to the best scientific evidence.”科學的態度就是基於事實,做客觀的陳述。Dr Fauci作為科學家,醫生,衛生官員,站在他的專業背景和知識的基礎上,說出他明白的事實和建議。他不但有這方麵的專業知識,他也敢於把他明白的說出來。他還說,“I don't give advice about economic thing”他是在他的本位上做他該做的,經濟不是他的專業,不是他的事,所以他不給任何建議。

疫情以來,自從各州下令大家老老實實呆在家裏,絕大部分工業商業暫停總有兩個月了。全國的經濟已經到了不堪一擊,失業人數已經有兩千多萬,失業率已經達到14.7%, 估計很快會突破20%。現在的問題是疫情還沒有完全的控製,全球還沒有找到非常有效的藥物,疫苗也是一時半刻不會出來。我們該怎麽辦?

國會今天請Dr Fauci在聽證會上發表看法,不知有沒有繼續安排別方麵的專家的聽證會, 或者已經有過了我沒有留意。經濟學家中肯定可以提出強有力的論據來支持國家社會重啟。如果我們看Dr Fauci的病毒防禦的觀點,我們絕對是不可以重啟;但是從經濟學家的觀點出發,我們或許是應該立刻重啟。如果任由國家經濟體係衰敗崩潰,我們中國人古話說,“傾巢之下,焉有完卵?”另一方麵,誰也不可否認,生命無價。哪個觀點正確?我想醫學專家和經濟學家都是有學識有責任的,他們的觀點基於他們的專業肯定都是對的。那麽到底該聽誰的?這種時刻是對政府官員極大的挑戰。太平盛世,順風順水的時候,說的難聽點小貓小狗當領導也可以。底下一切正常運作時,領導隻是擺擺場子而已。危機時刻,才能體現一個領導是不是稱職,是不是合格,是不是優秀。一方麵是病毒還在傳播,每天還有不少的人因為病毒死亡;另一方麵,國家經濟走向衰敗蕭條,國民失業沮喪,前途茫茫,學校關門,科研停頓。我們該選擇哪條路?一個能夠做出被時間證明是正確的決策的領導,就是時代的英雄,民族的英雄。

記得當時把申請材料寄到工業工程係去的時候,我其實都不清楚具體是學什麽幹什麽的,隻是在電氣工程係受了氣就堅決不幹了,隨便申請一個地方,隻要能混畢業 就行。土得掉渣的人的想法就這點層次。哪知道進去了學得還挺興奮的,從前怎麽沒想到還有這麽有趣的專業的。當時因為要搬家把博士換成了碩士,其實我這樣水平的人也未必能混出個博士。畢業後找的工作很水,後來又換了職業,所以當時專業學的不深,後來又不用,到如今記得的很少,但是優化這個專業和當時的受訓真是一生受用。因為人生何時不需要做決定呢,現實中的決定都是會有兩難的困境的,誰願意輕易的顧此失彼呢。

現實生活中我們麵對的處境總是這樣,想要實現的目標有多個,而且多個目標之間不可調和,然後又要受各樣的限製。我們該怎麽樣來做決定?這就是優化。優化不隻是最大化或者最小化。從模型上來說,如果隻有一個變量,優化就是追求極值,這是初中生就完全可以解決的問題,不需要什麽專家的。多變量的模型,包括各種限製,我們需要找到一個點,能夠顧及到各個目標的期望,這就是領導者的決策點。今天,國會收集醫學,經濟,社會,生態,等各方麵的信息,組建多變量的模型,來做決策。我們小市民隻道聽途說了一個方麵的信息,當然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要意識到那是不全麵的考慮。

如今的媒體信息麵極大,導致看完一篇報道沒有自己思考的需要,因為媒體在報道的同時把他們的觀點已經夾在裏麵了,導致看的不知是新聞還是評論。偏偏本人又愛關注,(憂國憂民憂天下之心戚戚然,)看完報道時常感覺不清不爽。很多很多年前偶然打開了一本新聞寫作的教科書(就這偶然竟然幫助了我在一次公開招聘的考試中得了第一)。印象極深的是,新聞的特點是及時性,客觀性和真實性。如今的新聞及時性是無可挑剔,可以做到幾乎是瞬間了,可是如果不能保持客觀性,也就無真實性可言。再回到關於目前的主導新聞,疫情的狀況,有多少報道是盡量保持客觀性的?看完一篇報道後感覺就是決策者寫的,或者說新聞撰寫的人在做建議推薦。媒體包括新聞和評論,但是這兩者應該是不同的欄目,評論的主題可以是新聞事件,但是新聞報道不需要加入主觀的評論。

再想想,所有的報道都是從人而來的,怎麽可能保持客觀性呢?人的天性決定了不可能。聖經中的創世紀,在第二章陳述了伊甸園裏有各樣的樹,可以悅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可以作食物。到了第三章,當夏娃被蛇誘惑之後,她就隻看那顆樹長著上帝說不要吃的果子,她心裏想的是好吃,好看,還能有智慧,就是蛇告訴她的能分別善惡。那兩句話的明顯的區別就在於客觀性和主觀性。人的祖先把這所謂的分別善惡遺傳下來,成了人的本能。如今還能有哪個人不抓住機會憑自己的聰明分個善惡呢?所以看人間的事物,也就這樣了,要找絕對的真實隻有在上帝那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