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簡述中日兩國的曆史交往(轉貼/作者:笑如風)

(2007-02-23 20:27:16) 下一個
日本,當今世界的經濟巨人,政治侏儒,曾經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給中國帶來過巨大的災難,而很多朋友對於中國與日本的交往也就限於那一段曆史,因此也無法正確處理這個與中國有著重大關係的鄰邦的感情。所以就想寫點東西,簡略說一下從秦漢時代中國正式與日本發生關係開始,到明末滿清入關以前中國跟日本交往的曆史,可能不夠翔實,鑒於本人知識有限,請大家原諒。另外因為本人對於當今日本政府的小人作為非常的看不起,所以言語上可能有些調侃,大家權當一樂。

關於日本人從何而來,我們已無從得知,因為日本人很晚才從朝鮮那裏學到了二手的中國文化,所以關於日本曆史的記載在前期幾乎是一片空白。不過日本人的神話還是通過他們當時雖然簡單卻也算勉強能溝通的鳥語流傳了下來。日本人說,以前吧,天上眾神合計著要弄個世界出來,就派了兩個神仙—兩兄妹到了人間,大搞亂倫之後生下了一個叫做天照大神的產物,據說是太陽神,日本人就執著的認為這個亂倫的產物就是自己的老祖宗,所以大家一點不用驚詫日本人為何現在如此淫亂,而且對於家庭亂倫津津樂道,人家不過是遵照祖訓;另外請大家不要再說人家日本人的國旗是月經旗,那是因為日本人認為自己是太陽神的後代。大家會說,這跟中國有個屁聯係?嗬嗬,沒有,我就是把這事兒跟大家說說。但是有一點,日本人認為自己的天照大神是眾神之神--當然我一直沒搞清楚日本人的邏輯,當年派那兩兄妹下來的神仙們怎麽就讓這麽個產物當了神上神—總之現在日本人認為自己比別的民族優秀的原因就是源自於此,因此地理上的可憐(命不好,如今又夾在中國、俄羅斯和美國三個大國之間,有時想想日本人就想笑)加上日本人超強的生育能力再加上天命神授的思維,就構成了日本人對外擴張的現實和理論基礎。

而中國人最早能夠想到日本的,應該是民間傳說的徐福到了日本開國立業的事情。就是說當時的秦始皇想長生不老,於是就有個江湖術士徐福拍著胸脯跟始皇地說自己知道東海上有個蓬萊仙島,那兒有長生不老藥,讓始皇給錢、給人、給船,然後帶著三千童男童女就直奔東海去了,誰知道那麽一走就不再回來了。後來在日本有人覺得日本有徐福廟,認為徐福是帶著三千對生力軍到日本墾荒去了,並且建立了國家,徐福當上了老大。。。。。。。。誰?武大郎?別逗樂了。當然這件事情因為中國當時對於世界的認識也僅限於大陸地區,而日本人又沒有文字,所以也很難考證了。不過前兩天看到一個考古的新聞,說日本皇室有些秘密珍藏不肯給別人看,據史學家推測可能是因為這些玩意兒證明了日本最早的天皇是中國人或者朝鮮人。。。。。。。。。嘿嘿,我琢磨著,要是中國人日本人興許還能接受—日本人自唐代一直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這個我後麵會講--要是朝鮮人,日本人還不要了親命了。

而真正有記載的是公元57年,日本派遣使臣到中國,被當時的東漢政權封為漢倭奴國王,此時距離徐福出海的公元前215年已經過去了將近三百年。但是從日本當時的情況來看,日本人並不具備派遣使節的文化(日本當時仍然是部落形態),也不具備派遣使節的理由,所以這時的所謂日本很有可能是由朝鮮或者中國出海過去在日本沿海所建立的一些小政權。不過據說公元前97年,日本的崇神天皇在大和祭祀,日本人開始自稱大和民族。我覺得這個所謂的祭祀很有可能就是原始部落的那種祭拜活動,而所謂的天皇應該就是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大和民族應該就是當時最大的大和部落。總之在紀元開始後的第一個世紀,日本人受到了中國皇帝的封賞。請注意這個時代,中國已經經曆了春秋、戰國、秦末、西漢末年幾次動蕩,而精神文化層次也由百花齊放轉向了獨尊儒術,國際上,凱撒早在紀元前就已經東征西討,羅馬帝國如今也早已建立。

大家是不是看得有點枯燥了啊?沒辦法,這個時候日本還是一片蠻荒之地,別說跟中國這個巨人比,甚至跟當時早已被中國人同化到的朝鮮、越南相比,抓過來可能都會被塞籠子裏收門票參觀用。閑話少說,公元107年,日本倭奴國王—興許他們那時認為當倭奴國王比當所謂天皇有麵子—派人來中國朝貢,而這時中國的班二哥經營西域已經有些日子了,可以肯定的是,沒受到漢文化熏陶的日本人,比匈奴人還要落後。所以當二世紀八十年代百濟(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國家)派使臣出使日本的時候,日本人完全震撼了:我們太野蠻了!我們居然父母兄弟姐妹雜居!我們居然沒有文字!我們居然沒有禮節!我們。。。。。。。。總之日本人被當時的二手中國—朝鮮給震撼的是哭天撼地,馬上強烈要求使節留下來幫他們的皇室教書,我faint,還皇室,搭幾個破草棚也能叫皇室?沒多久,百濟又把日本人給震暈了一次,他們居然讓人給日本人帶去了中國的《論語》等書,日本人當時就仰望蒼天,似乎看到一絲曙光,全民激動不已:我們有文字了!而且是漢字!大家爭相走出草棚,奔走相告。請注意,這個時候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到什麽階段了呢?短句詩已經開始流行,臉皮頗厚的謝大少已經開始品評古詩並認為自己僅遜於曹二,晉代的士大夫因為不敢談論政治都在咧著嘴說些不知所雲的東西,陶淵明同誌已經回家種田,竹林七賢大搞行為藝術。。。。。。值得一提的是朝鮮當時對於日本的友好,這大概是因為當時的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對著中華帝國稱臣,心裏老大不爽,突然發現還有日本那麽個蠻荒地方,頓時高興到發狂,也過一回當文化大邦的癮,卻不曾料想,這個被他們扶助起來的小兄弟以後胃口大起來,每次對大中華有企圖的時候,總要先暴錘這個扶助過他們的二哥一頓。繼續說事兒,中國自西晉末年開始陷入大分裂的時期經曆了五胡亂華和南北朝時代,這個時期中國遍地流血,胡人到處屠殺漢人,漢人一旦反攻也力求把胡人殺個幹淨,並且湧現出無數暴君,爭著比誰更淫蕩,誰更凶殘。所以這個時候的日本盡管繼續跟中國來往,但是僅限於民間的交往,中國繼續向日本傳遞著文化和科技,
而日本人估計這會兒就算想進貢也不知道該給誰。就在中國大亂特亂的六世紀的時候,朝鮮跟日本還繼續有交往,並且出了一個暴笑的事件,朝鮮人再次把日本人震到暈,這就是“烏羽之表事件”。這事兒是這樣的,當時日本的老天皇去見耶穌了,新天皇登基,高句麗王國(朝鮮半島新興的王國)向日本人遞交國書,結果是。。。。。。。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三天過去了,日本人還是沒看懂,最後還是找到一個在日本的中國人,才明白了什麽意思,日本全國不禁淚流滿麵:我們還是野蠻人。日本新天皇抹鼻涕掉淚之後很高興的獎勵了這個中國老爺們兒,並且繼續從朝鮮聘請博士來教他們學文化,日本人確實好學,想想明王朝時中國文化已經出現了兩千多年,卻拒絕有任何的前進,並且閉關鎖國,後來的滿清政府更是照著葫蘆畫大瓢,繼續把閉關鎖國發揚光大。

七世紀,隋王朝早已統一了全國,然後過渡給了偉大的唐王朝,這個時期的漢族人已經融入了少數民族的血液,又重新抖擻起來,到處征戰,四海臣服,這個時候是三大帝國在世界並立,唐帝國、阿拉伯帝國還有羅馬帝國仿佛三顆明珠照耀著整個地球。花開三朵,單表唐帝國這一枝。高句麗帝國因為剛剛換了新老大,所以對於多年的老大哥中華帝國嚴重不服,在朝鮮半島到處欺負自己兄弟,惹得新羅人民跑到唐帝國那兒抹鼻子,於是千古一帝李世民生氣了,出兵遼東,平定高句麗,捎帶手把高句麗的幫凶,朝鮮半島上的另一個國家百濟也給滅了,把朝鮮半島四分之三納入了唐帝國版圖。而這期間,日本人看到一直對自己不錯的朝鮮被欺負了,頗講義氣,也出兵協助,結果在白江口被中國軍隊一頓胖揍,哭爹喊娘,最後全軍覆沒,日本全國頓時震撼,一直以為朝鮮已經牛比至斯了,卻不曾想到中華帝國更加的牛比,我們整天跟著朝鮮混二手,我們,我們。。。。。。。。我們不如跳過朝鮮直接跟中國混好了。請注意,在這之前,日本大多數時間對於朝鮮都是持仰望態度的,而這之後放棄了與朝鮮的對話而直接與中國政府接觸,派出眾多皇家子弟和文化人士到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都市長安學習,也為日本日後長期侵略朝鮮埋下了伏筆。而日本國內,也開始了大規模的中國化的運動,這場運動對於日本的影響可以說比明治維新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明治維新雖然讓日本富強,這次的改革卻讓日本人走入了文明的時代。在那個時代,日本人對於中國的崇拜已經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一句話總結,就是中國的月亮就是比日本的圓,而且個兒大!從此,日本有了中央集權,有了行政劃分,有了學校,漢字成為法定文字(據說日本人現在要去中國化,把漢字剔出日語,說實話,如果日本不曆經一次大的政治文化震蕩,估計實現起來很難),五經被定位法定教材,他們甚至認為中國的改朝換代才是曆史的正確趨勢,認為天皇的永久世係不符合中國老大的特色,應該廢除。這個時候的日本人對生活充滿了希冀,因為唐帝國是如此的閃亮,也給日本人帶來了光明,如果當時你把一個日本人當作唐朝人看,那個日本人估計能把你當親爹對待。而日本國內如今流行的禮節、文化,幾乎還是中國唐朝時的形態,比如藝伎,就是源自中國當時的歌舞坊。當時日本流行的口頭語是:穿衣要穿唐服,寫作要寫唐詩,如果你那時作為一個唐朝人在日本,又會吟詩作對,你火了,真的。日本從這時開始堅持不渝地吸收中國文化,也就是說中國發展到什麽地步,日本也就到頭了。那麽你可能會問,就是這麽忠實和聽話的一個小兄弟,為什麽到了後來反而跟中國老大哥翻臉?這是因為日本雖然國內也征戰不斷,但是始終保持民族的單一性,而中國自唐帝國中期不斷的征戰、民族融合、再征戰、再民族融合,日本人始終認為,他們才是純粹的唐朝人,所以當不正宗的唐朝人--明代以後的漢人麵對日本人時,日本人認為,這些人根本就是野蠻人。這個我在之後也會說一下。另外說一下,日本的這次中國化改革叫做大化改革,我們在中學課本上應該看到過,這本是一段應該大書特書的讓中國人自豪的曆史。

從全盤漢化開始,日本漸漸走入正軌,經曆了幾次政變,後來確定了首都,日本人終於也有了中心,幾次遷都後確定了下來,而對於中國這個偶像,卻漸漸迷惑起來。唐代中期之後是一個大混亂的時期,外族入侵,軍閥割據,農民起義,幾乎都沒有停止過,整個中華大地民不聊生,人民生活貧苦,爹娘交換兒女煮了吃,被稱作起義軍的黃巢部隊甚至不帶軍糧,把屍體跟鹽醃在一起帶在行軍的車上充當糧食,這樣的一個國家對於日本的影響自然是漸漸縮小。後來中國進入了宋遼金三國時代,三個國家的人都自稱是中國人,而實際上契丹人和女真人都還是野蠻人,沒有文化,也沒有思想,隻懂得征戰。而這時進入了十三世紀,也就是曆史上的蒙古世紀,蒙古鐵騎踏遍亞歐大陸,把一直以為自己才是主角兒的三國一鍋端了,漢人此時淪為蒙元統治下的四等公民甚至奴隸,中國頃刻之間似乎回到了春秋之前的時代。這時的日本呢?仍然在進行著國家的統一戰爭,並且對漢文化進行消化,日本開始了幕府時代。此時的日本漸漸有了一個堅定的信念:他們是正宗的中國人,而原本的中國人已經被蠻族消滅,其實到了二十世紀,日本人仍然有把蠻族趕出中國大陸的想法,而野心家就把這個作為借口進行侵略,日本人的這種想法,真是讓中國人苦笑不得的同時也不得不進行反思。
話說蒙元政權在侵略了中國之後,自然是順帶要把高句麗等朝鮮國家給滅了的,接著他們又知道了日本的存在,就派人去讓日本人臣服。日本人頓時摸不著頭腦:你們丫哪兒來的?元是什麽東西,能吃嗎?因為這時的日本已經看不起其他蠻族了,自然不會對這個不知從哪兒冒出來的國家感冒。忽必烈怒了。這個繼鐵木真之後的大侵略家想都不用想就派兵征討日本,這支隊伍主要由漢人跟朝鮮人組成,帶隊的是原宋朝的白癡將軍範文虎。本來以這樣的一支隊伍拿下當時的日本也是不在話下的,十四萬軍隊,四千多艘戰艦,日本人當時就哭了:哥們,至於嗎?全國上下,都嚇得睡不著覺。但是這時天皇勇敢地站了出來,說:大家不必驚慌,寡人還有妙計!他的妙計是:全國人民跪在地上祈求上蒼的幫助。天皇陛下更是身先士卒,跪的最虔誠。結果還真是這孫子走運,七月份是日本海的台風季節,這大風一掛,嗖嗖地就把蒙元軍隊的戰艦吹到閻羅王那兒去了,範文虎這廝非常不講義氣的跑了,剩下沒死的幾萬人,除了部分南人(原宋朝的漢人)被發配當作奴隸之外,其他全被幹掉。從此之後,日本人對於天皇和天神的崇拜更是無以複加,也徹底與中國決裂。之後忽必烈又派了更龐大的軍隊去征戰,結果還他媽選在台風天氣—畢竟當時的蒙古人還是沒文化,結果是一場更大的台風把這個軍隊刮到了外太空。

蒙元帝國滅亡後,中華大地上建立了漢人有史以來最黑暗的王朝—明帝國,而這個帝國的建立者當過和尚,幹過小偷,入過丐幫,信過****,當了皇帝之後凶殘無比,最影響到中國命運的是,他決定閉關鎖國,以為他認為是開放導致了中國的內亂。所以說這時別說是日本,誰也不搭理。之後雖然又開過幾次國門,但是很快又關閉上。對於與日本的交往,很多人的印象可能是倭寇騷擾我國沿海,但是其實這不是正題。首先,倭寇,也就是海盜,組成者非常複雜,中國人,朝鮮人,琉球人,日本人,什麽人都有;其次,倭寇隻是民間組織,並不是兩國政府的交涉;第三,倭寇形成的原因也非常複雜,有很多人是被腐敗逼上了這條路。所以對於倭寇,我就不多說了,總之戚繼光將軍最終平定了倭寇之亂。我要說的是明朝萬曆年間所發生的一次曆時七年的朝鮮戰爭。這場戰爭是中華帝國第一次以宗主國的身份對正在受到蹂躪的朝鮮提供武力援助,而侵略朝鮮的,是剛剛結束戰國時代的日本。這個時候三個國家的基本情況是這樣:朝鮮自脫離了蒙元的控製之後,已經近乎二百年沒有戰爭,對於宗主國明帝國也非常的恭順,這時的朝鮮已經太習慣於和平,也就是說,幾乎沒有戰爭的能力;明王朝雖然長期征戰,但是因為政治腐敗,國力空虛,所以能夠支撐東北方戰場的兵力十分有限;日本結束了戰國時代,平民出身的豐臣秀吉成為日本的執政關白,野心勃勃,帶領著他那批日本的所謂戰國英豪,把目光投向了龐大的中國,而日本這時剛剛結束戰爭,但是居然並沒有疲於戰爭,可以說是日本人的一個特色。戰爭爆發於1592年,豐臣秀吉率領著海陸15萬大軍穿過對馬海峽,在韓國釜山登陸,結果自然是朝鮮軍隊一戰即潰,不堪一擊,日本人幾乎沒有什麽大的動作,接連貢獻漢城和平壤,朝鮮國王逃到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向中國皇帝求助。這時的日本軍隊幾乎已經自滿到發狂,獨眼龍伊達政宗在國內也是躊躇滿誌,認為中國唾手可得,而豐臣秀吉幾乎已經計劃如何分配中國,天皇到哪兒定都,自己任中國關白,日本交給誰。。。。。。。。反正做夢都經常笑出來。明帝國再也坐不住了,於是派出名將李如鬆,硬是從西部戰場給他摳出一支軍隊援助朝鮮。12月份,李如鬆率軍度過嚴寒中的鴨綠江,與等到花兒也謝了的朝鮮國王會合,並且在第二年的一月份大破日軍,縱向推進三百公裏,日本全線敗潰,退到釜山,朝鮮幾乎全部都已光複,而這時出現了曆史上最搞笑的一次外交。明帝國與日本國都派出使節會談,商量如何結束這場戰爭,這時已經是朝鮮戰爭爆發三年了,明朝派出的是沈惟敬,一個懂日語的浙江商人,日本方麵派出了小西行長,一個家族世代經商的將軍,於是兩人在會談中一拍即合,做起了生意,把和談拋諸腦後。沈惟敬回國後告訴明政府日本人願意稱臣,接受中國的冊封,而小西行長則告訴豐臣秀吉中國願意與日本瓜分朝鮮。豐臣秀吉那叫一個高興啊,沒吃到豬肉喝著湯了也不錯啊,以後再謀發展也未嚐不可。左等右等終於等到了中國使節,豐臣秀吉趕緊把親戚朋友都叫來聽自己創造的豐功偉績,結果聽到的是:責令日本軍隊全部退出朝鮮半島,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豐臣秀吉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幾次驗證了之後臉氣了豬肝色,搶過詔書往地上一摔,用夾雜著唐代陝西口音帶著平假音的中國話—也就是當時所謂的日語大罵:老子想當國王,還他媽用你們封?大家注意一點,一直到這時,中國政府可能都不知道日本還有天皇這麽個主兒。。。。。。。。。於是乎,朝鮮戰爭再次爆發。一開始日本軍隊早已經做好了戰爭的準備,而一直覺得自己是天朝上國的中國政府已為日本這會兒應該正在舉國歡慶接受冊封,放鬆了警惕,日本人攻勢淩厲,再度攻陷半個朝鮮,而明朝政府緩過勁兒來之後,聯合朝鮮水路兩軍還擊日本,陸地戰場膠著的同時,海戰方麵中朝聯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朝鮮水師將軍李舜臣曾經率領幾十艘戰艦對****本的三百多艘戰艦不落下風,擊沉日本五十多艘戰艦之後全身而退,可以說是古今中外水戰史上最輝煌的勝利。地麵戰場上日本也開始被壓製,水師最後一戰李舜臣和中國水師名將鄧子龍雙雙殉國,但是幾乎滅亡了日本海軍,這個時候,這場戰爭的發動者豐臣秀吉一命嗚呼了,日本撤軍,用一種體麵方式結束了這場其實馬上就要失敗的戰爭。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撿了大便宜,日本進入德川幕府時代,也就是所謂的江戶時代。這場戰爭曆時七年,實際以日本戰敗告終,明帝國在唐帝國之後再次重創日本,不同的是,這時的明朝,已經是帝國斜陽了,在被大量戰爭耗空了自己之後,被女真部落建立的後金帝國擊敗,而在這之前,剛剛經曆了戰爭的朝鮮,隻幾天的功夫,就被皇太極攻陷了漢城。而我所要講的也就到此結束。

已經淩晨四點半了,寫了將近三個小時,因為斷網,所以隻能憑記憶和手頭有的一點資料去寫,有錯誤的原意接受大家批評。

寫這麽個東西沒有別的意思,就是想讓大家知道,在兩千年左右的時間裏,中國與日本的關係究竟是怎樣一個狀態。領先了十八個世紀的中國為何會在短短兩個世紀內被日本超越?這個問題如果不徹底搞清楚,中國的落後很有可能還將繼續,而這牽扯到思想、政治、民族以及很多方麵的問題,也都要求我們當代的大學生去了解,把我們的知識綜合起來,把這一切總結出來。另外還有一點,也是我寫這個東西的目的,“曆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性”這句話絕對不是一個真理,但是也經常應驗,如果我們沒有把以往看清楚地話。打個比方,當初日本籍著朝鮮與中國接觸,白江口一戰之後開始轉為直接與中國接觸,而改革開放初期,共和國籍著日本與美國接觸(不要有被侮辱的情緒,當時的中國經濟確實弱小),於是有了中日兩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黃金十年,而步入九十年代之後因為一係列的變化,包括國際政治與中國政治的變化,國際經濟與中國經濟的變化,中國政府漸漸甩開日本,北京直接與白宮對話,而這時的日本並不像古代的朝鮮沒有意見,夾在兩個巨人之間的這個矮小但精悍的國家,總要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存在,所以,我國究竟該有怎麽樣一個國際戰略思維?下一步應該怎麽做?再舉一個例子,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也是被列強屠戮,而很快就實現了一個幾乎是奇跡的富強,但是中國在被列強蹂躪了半個多世紀之後仍然沒有擺脫貧困,滿清政府的無能和缺乏進取精神還有中國領土廣大改革推行困難固然都是其中的因素,但是聯想到漢族政府在宋、明兩代再也無力振興,而原本強悍的滿清政權在部分漢化後也失去了進取心,迫使我們必須對中國的文化和思想作重新的反思。

很多同學都覺得以前很多可以去做得大事,都已經被先人做完了,繼而失去了當初的抱負,但是實際上中國在當代經濟有所發展的同時,在思想、文化、政治等領域都是百業待興,時代呼喚著英雄的出現。希望拙文能讓您在了解到曆史的同時做出一些思考,對於中國眼下的很多問題能形成一些戰略思維,不是僅憑一腔熱血行事。也讓我們的父輩看到,八零後的大學生不是敗家子,中國的強大,就掌握在我們手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