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聽理財專家的麽?
by BayFamily
和大多數的投資者一樣,我經常看投資理財專家的文章。最常見的領軍人物比如,Susan orman, Robert Kiyosaki's。 電視裏,廣播、網上漫天蓋地的都是理財建議。 理財專家的文章也是汗牛充棟,無論是通俗的Money雜誌,還是稍稍嚴肅些的Fortune, Forbes,或者其他財經雜誌,每期必有幾篇老百姓的理財文章。讀多了,經常的感覺是,同樣內容翻來覆去,毫無新意。
為什麽我要說這些理財專家的建議沒有什麽用,甚至是有害呢,要從我的自身經曆說起。
自從我開了博客,開始寫文章開始。常常我會收到讀者給我的悄悄話,詢問一些投資理財上的建議。比如這個房子該不該買啦,如何管理省下來的閑錢啦,在哪裏投資,如何管理401K啦。 在時間的準許的情況下, 我總是盡量回答每一個問題。 時間一長,回答的問題多了,我也摸出一些門道,從中感悟到為什麽理財專家的話基本上是廢話,空話。因為我發現我也開始說空話,廢話,而且隻能說廢話、空話。
換位思考一下。
理財專家是人,是人就有屁股。沒有一個理財專家願意被別人告上法庭。 所以他們的建議全是最大限度降低你的風險。 理財專家說每一句話,第一個想到的不是你的長期return會如何, 而是如何cover自己的Ass。 理財專家會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己的ass。比如任何一個時候,理財專家都不會建議你用五年fixed的loan. 即便在2000年,利率一路從8%下跌到4%的時候。聽了理財專家的話,永遠發不了財,最多是半死不活,疲憊不堪的過著中等偏好的日子。
理財專家沒法對你的individual case對症下藥。 我經常會受到一些問題,問者誠心而問,詳細地給我列出家庭的收入,資產,負債。 我也是誠心而答。可我發現,不論我有多少financial的數據,無論我多麽心誠,我都沒法給他什麽有用、具體的建議。因為我無法代替他思考。 我不知道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我不知道他的風險承受能力, 我不知道他是否有其他非finanical數據以外的社會資源, 我不知道他的投資理財的目的、目標是什麽。 在對這一切都茫然無知的情況下, 我隻能給他最general、最保守,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建議。 比如在美國的主流媒體上,過去的六年裏,沒有一篇文章會告訴你要去中國買房子,買股票。因為他們不知道華人有得天獨厚的這方麵的資源。
理財專家通常都是自學成才,會從自己的經曆中經驗告訴別人。 拿蘇三同誌來說吧, 因為早年她的父親的一個房客從樓梯上摔下來,被告而破產。 以至於她一直對房地產耿耿於懷。蘇三同誌從來不建議大家買房子。 盡管據說,她到目前為止,最成功的投資就是自己的自住房。 他們的個人經曆對自己有用,對你不見得實用。
任何職業一旦成為謀生手段,他看問題的方法就變了。所謂屁股決定腦袋。 理財專家的目的不是讓你發財,而是如何讓自己popular. 有幾種辦法變得popular, 一種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比如日裔的蘿卜特先生 (這點和我一樣)。 一種是蘇三,靠的是女人的親切感。 如果一個理財專家最大的收入來自於理財建議本身,這樣的專家和廢話沒什麽區別。 真本事發財的人的建議才是好的建議, 所以這裏大家要多聽聽小小石頭的建議。
說了這麽多投資理財專家的壞話,是不是他們全部沒有用呢? 不是, 在初入門的時候,大家可以看看,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原理和概念。長期聽他們的話,會讓自己陷入平庸和保守。 Money這樣的雜誌,最多看半年就夠了。 象Susan Orman,聽她老人家一次教育就夠了。
要想在芸芸眾多的投資者中脫穎而出, 需要自己有Creative的想法和見解,需要勇氣和膽識。 這是無人能幫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