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SVB 銀行虧的錢其實是被地主賺走了
By Bayfamily
Sillicon Valley Bank(矽穀銀行)破產了,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好好的一個銀行怎麽就破產了。錢去哪裏了?錢和能量質量守恒原理一樣。總量不會變。SVB的錢虧了,那就是一定有人把這筆錢賺走了。
那是誰把這些錢賺走了呢?簡單而言就是你我這些普通老百姓地主。
首先說SVB銀行是個挺大的銀行。2023年3月份,它的總資產是2,000億美元,其中存款是1,700億美元。在美國曆史上是第二大銀行破產事件。僅次於2008年的Washigton Mutual Bank。
一個好好的銀行怎麽就破產了呢?而且垮的那麽快。
其實地球上所有的銀行,如果儲戶對他們失去信心,要求提取存款,那麽所有的銀行都會立刻破產。無論大小,無論是在哪個國家,無一例外。
因為所有的銀行都是有一定的杠杆率。比如在美國儲戶在銀行儲蓄了100塊錢,銀行最多可以借貸出去1000塊錢。其中900塊錢是銀行憑空捏造出來的。如果儲戶取走這100塊錢。銀行就必須把借貸出去的1000塊錢立刻收回來。不同國家不同管理機構有不同的杠杆率,但是凡是銀行都有杠杆。
在2020年到2022年的時候,SVB銀行充斥了大量的現金。因為那個時候量化寬鬆,市麵上到處都是錢,矽穀大量的startup和風險投資人投資人把存款存入SVB銀行。
SVB拿到這些錢,並沒有什麽好辦法去消化。不甘心讓錢在銀行睡大覺。當時它選擇了購買一些國債和 mortgage backed security (MBS),就是普通的住房抵押貸款。
當時這些債券的利率非常的低,隻有2.5~3%左右。但是儲戶存到SVB,銀行的錢都是零利率的。所以SVB銀行還是願意去賺這個差價。這些貸款的受益人其實就是你我這些地主。那個時候我們都在拚命refinance,把自己的房子鎖定一個30年期的超低利率。如果持有三十年,這樣的錢基本上就是把錢白白送給我們。
SVB持有這些MBS,最開始並不是什麽問題,因為SVB銀行可以持有這些債券,一直到債券到期。如果債券到期,畢竟每年有2%~3%的收益。
可是後來聯儲局加息了,那就意味著這些債券的價格在飛速下落。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麵值100元的債卷,30年後到期,按照3%的利息計算,那這個時候它的市場價格為 41.6元。
如果這個時候利率漲到6%。它的市場價格是17.4元。整整暴跌了2.4倍。
SVB bank手上的這些債券,雖然市場價格下跌了,可是在會計財務賬上並沒有反映出來。如果SVB bank持有這些債券,直到這些債卷到期,那也不會有什麽問題。因為畢竟最後每年也有3%的收益。
可是問題在於到了2022年和2023年後,儲戶開始大量取款。由於杠杆的原因,儲戶每取走一塊錢。銀行就必須在資產上把它借出的錢平掉好幾倍。
這個時候SVB bank就不得不以虧損的價格把手中的債券賣掉。賣掉導致的結果就是資產的不足。
等到3月9號,所有的存款人都意識到SVB的風險,開始大規模的取款,這一天達到了420億美元。SVB銀行是無論如何沒有辦法再繼續下去了。
因為SVB幾乎要把所有的外麵的資產全部變現賣掉,才能夠還上這麽多錢,而如果按照市場價格變賣掉,就意味著巨大的虧空和損失。
SVB銀行的這些損失都去哪了呢?應該送給了購買房子的地主們,我們能夠獲得這樣超額利息,是由於聯邦政府壓低利率導致的。本來在一個通脹在5%的環境裏,合理的30年期貸款利率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低於5%。這些貸款是聯邦政府送給我們地主的大禮包。而SVB bank參與了這樣的政府補貼。
用暴力非法搶銀行非常難。但是合法的手段搶銀行卻非常容易。銀行還會把你奉為座上賓。各位小地主,其實都是用合法的手段,一遍又一遍的在搶銀行。這次直接把SVB搶破產了。
2020年的時候,街上的傻瓜都知道這樣低的利率不可持續。可是銀行的CEO卻看不出來。我們祈禱上帝多送幾個這樣的CEO到人間。
當然銀行的一切秘密就是信心。SVB據說大部分MBS購買的都是10年期的。如果大家有信心,SVB持有MBS持續個10年,也就風平浪靜,神不知鬼不覺地過去了。
就在SVB破產前三天,在一個灣區的投資會上,SVB的CEO,Greg Becker,侃侃而談風投新趨勢,IPO和Web3.0 加密貨幣新動態。
最後會議上有人問。“您是如何在工作之餘,實現減壓的?”
他說“我騎自行車,在北加州和半島生活,騎自行車是減壓最好的辦法”。
神情自若,維護信心,粉飾太平,永遠是金融領域最重要的事情。經常也是他們唯一擅長的事情。
美國的各種商業銀行買美債是投資的一種方式,因為美債曆史上很穩定。但最近幾年美債利率倒掛,加上聯儲局升息,導致短期美債收益率上升到了5%,甚至以上,這就讓過去作為銀行資產投資的長期美債因為利率低而沒過去值錢了。
而銀行是使用自己的錢做擔保經營更大的錢,所謂杠杆率指的就是你可以運作的錢與本金的比例,肯定是比自己擁有的錢多很多的,往往是幾倍。資本主義,從來都是用30%的錢控製100%的資產,如今甚至更低的比例(比如螞蟻金服上市的杠杆率在100倍以上,等於就是騙子的概念了,導致共黨在上市的前一天阻止了螞蟻金服在香港上市,馬雲因此不再吃香。如果上市了,中國不知道會有多少人和金融機構會遭殃)。
而銀行是使用這些美債作為抵押來提高杠杆率獲得貸款,一旦你的這些美債沒過去值錢了,債主就會要求你補上,或者強製賣出。
用一個相對容易理解的事情,加州的電民做startup的一般都有stock option,這不是錢,是股票,但在你vast以後,但沒有excise之前,是可以作為金融抵押的,很多老中電民用這東西作為買房子的首付甚至全部貸款付賬的抵押。而銀行同意你用vasted的股票選擇作為抵押,是因為有可能升值。銀行並不擁有,但可以作為你的抵押,隻要股票不貶值,銀行不會虧。
但如果你抵押的股票選擇貶值了呢?銀行當然不能吃虧,最常見的就是兩種,或者你出現款補差,或者在股票降到了某一點時強製賣出你的股票選擇套現作為銀行的抵押補償,當然前提是會有人買。
這就是矽穀銀行遇到的問題,因為擁有的用於抵押的作為投資的美債的收益率相對現在的降低,使得這些長期性美債沒有了市場吸引力,那就讓你的抵押不像過去那樣值錢,債主就要求銀行補錢,結果矽穀銀行賣出那些美債,所獲得的資產不如預期的值錢,出現了18億的空缺。
也就是銀行的資金鏈斷了,這是出事的原因。
銀行並沒有做錯什麽,而是美債利率倒掛,你能買六個月到期,利率5%的美債,誰會去買20年期,利率是收益率安全門檻之下的1.5%的美債?
等於當你需要套現滿足抵押要求時,弄不到足夠的錢,那麽你的信用就完蛋,擠兌就是會發生。。。這是連鎖反應。
根子在美債,而不是在你的日常操作。
很顯然這個問題對於其他銀行也是存在,區別在於可能杠杆率不高,準備金很高,因此資金鏈還沒有出事。
但僅僅是“還沒有出事”,如果美債繼續走向危機,比如七月份就會違約,違約的美債一錢不值,不能作為抵押,債主不可能替你扛下,就會要求你有現金流補償,你就走上了矽穀銀行的同樣的路。
這些債主,其實就是其他美國的金融機構,更大的而已,比如退休基金什麽的。那麽如今他們的資金鏈也等於出現問題,隻不過還沒有爆發。
銀行破產是因為有出現虧損的其他投資,而投給地主的投資是賺錢的,類似2008年抵押的地產大貶值還未發生。
貸出去的100塊隻有虧損才會收不回來,投到棉花地才會這樣,而不是地主賺了銀行的錢。
地主萬歲!
因為所有的銀行都是有一定的杠杆率。比如銀行有100元,銀行最多可以借貸出去1000塊錢。如果這100塊錢沒了。銀行就必須把借貸出去的1000塊錢收回來。不同國家不同管理機構有不同的杠杆率,但是凡是銀行都有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