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投資俱樂部年會給我最大的啟發,來自於關於AI時代投資的討論。
這個panel discussion的討論本意是討論一下在AI甚至AGI時代,到底哪些資產價格會上漲,哪些資產價格會下跌。這樣可以提前布局投資。
未來通用人工智能就是AGI時代快要到來的時候,人類社會會麵臨天翻地覆的變化。現有的社會框架法律係統甚至都會出現大的調整。甚至說不用等到通用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而是人們意識到通用人工智能真的要實現的時候,那麽提前資產價格就會發生劇烈的變化。
比如人力成本會發生大幅的下跌,城市會消亡,地產會重新洗牌,人礦會消亡,遊戲將把所有的娛樂和教育擠的沒有影子,資本和技術的力量將跨越國境,科技寡頭實現全球財富前所未有的高度聚集。
但是討論過程中給我最大的啟發,反而是讓我意識到了。就是投資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麽?
投資最重要的是活得長久。
1. 隻要你活得足夠長久,因為複利效應。你的財富將會被空間的積累。巴菲特就是這樣的,巴菲特其實作為股神,他的投資回報並不比市場大盤指數高多少。但是他是所有投資者中活得最長的,到94歲了還在一線工作。這樣導致在複利效應下他擁有空前的財富。
2.活得久了才能夠真的等到通用人工智能的到來。等到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到來你才能夠活得更久,如果你再能活50歲,那麽隨著生物醫療技術的進步,你就有可能再活50歲。反之如果你隻能再活二三十年,那麽可能你就就這樣死了。
3. 活得久才能夠真正享受投資帶來的收益。對於我們大部分在美國的華人而言,現實的問題是我們都over invest。另外一方麵,我們的生活習慣消費模式已經固化。就是我們屬於掙得多花的少。如果我們按照預期壽命活到70-80歲的話,那麽大部分我們一生中積累的財富根本用不掉。也就是說所有的投資活動無外乎是給別人做嫁衣裳,瞎忙一場。
活的長,大部分人聽到這句話可能隻是停留在口號,並沒有去采取行動。甚至隻是報之一笑。
今天在這裏給大家推薦一本亞馬遜的暢銷書outlive. 這本書裏係統介紹你在年輕的時候應該通過什麽樣的努力讓自己能夠活得更長?
這本書除了普及了大量的運動和營養的常識,讓我覺得最喜歡的一點它就是把如何活得長理解為和投資一樣。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40歲以後,人體的各種機能都會持續的走下坡路,就相當於老年的時候我們掙錢能力下降,需要存一筆退休金一樣。比如我們的肌肉力量會每10年減少15%,骨骼密度,最大攝氧量,平衡能力,穩定性,也都是按照每十年10%到20%的速度進行下降。大部分人的衰老的過程並不是漸進的。而是隨著自己的力量和體能的下降,出現了一次事故,一次跌倒,一次骨折,然後人就不能運動了,之後就會出現斷崖式的下跌。這和年紀大的時候,年輕的時候沒有投資,當你把錢用完了之後,出現斷崖式貧困一樣。作者一方麵是根據統計數據推算,另外一方麵是看到他周圍熟悉人的例子,就是一個本來平均正常的人。如何一下子就變得不能生活自理了。那麽根據這個他總結了個人10項全能。就是說如果你希望自己在70/80歲的時候還能夠完成10項生活自理的任務。比如能夠自己出去步行爬山,能夠出門旅行舉起行李箱,能夠搬得動小家具。那麽你在40歲和50歲的時候身體機能需要達到什麽樣的水平?才能夠應付未來的體能衰減。關於運動和健康的書很多。我在這裏並不是為了推銷這本書,而是我想強調讓大家意識到在投資的過程中,其實活得最長是最重要的,但是似乎這又是最被人們最輕視的一件事情。當人們健康的時候,會想當然的認為自己會永遠這樣健康下去。當人們在壯年的時候,不會意識到自己要儲備額外的體能指標去應付未來的衰老。多觀察一下自己周圍的老年人,或者多看一些統計數據。了解一下為什麽很多人沒有活得那麽長,為什麽很多老年人生活淒慘,以及自己如何活得長。哪怕就算財富積累效益本身,獲得更高的收益,其實遠沒有比活得長更加重要。與其花時間精力主動投資去追求高收益,不如被動投資,花時間精力研究如何讓自己命更長。以S&P為例,多活一年就是多12%的收益。及時你有巴菲特一樣的股神能力,每年也隻能跑贏大盤多1-2個百分點。對於一個30歲的人來說。哪條路徑更好呢?主動投資15%回報,需要每天付出2小時。還是12%被動投資,每天付出零小時。對於50歲的人呢。再選前者可能是錯的?理智告訴我們,那兩個小時應該改為運動和健康管理。拿出行動來讓自己活的長,可能對中年投資者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